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做好每一道“生命選擇題”

主筆 | 丁姍姍

新媒體編輯 | 雪醬

攝影 | 于佳 丁姍姍

希波克拉底誓言曾這樣寫道:我之唯一目的, 為病家謀幸福。 身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副主任,

從醫20年來, 湯小東也在用自己的行動, 詮釋著這句話的溫度。

“做到能力以內的極致”, 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無論是手術臺前的日夜奮戰、將手術工具進行逐步完善, 或是為更多患者制定“利益最大化”的治療方案, 一次次面對難題時的探索和突破, 在湯小東眼中, 都是“事關生命”的選擇題。

而他, 正是要在這份與病魔博弈的較量中, 交上一份自己的答卷。 “醫生就是解決麻煩的工作。 讓更多患者感覺好一點, 就是我們心情最愉悅的時刻。 ”

“發現問題怎麼辦?當然是想辦法解決!”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 一台台排滿日程的手術無疑佔據了醫生們的大多數工作時間。 身為科室副主任的湯小東更是如此。

除了查房、門診等日常工作, 他平均每天都要在手術臺旁駐紮將近10個小時, 深夜歸家早已成為家常便飯。

骨腫瘤科的手術一直是“技術+體力”的代名詞。 曾有一次, 湯小東連續作戰十幾個小時, 只在手術接台的間歇進行了短暫的休息。 在科室資料資訊員王鵬眼中, 湯小東具備了“高超的技術和鐵打的身體”, “在手術臺上, 永遠看不到湯主任面露疲態, 下臺之後, 他才會用一聽可樂解乏”。

作為科室培養的第一個博士, 湯小東早期便跟隨導師 —— 亞洲骨腫瘤“第一刀”郭衛教授參與了全骶骨切除、全脊椎切除、骨盆保肢重建等開創性工作, 不僅早早成為郭主任的得力助手, 也是最早被“獨立放行”的得意門生。

“湯大夫做手術特別細緻穩妥,

除了迅速成長為一名成熟醫生之外, 更是在骨腫瘤方面的全面型醫生。 ”談及大弟子, 郭衛教授讚不絕口。

↑ 左一為湯小東教授

在骨腫瘤領域中, 脊柱腫瘤可謂是最有難度的病症之一, 因其在人體中的位置特殊, 甚至一度被認為是手術禁區中的禁區。

儘管隨著技術的進步, 這個禁區已被成功突破, 但脊柱腫瘤依然是“塔尖”領域。

也正是由於“全面”的前提, 兩年前, 在郭衛主任的帶領指導下, 湯小東逐步將亞專業向脊柱腫瘤方面側重。 “我們就是要解決治不了的病。 能治的病就要放在歷史長河中了!”

在手術中, 好琢磨的湯小東善於使用小技巧, 令手術的效果事半功倍。 交流時, 他說的最多的就是:“發現問題怎麼辦?當然是想辦法解決啦!”

針對脊柱惡性腫瘤, 脊椎的整塊切除, 不僅可以達到理想的外科邊界, 減少污染播散, 也是控制腫瘤的最好方法。

而在全椎體切除手術中, 快速安全地切斷間盤或椎體時, 用於保護脊髓的“窄擋板”便是湯小東和團隊共同“再加工”的成果。

對此, 他卻異常謙虛:“脊髓的保護擋板, 在國內外文獻早就有所提及, 我們只是在使用過程中, 把‘兵器’改得趁手一些罷了。 ”

原來, 由於脊髓的活動度很小, 脊椎形狀有弧度, 椎體和椎體之間也並非完全平面, 如果擋板過寬, 就會對脊髓造成很大刺激, 而且太寬的擋板也基本用不上。 於是, 根據實際操作情況, 湯小東把保護擋板的寬度從3公分改成了1.5公分。

“其實, 就算是文獻中, 也沒有完全規定擋板的具體尺寸, 一切問題都是實踐中發現, 然後進行不斷地改進。 ”

