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是什麼決定了自己帶娃還是保姆帶?

這兩天, 姐妹圈裡在討論, 到底是自己帶娃還是保姆帶?

一位寶媽沒有辦法讓家裡老人帶娃是因為, 女方的媽媽忙著家裡農場的事情, 而男方這邊的媽媽因為沒有什麼帶孩子的經驗, 所以寶媽不放心讓婆婆帶。

小優想對這位寶媽說的是, 不管是自己帶娃還是讓保姆來娃,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 千萬別錯過這些成長關鍵期!

教育從零歲開始。 孩子的成長關鍵期是由出生後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組成的。 在各個時期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會使他們受益一生。 如果錯過了, 孩子再學習這些技能, 就會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在每一個特定的階段孩子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 這種能力會使他們對環境中的某些事情很敏感, 比如對某些事物注意力很集中, 很有耐心, 但對其他事物置之不聞。 所以, 我們會把這個時期成為關鍵期。

而所有媽媽們不僅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

還希望的是, 孩子會別人更加優秀。 所以把握住黃金期, 能事半功倍!

定義

什麼是關鍵期?

幼童在連續相接短暫的時間裡, 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

在這期間, 他們對某一種知識或技巧有著非常感覺。 關鍵期的出現使孩子對環境中的某個層面有強烈的興趣, 幾乎掩蓋了其它層面, 並且在這期間的孩子會出現大量的、有意識性的活動。

但是關鍵期很短暫, 而且經過這個時期就會消失, 不會再出現在同一個時期對相同的興趣點有同樣強烈的興趣感了。

比如, 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過的, 在寶寶出生0——3個月的時候, 是他們對光的敏感期, 在這個期間, 我們要在白天拉開窗簾, 晚上睡覺要關好燈, 另外還要給寶寶接觸一些黑與白對比的圖片或者是現象, 從而讓寶寶適應光影的變化。 但是, 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黑白圖作為唯一可以運用的工具。

在《抓住孩子成長的8大關鍵期》一書中有提到, 孩子的成長關鍵期是由出生後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組成的。

0~4個月是孩子的聽力敏感期, 這一時期訓練孩子的聽力將有利於孩子的耳聰目明;

比如:如果是3個月以內的寶寶, 可以每天給他哼唱搖籃曲, 或是反復播放一段優美的樂曲, 注意音量不要太大, 孩子醒著時, 父母可用較緩慢的速度、柔和的聲調講話給孩子聽, 內容要豐富, 比如說:“你睡好了嗎?餓不餓?想不想吃奶?”

另外, 節奏明快的兒歌是任何一個年齡的孩子都喜歡聽的聲音。 同時還要經常帶孩子到室外、公園、商店等處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多聽、多看。

寶媽經驗

我常常哼唱或者播放一些節奏舒緩、旋律優美的音樂, 還在寶寶的床上系上一些不同音質或音調的發聲玩具, 這樣可以刺激寶寶的聽力細胞,

促進聽力發育。

0~6個月是視覺敏感期, 開始訓練孩子的視覺, 將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注意力;

初生嬰兒的大腦就好像一張白紙, 需要外界適當的“刺激”才會逐漸發育健全。 良性的“刺激”越多, 嬰兒的大腦就發育得越快越好。

這個階段寶寶的視覺是黑白期, 新生寶寶只能看到光和影,吃奶的時候剛好可以看到媽媽的臉,再遠則不見。3個月大時已具有三色視覺,但這個時候他們最感興趣的還是對比強烈的黑白兩色,尤其是黑白相間的圖案。

寶媽經驗

寶寶非常喜歡看他的黑白卡,有點小鬧騰的時候給他一邊看卡片一邊講解,他就能很快的安靜下來,聚精會神的看,還能自己對著卡片傻樂。

我在想,我要不要買一系列熊貓、斑馬、奶牛等黑白圖像萌萌的睡衣在家裡晃來晃去,這樣他的眼裡就肯定只有我了……@顏小孩

4~8個月是味覺發展的敏感期,訓練孩子的味蕾將會提高孩子的味覺敏感度;

這個時候寶寶自己的口腔可以感覺到甜、鹹、酸等味覺。一般說來,寶寶都喜歡味道較甜和較香的食品,而且他們的嬰兒期食物中常常添加了較多的糖類所致。而有的寶寶在嬰兒期極少或根本沒有接觸過苦味和酸味食物,他們往往會在幼兒期仍然對這類味感極不適應。不過只要在經過五種味覺的接觸與訓練後,就會慢慢增加接受的程度。

