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書院泉”

書院泉(曾名東流泉), 位於洪范池東天池山下書院村, 舊《東阿縣誌》有記載。 因明代中丞劉隅曾臨泉建書院取名。 池呈方形, 以石砌岸, 水自岩隙湧出, 匯為邊長8米的水池, 日湧水量800多立方米, 自池南壁石雕龍頭口中吐出, 沿石渠盤街繞戶, 穿林潤水, 流入狼溪河。

泉水自村東天池山腳下的岩石縫中流出, 注入邊長約8米的石砌方池, 池中水藻搖曳。 該泉常年噴湧, 水勢頗佳, 是洪范池泉群中湧水量最大的一泉, 1975年實測日湧水量達8373立方米。 池水從池南壁的石雕龍頭口中跌落至一方形小池, 再流入半圓形水池, 爾後順小溪, 盤村繞戶, 穿林潤木。 溪中鵝鴨戲游, 岸邊村民浣衣洗菜蔬, 景色極佳。

昔日, 泉北側有“洪福寺”, 相傳系唐代洛陽白馬寺高僧清真、悟明、蕙僧、圓僧創建。 現僅存遺址及明朝萬曆年間《東流泉》詩碑兩通。 天池山腰石壁上雕有佛像四尊, 與人等高。

據當地人講, 這四尊佛像為創建洪福寺四位高僧的化身, 他們整治了泉池, 修建了河道, 為村民造福, 圓寂後, 村民造像, 以作紀念.詩碑兩通內容為 明代“文冠一時”的大文學家于慎行, 同好友朱維京等攜手來游時, 在東流泉留下詩篇:“風雨鳴丹谷, 林亭倚翠岑。 一樽今日酒, 千里故人心。 樹勤三秋色, 泉飛萬壑音。 夜涼橫吹起, 欲聽水龍吟。 ”

書院泉位於書院村東首天池山腳下, 泉池呈“凸”字形, 大池邊長7米, 小池邊長兩米, 泉水從大池池底各處縫隙中湧出, 通過水道從小池中獸頭的嘴中噴瀉而出, 最大日湧量達1萬立方米。 書院泉古稱東流泉, 是平陰一帶歷史最長的泉, 約在1500年前,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記錄了它的存在:“天池山下有泉, 名東流泉”。

上世紀60年代, 當地人在小池週邊又修建了一個半圓形的圍堰, 弧頂部立著一塊小石碑, 記載著村民改造泉池的事蹟。 圍堰上留有出水口, 溢出的泉水順著村中小河環繞村子一周, 最後匯入浪溪河。 環村小河為當地村民取水澆花種菜或漿洗衣服提供很大方便。

小河旁有一條半米寬的水道與小河平行。 相傳, 當年東流書院的主人劉隅宴請親朋好友時, 經常是廚子做好菜用木托板托著菜肴放入水道中, 菜肴順流而下被下游的僕人端到桌上, 親朋好友品嘗著順流而下的精美菜肴,

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享受。 明代詩人劉約有詩雲:“卻怪陰山王逸少, 不知此地可流觴”。

在北方呆久了的人如果想見識一下江南的風光, 或者常居“水鄉”的人也想看一看北國的“小江南 ”, 那麼你一定要來書院泉轉轉。

書院泉又名“東流泉”, 位於洪范池以東的天池山下的書院村內。 《水經注》曾記載:“天池山下有泉, 名東流泉。 ”明代, 中丞劉隅曾在此建書院, 故得名。

東流泉水勢極盛,是洪范諸泉中流量最大的一處名泉。泉水從池底的眾多小泉中冒出,從池南壁的石雕龍口中噴湧而出後,沿小溪盤村繞戶,穿林潤木,匯入浪溪河。東流泉水質清澈,常年湧流。明代“文冠一時”的大文學家于慎行也曾為東流泉留下詩篇:“風雨鳴丹谷,林亭倚翠岑,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樹勤三秋色,泉飛萬壑音。夜涼橫吹起,欲聽水龍吟。”

東流泉旁有小村,山泉環抱,環境清幽,冬暖夏涼,山村水廓,小橋流水,自古就有“小泉城”之美譽。據說古時村裡的建築別具一格,庖廚內有溪流,菜肴放在木制託盤上,自動漂至客房內,撤下的碗碟可放在託盤上由另一條管道漂送回廚房。

泉北石壁上有極為珍貴的四尊唐代石刻佛像,與人等高。據當地人講,這是創建洪福寺四位高僧的化身。他們整治了泉池,修建了河道,為村民造福,所以圓寂後,村民造像,以作紀念。

東流泉水勢極盛,是洪范諸泉中流量最大的一處名泉。泉水從池底的眾多小泉中冒出,從池南壁的石雕龍口中噴湧而出後,沿小溪盤村繞戶,穿林潤木,匯入浪溪河。東流泉水質清澈,常年湧流。明代“文冠一時”的大文學家于慎行也曾為東流泉留下詩篇:“風雨鳴丹谷,林亭倚翠岑,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樹勤三秋色,泉飛萬壑音。夜涼橫吹起,欲聽水龍吟。”

東流泉旁有小村,山泉環抱,環境清幽,冬暖夏涼,山村水廓,小橋流水,自古就有“小泉城”之美譽。據說古時村裡的建築別具一格,庖廚內有溪流,菜肴放在木制託盤上,自動漂至客房內,撤下的碗碟可放在託盤上由另一條管道漂送回廚房。

泉北石壁上有極為珍貴的四尊唐代石刻佛像,與人等高。據當地人講,這是創建洪福寺四位高僧的化身。他們整治了泉池,修建了河道,為村民造福,所以圓寂後,村民造像,以作紀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