類似這樣的“小心思”, 在湯小東身上其實還有很多。

骨巨細胞瘤刮除復發率很高, 除了病症本身的侵襲性之外, 瘤體刮除的徹底與否, 直接影響到復發幾率的高低。 儘管可以在手術時,盡可能把“骨窗”開大,用磨鑽打磨、把骨脊打掉,但裡面仍然會有一定角度的盲區,不能完全看清內部細節。

“關節鏡、胸腔鏡我們都考慮過,但都是比較繁瑣的方式,需要很多設備,操作起來也比較麻煩。”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湯小東幾乎把所有可以用到的工具,都在腦子裡過了一遍,一個不起眼的設備 —— 牙科鏡,突然令他眼前一亮。“牙科鏡小巧,可以伸到骨腔內部輔助看清各個角度,再加上外加光源明亮視野,就可以把瘤體刮除得更加乾淨。”試驗過幾次之後,果然達到了不錯的效果。

在主治醫師王睿峰眼中,湯小東是個“接地氣”的實幹派。“湯主任善於思考和總結,發現任何問題都要仔細探討。力求可以做得更好、更完善。”

湯小東說,外科大夫都是完美主義者。“我們就是解決麻煩的工作。解決一件,病人就會好一些。如果能夠通過這些改進,讓更多患者感覺好一點,我們的心情就會更愉悅。”

直截了當的“男神”

挺拔的個頭兒、利索的髮型、儒雅俊朗的外表再加上高超的醫技,身著白大褂、走路帶風的湯小東被年輕同事們偷偷稱為科室裡的“男神”。

門診時,湯小東的話語並不多,他總是希望通過最直接的語言進行最高效的溝通。對複診患者,湯小東在詢問恢復情況的間隙,不時地舉起片子,迅速地捕捉著關鍵資訊。隨著目光的游離,站在一旁的患者和家屬也緊張地探過身子,手指緊緊地摳住桌角。

“放心吧,沒事兒,恢復得挺好的。”似乎是看出了患者的緊張,十餘秒之後,湯小東放下揚起的手臂,扭過頭,露出招牌式微笑。

每每遇到需要做核磁檢查的患者,湯小東都會反復提醒,做核磁需要排隊,可以先確認預約時間再去繳費,否則涉及退款反而浪費時間。粗算下來,一個上午的門診,同樣的話語湯小東會重複十次以上。

儘管大多時間總是將微笑掛在臉上,但在面對那些需要截肢的患者時,他也會不得不露出“冷靜”的面孔。

一位十幾歲的軟骨肉瘤患者在父親的陪伴下前來就診。“大夫……我們能不能做化療……先不……截肢。”

“這麼跟您說把,孩子的情況只有通過手術解決,軟骨肉瘤對放化療並不敏感。”

“您看看還能不能想想其他的辦法?”

“孩子的情況已經很嚴重了,腫瘤圍著骨頭長滿一圈,可以說是360度無死角。哪怕是給我留出90度的空間,我都可以想辦法進行操作。但是現在,只能依靠截肢才能控制病情了。”看著紅了眼圈的家屬,湯小東放緩了語速,拍了拍男孩的肩膀。

當被問及直接面對患者談及病情,感覺是否有些殘酷時,湯小東沒有猶豫。“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我都願意與患者進行直接溝通,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病情、將要得到什麼樣的治療,幫助他們面對現實,這種看上去的‘殘酷’,其實也是對患者的尊重。”

如今,很多人仍然對骨腫瘤存在著偏見。對此,湯小東一下子挺直了身體,輕輕拍了一下桌子,眼裡閃著光:“誰說骨腫瘤的預後不好?我們的治癒率可以達到50~60%呢!注意,這可是治癒率呀!也正是這麼良好的預後,激勵著我們繼續探索前行。”

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湯小東眼中,人生無處不在做著選擇。有時,“對”或“錯”,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談及自己的最初選擇,湯小東坦言自己直到臨近高考報志願,還沒有為自己的未來定下目標。“不喜歡數學、對語文又沒有太大興趣。”於是,在家人的建議下,他選擇了醫科類院校。“往大了說可以救死扶傷,往小了說還能幫助親友嘛。”也正是這麼個實惠的想法,將湯小東推上了從醫之路,一走就是20年。無疑,這道人生中的第一道選擇題,湯小東沒有失誤。