嬰兒斷奶後,已開始形成比較完備的味覺,因此媽媽應給嬰兒期和幼兒期的寶寶提供各種味道的食品,使寶寶的味蕾感覺各種味道,並逐漸適應各種味道的刺激。這樣,寶寶的味覺發育會相對完善,可以有效地避免偏食和挑食。

寶媽經驗

1歲以內的寶寶,所有的輔食都應該只是作為寶寶喝奶的補充,並不需要吃很多。早期給寶寶引入固體食物的意義在於幫助訓練寶寶的咀嚼、吞咽技能及刺激味覺發育,補充少量維生素、礦物質營養,而不是改變寶寶以奶為主的飲食結構。

1~10個月是兒童動手的敏感期,要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將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手眼協調性;

這個時候寶寶會喜歡扔東西,同時也是最早的手眼協調發展,所以要記得將易碎、易打壞的東西收起來,看護者不要管制寶寶這個行為,在保證安全和不搞大破壞的前提下,讓他扔個夠。

寶媽經驗

我給寶寶買過一個玲瓏手抓球玩具 ,它能夠幫助寶寶訓練成長中的視力和手眼協調能力,方便寶寶小手抓捏;幫助訓練寶寶的協調性、觸覺和顏色感官的認知力。適合3個月以上至3歲的寶寶,明亮的顏色和特殊的洞洞造型,吸引寶寶玩耍。

1歲左右,是說話的敏感期,多與孩子交流,將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語言的啟蒙始終伴隨著嬰幼兒,甚至是胎兒期。對著胎兒說話,嬰兒的咿咿呀呀學語就開始了語言關鍵期。

多和寶寶說話、講故事,鼓勵他表達自我感受,良好的語言教育會使幼兒的表達能力增強,學會與人交往。

寶媽經驗

我會帶寶寶照鏡子,拉著寶寶的手摸鏡子,對他說:鏡子光光的、涼涼的、滑滑的。

或者是對著鏡子中的寶寶打招呼:你好,寶寶,並用手做招手動作,表示向寶寶問好,或用一個有聲的玩具配合媽媽的話。

寶寶在1歲半到3歲的時候會有一個自我意識的敏感期,這個時候的寶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說“不”。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思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孩子們的表現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他認為“我說了算是最重要”。

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是:區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如果孩子打人,只需要制止他就可以了,不用刻意的說教,因為孩子只是在排除。

寶媽經驗

問:可以分給小朋友吃嗎?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嗎?答案往往是——不可以。其實這並不是寶寶小氣、摳門,而是他正處於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家長不必強硬扳過來。

在2~3歲之間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敏感期,在這個時期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將會使他們受益一生。

剛剛我們說到自我意識的關鍵期,我們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未來是不是很強大,是否具備一個強大的能力,首先就來自自我意識的形成的關鍵期。

可以這麼說,保護這個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期,那麼就很有可能保證了這個孩子未來人格的強大、人格的和諧和未來在社會上立足的這樣一個能力。

寶媽經驗

@莎莎-wang :描述兩歲左右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寶寶,在英語裡有個著名的短語叫“TerribleTwo”,即“可怕的兩歲”。寶寶在這個階段似乎不再像之前那麼乖巧可愛,變得“蠻橫”、“小氣”了。但家長可千萬別這樣給孩子貼標籤,事實上,這是寶寶在成長的表現。

兩歲左右的孩子終於具備了完整的自我意識,作為一個人第一次真正地意識到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ta最想做的就是——體驗,這時候寶寶對自主的意識和自我的物權都非常敏感,通過強調自身的權利來體驗作為個體所具有的

綜上所述

我們所能做的呢就是關注孩子敏感期,保護好孩子的敏感期,要給與孩子一個有準備的環境,完成敏感期應該完成的“工作”,使得孩子的生命力能夠釋放出來,可以給未來人格的建設打好基礎。

新生寶寶只能看到光和影,吃奶的時候剛好可以看到媽媽的臉,再遠則不見。3個月大時已具有三色視覺,但這個時候他們最感興趣的還是對比強烈的黑白兩色,尤其是黑白相間的圖案。

寶媽經驗

寶寶非常喜歡看他的黑白卡,有點小鬧騰的時候給他一邊看卡片一邊講解,他就能很快的安靜下來,聚精會神的看,還能自己對著卡片傻樂。

我在想,我要不要買一系列熊貓、斑馬、奶牛等黑白圖像萌萌的睡衣在家裡晃來晃去,這樣他的眼裡就肯定只有我了……@顏小孩

4~8個月是味覺發展的敏感期,訓練孩子的味蕾將會提高孩子的味覺敏感度;

