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家地理》出了這個地方的專輯!簡直美到爆炸!

《國家地理》出福州倉山專輯啦!

雜誌上的倉山滄桑而又厚重,

遺留下的萬國風情和時代風華,

讓每一個見過這裡的人都感到驚豔!

倉山的歷史, 福州人耳熟能詳, 它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是一本活著的教科書。 領事館、洋行、公館, 教堂、醫院、學校、私人住宅別墅、跑馬場等, 數量多達近千幢, 反映出當時政治、文化、經濟、建築的狀態, 成為著名的“萬國建築博覽會”。

“一座花園, 一條路, 一叢花,

一所房屋, 一個車夫, 都有詩意。 尤其可愛的是晚陽淡淡的時候, 禮拜堂裡送出一聲鐘音, 綠蔭下走過幾個張著花紙傘的女郎……”葉聖陶筆下的煙臺山, 就描述了舊時倉山令人神往的風韻。

與市中心的三坊七巷不同, 位於福州城牆之外的倉山, 似乎凝固在歲月之中。

老人們的回憶裡, 總有兒時玩鬧的風景。 儘管老倉山要拆遷已經傳聞了好幾年, 卻是雷聲大雨點小, 許多院落在不經意間已漸漸荒廢。 在倉山“消失”前, 國家地理的這組大片呈現出舊城改造前的倉山原貌。

提到倉山, 便不得不提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

師大的音樂學院主體建築便是1903年英國安立間會募捐籌建的陶淑女子學校, 校部則是曾經的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是中國近代最早設立的一批女子大學。 建築位於學校內, 保存狀況良好, 現在仍在使用中, 也對外開放, 成為師大和老倉山建築的珍貴歷史代表。

華南女子學院

爬滿春藤的石柱花架、躺著睡蓮的噴泉水池、矗立石獅的飛簷翹角、保存完好的玻璃和木百葉雙重窗、校園中冥思苦讀的學生.....這樣一座有著崢嶸歲月的老洋房, 默默地見證著福州的近代史。

陶淑女子學院

出了福建師大的北門,過街便是康山裡街區。入口處老建築改造的咖啡館提醒著人們,從這裡開始,便正式進入了老倉山歷史風貌區。白色的牆面背後大都藏著紅磚老洋房,可園與夢園都藏跡於此。

可園住宅入口

建於民國初期的可園,是一座磚木結構的房子。當年林徽因與梁思成新婚燕爾,回福州探母,曾客居於此。這是祖籍福州的林徽因唯一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每當看到窗臺上斑駁的光影,便想起那句著名的“人間四月天”,竟會與倉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夢園前的街巷

夢梯題字

夢梯

可園不遠處即是夢園,單聽名字就很浪漫。夢園主體建築入口處的臺階跟隨園名被稱為夢梯,“夢梯”的題字旁標明建築始建於1926年。文革中,主人將前後門口的匾額“夢園”和“夢園別徑”用灰泥塗抹,才得以倖存。直到今天,這座兩層帶地下室的英式建築仍然有人居住。臺階旁,主人用貝殼栽種花草,仿佛帶來大海的氣息。

上圖是因戚繼光在倉山設馬廠而得名的馬廠街。歲月流逝,馬廠街的住宅已逐漸凋敝,不過仍然保留著相當的人氣。每到春節,當地居民就紛紛給大門換上新的春聯,透出紅彤彤的喜氣。

林森公館

西林小築內景

辛亥革命後,福州最出名的林姓人或許當屬林森。林森,原名林天波,福州閩候縣人。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1932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馬廠街盡頭不遠處的七星巷就是林森公館所在。巷子已在城市建設中消失,這座三層的公館卻被保存下來,辟作兒童圖書館。考慮到建築的保護與使用者的安全,進入者需配發標有數位的手環,以控制入場人數。這座房子雖然叫做林森公館,卻非林森本人修建。林森任主席期間,為官清廉,常常入不敷出,於是當時的建設部長專門為他建造了這處寓所,供其回鄉時小住。

石厝教堂

與鼓浪嶼、三坊七巷不同的是,老倉山非常低調,少見繁華。過了林森公館,到了複園路一帶,才開始逐漸出現商鋪。其中最為出名的是複園裡一號和西林小築。不過似乎都處於改造區的邊緣地帶,跟店主談起未來,言語裡都是滿滿的不確定感。

沿著道路往煙臺山方向,可到了著名的石厝教堂,平時是封閉的,據說目前歸海軍家屬院管轄。教堂的正式名字是聖約翰堂,五口通商之後由英國僑民修建,不過也開放給其他國家的基督教徒,於是有了“國際教堂”之稱。教堂旁一棵粗壯的老銀杏樹,深秋時金色的葉子鋪滿院子和臺階,成為格外美麗的秋景,這時便是教堂最美的季節。

福州有工藝三寶:油紙傘、角梳和脫胎漆器。清末福州漆匠沈紹安根據古法創制出脫胎漆器,拓寬了漆器的形態種類。1915年,沈家人在塔亭路起家,開起了漆器店。現在在離石厝教堂不遠的塔亭路53號,還能看到舊日漆器店的門面。店門前曾有一株高大的藍花楹,盛開時便像一把紫色的花傘遮天蔽日,和城中的藍花楹相映襯,仿佛紫色的花海。可惜因為藍花楹禁不住颱風侵擾,現在福州的行道樹都已換掉,有些美麗只能遙想。