而作為醫生,自己進行的“每一種選擇,每一次決定”,更是關係到病人的預後甚至一生。無論是門診、病房還是手術臺上,幾乎每天他都要為自己的“選擇題”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不久之前,湯小東收到一條微信,字裡行間除了滿心歡喜的感激之外,還有一張照片 —— 一個年輕的姑娘站在花叢中,露出明豔的笑容。

“這個姑娘就是一個骨巨細胞瘤患者,手術已經過去5年,你看恢復得多好。”湯小東笑著把手機遞到筆者面前,“你知道嘛,當時她的關節差點兒就保不住了。”

湯小東回憶,這個女孩最初就診時,還不滿18歲,患有股骨遠端的骨巨細胞瘤,病變範圍很大,由於已經出現骨折情況,來的時候打著牽引,右腿完全僵住無法活動,骨皮質已經薄如蛋殼。當時,擺在湯小東面前的問題有兩個,應該如何確定治療方案 —— 關節保留還是更換?

實際上,骨巨細胞瘤屬於低度惡性的腫瘤,更換關節是最直接也是最安全的方法 —— 切除病變,可以徹底阻斷未來的復發幾率。但是,湯小東卻遲遲沒有做出最終決定。

“直接切除固然簡單,卻也意味著這個花季女孩一輩子都要與體內的人造關節戰鬥,這對於她來說,未免有些太過殘忍。”而且,假體的十年生存率大約在70~80%,並會隨著時間的延長,翻修比例也會越來越高。

於是,面對患者和家人的再三請求,在經過幾番考慮之後,湯小東為患者提出了另外一個相對保守的治療方案 —— 切除腫瘤、保留關節。但這就要在後期面臨著復發的風險,而且整個手術過程要比直接更換關節困難得多。

“患者的滿意才是醫生的追求。”湯小東頂著壓力,做了一個“並不尋常”的選擇,“我要在自己的能力之內,既要通過徹底的刮除降低復發率,又要保住孩子的關節”。

術中,刮除腫瘤後的股骨下端出現了大面積的缺損,骨殼非常薄。於是,他使用了一塊異體骨,比著患者骨頭的形狀打磨削小,整體放置其中,進行了固定。“其實使用異體骨可能會面臨著排異反應,但外面畢竟還有一層自身的骨質,通過康復鍛煉,會逐步癒合。”

如今,手術已經過去5年,小姑娘的恢復也達到了滿意的程度。“湯主任,我真的要謝謝您,照片是十一期間出去旅遊時拍的,跑跑跳跳都沒問題,真的謝謝您。”

看到小姑娘發過來的資訊,湯小東又笑了起來,眼角牽出幾絲魚尾紋:“這雖然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手術,但是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幫助年輕的孩子保存了右腿關節,我也慶倖自己又做出了一次正確的選擇。”

“作為醫生,很多時候都在做選擇題,我最高興的時刻,就是看到患者時隔多年之後的報喜。那一刻,什麼都值了!”湯小東說道。

盡可能地做到極致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調查 —— 世界上誰最快樂?在上萬個答案中,有四個答案名列前茅:吹著口哨欣賞自己剛剛完成作品的藝術家;給嬰兒洗澡的母親;正在沙地裡堆城堡的孩子;勞累了幾個小時終於救治病人的外科大夫。

作為其中的一員,這種快樂,湯小東也已體會了20年。

手術時,湯小東總會在手術帽內加戴一條淺黃色的發帶,這是他多年的習慣。“就是擔心有汗珠滴落在手術臺上,以防萬一。”無影燈的溫度並不低,幾個小時的手術下來,湯小東會輕輕調整一下微濕的發帶,額頭留下一道淺淺的勒痕。

