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這裡有珠峰峰頂的岩石

沿著籃球場與青青草地一路向東, 我闖進了中國地質大學安靜的午後。 穿過兩排挺拔的白楊, 一幢白色小樓矗立在柏油馬路的拐角, 名為“逸夫實驗樓”。 樓內的10層至12層便是我要拜訪的著名科普教育基地——珍藏著6萬餘件奇特標本的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

剛走進10層的地球科學展廳, 我就暗自感歎:這不就是一本立體而生動的地理大全書嗎?昏暗角落裡, 火山噴發模型展示著從山口噴湧流出的岩漿;彩燈閃爍中, 因溶蝕作用而千姿百態的岩石勾勒出喀斯特溶洞的原貌;冰川地貌景觀則像是迪士尼大片的背景板, 讓人想要順著崎嶇山路探尋那份凜冽的嚴寒。 博物館瀋陽老師向觀者不住地介紹:“除了標明‘模型’字樣的以外, 所有展品都是真的。 比如喀斯特溶洞中這兩大塊岩石就是真的, 考慮到樓牆承重有限, 我們又額外添加了一些模擬的溶洞景觀。

在一塊碩大的大理岩下方, 放著一塊很不起眼的小石頭。 沈老師告訴我:“別看這塊來自奧陶紀的灰岩其貌不揚, 它可是珠穆朗瑪峰頂的岩石, 是由國家登山隊的著名登山家王富洲贈送給母校的。 因為形成這類灰岩的古地理環境是海洋, 所以它可以證明珠穆朗瑪曾是一片汪洋。 ”在一塊如同三束百合盛開的化石前, 沈老師又講解道:“這是一塊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雖然形似植物, 但與海星類似, 屬於棘皮動物。 看!那上面觸手一樣的東西是用來捕捉浮游生物的。 ”

位於同樓層的恐龍展館也讓人眼前一亮:12條恐龍骨架霸氣地擺在展廳中央, 其中的馬門溪龍最為壯觀, 單脖頸就有12米長, 身形長度超過20米。 聽沈老師說,

它是在2005年由博物館老師從新疆挖來的。 對恐龍感興趣的觀者還可以在這裡看到恐龍蛋化石中的蛋殼細紋, 目測一下恐龍腳印的大小和厚度。 除恐龍以外, 該展廳還陳列著中生代各時期的生物化石以及在恐龍滅絕之後的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

GO提示

展館位於市海澱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逸夫樓10-12樓。 可乘562路公車在成府路口南站下車, 而後步行約300米即到。 開放時間為每週一至週六14點30分至17點30分, 對校內外團體和個人免費開放。 周日、法定節假日及寒暑假閉館, 參觀詢問電話:8232220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