這個時候寶寶自己的口腔可以感覺到甜、鹹、酸等味覺。一般說來,寶寶都喜歡味道較甜和較香的食品,而且他們的嬰兒期食物中常常添加了較多的糖類所致。而有的寶寶在嬰兒期極少或根本沒有接觸過苦味和酸味食物,他們往往會在幼兒期仍然對這類味感極不適應。不過只要在經過五種味覺的接觸與訓練後,就會慢慢增加接受的程度。

嬰兒斷奶後,已開始形成比較完備的味覺,因此媽媽應給嬰兒期和幼兒期的寶寶提供各種味道的食品,使寶寶的味蕾感覺各種味道,並逐漸適應各種味道的刺激。這樣,寶寶的味覺發育會相對完善,可以有效地避免偏食和挑食。

寶媽經驗

1歲以內的寶寶,所有的輔食都應該只是作為寶寶喝奶的補充,並不需要吃很多。早期給寶寶引入固體食物的意義在於幫助訓練寶寶的咀嚼、吞咽技能及刺激味覺發育,補充少量維生素、礦物質營養,而不是改變寶寶以奶為主的飲食結構。

1~10個月是兒童動手的敏感期,要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將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手眼協調性;

這個時候寶寶會喜歡扔東西,同時也是最早的手眼協調發展,所以要記得將易碎、易打壞的東西收起來,看護者不要管制寶寶這個行為,在保證安全和不搞大破壞的前提下,讓他扔個夠。

寶媽經驗

我給寶寶買過一個玲瓏手抓球玩具 ,它能夠幫助寶寶訓練成長中的視力和手眼協調能力,方便寶寶小手抓捏;幫助訓練寶寶的協調性、觸覺和顏色感官的認知力。適合3個月以上至3歲的寶寶,明亮的顏色和特殊的洞洞造型,吸引寶寶玩耍。

1歲左右,是說話的敏感期,多與孩子交流,將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語言的啟蒙始終伴隨著嬰幼兒,甚至是胎兒期。對著胎兒說話,嬰兒的咿咿呀呀學語就開始了語言關鍵期。

多和寶寶說話、講故事,鼓勵他表達自我感受,良好的語言教育會使幼兒的表達能力增強,學會與人交往。

寶媽經驗

我會帶寶寶照鏡子,拉著寶寶的手摸鏡子,對他說:鏡子光光的、涼涼的、滑滑的。

或者是對著鏡子中的寶寶打招呼:你好,寶寶,並用手做招手動作,表示向寶寶問好,或用一個有聲的玩具配合媽媽的話。

寶寶在1歲半到3歲的時候會有一個自我意識的敏感期,這個時候的寶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說“不”。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思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孩子們的表現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他認為“我說了算是最重要”。

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是:區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如果孩子打人,只需要制止他就可以了,不用刻意的說教,因為孩子只是在排除。

寶媽經驗

問:可以分給小朋友吃嗎?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嗎?答案往往是——不可以。其實這並不是寶寶小氣、摳門,而是他正處於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家長不必強硬扳過來。

在2~3歲之間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敏感期,在這個時期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將會使他們受益一生。

剛剛我們說到自我意識的關鍵期,我們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未來是不是很強大,是否具備一個強大的能力,首先就來自自我意識的形成的關鍵期。

可以這麼說,保護這個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期,那麼就很有可能保證了這個孩子未來人格的強大、人格的和諧和未來在社會上立足的這樣一個能力。

寶媽經驗

@莎莎-wang :描述兩歲左右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寶寶,在英語裡有個著名的短語叫“TerribleTwo”,即“可怕的兩歲”。寶寶在這個階段似乎不再像之前那麼乖巧可愛,變得“蠻橫”、“小氣”了。但家長可千萬別這樣給孩子貼標籤,事實上,這是寶寶在成長的表現。

兩歲左右的孩子終於具備了完整的自我意識,作為一個人第一次真正地意識到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ta最想做的就是——體驗,這時候寶寶對自主的意識和自我的物權都非常敏感,通過強調自身的權利來體驗作為個體所具有的

綜上所述

我們所能做的呢就是關注孩子敏感期,保護好孩子的敏感期,要給與孩子一個有準備的環境,完成敏感期應該完成的“工作”,使得孩子的生命力能夠釋放出來,可以給未來人格的建設打好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