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春玲醫生健康說:陰☆禁☆道癌的綜合診治

原發性陰道癌在女性生殖道腫瘤中的發病僅為0.3%, 在女性中的發病為1/10萬。 在美國大約每年有2160個新發病例, 死亡約為770人。 病理類型以鱗狀細胞癌(83.4%)為主, 還包括惡性黑色素瘤(2.6%)、陰道肉瘤(2.6%)和陰道腺癌(9.3%)以及一些少見的病理類型, 如:小細胞癌、淋巴瘤、類癌及未分化癌。 雖然原發性陰道癌很少見, 但是臨床上常會見到轉移自子宮內膜癌、宮頸癌、外陰癌、卵巢癌、乳腺癌、直腸癌及腎癌。 陰道轉移常為直接擴散, 如:宮頸癌、外陰癌、子宮內膜癌, 或者是通過淋巴或血行轉移(乳腺癌、卵巢癌、腎癌)。

陰道癌因為發病少, 病因至今仍不是很明確。

陰道原位癌或浸潤癌與宮頸癌的有些高危因素相關:多性伴, 早期發生性生活、吸煙、HPV感染。 有報導在156例陰道癌患者中, 50%HPV16/18陽性。 有證據報導高級別的單發的VIN和VaIN病灶可以來自宮頸的CIN或宮頸癌。 在一個回顧性的研究中, 130,000名CIN3的女性中隨訪25年發生陰道癌的比率遠遠高於普通女性(6.8倍)。 另外陰道癌的女性中30%既往患有外陰及肛門部腫瘤, 70%具有HPV16/18感染。

臨床表現多為陰道出血或者同房後出血。 還有血水樣或有惡臭的陰道排液, 陰道腫物和泌尿道症狀, 如:尿頻尿急血尿等, 或胃腸道症狀, 如:裡急後重、便秘及黑便。 5%的患者由於腫瘤擴到盆壁可能出現盆腔痛。 20%的患者在診斷時無任何症狀, 只是因為宮頸細胞學異常而發現。 病變發生的最常見部位是陰道後壁的上1/3, 在陰道的上、中、下1/3發生的比例分別為:50%、20%、30%, 其中50%以上發生在後壁。

陰道癌的診斷比較困難, 尤其是當病變很小或者在陰道的下1/3處時窺器檢查很容易看不到而漏診, 除非在拿開窺器的時候發現或者雙合診檢查發現了陰道內的腫塊。

有20%的陰道癌是在常規宮頸癌細胞學檢查時發現異常細胞。 確診一定要在可疑病灶部位活檢(腫塊、斑塊、潰瘍處), 當看不到病灶時要在陰道鏡下, 通過醋白實驗和碘試驗在異常部位進行活檢。 如果老年人陰道狹窄暴露困難, 可以在麻醉下仔細檢查並取樣, 懷疑有膀胱直腸轉移的需要做膀胱鏡和直腸鏡檢查。 病理:陰道癌往往是多元性多中心的病變可以侵犯整個陰道粘膜。 陰道癌患者既往患其他婦科惡性腫瘤的比例很高, 有報導可達51%, 多數為宮頸癌。

陰道鱗癌的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 20-30歲發病很少見。 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有上升趨勢。 表現為結節、潰瘍、硬結、內生或外生性。 與高危型HPV有關。

但是陰道上皮比宮頸上皮更穩固, 不會發生化生, 因此不認為是致癌性的病毒。 疣狀癌是陰道鱗癌的一個變異, 分化很好的低度惡性的傾向的腫瘤。 表現為大的、疣狀、真菌樣生長的腫塊, 具有局部浸潤, 很少轉移。

陰道腺癌多為20歲以下的原發陰道癌, 可以起源於陰道腺病、Wolffian 成分、尿道周圍腺體、子宮內膜異位灶。 透明細胞變異是最常見的腺癌, 多數由於其母親在孕期服用了乙烯雌酚(DES)。 女兒發病時表現為息肉樣的腫塊, 發生在陰道前壁的多見。 70%診斷時是I期。 國外報導DES孕期服用會使其女發生陰道透明細胞癌和宮頸透明細胞癌的的概率都增加, 陰道癌達33%, 宮頸癌達80%。 另外其他類型宮頸癌的發生也是正常人群的5.4倍。 曾有宮內暴露DES史的女性,

