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因為殺了漢朝使者,三國被滅,匈奴知道後,蘇武得以活命

中華民族經歷了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 既有過諸侯混戰的混亂和分裂, 也有過威震宇內的強盛大一統。 強漢, 盛唐, 富宋等封建王朝成為了華夏民族的驕傲。 若以強勢威武而論, 恐怕大漢王朝應該是當仁不讓。 “明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對於大漢王朝來說絕不僅僅是一句空話。

在藩外各國對漢帝國的交往中, 就偏偏有的國家不信邪。 擅自殺掉大漢使者, 最終遭來“雖遠必誅”的命運。

(一)南越殺漢使, 三個月被滅國

自秦始皇統一中華起, 南越(今越南地區)便是中華版圖中的一部分。 隨著陳勝吳廣起義, 楚漢相爭。 南越趁中原內亂, 獨自建國, 並與中原王朝為敵。 自漢高祖劉邦以來, 一直抗衡漢帝國。 漢武帝即位後, 決心解決南越國問題。 於是採取先禮後兵的戰術, 派外交神童終軍去勸說南越王內附。 到了南越國後, 終軍果然不負眾望, 說服了南越王和王太后,

原本南越國可以兵不血刃地歸降漢朝。

然而, 南越丞相呂嘉不願歸附, 併發兵攻殺漢使者及其團隊, 年輕的終軍死於亂軍之中。 聽聞終軍被殺, 漢武帝勃然大怒, 調集十萬大軍, 水陸並進, 如同勢不可擋的怒濤一般殲滅了南越國, 三個月佔領全境。

並化其領地為九個郡。 南越因此重回漢帝國版圖。

(二)大宛王殺漢使, 頭顱懸于北闕

西元前104年, 漢武帝派使者出使西域, 希望向大宛國尋求並重金購入汗血寶馬。 大宛王認為汗血馬是國寶, 不能輕易送人, 所以予以拒絕。 漢使在帝國強盛的背景下, 對外出使一向強硬。 由於未能完成任務, 漢使勃然大怒。 當著大宛王的面, 敲碎了原本作為國禮的金馬。 感覺受到侮辱的大宛王, 立即派人殺害了使節。

由於漢使被殺, 西域各國紛紛看清漢朝, 剛剛歸附不久的周邊國家因漢使被殺, 也開始表現的不臣服。 得知此事, 漢武帝認為沒有得到馬匹事小, 但是殺害漢使事大。 如果不對大宛加以懲罰, 西域各國恐怕都會輕視漢朝。 為了完成聯合西域討伐匈奴的軍事目標和穩定西域的政治目標,

武帝派出將軍李廣利率七萬大軍征討。

面對強大的漢軍, 沿途西域各國紛紛打開城門, 向漢軍提供後勤。 經過艱難跋涉, 漢軍到達大宛, 並很快攻破了外城。 大宛貴族震恐不已, 於是殺死大宛王向漢城投降,

並拿出城中所有馬匹供漢朝挑選。 漢軍回國後, 漢武帝將大宛王的頭顱懸于北闕, 而北闕是專門供外國使者居住的位置, 其目的不言而喻。 在強漢的震懾下, 西域各國紛紛歸降, 再也不敢輕易觸碰漢朝的虎須。

(三)朝鮮殺漢使, 漢武帝滅其國

在漢代, 朝鮮名義上對大漢臣服, 實則暗地裡勾結匈奴和其他國家, 企圖聯合其他藩屬國停止向漢帝國進貢臣服。 武帝得知後派出使臣出使朝鮮交涉, 朝鮮國王卻直接殺死了漢使涉何。 武帝得知震怒, 並迅速調集兵馬。

公園前109年,漢武帝調集五萬大軍,分海陸兩路圍攻衛氏朝鮮的首都——王險城。經過激烈戰鬥,衛氏朝鮮陷入山窮水盡的境地,朝鮮王被主和的臣屬所殺,整個朝鮮國併入漢朝,成為著名的漢四郡。

匈奴欲殺蘇武,得知三國被滅後放棄

匈奴是漢朝最主要的敵國,兩國使節來往不絕。雖然漢朝使節與匈奴人屢次發生衝突,但大多都是扣留了事,很少有殺害使節之事。

蘇武出使西域,途徑匈奴領地後被匈奴王扣押。蘇武被匈奴單于扣留後,曾用言語威脅:“南越國殺漢使,現在已經化為大漢九郡;大宛王殺漢使,頭已掛在北闕;朝鮮殺漢使,很快就被誅滅;今天如果單于想要殺我,匈奴的大禍就從我開始!”得知有三國因殺害漢使而被滅國後,匈奴單于放棄了殺蘇武的打算,將他流放到貝加爾湖了事。

由此可見,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豪氣千雲之語絕不是空話,強漢多次證明,違抗漢朝的下場有多麼慘烈。就如傅介子所說:“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公園前109年,漢武帝調集五萬大軍,分海陸兩路圍攻衛氏朝鮮的首都——王險城。經過激烈戰鬥,衛氏朝鮮陷入山窮水盡的境地,朝鮮王被主和的臣屬所殺,整個朝鮮國併入漢朝,成為著名的漢四郡。

匈奴欲殺蘇武,得知三國被滅後放棄

匈奴是漢朝最主要的敵國,兩國使節來往不絕。雖然漢朝使節與匈奴人屢次發生衝突,但大多都是扣留了事,很少有殺害使節之事。

蘇武出使西域,途徑匈奴領地後被匈奴王扣押。蘇武被匈奴單于扣留後,曾用言語威脅:“南越國殺漢使,現在已經化為大漢九郡;大宛王殺漢使,頭已掛在北闕;朝鮮殺漢使,很快就被誅滅;今天如果單于想要殺我,匈奴的大禍就從我開始!”得知有三國因殺害漢使而被滅國後,匈奴單于放棄了殺蘇武的打算,將他流放到貝加爾湖了事。

由此可見,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豪氣千雲之語絕不是空話,強漢多次證明,違抗漢朝的下場有多麼慘烈。就如傅介子所說:“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