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北龕、水寧寺石窟風化嚴重 將于明年3月開工修護

巴中晚報訊為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巴 州區文物管理局今年啟動了北龕、 水寧寺石窟窟簷建設工程項目, 將 投資 540 萬元修建北龕 28—34 號 龕, 水寧寺 1—38 號龕窟簷。 目 前, 該專案設計方案已批復, 爭取 到位一期工程資金435萬元, 該項 目預計 2018 年 3 月正式開工建 設, 2018年底竣工。

水寧寺1-9號龕

北龕、水寧寺石窟 風化嚴重亟待修護

目前, 巴州區文物管理局編制 了南龕、北龕、西龕、水甯寺石窟文 物保護規劃並獲得國家文物局批 複。 先後完成了南龕、北龕、西龕 和水寧寺石窟的危岩體搶險加固 工程、滲排水治理工程, 以及南龕 和北龕石窟環境整治工程。

“以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 為代表的摩岩造像是我市現存最 珍貴的歷史、文化、藝術遺產之 一, 是我市悠久歷史的實物見證, 也是我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對 地方建築和區域經濟發展有著積 極的作用。 ”巴州區文物局相關負 責人介紹。

據瞭解, 在水寧寺鎮, 沿水寧 河兩岸約 500 米的石岩上至今仍 有盛唐造像 38 龕、316 尊。 其中 最精彩的當數位于原寺後山崖上 的 1—9 號龕。 此九龕均鑿于盛 唐, 是巴中現存窟龕中雕刻最精 美, 最具藝術價值的一處龕像。 但由於長期受風雨侵蝕、陽光照 射、空氣幹濕變化、冷熱縮漲等影 響, 雕刻表面風化、局部脫落、衰 減嚴重。 而位於玉堂鄉北龕村蘇 山 坪 南 麓 的 348 軀 北 龕 摩 岩 造 像, 存在危岩、裂隙、空鼓、機械損 傷、表面風化、水漬、人為破壞、生 物病害等殘損問題, 其彩繪存在剝 落、酥堿、褪色等殘損問題, 亟待維 修和保護。

北龕石窟局部

採用現代科技設備 改善文物生存環境

據介紹, 此次北龕、水寧寺摩 崖造像搶救性保護設施建設工程 專案, 其石窟窟簷建設將採用鋼結 構與半透明玻璃作為建築材料, 採取較輕的框架或懸挑結 構, 遮擋風雨對造像的侵 蝕, 改善光照條件。 同 時, 在簷前安裝太陽 能板, 為今後在建築 內安裝監測、防濕、 照明、報警等現代 保護科技設備提供 清潔能源和可持續 發展的運轉。

其中, 水 寧 寺 1—9 號 龕 一 層 平 面 將 修 建 參 觀 棧 道, 在崖壁前方搭建平臺, 拓寬原有的地面空間, 改善文 物環境。

據悉, 該項目建成後將極大 地改善北龕、水寧寺石窟的生存環 境, 有效地延續歷史遺存資訊。 同 時, 實現巴中石窟全面對外開放, 使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廣大人 民群眾, 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