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蘇武在北海放了19年羊,回來賜了一個縣令大小的官,值不值得?

蘇武是漢代功臣平陵侯蘇建的兒子。 年紀輕輕便嶄露頭角。 漢武帝天漢元年(西元前100年), 匈奴的新單于且鞮剛剛即位。 為了鞏固地位, 贏得機動, 且鞮單于主動與漢通好, 便歸還了之前羈留在匈奴的漢使路充國。 漢武帝基於對等禮遇, 也將扣押的匈奴使者釋放回國。 護送匈奴使者歸國的使命便落在了四十出頭的蘇武身上。 武帝拜蘇武為中郎將, 並派遣副中郎將常惠和屬官張勝等百余人一同前往。 到了匈奴, 蘇武一行歸還了匈奴使節並賜給單于不菲的錢幣。 單于有些順竿子往上爬, 對蘇武一行越來越傲慢。

蘇武的和平使命受到了無情的嘲弄。

正在蘇武準備回國之際, 匈奴正醞釀著一場風暴。 匈奴的一個親王緱王與一個叫虞常的胡人密謀反叛單于。 這本是匈奴的內政。 可偏偏虞常和與蘇武同行的副中郎將張勝認識, 虞常找到張勝, 想要得到張勝的支持。 因為他們的計畫和漢朝密切關係。 緱王曾經歸降過漢朝, 但又在後來的戰爭中被虜到匈奴。 估計在匈奴也比較屈辱, 還不如回歸大漢朝。 於是緱王想發動與漢將衛律一起投降匈奴的漢兵們一起舉事。 當然, 舉事並不是要殺單于自立, 而是劫持單于的母親閼氏回歸漢朝。 緱王之所以如此計畫, 估計是因為自身力量不足, 只能借助于漢朝的降兵, 利用他們思歸的心理舉事。

而劫持閼氏歸漢, 一方面要脅了單于, 一方面又向漢朝邀功。 這盤棋不可謂不完美。

緱王讓虞常要求張勝協助, 給的條件就是殺死投降匈奴的衛律。 因為漢武帝非常痛恨衛律。 按道理, 作為漢使的張勝不應該趟這渾水。 雖說扶友損敵乃是外交原則,

但緱王的計畫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而且對於漢朝除了出口惡氣之外, 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好處, 相反會惹惱匈奴, 陷漢於不義, 最終讓朝廷背鍋。 但張勝頭腦發熱就答應了, 還出資贊助虞常。 後來舉事之際, 他們被叛徒告發, 被單於一鍋端掉。 緱王被殺, 虞常被逮捕。 張勝害怕被供出來, 於是把前前後後告訴蘇武。

雖然之前毫不知情, 但蘇武不愧是風雨一肩挑的男子漢。 蘇武拿起劍, 說:“這件事情如果暴露, 一定會連及到我。 與其做階下囚辱沒使命, 不如一死了之。 ”於是拔劍想要自刎。 張勝、常惠忙奪了劍, 阻止了蘇武赴死。 果不其然, 虞常將張勝供出。 單于大怒, 想要將漢朝使團統統斬首。 這時一個親王勸阻說:“他們只是密謀劫持閼氏,

如果這就判死, 那以後更嚴重的罪比如謀殺單于您, 那處罰就無以復加了。 ”於是單于先命漢奸衛律提審蘇武一行。 審判時, 蘇武說:“我已辱沒了使命, 又忍心苟且偷生, 又有何面目回到漢朝?”於是趁人不備拔刀自刺, 殷紅的鮮血流了一地。 衛律嚇了一跳, 忙命人搶救。 眾人將蘇武送到生火的地下室, 在蘇武的背上踢捶, 才讓蘇武吐出了淤血。 這大概是匈奴特有的急救方法。 總之蘇武最終醒了過來。

