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喪偶再婚老人來濟南幫女兒帶娃,遭對象不滿提“分手”

進入深秋, 天氣轉涼, 每天只有中午時分的陽光最為溫暖。 每當這個時候, 省城南部某大型新建社區的小廣場, 總會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在家憋了一上午的小朋友終於有機會出門肆意地跑鬧玩耍, 就連躺在嬰兒車裡的小寶寶似乎也懂得外面的空氣也比家裡歡暢。

打眼望去, 這些在廣場上撒歡的孩子身後, 鮮有年輕父母的身影, 絕大多數都是孩子的奶奶或姥姥。 歌詞裡唱著, 最美不過夕陽紅, 溫馨又從容。 然而, 當孫輩接連出生, 很多老年人那原本節奏緩慢的生活, 就沒那麼從容了。 為了子女和孫輩,

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 有的從外地雙雙來濟, 有的需要和老伴長期分居, 也有很多濟南本地的老人, 退休後重新到兒女家“上崗”……

退休十年帶了四個娃

“現在天冷了, 怕凍著孩子, 也只有天好的時候能出來這一小會兒。 ”今年68歲的信廣蘭推著嬰兒車裡快5個月大的孫兒,

慢悠悠地踱著步子。 接到報喜電話說兒媳婦懷上二寶的那天, 也有這樣明亮的陽光。

去年秋天, 信廣蘭正在商河老家, 和幾個老姐妹曬著日頭聊家常, 孫兒曉瑞的電話突然打了過來, “奶奶, 奶奶, 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曉瑞興高采烈地說, 媽媽懷孕了。

曉瑞是信廣蘭的長孫, 8年前, 曉瑞出生後, 信廣蘭就來到濟南市區幫忙帶曉瑞。 一年多後, 大兒媳有了孩子, 她又過去幫忙帶娃, 直到孩子上了幼稚園。 而曉瑞的這個電話, 意味著信廣蘭要再次加入帶娃大軍的行列。 眨眼間, 5個月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

他們無一例外, 都是在兒女家幫忙帶娃。

“我退休十年, 看了四個孩子了!都說生二胎要麼有錢, 要麼有人, 我們不幫忙不中啊!”李玉梅操著一口河南口音,

在老人們聊天時各種各樣的方言大雜燴中, 還是比較明顯。

李玉梅工作的廠子效益不好, 所以在50歲那年就早早退了休。 本來找了家廠子打零工貼補家用, 結果沒幾個月, 兒媳就懷孕了。 小倆口平時都上班, 她白天就在兒子家幫忙看孩子, 直到小孫女上了學。 這樣每天到兒子家“上班”的生活, 維持了6年。

女兒研究生畢業後, 和女婿落戶濟南, 兩個外地人能紮下根來本就不易, 生孩子時就沒捨得花錢請月嫂。 女兒生了老大後, 她和親家母兩個人輪流帶了一段時間, 後來, 因為丈夫查出肝癌, 她才回了河南老家。 結果, 女兒家老大還不滿三歲, 老二就出生了。

六七十歲的老人身體常吃不消

大寶三歲多, 二寶剛一歲, 由於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太小, 李玉梅每天的生活, 用她自己的話說, 就是“雞飛狗跳”。

每天早上6點, 李玉梅就起床了, 稍微收拾一下家裡便開始忙著做飯。 一家人起床吃飯, 女兒上班時順便送大寶去幼稚園, 她就要在家喂二寶吃飯。 由於二寶正是學走路的年紀, 所以照看起來費心又費力。 “現在看著什麼都好奇, 一會兒要摸插座, 一會兒要爬茶几, 必須時刻緊盯著, 就怕自己一不留神讓孩子磕著碰著。 ”

中午時, 李玉梅會推著二寶出門曬一會兒太陽, 順便買個燒餅, 回家簡單湊合一頓飯。 直到下午兩點鐘, 二寶開始睡午覺, 這是李玉梅每天唯一能感覺輕鬆的時刻。 可是, 這樣的時刻維持不會太久, 下午大寶一放學,

家裡就會哪兒哪兒都是玩具, 兩個孩子“亂騰得不像話”。

一整天下來, 李玉梅早就筋疲力盡, 總是早早上床休息。 “之前帶老大家倆孩子從沒覺得這麼累, 人不服老不行啊, 這年紀大了, 身體就是不如以前了!”她說, 她有時候甚至想, 早知道是這樣, 就不讓女兒生老二了。