到34歲發生透明細胞癌的概率只有1/1000, 但是如果其母是在12周前用藥的更危險。 發生DES相關的陰道透明細胞癌的中位年齡是19歲(7-33)。 非惡性的陰道腫瘤也會增加, 如陰道腺病(45%)、子宮、宮頸或陰道病變(25%)。 因此此類病人在月經來潮後就要接受初次婦科檢查, 包括仔細觀察宮頸和陰道, 每年做陰道鏡和細胞學檢查, 仔細觸摸宮頸和整個陰道。 這類的病人預後很好。 可以進行放療, 手術或聯合手術和放療。 但是非DES相關的陰道腺癌的預後會更差。

陰道肉瘤包括平滑肌肉瘤、內膜樣間質肉瘤、惡性混合性癌肉瘤、橫紋肌肉瘤等。 最常見的是胚胎性橫紋肌肉瘤(葡萄狀肉瘤), 容易發生在嬰幼兒或少女期(平均年齡僅有3歲), 表現為軟結節凸向陰道, 像一大串葡萄。由於近年來綜合治療的應用,結合手術、化療(VCR,CTX, ACD)、放療,預後有了提高。

惡性黑色素瘤中起源於陰道粘膜的惡黑很少見,往往認為是起源于黑皮病或不典型增生的黑素細胞的粘膜,多數發生在美國的白人女性中。平均發病年齡為58歲(22-83)。表現為藍黑色或者蘭棕色的腫塊、斑塊或者潰瘍,多數發生在陰道前壁遠端的1/3。有時也是非色素沉著的。原發的生殖道的惡性黑色素瘤具有很強的浸潤性,局部治療很難控制,容易發生遠處轉移。5年生存僅為20%。

陰道癌的FIGO分期是臨床分期,在分期過程中要通過全身檢查和盆腔檢查,甚至膀胱鏡和直腸鏡,胸片和骨骼X線片,有時甚至要做腹股溝或股淋巴結的針吸活檢。手術後的標本標本,包括盆腔或腹股溝淋巴結(TNM分期)也都有意義。通過薈萃分析1375個陰道癌病例,診斷時分期分別為:I期為26%,II期為37%,III期為24%,IV期為13%。

轉移途徑包括直接擴散到宮旁、膀胱、尿道和直腸,最後侵犯到骨盆。淋巴轉移可以到盆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陰道上部的淋巴引流與宮頸癌一致,先到達盆腔淋巴結再到達腹主動脈旁淋巴結。相反的是陰道的下1/3淋巴引流先是到達腹股溝和股淋巴,再到盆腔淋巴。血型擴散可以到達肺、肝、骨。

陰道癌的治療因為沒有很統一的治療方案,因此治療往往要採取個性化的治療。預後和腫瘤的分期、部位、大小等有關。

治療中要慎重的考慮以下因素:膀胱、尿道、直腸到陰道腫瘤的遠近,直接關係是否可以採納大劑量的陰道放療;由於局部解剖的限制,如果不做盆腔廓清術的話,很難達到陰性的手術切緣 (如:切除所有的生殖器官,支援組織,直腸乙狀結腸,膀胱和淋巴);性心理問題包括病人是否希望保留有性功能的陰道。

手術:I期患者,病灶位於陰道上部,腫瘤直徑<2cm,可以行陰道切除或者腔內放療。病灶在陰道的中下部,最常選擇是放療。手術範圍:廣泛性子宮切除+上部陰道切除,雙側盆腔淋巴清掃。如果子宮已經切除了,可以做陰道廣泛切除+雙側盆腔淋巴清掃。< p="">

II期患者,新輔助化療後採取廣泛性的手術會優於放療。在一個小型的前瞻性研究中,11個陰道癌患者行3個療程的TP方案化療(Tax:175 mg/m2,DDP:75 mg/m2),91%臨床有效可以進行廣泛手術切除,其中27% 患者病灶完全消失。手術後合併症很少並獲得了很好的生存率。有報導陰道癌的5年生存率在手術切除後(無論添加放療與否)I-IV期分別為77%,52%,44%,14%。因此對於I-II期的陰道鱗癌患者,採用初次廣泛切除手術及必要時補充放療可以達到很好的生存和局部腫瘤控制的效果。

放療:儘管多數陰道癌的病灶很表淺,我們往往建議病人行近距離放療,但是I期陰道癌的病人如果病灶直徑大於2cm以及所有的II-IV期的病人都是外照射的適應人群,可以補充近距離照射或者間質近距離放療。儘管放療是已廣為接受但是不同分期的治療方案仍有很大的爭議。