同事們都說,湯小東是個極其注意細節的人。這一點在手術臺上尤甚。骨科手術的幅度較大,很少有需要放大鏡的“精細活兒”。但是為了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損傷,湯小東自己準備了一件傢伙什兒 —— 每每涉及與神經比較密切的步驟時,他都會帶上那副2.5倍的放大鏡,觀察再三。“其實老更換視野也挺暈的,所以我只在與脊髓、神經等重點區域有關的時候,才會戴,這也是讓手術更加精細化嘛!”湯小東笑著說。

常見的骶骨原發腫瘤一般生長慢,病程長,惡性程度雖然相對較低,但容易被誤診和漏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是完成骶骨腫瘤手術最多的醫療機構之一,手術成功率達到90%以上。

這天的患者正是骶骨脊索瘤,瘤體直徑達10公分,已經累及骶1,所以湯小東為其制定的手術方案是全骶骨腫瘤整塊切除、重建。“囊內切除的復發率幾乎是百分之百,雖然術後會犧牲大小便等神經的控制,但是為了控制腫瘤,只能進行自腰5骶1位置以下的骶骨全切。”湯小東說道。

骶骨前方有盆腔大血管,骶前靜脈叢、直腸、膀胱以及骶神經等重要臟器,所以,此類手術往往會出現出血多,易損傷盆腔臟器的特點。再加上十幾公分直徑的瘤體,為了將其完整取下,有時還需要採取前後路聯合操作的術式。

“對於位置較高體積較大的骶骨腫瘤,前路開小口加一刀,可以更好地處理前方的結構,比如把前方的椎間盤切除一部分,這樣從後路再操作的話,連續性就不那麼牢固,比較容易拿下。而且把前方的主要血管墊開一些,能夠更安全。”湯小東解釋。

這個患者的“腰椎骶化”情況,也給湯小東增加了難題 —— 他的第5節腰椎與骶骨距離較近,與一部分髂骨相連,所以切除的時候,實際上有一部分間隔的縫隙很小。

“通常我們截骨,直接從骨盆套線鋸,輕鬆就把骶骨和髂骨之間的連續性切斷了,再把腰5骶1的椎間盤離斷,整個骶骨就能夠拿下來了。但是這個病人不能這樣操作。因為有一部分髂骨連著腰5,更重要的是,我們想把腰5和髂骨的聯繫性保留住。”

湯小東之所以這樣選擇,可以在患者進行骶骨重建時更加方便。此前的大多數全骶骨切除手術,由於腰椎和骨盆的連續性全部斷開,都會使用3D列印的假體。但是這個患者的“連續性”可以令其“幸運地”免除這個環節,而且後期也能獲得很好的穩定性。

而這樣的選擇,就對湯小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手術過程不僅會更加繁瑣,也需要更加小心地操作。

術中,為了獲得更好的效果,湯小東使用骨刀、咬骨鉗,一點點地進行著分離,逐步離斷骶化的腰椎。

6個小時過去,手術得以成功,不僅獲得了比較好的外科邊界,更是將患者的出血控制在2000ml之內。

“可以說,針對這個患者,我們已經做到了現有技術條件下的極致,即使在未來可能還會有復發的可能,但整塊切除總是要比分塊切除復發幾率要小的多,而且已經可以使患者達到長期的生存。”

“做到能力以內的極致”,是湯小東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無論是護理用藥還是臨床操作,湯小東總是會想得十分全面。

“比如穿刺活檢,湯主任不光要求我們選好穿刺部位,更要求我們提前分析出可能出現的結果,這樣才會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至於手足無措。如果我們因為沒有做到位而出現紕漏,湯主任就會特別生氣。”王睿峰大夫告訴筆者,手術結束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湯主任都會要求進行皮內縫合,只為幫助患者減少日後的拆線環節。“他真的是每一步都會為患者想好。”

如今,人民醫院的骨腫瘤專業已經成為國內乃至國際的頂尖力量,而在“凡是做到極致”的湯小東眼中,跟隨著導師郭衛的腳步,帶領著科室繼續前行,實現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仍舊是他前行的動力和目標。

