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哭窮”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在習慣“哭窮”的人心中, 住著一個等待被滿足的小孩, 他們通過這種方式, 來讓身邊的人關注自己, 滿足自己, 卻在未被滿足時深陷其中。

01

在某站看到一個帖子問, 男朋友跟我在一起, 老說自己沒錢是什麼心理?

底下回復的人也有同樣的疑惑, 並表示, 自己很討厭別人哭窮。 但我們身邊, 總不缺哭窮的人。

一個姑娘說, 她和男朋友出門吃飯, 要麼AA, 要麼自己埋單, 因為男朋友老在自己面前哭窮, 所以她也不好意思讓他埋單。

但在心裡, 她總覺得不舒服, 總有種對方在抱怨, 是跟她在一起後才變窮的感覺。 而且,

也覺得他是在暗示:別讓我付錢。

抱怨自己工資低和哭窮常常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 你從不見TA努力, 卻總能聽到TA在抱怨工資低。

大家聚餐要埋單的時候, 如果在場人數超過兩個人, TA絕不可能起身, 甚至連裝裝樣子都不肯, 永遠是上廁所、打電話、低頭玩手機, 一副“我沒空”的模樣。

如果是兩個人一起吃飯, TA總能避開消費高的正餐, 而在餐前買水時主動付錢。

你跟TA說, 什麼東西好玩又有趣, 得到的回復永遠是:我沒錢, 欣賞不來。

如果換作剛畢業那會兒, 可能大家會連連附和, 深表認同, 畢竟大家都一樣。

可畢業快十年了還這樣, 大家就有點受不了。

就跟帖子裡那姑娘一樣, 總有種對方在不斷暗示說, “別讓我付錢”的感覺。

慢慢的, TA的人緣越來越差, 聚餐的時候, 大家都不願喊TA。

當一個人總把“沒錢”掛在嘴邊, 甚至用“沒錢”來抵禦新事物, 不願發現事物的美好時, TA也就失去了追求美好的能力。

02

某個作家在一篇文章裡談到聚餐埋單的問題, 他說如果一個人和他吃飯,

連續五次都沒買過單, 以後他就不會再和他有什麼交集了。

這樣聚會不買單的人, 你說TA摳門, 喜歡占別人的便宜, 也沒錯。

你要說TA情商低, 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似乎也可以。

但更重要的是, 當一個人和你一起出門, 永遠都是你埋單, 或者由你來支付昂貴的部分, 自己支付那個零頭時, 隱藏在背後的, 是TA對生活的妥協和放棄。

那個聚會不埋單的朋友, 每每在提及誰誰誰漲工資的時候, TA就會在別人一臉羡慕的同時, 以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口吻提醒大家說, 高工資意味著高付出和高壓力, 你們能做到嗎?

別人能不能做到不重要, 重要的是, 當TA以為自己知曉生活的本質時, TA觸摸到的, 卻是橫亙在自己面前, 那些無法跨越的障礙。

正是因為TA不敢面對“有錢”背後需要付出的努力, 所以TA才選擇當一個“沒錢”的人, 再心安理得地讓別人埋單。

有人曾問一部暢銷書的作者說:“我們如何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他說沒什麼特殊的方法, 就是在你做每一個選擇之前, 都按你未來想要活成的樣子來選。

很多高工資的人都曾沒錢, 但我相信, 他們絕不是那種一天到晚抱怨自己沒錢, 還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埋單快感的人。

他們的選擇, 多半會和有錢的時候一樣, 用埋單給自己一點生活的壓力, 然後積極地面對和努力。

03

閨蜜的前同事豆豆也是個愛“哭窮”的人。

和絕大多數人比起來, 豆豆其實不窮。

她有一間自己的工作室, 雖然規模還很小, 但一個月也有好幾萬的淨收入, 而豆豆身邊的同學呢, 工資大都沒過萬。

大家聚餐的時候, 如果有人說XX品牌的衣服好看, 豆豆就說:“我看上XXX的衣服, 太貴了, 買不起啊。 ”

如果你問她那件衣服多少錢, 她的回答通常以千為單位。

豆豆去年買了套100多平的房子, 兩三萬一平米的價格, 她身邊的同學大都買不起, 即便要買,也要靠父母幫襯。

自從豆豆買了房子,“哭窮”的情景就像刹不住的車,從高額首付到裝修耗材,再到家用電器,她一個都沒放過。

別人說沒錢就裝簡單一點嘛,她卻回答,裝修材料必須得用最高環保級的,廚房還要配備洗碗機、烤箱等等。

等到真要買電器了,她又說廚房太小,放不下那麼多。還是太窮,房子買大一點就好了……

一趟裝修下來,錢是花了不少,但和豆豆的“哭窮”比起來,也就不算什麼了。

身邊的人不止一次反映,現在和豆豆已經不能交流了,但她依舊樂此不疲。

她一邊抱怨房價高,一邊鄙視別人買七八千的房子,還說這些房子如何偏僻,換作是她,打死不要。如果是買在周邊小縣城,就更要受到她的打壓了。

在說到裝修時,她一臉鄙夷地說,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不算電器,如果只花了十幾萬,那算簡裝。

