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下雨天總打不到車?經濟學角度來解讀!

下雨天打不到車的現象, 可以用“損失厭惡”來解讀, 那麼什麼是“損失厭惡”?

經濟人認為只要兩樣東西價值相當, 那麼對東西的佔有欲望也應當相同。 但現實中的社會人往往會做出有悖於傳統經濟學的行為。

例如, 你是否願意打賭“正面向上你會贏100美元, 反面向上你將輸100美元”的擲硬幣遊戲?如果規則改成“正面向上你會贏200美元呢?”大多數的人會從一開始“100美元”的“一絲心動”直接跨到“200美元”的“擼起袖子開始幹”!這意味著你贏得200美元的幸福剛好能抵消失去100美元的懊惱。

再比如餐廳吃飯的帳單是100元。 如果使用信用卡, 則要額外收取1%的刷卡手續費, 如果用現金支付則可以優惠1%。 人們往往願意看見優惠的牌子, 而反感收費的牌子。 如果理性分析一下, 餐廳的這兩個選擇其實只是表達上的不同而已, 現金優惠1%不就相當於刷卡多付1%的手續費麼?但是消費者卻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泰勒稱“失去某件東西使你難過的程度比你得到這東西使你快樂的程度大”這個一現象為“損失厭惡”。 人的心理對收益和損失有不同的感知, 哪怕數量相當, 人們總是選擇“規避損失”。 多付1%的刷卡費用就被認為是損失,

而1%的現金優惠則被認為是收益。

先入為主的“閒暇時光”

下雨天難打車僅僅是因為打車的人多嗎?行為經濟學帶我們從“損失厭惡”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

泰勒指出, 損失厭惡不僅是指厭惡你擁有的東西, 還包括“你即將會擁有的東西”。

如果計程車司機給自己定了每天晚上九點下班前完成掙400美元的目標, 天公作美, 下雨使得客流量增大, 司機六點就完成了這一目標。 這時, 司機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三個小時的“閒暇時間”。 如果司機不收工, 繼續載客, 那麼他將會失去已經獲得了的閒暇時間。 損失厭惡原理告訴我們人們在趨利避害中, 往往會選擇“避害”, 再加上下雨天可能會面臨易堵車, 行駛慢, 路滑不安全等原因, 司機可能會選擇提前收工陪陪家人或者和出去和朋友喝兩杯了吧。

將計就計, 提高工作效率

“損失厭惡”實際上是一種認知助推, 知道了這一原理, 我們便可以將計就計, 讓自己不會對繼續工作產生厭惡的感覺。 比如在即將結束“任務一”時, 馬上暫停這一任務的收尾工作, 立刻開始著手進行“任務二”, 這樣你便“擁有”了新的任務, 接下來任何阻礙你完成任務的事件都會被你厭惡, 今天你的工作效率將會提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