陰道和淋巴的放療劑量為40-50Gy,全盆腔的放療量為20-40 Gy,再加宮旁照射。如果CT掃描或手術中發現盆腔或腹主動脈旁淋巴腫物,應行擴大野放療。另外,如果陰道腫瘤累及到中、下1/3陰道,應行腹股溝淋巴區域的放療。盆腔外照射後可以補充腔內或間質放療,腫瘤區域的放療劑量達到75Gy。陰道旁或宮旁間質放療要超過0.5cm深度。如果計畫的外照射和腔內照射完成後還有殘餘腫瘤可以採取間質放療,在斯坦福大學的報告中顯示,78個陰道癌患者單純接受放療,5年的盆腔控制率、無遠處轉移率存活率和和疾病相關的存活率分別為:

I期— 83%,100%,92%;II期:76%,95%,68%;III期:62%,65%,44%;IV期:30%,18% ,13%。因此支持了I-II期陰道癌可以採取單純放療,但是更晚期的陰道癌則需要綜合治療舉措。

治療後的併發症:10-15%的患者都會產生治療相關的併發症,包括直腸陰道瘺和膀胱陰道瘺,放療後膀胱炎和直腸炎,直腸陰道狹窄以及很罕見的陰道壞死。因為陰道腫瘤離著尿道、膀胱直腸太近,所以使得這些部位容易在手術或放療時受到損傷。為了減少陰道狹窄,要鼓勵患者在整個放療期間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如果患者沒有正常的性生活,或者同房痛可以採用局部塗有雌激素的陰道擴張器。40歲以下的患者放療後會面臨卵巢功能早衰閉經的風險。有建議將卵巢移位到子宮後方或者到側盆壁的報導。

局部晚期陰道癌,因為單純放療的效果不好,多數是局部治療失敗,因此建議對高危病人聯合放化療(同宮頸癌和外陰癌),如III-IV期或者腫瘤大於4 cm。根據有限的資料包道放化療的局部控制率很高。放療相關的遠期副作用也不高。但是由於大多數病例收集的是I-II期的患者,而前瞻性的研究未顯示聯合放化療優於單純放療。雖然可以達到很高的臨床反應率,但是對遠期結果並不樂觀。在67個局部晚期癌症中(包括宮頸、陰道和外陰)聯合放化療可以達到85%的臨床有效率,61%的完全反應達到腫瘤完全消失的患者在6個月腫瘤再次復發,5年生存率僅有22%。

復發陰道癌的治療:放療後的局部復發可以是盆腔廓清術的適應症,盆腔廓清術也可以作為Iva期病人的首選治療考慮,尤其是合併膀胱陰道瘺和直腸陰道瘺的患者。

化療:— 化療在復發陰道癌和晚期陰道癌中的作用還是不很清楚。GOG報告中26個復發病人應用順鉑(50 mg/m2 三周療程)並未取得很好效果。復發癌中聯合化療如博來、長春新堿、絲裂黴素和順鉑也未取得成效。也有報導應用伊立替康和卡鉑在早期陰道鱗癌中有一定的作用。所有這些都是小樣本的報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治療後隨訪:陰道癌的隨訪沒有指南可參考。一般建議在治療後2年內每3各月做一次陰道細胞學和宮頸細胞學的檢查(宮頸存在)、盆腔檢查和直腸陰道檢查,5年內每半年查一次。這些病人還要高度重視每年排查外陰和肛周的異常增生和癌症,因為它們都是HPV相關的腫瘤。

預後:最重要的預後因素就是診斷時的分期,反映了腫瘤的大小和浸潤深度。不好的預後因素包括:II期以上,腫瘤直徑大於4cm,5年生存率分別由84%下降到65%。

陰道癌的生存率遠遠低於宮頸癌或外陰癌,主要原因是診斷時晚期多,腫瘤治療併發症高發而限制了進一步的治療。

總結建議:原發陰道癌是以鱗癌為主的,惡性黑色素瘤、肉瘤、腺癌等。陰道的不典型增生與宮頸有著同樣的高危因素。陰道癌病人表現為陰道出血,陰道後壁上1/3部位為常見部位。陰道窺器挪開後還要仔細檢查以免漏診。確診要做可疑部位的活檢病理,肉眼觀察可為腫塊、斑塊或潰瘍。如果細胞學異常又沒有肉眼可見病灶要做陰道鏡檢查,同時觀察陰道和宮頸。陰道癌是臨床分期,要根據查體、盆腔檢查、膀胱鏡、直腸鏡、胸片和骨骼片。治療計畫要個性化治療根據腫瘤的部位、大小、和臨床分期。治療時必須考慮到腫瘤與鄰近器官的關係來確定大劑量的放療及劑量;局部解剖的局限性可能影響手術切除的徹底性,除非行盆腔廓清術難以達到陰性切緣同時還要考慮性心理問題。

