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不輸鼓浪嶼!帶你走訪福州老倉山洋房的前世今生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 1843年清政府被迫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對外通商口岸, 史稱“五口通商”。 從此, 大量洋人進入福州, 一座座具有西方風格的建築拔地而起——領事館、洋行、公館, 教堂、醫院、學校、私人住宅別墅、跑馬場等, 數量多達近千幢, 這些老洋房主要分佈在倉山煙臺山一帶, 如公園路、對湖路、麥園路、樂群路等, 都是老洋房比較集中的地方。

英式建築有英國領事館、海關辦公樓、滙豐銀行等, 羅馬凱旋門式有英華書院鶴齡樓、陶淑女子學堂, 哥特式有天安堂、石厝堂、泛船浦天主堂等、東歐風格有俄國領事館等,

由於廣東籍買辦商人多, 也出現了廣式建築如九如坊、陶園、廣東公學、廣東會館等。

還有規模宏大、中西合璧、富麗堂皇、造型優美的私立華南文理學院主樓, 是福建現存不可多得的近代優秀建築。 私人住宅多以廬、園、舍、山館、裡坊命名。 出現了許多中西結合的住宅建築。 數量及風格的多樣, 堪比廈門鼓浪嶼。

如果保護得好, 完全可以成為福州不可多得的旅遊招牌。 可惜的是, 上世紀90年代以來, 隨著福州舊城改造的加快, 大量的老洋房被拆掉。

一直都對這些帶有歷史文化韻味的建築有種莫名的興奮感, 所以也去尋尋覓覓了一番, 但是因為對倉山區的不熟息, 建築群的分散, 或拆或修繕, 加上小巷子的九曲十八彎,

對本來就是路癡的我來說, 著實辛苦不少, 看著手機地圖, 每次還能找到回家的路, 已是萬分慶倖。 但是好在拍了不少照片, 也是收穫滿滿, 就為了能拍下重新修繕前的原貌, 辛苦也值得。

路線簡介

路線由簡到難(好找的開始, 對本人路癡而言), 有興趣的可以在便民自行車站點取車轉轉, 開車就免了, 小巷不好開。 本人全程步行, 腳也快走斷了。

1 陶淑女中

2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舊址

3 複園路(林森公館、茶廠新村、穎廬、清河廬, 修廬)

4 公園路(振廬、白鴿樓、陶園十二間排)

5 康山裡(以園、可園、拓廬、忠廬, 愛廬、夢園)

6 馬廠街 (建園、碩園、鼎廬、永安裡、亦廬、宜園)

7 九曲十八彎(無逸山莊、積興裡、端廬、吉廬、國民黨倉山警察局、望北台真武廟)

8 泛船浦天主教堂

9 福州煙臺山公園 (另起篇幅)

陶淑女中

地址: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校內(福師大音樂學院舊址)

陶淑女中, 是1890年英國聖公會在中國福州創辦的一所女子中學。 學校開設的課程中, 重視宗教內容, 特別之處是要學習由外國傳教士發明的用羅馬字母拼寫的福州話文字(平話字)。

這裡現在還是眾多情侶拍婚紗的地方之一, 有種復古的味道, 也有很多攝影師選擇來此拍外景。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舊址

地址: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附近(上三路, 看到有個古城牆即是)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是美以美會(1939年以後稱衛理公會)在中國福州創辦的一所教會女子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的前身之一。 現在這裡有很多的印尼美女在這學習中文。

Tips:

以上兩個地方都是在師大範圍,所以可以靠步行一口氣走完,接下來的,要麼備好自行車,要麼請準備好你的雙腿,雙腿,雙腿(因為真的走很久)!!!水,零食……

注:以下的照片都是還未翻修過的原貌,現在再去的話,路面乾淨平坦,房子修的修,拆的拆,可能會有所不一樣。

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以煙臺山為中心,東至泛船鋪教堂,西到上渡教堂,南至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北至閩江江心島,曾經有過的17個外國領事館、33家洋行、8座教堂、3家教會醫院、11所教會學校和星羅棋佈的外國人公館,使得煙臺山各國建築密佈。

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歐洲大陸上的哥特式建築、巴羅可建築、羅曼建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文藝復興建築、折衷主義建築、洛可哥建築,甚至可以找到古羅馬建築的元素。也正是因此,這裡有了“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也正是因此,從十九世紀末開始,這裡成為許多建築系、繪畫系學生最喜歡去的地方。

複園路

來到學生街城市廣場路口就能看到這個複園路路牌。1970年代,複園路,原名中越路,當時中國援助越南抵抗美國,為紀念中越友誼而將道路改為此名。就由這裡開始倉山老洋房之旅。