跟李玉梅比, 信廣蘭帶娃的生活要輕鬆一些。 “老二很好帶, 吃飽了、喝足了, 就自己躺著玩。 ”信廣蘭告訴記者, 由於老大已經上小學了, 週一到週五中午吃小飯桌不回家, 她的任務就相對簡單一些。 每天早上起床給一家人做好早飯, 晚飯兒子兒媳回家後再一起張羅。

可即便這樣, 她這一天也會感覺累得慌。 “十幾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了, 這些日子有點腫, 坐久了就起不大來。 ”她摸摸左膝,果然比右腿粗一些。她說,之前也吃了不少藥,布洛芬、強的松等藥物已經不起作用了,一般過兩三個月,就去注射一種藥性更強的藥物來緩解疼痛。

都說孩子的大運動發育是“七坐八爬”,信廣蘭也擔心,再過段時間,二寶要學著爬、學著走路,本來腿腳就不太好的自己,是否還能應付得來,“希望孩子能夠等等我。”

記者瞭解到,如今生二孩的主力軍主要集中在75後、80後,他們的父母很多都已年過花甲,有些甚至已經70多歲了。於是,力不從心,成為很多老人談及帶二寶心得時常用的詞。

因帶娃半路夫妻散了夥

這段時間,信廣蘭經常會接到老伴的電話,問她什麼時候能回家。此前,她也曾想過,讓老伴一起來濟南幫忙帶孫子,可老伴實在不習慣城裡的生活,電梯不會用,因為不習慣用馬桶,早上起床還要下樓步行幾百米去找公廁,她也就放棄了這個念頭。有時,城裡這個小家的熱鬧,讓信廣蘭愈發惦念獨自守著一個院子的老伴,“晚上吃完飯,只能看看電視,連個抬杠拌嘴的人都沒有,老頭子該多憋得慌!”

如今,李玉梅沒有這個煩惱,因為她沒有老伴了。其實,丈夫病逝後,也曾有人給她介紹過一個老伴。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兩人感覺還不錯,就請了兩家親戚喝喜酒,算是走到了一起。結果,女兒去年生老二時,恰好趕上秋收時節,李玉梅跑來濟南照顧女兒月子,沒能幫對方幹活。也許是這個舉動讓對方失望了,等她伺候完女兒月子回到老家,對方便和她提出了分手。

雖有不滿,但李玉梅也接受了。“女兒讓我以後跟她生活,反正我也老了,跟著她比跟著兒媳婦自在。”於是,本來並沒打算幫女兒帶老二的她,就在濟南長住了下來。

與外地來濟的信廣蘭和李玉梅相比,家在濟南的王建國夫婦雖然彼此陪伴,卻也一樣沒了自己的生活。

老兩口退休前都是教師,退休後,兩人有空到廣場上跳跳舞、溜溜彎,不出門時約上朋友搓搓麻將,趕上合適的機會就報團出去旅旅遊,日子過得好不愜意。女兒家老大出生後,起初是孩子的奶奶幫忙帶,可婆媳間小摩擦不斷,在女兒的要求下,他倆就正式“上崗”了。

前年,外孫開始上小學,老兩口終於松了口氣,恢復到了剛退休時的生活。結果,生育政策調整後,女兒女婿決定再生一個。儘管他們百般不情願,還是不願意女兒受委屈,只能又來帶孩子。只是,這次女兒搬到了如今的社區,而老兩口住在十多公里外的洪家樓附近。由於女兒家住房面積有限,老兩口只能起早貪黑,每天坐公車穿越半個濟南城。

畢竟年紀大了,奔波太辛苦,不久前,老兩口用大半生的積蓄,在女兒家所在的社區買了一套房。“有首老歌唱著說‘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就像我們,年輕時候忙工作沒時間,不能享受生活,等退休了以為可以享清福了,結果被孩子拴住了。現在又買了房,我們是既沒時間也沒錢啦……”