“通過更多的努力,攻克更多的難題,令更多患者獲得良好的預後,這也是對生命的敬畏和擔當。”湯小東說。

儘管可以在手術時,盡可能把“骨窗”開大,用磨鑽打磨、把骨脊打掉,但裡面仍然會有一定角度的盲區,不能完全看清內部細節。

“關節鏡、胸腔鏡我們都考慮過,但都是比較繁瑣的方式,需要很多設備,操作起來也比較麻煩。”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湯小東幾乎把所有可以用到的工具,都在腦子裡過了一遍,一個不起眼的設備 —— 牙科鏡,突然令他眼前一亮。“牙科鏡小巧,可以伸到骨腔內部輔助看清各個角度,再加上外加光源明亮視野,就可以把瘤體刮除得更加乾淨。”試驗過幾次之後,果然達到了不錯的效果。

在主治醫師王睿峰眼中,湯小東是個“接地氣”的實幹派。“湯主任善於思考和總結,發現任何問題都要仔細探討。力求可以做得更好、更完善。”

湯小東說,外科大夫都是完美主義者。“我們就是解決麻煩的工作。解決一件,病人就會好一些。如果能夠通過這些改進,讓更多患者感覺好一點,我們的心情就會更愉悅。”

直截了當的“男神”

挺拔的個頭兒、利索的髮型、儒雅俊朗的外表再加上高超的醫技,身著白大褂、走路帶風的湯小東被年輕同事們偷偷稱為科室裡的“男神”。

門診時,湯小東的話語並不多,他總是希望通過最直接的語言進行最高效的溝通。對複診患者,湯小東在詢問恢復情況的間隙,不時地舉起片子,迅速地捕捉著關鍵資訊。隨著目光的游離,站在一旁的患者和家屬也緊張地探過身子,手指緊緊地摳住桌角。

“放心吧,沒事兒,恢復得挺好的。”似乎是看出了患者的緊張,十餘秒之後,湯小東放下揚起的手臂,扭過頭,露出招牌式微笑。

每每遇到需要做核磁檢查的患者,湯小東都會反復提醒,做核磁需要排隊,可以先確認預約時間再去繳費,否則涉及退款反而浪費時間。粗算下來,一個上午的門診,同樣的話語湯小東會重複十次以上。

儘管大多時間總是將微笑掛在臉上,但在面對那些需要截肢的患者時,他也會不得不露出“冷靜”的面孔。

一位十幾歲的軟骨肉瘤患者在父親的陪伴下前來就診。“大夫……我們能不能做化療……先不……截肢。”

“這麼跟您說把,孩子的情況只有通過手術解決,軟骨肉瘤對放化療並不敏感。”

“您看看還能不能想想其他的辦法?”

“孩子的情況已經很嚴重了,腫瘤圍著骨頭長滿一圈,可以說是360度無死角。哪怕是給我留出90度的空間,我都可以想辦法進行操作。但是現在,只能依靠截肢才能控制病情了。”看著紅了眼圈的家屬,湯小東放緩了語速,拍了拍男孩的肩膀。

當被問及直接面對患者談及病情,感覺是否有些殘酷時,湯小東沒有猶豫。“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我都願意與患者進行直接溝通,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病情、將要得到什麼樣的治療,幫助他們面對現實,這種看上去的‘殘酷’,其實也是對患者的尊重。”

如今,很多人仍然對骨腫瘤存在著偏見。對此,湯小東一下子挺直了身體,輕輕拍了一下桌子,眼裡閃著光:“誰說骨腫瘤的預後不好?我們的治癒率可以達到50~60%呢!注意,這可是治癒率呀!也正是這麼良好的預後,激勵著我們繼續探索前行。”

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湯小東眼中,人生無處不在做著選擇。有時,“對”或“錯”,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談及自己的最初選擇,湯小東坦言自己直到臨近高考報志願,還沒有為自己的未來定下目標。“不喜歡數學、對語文又沒有太大興趣。”於是,在家人的建議下,他選擇了醫科類院校。“往大了說可以救死扶傷,往小了說還能幫助親友嘛。”也正是這麼個實惠的想法,將湯小東推上了從醫之路,一走就是20年。無疑,這道人生中的第一道選擇題,湯小東沒有失誤。