蘇武的硬氣讓單于震驚。 單于逮捕張勝、殺死虞常後只能派漢奸衛律好言勸降蘇武。 衛律講了自己投降後的榮華富貴, 勸蘇武不要做無謂的犧牲, “否則你就見不到我了”。 蘇武指著衛律大罵:“你作為臣子, 不顧恩義,

叛主背親, 誰願意見到你?單于信任你, 你不為漢匈的和平努力, 卻反而要拘殺我們以挑起戰爭。 你沒聽說南越殺了漢使者, 立刻被漢朝打下, 成為大漢邊郡?你沒聽說大宛殺了漢使者, 國王腦袋立馬被砍下懸在北闕?你沒聽說朝鮮殺了漢使者, 國家立馬滅亡?只有匈奴還沒到這一步。 如果知道我不會投降, 那麼你們殺了我吧。 匈奴的末日不遠了。 ”衛律只好將蘇武的原話告訴了單于。

單于剛剛即位,實在不想和漢朝搞僵,所以不敢殺蘇武,而只好將蘇武囚禁,想用高寒地區的冰刀雪劍來磨掉蘇武的忠貞。單于對蘇武的精神肉體折磨可謂煞費苦心。他先將蘇武囚禁在一個地窖裡,斷絕了飲食。蘇武為了充饑解渴,只好將滲下來的雨雪就著毛氈的毛吃下肚,那種感覺可想而知。過了許久,蘇武還活著。單于覺得真是神了,於是將他轉移到北海邊,令蘇武牧羊。

北海就是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畔,那是北方的北方,遠方的遠方。這裡並不像李健的《貝加爾湖畔》那麼浪漫。處於東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終年寒冷,北風肆虐。雖然湖裡物種豐富,但是四野茫茫,千里冰封,不要說人跡,就連動物都少見。匈奴更加歹毒的是讓蘇武放牧公羊,並且只有羊下崽了才放蘇武回去。公羊怎麼可能下崽,這說白了就是想讓蘇武凍餒而死。而且是自然死亡,不用對漢朝負外交責任。

但匈奴打錯了算盤。他們低估了蘇武的意志。匈奴想餓死蘇武,蘇武卻冰天雪地裡抓野鼠就著野草吃。匈奴想凍死蘇武,蘇武卻全憑著一口氣活著支撐著生命。蘇武持的漢節上的毛氈都脫落了(我們應該還記得蘇武在冰窖裡拿氈毛充饑),但蘇武心中的拳拳忠愛卻始終不渝。“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當然,冰雪中也有一絲偶然的溫暖。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射獵時經過北海,發現蘇武能為他編織獵網,矯正弓箭,於是便給蘇武衣食。後來於靬王得病,卻不忘賜給蘇武馬匹、牲畜、酒器、帳篷。可惜於靬王不久便死了。供給也中斷了。蘇武的羊又被盜走。蘇武又陷入了匱乏。

或許是這個時候,蘇武遇到了漢代著名的將軍李陵。李陵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與匈奴曾戰鬥到最後一刻,直到全軍覆沒之際才投降匈奴。據說李陵投降只是詐降,但漢武帝一怒之下殺死了李陵全家老小,李陵倍感失望絕望,於是真的投降了。這是李陵後來對蘇武的剖白。這時李陵已是匈奴的教官了。他帶著匈奴的使命,來勸蘇武投降。當然,我們可以相信李陵確實是為蘇武著想。只要投降,就馬上可以逃出生天,天上地下,而且免于“暴君”漢武帝的猜忌,可謂棄暗投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蘇武義正辭嚴地拒絕了這位“老鐵”。但是公義歸公義,感情歸感情。蘇武與李陵並沒有撕破臉皮。相反,蘇武非常珍惜他鄉遇故知的這份溫暖。哪怕已經分道揚鑣,但共同的鄉愁依然不因立場而抹殺。據說蘇武和李陵臨別時相互賦詩贈送。蘇武的詩中有“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等動人的名句。雖然這組詩真實性堪疑,但我們毋寧相信這份情感的真實。畢竟人首先是情感的動物,其次才是政治的動物。