出人出錢出力也有不愉快

為了孩子,老人和兒女長期住在一起,因為育兒觀念、生活習慣的不同,矛盾糾紛時有發生。每天帶孩子曬太陽的時間,也是這些帶娃老人相互吐槽家長里短的好機會。

“那天我給孫女蒸了雞蛋羹,用勺子放了一點鹽,結果被孩子她媽看到了,嘗了一口說太鹹,直接倒進了垃圾桶。鹽都不給吃,那飯有滋味嗎?”老家濰坊的韓秀芬,因為這一碗蛋羹,生了好幾天悶氣。

韓秀芬今年65歲,因為兒媳生了二寶來幫忙。兒子小家的日常菜錢她自己出,每倆月回老家一次還會捎錢給兒媳花。可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她,生活習慣與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兒媳多有不同,即使出人出錢又出力,性格直爽的兒媳還經常數落她的不是。

尤其是育兒方面,兒媳告訴她,要給娃穿尿不濕不能穿開襠褲、六個月前不要給孩子喂水、第一口輔食要吃米粉而不是米湯、餵飯要坐在餐椅上千萬不能追著喂……“本來孩子就貪玩不願吃飯,哄著她玩的時候趁她不注意塞一口,她也會吃,不然就得餓著了……”韓秀芬很委屈,之前她靠祖輩的那些言傳身教帶大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如今放到孫女身上,卻經常被兒媳指責“不科學”。

“婆媳本來素不相識,因為緣分進了一家門,多多相互理解就好了!”在婆媳問題上,信廣蘭看得很通透,“咱就是來看孩子的,只要他們好,咱的任務就完成了。”

其實,不只是生活習慣本就不同的婆媳會有矛盾,在照顧孩子的問題上,王建國也常和女兒發生分歧。大寶想出去找小朋友玩,王建國不放心,總想跟著一起去,可女兒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就學著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孩子鬧脾氣,他總想拿點零食去哄,女兒卻阻止他說他縱容孩子……

不過,在王建國看來,這些育兒觀念的差異都可以克服,畢竟都是為了孩子好。他更揪心的是聽見女兒女婿吵架,“這唯一的女兒就是我和她媽的心頭肉,有時聽見女婿對女兒說話聲調高了,我們也會心疼半天,但是作為老人,我們也不能每次都跳出來維護女兒……”

然而,縱有太多的疲憊、委屈和鬱悶,這些老人都在帶娃路上堅持著。“現在孫女除了爸爸媽媽,唯一會喊的就是奶奶,有時候感覺她和我比和媽媽都親!”說到一天天長大的孫女,韓秀芬終於露出了笑容,聽到孫女奶聲奶氣的那聲“奶奶”,她就感覺一切都值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她摸摸左膝,果然比右腿粗一些。她說,之前也吃了不少藥,布洛芬、強的松等藥物已經不起作用了,一般過兩三個月,就去注射一種藥性更強的藥物來緩解疼痛。

都說孩子的大運動發育是“七坐八爬”,信廣蘭也擔心,再過段時間,二寶要學著爬、學著走路,本來腿腳就不太好的自己,是否還能應付得來,“希望孩子能夠等等我。”

記者瞭解到,如今生二孩的主力軍主要集中在75後、80後,他們的父母很多都已年過花甲,有些甚至已經70多歲了。於是,力不從心,成為很多老人談及帶二寶心得時常用的詞。

因帶娃半路夫妻散了夥

這段時間,信廣蘭經常會接到老伴的電話,問她什麼時候能回家。此前,她也曾想過,讓老伴一起來濟南幫忙帶孫子,可老伴實在不習慣城裡的生活,電梯不會用,因為不習慣用馬桶,早上起床還要下樓步行幾百米去找公廁,她也就放棄了這個念頭。有時,城裡這個小家的熱鬧,讓信廣蘭愈發惦念獨自守著一個院子的老伴,“晚上吃完飯,只能看看電視,連個抬杠拌嘴的人都沒有,老頭子該多憋得慌!”