而作為醫生,自己進行的“每一種選擇,每一次決定”,更是關係到病人的預後甚至一生。無論是門診、病房還是手術臺上,幾乎每天他都要為自己的“選擇題”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不久之前,湯小東收到一條微信,字裡行間除了滿心歡喜的感激之外,還有一張照片 —— 一個年輕的姑娘站在花叢中,露出明豔的笑容。

“這個姑娘就是一個骨巨細胞瘤患者,手術已經過去5年,你看恢復得多好。”湯小東笑著把手機遞到筆者面前,“你知道嘛,當時她的關節差點兒就保不住了。”

湯小東回憶,這個女孩最初就診時,還不滿18歲,患有股骨遠端的骨巨細胞瘤,病變範圍很大,由於已經出現骨折情況,來的時候打著牽引,右腿完全僵住無法活動,骨皮質已經薄如蛋殼。當時,擺在湯小東面前的問題有兩個,應該如何確定治療方案 —— 關節保留還是更換?

實際上,骨巨細胞瘤屬於低度惡性的腫瘤,更換關節是最直接也是最安全的方法 —— 切除病變,可以徹底阻斷未來的復發幾率。但是,湯小東卻遲遲沒有做出最終決定。

“直接切除固然簡單,卻也意味著這個花季女孩一輩子都要與體內的人造關節戰鬥,這對於她來說,未免有些太過殘忍。”而且,假體的十年生存率大約在70~80%,並會隨著時間的延長,翻修比例也會越來越高。

於是,面對患者和家人的再三請求,在經過幾番考慮之後,湯小東為患者提出了另外一個相對保守的治療方案 —— 切除腫瘤、保留關節。但這就要在後期面臨著復發的風險,而且整個手術過程要比直接更換關節困難得多。

“患者的滿意才是醫生的追求。”湯小東頂著壓力,做了一個“並不尋常”的選擇,“我要在自己的能力之內,既要通過徹底的刮除降低復發率,又要保住孩子的關節”。

術中,刮除腫瘤後的股骨下端出現了大面積的缺損,骨殼非常薄。於是,他使用了一塊異體骨,比著患者骨頭的形狀打磨削小,整體放置其中,進行了固定。“其實使用異體骨可能會面臨著排異反應,但外面畢竟還有一層自身的骨質,通過康復鍛煉,會逐步癒合。”

如今,手術已經過去5年,小姑娘的恢復也達到了滿意的程度。“湯主任,我真的要謝謝您,照片是十一期間出去旅遊時拍的,跑跑跳跳都沒問題,真的謝謝您。”

看到小姑娘發過來的資訊,湯小東又笑了起來,眼角牽出幾絲魚尾紋:“這雖然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手術,但是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幫助年輕的孩子保存了右腿關節,我也慶倖自己又做出了一次正確的選擇。”

“作為醫生,很多時候都在做選擇題,我最高興的時刻,就是看到患者時隔多年之後的報喜。那一刻,什麼都值了!”湯小東說道。

盡可能地做到極致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調查 —— 世界上誰最快樂?在上萬個答案中,有四個答案名列前茅:吹著口哨欣賞自己剛剛完成作品的藝術家;給嬰兒洗澡的母親;正在沙地裡堆城堡的孩子;勞累了幾個小時終於救治病人的外科大夫。

作為其中的一員,這種快樂,湯小東也已體會了20年。

手術時,湯小東總會在手術帽內加戴一條淺黃色的發帶,這是他多年的習慣。“就是擔心有汗珠滴落在手術臺上,以防萬一。”無影燈的溫度並不低,幾個小時的手術下來,湯小東會輕輕調整一下微濕的發帶,額頭留下一道淺淺的勒痕。