當然,冰雪中最大的溫暖或許是來自異域女子的愛。史書上記載,蘇武回國後,在兒子遭逢政變身亡之後,蘇武才想起了遠在匈奴的另一個兒子——那是蘇武和一個匈奴女子的結晶。老蘇武的孤獨也讓新即位的漢宣帝紮心,於是派人將蘇武的匈奴兒子贖了回來。如果沒有蘇武的異域孩子,我們或許不會知道蘇武還有如此浪漫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究竟有著怎樣傳奇的過程和美好的細節,蘇武究竟是如何與那位匈奴女子相知相愛,這些都永遠掩埋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貝加爾湖畔。

苦忍了十九年,蘇武終於回到了故國。蘇武能夠回國實在是老天有眼的傳奇和幸運。十九年的最後幾年,匈奴與漢和親時想趁機要回蘇武,但狡猾的匈奴害怕蘇武向漢朝彙報自己的殘忍,於是謊稱蘇武已死。這時和蘇武一起羈留匈奴的常惠想了一個主意,他讓漢朝謊稱漢武帝打獵時打到一隻匈奴飛來的大雁,大雁身上系著蘇武給漢武帝的信,信中說自己還活著,希望漢朝來救自己。漢使果然依計行事。匈奴賴不掉,只好放蘇武回國。“歸來仍是少年”是不可能的。此時的蘇武已經是六十長者,鬚髮已被冰天雪地的蒼白所同化,而他念茲在茲的漢武帝更是先他而去。最好的年華都已經埋葬在冰雪裡,六十歲,還有什麼好爭的?

唐代大詩人寫過一首著名的《蘇武廟》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哭逝川”倒未必是“不見封侯印”。畢竟漢昭帝封了蘇武為二千石的典屬國,相當於一郡的長官,比只領一縣的“侯”要高多了。只是牧羊的十九年究竟是值還是不值?若說值,壯年的蘇武沒有馳騁疆場、建功立業,辜負了一身本事和大好年光,而只是像滾石頭上山的西緒弗斯一樣,幹著一件沒有結果也沒有意義的事情。若說不值,蘇武讓匈奴領教了漢朝人的血性和氣性,看到了漢朝人不可奪也不可戰勝的魂魄和精神,這或許比怎樣的窮兵黷武都更加有力。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單于剛剛即位,實在不想和漢朝搞僵,所以不敢殺蘇武,而只好將蘇武囚禁,想用高寒地區的冰刀雪劍來磨掉蘇武的忠貞。單于對蘇武的精神肉體折磨可謂煞費苦心。他先將蘇武囚禁在一個地窖裡,斷絕了飲食。蘇武為了充饑解渴,只好將滲下來的雨雪就著毛氈的毛吃下肚,那種感覺可想而知。過了許久,蘇武還活著。單于覺得真是神了,於是將他轉移到北海邊,令蘇武牧羊。

北海就是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畔,那是北方的北方,遠方的遠方。這裡並不像李健的《貝加爾湖畔》那麼浪漫。處於東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終年寒冷,北風肆虐。雖然湖裡物種豐富,但是四野茫茫,千里冰封,不要說人跡,就連動物都少見。匈奴更加歹毒的是讓蘇武放牧公羊,並且只有羊下崽了才放蘇武回去。公羊怎麼可能下崽,這說白了就是想讓蘇武凍餒而死。而且是自然死亡,不用對漢朝負外交責任。

但匈奴打錯了算盤。他們低估了蘇武的意志。匈奴想餓死蘇武,蘇武卻冰天雪地裡抓野鼠就著野草吃。匈奴想凍死蘇武,蘇武卻全憑著一口氣活著支撐著生命。蘇武持的漢節上的毛氈都脫落了(我們應該還記得蘇武在冰窖裡拿氈毛充饑),但蘇武心中的拳拳忠愛卻始終不渝。“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當然,冰雪中也有一絲偶然的溫暖。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射獵時經過北海,發現蘇武能為他編織獵網,矯正弓箭,於是便給蘇武衣食。後來於靬王得病,卻不忘賜給蘇武馬匹、牲畜、酒器、帳篷。可惜於靬王不久便死了。供給也中斷了。蘇武的羊又被盜走。蘇武又陷入了匱乏。