像一大串葡萄。由於近年來綜合治療的應用,結合手術、化療(VCR,CTX, ACD)、放療,預後有了提高。

惡性黑色素瘤中起源於陰道粘膜的惡黑很少見,往往認為是起源于黑皮病或不典型增生的黑素細胞的粘膜,多數發生在美國的白人女性中。平均發病年齡為58歲(22-83)。表現為藍黑色或者蘭棕色的腫塊、斑塊或者潰瘍,多數發生在陰道前壁遠端的1/3。有時也是非色素沉著的。原發的生殖道的惡性黑色素瘤具有很強的浸潤性,局部治療很難控制,容易發生遠處轉移。5年生存僅為20%。

陰道癌的FIGO分期是臨床分期,在分期過程中要通過全身檢查和盆腔檢查,甚至膀胱鏡和直腸鏡,胸片和骨骼X線片,有時甚至要做腹股溝或股淋巴結的針吸活檢。手術後的標本標本,包括盆腔或腹股溝淋巴結(TNM分期)也都有意義。通過薈萃分析1375個陰道癌病例,診斷時分期分別為:I期為26%,II期為37%,III期為24%,IV期為13%。

轉移途徑包括直接擴散到宮旁、膀胱、尿道和直腸,最後侵犯到骨盆。淋巴轉移可以到盆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陰道上部的淋巴引流與宮頸癌一致,先到達盆腔淋巴結再到達腹主動脈旁淋巴結。相反的是陰道的下1/3淋巴引流先是到達腹股溝和股淋巴,再到盆腔淋巴。血型擴散可以到達肺、肝、骨。

陰道癌的治療因為沒有很統一的治療方案,因此治療往往要採取個性化的治療。預後和腫瘤的分期、部位、大小等有關。

治療中要慎重的考慮以下因素:膀胱、尿道、直腸到陰道腫瘤的遠近,直接關係是否可以採納大劑量的陰道放療;由於局部解剖的限制,如果不做盆腔廓清術的話,很難達到陰性的手術切緣 (如:切除所有的生殖器官,支援組織,直腸乙狀結腸,膀胱和淋巴);性心理問題包括病人是否希望保留有性功能的陰道。

手術:I期患者,病灶位於陰道上部,腫瘤直徑<2cm,可以行陰道切除或者腔內放療。病灶在陰道的中下部,最常選擇是放療。手術範圍:廣泛性子宮切除+上部陰道切除,雙側盆腔淋巴清掃。如果子宮已經切除了,可以做陰道廣泛切除+雙側盆腔淋巴清掃。< p="">

II期患者,新輔助化療後採取廣泛性的手術會優於放療。在一個小型的前瞻性研究中,11個陰道癌患者行3個療程的TP方案化療(Tax:175 mg/m2,DDP:75 mg/m2),91%臨床有效可以進行廣泛手術切除,其中27% 患者病灶完全消失。手術後合併症很少並獲得了很好的生存率。有報導陰道癌的5年生存率在手術切除後(無論添加放療與否)I-IV期分別為77%,52%,44%,14%。因此對於I-II期的陰道鱗癌患者,採用初次廣泛切除手術及必要時補充放療可以達到很好的生存和局部腫瘤控制的效果。

放療:儘管多數陰道癌的病灶很表淺,我們往往建議病人行近距離放療,但是I期陰道癌的病人如果病灶直徑大於2cm以及所有的II-IV期的病人都是外照射的適應人群,可以補充近距離照射或者間質近距離放療。儘管放療是已廣為接受但是不同分期的治療方案仍有很大的爭議。

陰道和淋巴的放療劑量為40-50Gy,全盆腔的放療量為20-40 Gy,再加宮旁照射。如果CT掃描或手術中發現盆腔或腹主動脈旁淋巴腫物,應行擴大野放療。另外,如果陰道腫瘤累及到中、下1/3陰道,應行腹股溝淋巴區域的放療。盆腔外照射後可以補充腔內或間質放療,腫瘤區域的放療劑量達到75Gy。陰道旁或宮旁間質放療要超過0.5cm深度。如果計畫的外照射和腔內照射完成後還有殘餘腫瘤可以採取間質放療,在斯坦福大學的報告中顯示,78個陰道癌患者單純接受放療,5年的盆腔控制率、無遠處轉移率存活率和和疾病相關的存活率分別為:

I期— 83%,100%,92%;II期:76%,95%,68%;III期:62%,65%,44%;IV期:30%,18% ,13%。因此支持了I-II期陰道癌可以採取單純放療,但是更晚期的陰道癌則需要綜合治療舉措。

治療後的併發症:10-15%的患者都會產生治療相關的併發症,包括直腸陰道瘺和膀胱陰道瘺,放療後膀胱炎和直腸炎,直腸陰道狹窄以及很罕見的陰道壞死。因為陰道腫瘤離著尿道、膀胱直腸太近,所以使得這些部位容易在手術或放療時受到損傷。為了減少陰道狹窄,要鼓勵患者在整個放療期間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如果患者沒有正常的性生活,或者同房痛可以採用局部塗有雌激素的陰道擴張器。40歲以下的患者放療後會面臨卵巢功能早衰閉經的風險。有建議將卵巢移位到子宮後方或者到側盆壁的報導。

局部晚期陰道癌,因為單純放療的效果不好,多數是局部治療失敗,因此建議對高危病人聯合放化療(同宮頸癌和外陰癌),如III-IV期或者腫瘤大於4 cm。根據有限的資料包道放化療的局部控制率很高。放療相關的遠期副作用也不高。但是由於大多數病例收集的是I-II期的患者,而前瞻性的研究未顯示聯合放化療優於單純放療。雖然可以達到很高的臨床反應率,但是對遠期結果並不樂觀。在67個局部晚期癌症中(包括宮頸、陰道和外陰)聯合放化療可以達到85%的臨床有效率,61%的完全反應達到腫瘤完全消失的患者在6個月腫瘤再次復發,5年生存率僅有22%。

復發陰道癌的治療:放療後的局部復發可以是盆腔廓清術的適應症,盆腔廓清術也可以作為Iva期病人的首選治療考慮,尤其是合併膀胱陰道瘺和直腸陰道瘺的患者。

化療:— 化療在復發陰道癌和晚期陰道癌中的作用還是不很清楚。GOG報告中26個復發病人應用順鉑(50 mg/m2 三周療程)並未取得很好效果。復發癌中聯合化療如博來、長春新堿、絲裂黴素和順鉑也未取得成效。也有報導應用伊立替康和卡鉑在早期陰道鱗癌中有一定的作用。所有這些都是小樣本的報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治療後隨訪:陰道癌的隨訪沒有指南可參考。一般建議在治療後2年內每3各月做一次陰道細胞學和宮頸細胞學的檢查(宮頸存在)、盆腔檢查和直腸陰道檢查,5年內每半年查一次。這些病人還要高度重視每年排查外陰和肛周的異常增生和癌症,因為它們都是HPV相關的腫瘤。

預後:最重要的預後因素就是診斷時的分期,反映了腫瘤的大小和浸潤深度。不好的預後因素包括:II期以上,腫瘤直徑大於4cm,5年生存率分別由84%下降到65%。

陰道癌的生存率遠遠低於宮頸癌或外陰癌,主要原因是診斷時晚期多,腫瘤治療併發症高發而限制了進一步的治療。

總結建議:原發陰道癌是以鱗癌為主的,惡性黑色素瘤、肉瘤、腺癌等。陰道的不典型增生與宮頸有著同樣的高危因素。陰道癌病人表現為陰道出血,陰道後壁上1/3部位為常見部位。陰道窺器挪開後還要仔細檢查以免漏診。確診要做可疑部位的活檢病理,肉眼觀察可為腫塊、斑塊或潰瘍。如果細胞學異常又沒有肉眼可見病灶要做陰道鏡檢查,同時觀察陰道和宮頸。陰道癌是臨床分期,要根據查體、盆腔檢查、膀胱鏡、直腸鏡、胸片和骨骼片。治療計畫要個性化治療根據腫瘤的部位、大小、和臨床分期。治療時必須考慮到腫瘤與鄰近器官的關係來確定大劑量的放療及劑量;局部解剖的局限性可能影響手術切除的徹底性,除非行盆腔廓清術難以達到陰性切緣同時還要考慮性心理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