同事們都說,湯小東是個極其注意細節的人。這一點在手術臺上尤甚。骨科手術的幅度較大,很少有需要放大鏡的“精細活兒”。但是為了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損傷,湯小東自己準備了一件傢伙什兒 —— 每每涉及與神經比較密切的步驟時,他都會帶上那副2.5倍的放大鏡,觀察再三。“其實老更換視野也挺暈的,所以我只在與脊髓、神經等重點區域有關的時候,才會戴,這也是讓手術更加精細化嘛!”湯小東笑著說。

常見的骶骨原發腫瘤一般生長慢,病程長,惡性程度雖然相對較低,但容易被誤診和漏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是完成骶骨腫瘤手術最多的醫療機構之一,手術成功率達到90%以上。

這天的患者正是骶骨脊索瘤,瘤體直徑達10公分,已經累及骶1,所以湯小東為其制定的手術方案是全骶骨腫瘤整塊切除、重建。“囊內切除的復發率幾乎是百分之百,雖然術後會犧牲大小便等神經的控制,但是為了控制腫瘤,只能進行自腰5骶1位置以下的骶骨全切。”湯小東說道。

骶骨前方有盆腔大血管,骶前靜脈叢、直腸、膀胱以及骶神經等重要臟器,所以,此類手術往往會出現出血多,易損傷盆腔臟器的特點。再加上十幾公分直徑的瘤體,為了將其完整取下,有時還需要採取前後路聯合操作的術式。

“對於位置較高體積較大的骶骨腫瘤,前路開小口加一刀,可以更好地處理前方的結構,比如把前方的椎間盤切除一部分,這樣從後路再操作的話,連續性就不那麼牢固,比較容易拿下。而且把前方的主要血管墊開一些,能夠更安全。”湯小東解釋。

這個患者的“腰椎骶化”情況,也給湯小東增加了難題 —— 他的第5節腰椎與骶骨距離較近,與一部分髂骨相連,所以切除的時候,實際上有一部分間隔的縫隙很小。

“通常我們截骨,直接從骨盆套線鋸,輕鬆就把骶骨和髂骨之間的連續性切斷了,再把腰5骶1的椎間盤離斷,整個骶骨就能夠拿下來了。但是這個病人不能這樣操作。因為有一部分髂骨連著腰5,更重要的是,我們想把腰5和髂骨的聯繫性保留住。”

湯小東之所以這樣選擇,可以在患者進行骶骨重建時更加方便。此前的大多數全骶骨切除手術,由於腰椎和骨盆的連續性全部斷開,都會使用3D列印的假體。但是這個患者的“連續性”可以令其“幸運地”免除這個環節,而且後期也能獲得很好的穩定性。

而這樣的選擇,就對湯小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手術過程不僅會更加繁瑣,也需要更加小心地操作。

術中,為了獲得更好的效果,湯小東使用骨刀、咬骨鉗,一點點地進行著分離,逐步離斷骶化的腰椎。

6個小時過去,手術得以成功,不僅獲得了比較好的外科邊界,更是將患者的出血控制在2000ml之內。

“可以說,針對這個患者,我們已經做到了現有技術條件下的極致,即使在未來可能還會有復發的可能,但整塊切除總是要比分塊切除復發幾率要小的多,而且已經可以使患者達到長期的生存。”

“做到能力以內的極致”,是湯小東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無論是護理用藥還是臨床操作,湯小東總是會想得十分全面。

“比如穿刺活檢,湯主任不光要求我們選好穿刺部位,更要求我們提前分析出可能出現的結果,這樣才會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至於手足無措。如果我們因為沒有做到位而出現紕漏,湯主任就會特別生氣。”王睿峰大夫告訴筆者,手術結束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湯主任都會要求進行皮內縫合,只為幫助患者減少日後的拆線環節。“他真的是每一步都會為患者想好。”

如今,人民醫院的骨腫瘤專業已經成為國內乃至國際的頂尖力量,而在“凡是做到極致”的湯小東眼中,跟隨著導師郭衛的腳步,帶領著科室繼續前行,實現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仍舊是他前行的動力和目標。

“通過更多的努力,攻克更多的難題,令更多患者獲得良好的預後,這也是對生命的敬畏和擔當。”湯小東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