位於煙臺山片區核心地帶的煙臺山公園已荒廢多時,看到老照片,總不免讓人有些感慨。走下煙臺山,沿閩江邊向東,即到了泛船浦天主教堂,也就是倉山歷史風貌區的另一邊緣。教堂始建於1932年,單塔樓仿哥特式建築,是全省最大的天主堂,時稱“江南第一堂”。

1946年,福州教區升格為省總主教區,該堂成為福建天主教主教區總堂所在地。對於不信教的福州人,這座教堂最惹人注目的應當數2008年的整體平移工程。是年,因建設需要,教堂的神父樓進行了整體平移,以進行保護,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平移80.7米後,又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由原東西朝向變為南北朝向,最終與主教堂平行。今天,教堂已經成為閩江畔的一處靚麗風景,每天都吸引著大量新人前來拍攝婚紗。聽著教堂的鐘聲,看著中洲島上的落日和瑰麗的雲霞,也是人生一大享受。

倉山安靜的守在福州一隅

注視著每一個過客

在他承受百年的孤獨之後

願他能迎來新時代的繁華

往期精選回顧

轉自:遇見福州

出了福建師大的北門,過街便是康山裡街區。入口處老建築改造的咖啡館提醒著人們,從這裡開始,便正式進入了老倉山歷史風貌區。白色的牆面背後大都藏著紅磚老洋房,可園與夢園都藏跡於此。

可園住宅入口

建於民國初期的可園,是一座磚木結構的房子。當年林徽因與梁思成新婚燕爾,回福州探母,曾客居於此。這是祖籍福州的林徽因唯一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每當看到窗臺上斑駁的光影,便想起那句著名的“人間四月天”,竟會與倉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夢園前的街巷

夢梯題字

夢梯

可園不遠處即是夢園,單聽名字就很浪漫。夢園主體建築入口處的臺階跟隨園名被稱為夢梯,“夢梯”的題字旁標明建築始建於1926年。文革中,主人將前後門口的匾額“夢園”和“夢園別徑”用灰泥塗抹,才得以倖存。直到今天,這座兩層帶地下室的英式建築仍然有人居住。臺階旁,主人用貝殼栽種花草,仿佛帶來大海的氣息。

上圖是因戚繼光在倉山設馬廠而得名的馬廠街。歲月流逝,馬廠街的住宅已逐漸凋敝,不過仍然保留著相當的人氣。每到春節,當地居民就紛紛給大門換上新的春聯,透出紅彤彤的喜氣。

林森公館

西林小築內景

辛亥革命後,福州最出名的林姓人或許當屬林森。林森,原名林天波,福州閩候縣人。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1932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馬廠街盡頭不遠處的七星巷就是林森公館所在。巷子已在城市建設中消失,這座三層的公館卻被保存下來,辟作兒童圖書館。考慮到建築的保護與使用者的安全,進入者需配發標有數位的手環,以控制入場人數。這座房子雖然叫做林森公館,卻非林森本人修建。林森任主席期間,為官清廉,常常入不敷出,於是當時的建設部長專門為他建造了這處寓所,供其回鄉時小住。

石厝教堂

與鼓浪嶼、三坊七巷不同的是,老倉山非常低調,少見繁華。過了林森公館,到了複園路一帶,才開始逐漸出現商鋪。其中最為出名的是複園裡一號和西林小築。不過似乎都處於改造區的邊緣地帶,跟店主談起未來,言語裡都是滿滿的不確定感。

沿著道路往煙臺山方向,可到了著名的石厝教堂,平時是封閉的,據說目前歸海軍家屬院管轄。教堂的正式名字是聖約翰堂,五口通商之後由英國僑民修建,不過也開放給其他國家的基督教徒,於是有了“國際教堂”之稱。教堂旁一棵粗壯的老銀杏樹,深秋時金色的葉子鋪滿院子和臺階,成為格外美麗的秋景,這時便是教堂最美的季節。

福州有工藝三寶:油紙傘、角梳和脫胎漆器。清末福州漆匠沈紹安根據古法創制出脫胎漆器,拓寬了漆器的形態種類。1915年,沈家人在塔亭路起家,開起了漆器店。現在在離石厝教堂不遠的塔亭路53號,還能看到舊日漆器店的門面。店門前曾有一株高大的藍花楹,盛開時便像一把紫色的花傘遮天蔽日,和城中的藍花楹相映襯,仿佛紫色的花海。可惜因為藍花楹禁不住颱風侵擾,現在福州的行道樹都已換掉,有些美麗只能遙想。

位於煙臺山片區核心地帶的煙臺山公園已荒廢多時,看到老照片,總不免讓人有些感慨。走下煙臺山,沿閩江邊向東,即到了泛船浦天主教堂,也就是倉山歷史風貌區的另一邊緣。教堂始建於1932年,單塔樓仿哥特式建築,是全省最大的天主堂,時稱“江南第一堂”。

1946年,福州教區升格為省總主教區,該堂成為福建天主教主教區總堂所在地。對於不信教的福州人,這座教堂最惹人注目的應當數2008年的整體平移工程。是年,因建設需要,教堂的神父樓進行了整體平移,以進行保護,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平移80.7米後,又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由原東西朝向變為南北朝向,最終與主教堂平行。今天,教堂已經成為閩江畔的一處靚麗風景,每天都吸引著大量新人前來拍攝婚紗。聽著教堂的鐘聲,看著中洲島上的落日和瑰麗的雲霞,也是人生一大享受。

倉山安靜的守在福州一隅

注視著每一個過客

在他承受百年的孤獨之後

願他能迎來新時代的繁華

往期精選回顧

轉自:遇見福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