或許是這個時候,蘇武遇到了漢代著名的將軍李陵。李陵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與匈奴曾戰鬥到最後一刻,直到全軍覆沒之際才投降匈奴。據說李陵投降只是詐降,但漢武帝一怒之下殺死了李陵全家老小,李陵倍感失望絕望,於是真的投降了。這是李陵後來對蘇武的剖白。這時李陵已是匈奴的教官了。他帶著匈奴的使命,來勸蘇武投降。當然,我們可以相信李陵確實是為蘇武著想。只要投降,就馬上可以逃出生天,天上地下,而且免于“暴君”漢武帝的猜忌,可謂棄暗投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蘇武義正辭嚴地拒絕了這位“老鐵”。但是公義歸公義,感情歸感情。蘇武與李陵並沒有撕破臉皮。相反,蘇武非常珍惜他鄉遇故知的這份溫暖。哪怕已經分道揚鑣,但共同的鄉愁依然不因立場而抹殺。據說蘇武和李陵臨別時相互賦詩贈送。蘇武的詩中有“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等動人的名句。雖然這組詩真實性堪疑,但我們毋寧相信這份情感的真實。畢竟人首先是情感的動物,其次才是政治的動物。

當然,冰雪中最大的溫暖或許是來自異域女子的愛。史書上記載,蘇武回國後,在兒子遭逢政變身亡之後,蘇武才想起了遠在匈奴的另一個兒子——那是蘇武和一個匈奴女子的結晶。老蘇武的孤獨也讓新即位的漢宣帝紮心,於是派人將蘇武的匈奴兒子贖了回來。如果沒有蘇武的異域孩子,我們或許不會知道蘇武還有如此浪漫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究竟有著怎樣傳奇的過程和美好的細節,蘇武究竟是如何與那位匈奴女子相知相愛,這些都永遠掩埋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貝加爾湖畔。

苦忍了十九年,蘇武終於回到了故國。蘇武能夠回國實在是老天有眼的傳奇和幸運。十九年的最後幾年,匈奴與漢和親時想趁機要回蘇武,但狡猾的匈奴害怕蘇武向漢朝彙報自己的殘忍,於是謊稱蘇武已死。這時和蘇武一起羈留匈奴的常惠想了一個主意,他讓漢朝謊稱漢武帝打獵時打到一隻匈奴飛來的大雁,大雁身上系著蘇武給漢武帝的信,信中說自己還活著,希望漢朝來救自己。漢使果然依計行事。匈奴賴不掉,只好放蘇武回國。“歸來仍是少年”是不可能的。此時的蘇武已經是六十長者,鬚髮已被冰天雪地的蒼白所同化,而他念茲在茲的漢武帝更是先他而去。最好的年華都已經埋葬在冰雪裡,六十歲,還有什麼好爭的?

唐代大詩人寫過一首著名的《蘇武廟》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哭逝川”倒未必是“不見封侯印”。畢竟漢昭帝封了蘇武為二千石的典屬國,相當於一郡的長官,比只領一縣的“侯”要高多了。只是牧羊的十九年究竟是值還是不值?若說值,壯年的蘇武沒有馳騁疆場、建功立業,辜負了一身本事和大好年光,而只是像滾石頭上山的西緒弗斯一樣,幹著一件沒有結果也沒有意義的事情。若說不值,蘇武讓匈奴領教了漢朝人的血性和氣性,看到了漢朝人不可奪也不可戰勝的魂魄和精神,這或許比怎樣的窮兵黷武都更加有力。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