還說自己要花二十幾萬裝好,只打算用三五年,然後翻修……

每每聽到她這“哭窮”的方式,大家就覺得她是在用這種方式“炫富”。

這個“富”不只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品味上的。

她通過反復“哭窮”來表達自己的審美和對生活的高標準,嚴要求。

但通過她的哭訴來讚美她,說她有眼光的人實在太少,以至於她要反復說,一直說到有一個人願意和她討論她所謂的品質生活為止。

04

有人說:凡是我們刻意表現的,都是我們內心匱乏的。

當一個人不斷以“哭窮”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且想表現出自己的品味和能力時,她內心最匱乏的恰恰是這些。

有的人看起來很有錢,卻還在“哭窮”,聽起來像是開玩笑,但實際上,卻暴露出內心對金錢強烈的匱乏感。

只要這種匱乏感還存在,就會一直這樣繼續下去。

在習慣“哭窮”的人心中,住著一個等待被滿足的小孩,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身邊的人關注自己,滿足自己,卻在未被滿足時深陷其中。

這就好比說,我原本就嫌自己長得醜,於是我反復對身邊的人說“我很醜”。

其實,我內心是想聽別人誇我一句的,結果別人卻開玩笑說“那你還跑出來嚇人”。

就這樣,未被滿足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匱乏,越匱乏也就越是用力索取。

但因為起初的方式就是錯的,所以重複這個過程只會讓匱乏感更深。

很明顯,如果在每次想“哭窮”的時候提醒自己,停止這種無意義的複讀模式,就能打斷這種重複。

曾奇峰老師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在出門前,對著鏡子把自己猛吹一頓的人;還有一種是出門前對著鏡子把自己暴揍一頓的人。

很多的匱乏感,其實都是暴揍自己後的結果,很多的自卑,也是因此而生。

與其通過破壞關係的“哭窮”來索需滿足感,不如學會自我滿足。而方法,正是從尋找自己的重複性話語開始。

即便要買,也要靠父母幫襯。

自從豆豆買了房子,“哭窮”的情景就像刹不住的車,從高額首付到裝修耗材,再到家用電器,她一個都沒放過。

別人說沒錢就裝簡單一點嘛,她卻回答,裝修材料必須得用最高環保級的,廚房還要配備洗碗機、烤箱等等。

等到真要買電器了,她又說廚房太小,放不下那麼多。還是太窮,房子買大一點就好了……

一趟裝修下來,錢是花了不少,但和豆豆的“哭窮”比起來,也就不算什麼了。

身邊的人不止一次反映,現在和豆豆已經不能交流了,但她依舊樂此不疲。

她一邊抱怨房價高,一邊鄙視別人買七八千的房子,還說這些房子如何偏僻,換作是她,打死不要。如果是買在周邊小縣城,就更要受到她的打壓了。

在說到裝修時,她一臉鄙夷地說,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不算電器,如果只花了十幾萬,那算簡裝。

還說自己要花二十幾萬裝好,只打算用三五年,然後翻修……

每每聽到她這“哭窮”的方式,大家就覺得她是在用這種方式“炫富”。

這個“富”不只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品味上的。

她通過反復“哭窮”來表達自己的審美和對生活的高標準,嚴要求。

但通過她的哭訴來讚美她,說她有眼光的人實在太少,以至於她要反復說,一直說到有一個人願意和她討論她所謂的品質生活為止。

04

有人說:凡是我們刻意表現的,都是我們內心匱乏的。

當一個人不斷以“哭窮”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且想表現出自己的品味和能力時,她內心最匱乏的恰恰是這些。

有的人看起來很有錢,卻還在“哭窮”,聽起來像是開玩笑,但實際上,卻暴露出內心對金錢強烈的匱乏感。

只要這種匱乏感還存在,就會一直這樣繼續下去。

在習慣“哭窮”的人心中,住著一個等待被滿足的小孩,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身邊的人關注自己,滿足自己,卻在未被滿足時深陷其中。

這就好比說,我原本就嫌自己長得醜,於是我反復對身邊的人說“我很醜”。

其實,我內心是想聽別人誇我一句的,結果別人卻開玩笑說“那你還跑出來嚇人”。

就這樣,未被滿足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匱乏,越匱乏也就越是用力索取。

但因為起初的方式就是錯的,所以重複這個過程只會讓匱乏感更深。

很明顯,如果在每次想“哭窮”的時候提醒自己,停止這種無意義的複讀模式,就能打斷這種重複。

曾奇峰老師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在出門前,對著鏡子把自己猛吹一頓的人;還有一種是出門前對著鏡子把自己暴揍一頓的人。

很多的匱乏感,其實都是暴揍自己後的結果,很多的自卑,也是因此而生。

與其通過破壞關係的“哭窮”來索需滿足感,不如學會自我滿足。而方法,正是從尋找自己的重複性話語開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