林森公館

很顯眼的建築,民國10年,由閩侯縣尚幹鄉民集資興建。林森公館呈“T”字形,占地380平方米,中西合辟,進入大院後,有一座中西結合式3層樓房。大門兩米多寬,邊上是西洋式石柱,房子內全是木質地板。林森長期在外工作,只是偶爾回福州時小住。

林森-——辛亥革命的元勳,他也是迄今為止福州籍最大的“官”,擔任國民政府主席12年之久。

茶廠新村

林森公館斜對面,牆上的字跡已經只能隱約中看到一個“茶”字,建築為券廊式風格,即中西結合式風格。《倉山區志》的記載,推測該處即為複園裡“樸園”。複園裡樸園在1945-1949年內戰期間,曾經是福州閩浙贛區委城市工作部(城工部)的重要據點。

繼續直走,進入一條林蔭小路。我為了趕在人少的清晨拍,5:30就出門了,真是讀書時代都沒這麼勤快。

這裡會看到(1)穎廬:位於複園路6號,為紅磚砌築的三層磚木結構近代西洋式建築,建於1927年。建築原主人黃氏,民國曾任郵政系統高級官員。

穎廬

清河廬

(2)清河廬,典型的英式獨院式住宅,建於1927年,原主人為福州茶廠廠長陳廷炳、葉木蘭夫婦(作為茶業公會的成員,陳廷炳還曾與其他人一起出資,建造了倉山影劇院)

修廬

在複園路上,容易被忽略的一條石板小路,走進去,可以看到修廬,脩廬是冰心堂哥謝衛霖的房產。“脩”通“修”,高、長的意思,可引申為遙遠、美好之意,是一座聯排別墅式公寓,曾經居住過許多名人。

公園路

複園路走到盡頭,左手邊就是公園路,右手邊就是西林小築,西林小築現已經作為咖啡館適合小憩的地方,很有文藝氣息,這地方也是我後來才知道的位置,沒去過裡面拍照。

振廬

沿著左手邊的公園路走,就是振廬,建築為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後,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清末的福泰和匯兌莊老闆、新加坡華僑周學振私宅,其開設的“福泰和匯兌莊”是福州第一家民族金融機構。

享受夏日午後的清涼和靜謐,老人們在老洋房邊上博弈,有歷史的房子和有歷史的人,濃濃的愜意感。

白鴿樓

白鴿樓,屋頂為翹角瓦簷,有白鴿雕塑裝飾

陶園十二間排

陶園十二間排,兩層磚木結構,具有殖民地柱廊式風格的公寓式住宅,共有12開間,故俗名為“十二橺排”。

康山裡

OK!再回到師大校區這個大座標,在校門口過馬路的斜對面有個康山裡的路牌,往裡走就會發現很多民國時期的房子,曾經不少名人居住在此。

康山裡,位於倉山區上三路北側的一條小巷。民國17年(1928年),康山裡1-12號興建了一批帶有獨立花園的洋房別墅,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均為2-3層的磚木結構,供高級買辦和傳教士居住。留存至今的包括愛廬、可園、以園、夢園。

以園

以園,始建於民國二十年左右,占地面積390平方米,高7.6米,長23米,寬19米,二層磚木結構,具有樸素英式風格的近代建築。以園為葉氏家族私宅,主人葉氏為夢園主人葉見元之弟。

可園

可園,位於煙臺山康山裡5號,創建時間約在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左右,一度成為一代才女林微因和中國當代大建築家梁思成的蜜月喜房。如今,雖美人不在,芳綜難尋,但可園依舊可人、可心。

可園走出的名人甚多,創建者鐘景竹曾是清末至民國時期鹽務系統的官員;另據載,福州基督教家庭聚會的創辦人王連俊,在可園亦有住處,並曾經在此傳道。

看到門上的海報沒?又是一代人的回憶。現在應該很少有人有這樣的海報了。。。

可園由兩座建築組成,均為紅磚砌築的三層磚木結構公寓,底層有券廊,院落呈啞鈴形,大門為石庫門式。從綠色大門進來,就聞到這種磚木結構房子特有的味道,很喜歡,以前姨婆家也是這種味道。這裡的貓貓狗狗或許太熱了,趴在地上不挪位置,有人經過也只是瞄你一眼就轉頭了,不愧是高冷的動物呐。。

Tips:

在康山裡,隱藏了一家咖啡屋噢,走累的小夥伴可以來這哦,很文藝,小小的一間

拓廬

拓廬,為金景松家族私宅,位於馬廠街4號,為三層磚木結構,具殖民地外廊式風格的近代建築。值得一提的是,建築一層的外廊採用的是木質仿鐵藝工藝,且保存完好,在倉山地區也不多見。

原先這條小路沙土飛揚,現在已經是乾淨平坦

忠廬

忠廬,位於馬廠街,建造於1932年,西洋建築藝術風格突出的典型建築。文革前,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英文秘書吳淑貞女士在此住過10年。從外面看到的部分建築,覺得忠廬裡面應該是很漂亮的,可惜去了兩次都是大門緊閉,沒有趕上房主人大門敞開。

夢園

夢園,主人葉見元,出身基督教世家,與孫中山關係非常好,不但是革命同志,還有很深的私交,曾追隨孫中山參加過辛亥革命,在最危險的時候,把夢園作為革命同志的聯絡據點,還曾經打扮成一個小貨郎的模樣,挑著扁擔,拿著撥浪鼓走街串巷聯絡情報,自己還化名為“開”,孫中山來福州的時候據說就住在夢園。

夢園的地下室,現在已經被人拿來做工作室,我問他現在這個用來做什麼,他說是畫畫。。。搞藝術的人氣質就是不一樣,帶點儒雅,聲音柔弱,哇哈哈哈哈。。

馬廠街

現在走往馬廠街的路上……

建園

原主人林璞臣原為民國郵政系統(大東電報局)的高級職員。現為林氏後裔居住。在拍照的時候,住在裡面的人跟我說這裡的房子都有百年歷史,我在想人家的百年房子已經殘破成這樣都能屹立不倒,而現在的房子才蓋幾年就這邊倒那邊塌,真是諷刺。

碩園

小道消息:碩園的主人當年是通過賭錢贏來的這幢房子。

這裡的人們習慣了來來往往在這拍照的人,所以看到我進入他們的地盤都不覺得奇怪,我詢問一個大叔能否讓我拍幾張,他說可以。

我很喜歡這扇窗,有異國情調,又帶著文藝範,超贊

碩園是三層磚木結構的維多利亞式建築,窗上方有半圓形疊澀線腳遮雨簷口,不開窗的部分則做成凹入式的窄券假窗,每層間也設置了複雜的疊澀線腳,造型複雜,為整個倉山近代建築之最。

碩園大門的鎖,也是我喜歡的類型,只要是古老的,歷史的,特別的範,都讓我興奮不已

別看碩園外面狹窄,走進去就像另一個世界。

鼎廬、永安裡、亦廬

離開碩園,除了沒進去的鼎廬,永安裡和亦廬已是荒廢中……

宜園

宜園,建於民國廿三年(西元1934年),主人葉贊林先生,古田人,曾在華林坊(今華林路)基督教道原堂擔任牧師。

靜下心走在這種有歷史年頭的小巷中,會慢慢感受到這裡的人(大多都是老人)生活其實很簡單,雖然年輕人需要拼搏,但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給他們的心裡種下了太多的不甘,不甘平靜、不甘寂寞、不甘平庸……反倒是忘了初心。

接下來到了我說的九曲十八彎的環節,也就是我自己把自己繞暈,瞎走瞎轉碰到的一部分,所以沒有太確切的座標

無逸山莊

無逸山莊,該處曾為城工部福州市委的活動據點,據說內有福州最早的私人滑梯和兒童樂園。民國初期磚木結構西洋民居風格。

這裡是福州味道的十字路口,路中是一棵大榕樹,站在這裡,後面是象山巷,右邊是三一弄,左邊是積興裡和巷下路。

積興裡,取“積德興旺”之意而名。文革時曾改名為“勤建六弄”、“勤建四弄”。

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比我們的年齡還大,見證著歷史,見證著後世子孫。

端廬,位於積興裡,為三層磚木結構、殖民地柱廊式風格近代西式建築,原房主為尤金鋤,曾任福建大學招生辦主任、福建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等職,其事蹟被收入2007年8月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開國將士風雲錄》一書中。

吉廬

吉廬,位於巷下路,西式門樓,主體建築為廣式排樓

國民黨倉山警察局

望北台真武廟

泛船浦天主教堂

"走馬倉前觀走馬,泛船浦內看番船"-——這是福州諺語的俗對。

泛船浦天主教堂,坐落于福州市倉山區中北部閩江邊前街一號,占地8400平方米,為哥特式建築。門上方建哥特式單塔樓,四面有時鐘。從閩江北望岸望去,方尖鐘樓,格外引人注目,昔時鐘樓報時聲揚十餘裡,號稱江南第一大堂。如今該建築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占地之廣大,造型之典型,裝飾之典雅,至今仍稱福建天主教堂之第一。