如今,李玉梅沒有這個煩惱,因為她沒有老伴了。其實,丈夫病逝後,也曾有人給她介紹過一個老伴。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兩人感覺還不錯,就請了兩家親戚喝喜酒,算是走到了一起。結果,女兒去年生老二時,恰好趕上秋收時節,李玉梅跑來濟南照顧女兒月子,沒能幫對方幹活。也許是這個舉動讓對方失望了,等她伺候完女兒月子回到老家,對方便和她提出了分手。

雖有不滿,但李玉梅也接受了。“女兒讓我以後跟她生活,反正我也老了,跟著她比跟著兒媳婦自在。”於是,本來並沒打算幫女兒帶老二的她,就在濟南長住了下來。

與外地來濟的信廣蘭和李玉梅相比,家在濟南的王建國夫婦雖然彼此陪伴,卻也一樣沒了自己的生活。

老兩口退休前都是教師,退休後,兩人有空到廣場上跳跳舞、溜溜彎,不出門時約上朋友搓搓麻將,趕上合適的機會就報團出去旅旅遊,日子過得好不愜意。女兒家老大出生後,起初是孩子的奶奶幫忙帶,可婆媳間小摩擦不斷,在女兒的要求下,他倆就正式“上崗”了。

前年,外孫開始上小學,老兩口終於松了口氣,恢復到了剛退休時的生活。結果,生育政策調整後,女兒女婿決定再生一個。儘管他們百般不情願,還是不願意女兒受委屈,只能又來帶孩子。只是,這次女兒搬到了如今的社區,而老兩口住在十多公里外的洪家樓附近。由於女兒家住房面積有限,老兩口只能起早貪黑,每天坐公車穿越半個濟南城。

畢竟年紀大了,奔波太辛苦,不久前,老兩口用大半生的積蓄,在女兒家所在的社區買了一套房。“有首老歌唱著說‘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就像我們,年輕時候忙工作沒時間,不能享受生活,等退休了以為可以享清福了,結果被孩子拴住了。現在又買了房,我們是既沒時間也沒錢啦……”

出人出錢出力也有不愉快

為了孩子,老人和兒女長期住在一起,因為育兒觀念、生活習慣的不同,矛盾糾紛時有發生。每天帶孩子曬太陽的時間,也是這些帶娃老人相互吐槽家長里短的好機會。

“那天我給孫女蒸了雞蛋羹,用勺子放了一點鹽,結果被孩子她媽看到了,嘗了一口說太鹹,直接倒進了垃圾桶。鹽都不給吃,那飯有滋味嗎?”老家濰坊的韓秀芬,因為這一碗蛋羹,生了好幾天悶氣。

韓秀芬今年65歲,因為兒媳生了二寶來幫忙。兒子小家的日常菜錢她自己出,每倆月回老家一次還會捎錢給兒媳花。可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她,生活習慣與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兒媳多有不同,即使出人出錢又出力,性格直爽的兒媳還經常數落她的不是。

尤其是育兒方面,兒媳告訴她,要給娃穿尿不濕不能穿開襠褲、六個月前不要給孩子喂水、第一口輔食要吃米粉而不是米湯、餵飯要坐在餐椅上千萬不能追著喂……“本來孩子就貪玩不願吃飯,哄著她玩的時候趁她不注意塞一口,她也會吃,不然就得餓著了……”韓秀芬很委屈,之前她靠祖輩的那些言傳身教帶大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如今放到孫女身上,卻經常被兒媳指責“不科學”。

“婆媳本來素不相識,因為緣分進了一家門,多多相互理解就好了!”在婆媳問題上,信廣蘭看得很通透,“咱就是來看孩子的,只要他們好,咱的任務就完成了。”

其實,不只是生活習慣本就不同的婆媳會有矛盾,在照顧孩子的問題上,王建國也常和女兒發生分歧。大寶想出去找小朋友玩,王建國不放心,總想跟著一起去,可女兒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就學著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孩子鬧脾氣,他總想拿點零食去哄,女兒卻阻止他說他縱容孩子……

不過,在王建國看來,這些育兒觀念的差異都可以克服,畢竟都是為了孩子好。他更揪心的是聽見女兒女婿吵架,“這唯一的女兒就是我和她媽的心頭肉,有時聽見女婿對女兒說話聲調高了,我們也會心疼半天,但是作為老人,我們也不能每次都跳出來維護女兒……”

然而,縱有太多的疲憊、委屈和鬱悶,這些老人都在帶娃路上堅持著。“現在孫女除了爸爸媽媽,唯一會喊的就是奶奶,有時候感覺她和我比和媽媽都親!”說到一天天長大的孫女,韓秀芬終於露出了笑容,聽到孫女奶聲奶氣的那聲“奶奶”,她就感覺一切都值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