地址:福州市倉山區新民街54

自駕:閩江大橋-六一路--大坪路口掉頭-閩江大橋橋下輔道-南江濱大道。可以選擇在三盛巴厘島社區附近小路或者停車場停車。

公交路線:可乘坐307路公車到朝陽路站下車。

教堂鐘樓有20米高,上面的十字架有3米多高。報時大鐘鐘聲可傳10裡之處。堂身十字形,長60.2米,寬19.5米,面積為1371.4平方米,可容2000餘人。20世紀60年代電影《地下航線》還曾在此拍攝外景。

2008年, 因道路建設需要,泛船浦教堂神父樓不得不進行遷移。考慮到其為文物,故有關方面選擇了整體平移的方式來遷移該建築,經過一個多月平移80.7米後,安全抵達旋轉的指定位置,開始進行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轉身",由原東西朝向變為南北朝向,最終與主教堂平行。

Tips:

以上兩個地方都是在師大範圍,所以可以靠步行一口氣走完,接下來的,要麼備好自行車,要麼請準備好你的雙腿,雙腿,雙腿(因為真的走很久)!!!水,零食……

注:以下的照片都是還未翻修過的原貌,現在再去的話,路面乾淨平坦,房子修的修,拆的拆,可能會有所不一樣。

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以煙臺山為中心,東至泛船鋪教堂,西到上渡教堂,南至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北至閩江江心島,曾經有過的17個外國領事館、33家洋行、8座教堂、3家教會醫院、11所教會學校和星羅棋佈的外國人公館,使得煙臺山各國建築密佈。

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歐洲大陸上的哥特式建築、巴羅可建築、羅曼建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文藝復興建築、折衷主義建築、洛可哥建築,甚至可以找到古羅馬建築的元素。也正是因此,這裡有了“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也正是因此,從十九世紀末開始,這裡成為許多建築系、繪畫系學生最喜歡去的地方。

複園路

來到學生街城市廣場路口就能看到這個複園路路牌。1970年代,複園路,原名中越路,當時中國援助越南抵抗美國,為紀念中越友誼而將道路改為此名。就由這裡開始倉山老洋房之旅。

林森公館

很顯眼的建築,民國10年,由閩侯縣尚幹鄉民集資興建。林森公館呈“T”字形,占地380平方米,中西合辟,進入大院後,有一座中西結合式3層樓房。大門兩米多寬,邊上是西洋式石柱,房子內全是木質地板。林森長期在外工作,只是偶爾回福州時小住。

林森-——辛亥革命的元勳,他也是迄今為止福州籍最大的“官”,擔任國民政府主席12年之久。

茶廠新村

林森公館斜對面,牆上的字跡已經只能隱約中看到一個“茶”字,建築為券廊式風格,即中西結合式風格。《倉山區志》的記載,推測該處即為複園裡“樸園”。複園裡樸園在1945-1949年內戰期間,曾經是福州閩浙贛區委城市工作部(城工部)的重要據點。

繼續直走,進入一條林蔭小路。我為了趕在人少的清晨拍,5:30就出門了,真是讀書時代都沒這麼勤快。

這裡會看到(1)穎廬:位於複園路6號,為紅磚砌築的三層磚木結構近代西洋式建築,建於1927年。建築原主人黃氏,民國曾任郵政系統高級官員。

穎廬

清河廬

(2)清河廬,典型的英式獨院式住宅,建於1927年,原主人為福州茶廠廠長陳廷炳、葉木蘭夫婦(作為茶業公會的成員,陳廷炳還曾與其他人一起出資,建造了倉山影劇院)

修廬

在複園路上,容易被忽略的一條石板小路,走進去,可以看到修廬,脩廬是冰心堂哥謝衛霖的房產。“脩”通“修”,高、長的意思,可引申為遙遠、美好之意,是一座聯排別墅式公寓,曾經居住過許多名人。

公園路

複園路走到盡頭,左手邊就是公園路,右手邊就是西林小築,西林小築現已經作為咖啡館適合小憩的地方,很有文藝氣息,這地方也是我後來才知道的位置,沒去過裡面拍照。

振廬

沿著左手邊的公園路走,就是振廬,建築為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後,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清末的福泰和匯兌莊老闆、新加坡華僑周學振私宅,其開設的“福泰和匯兌莊”是福州第一家民族金融機構。

享受夏日午後的清涼和靜謐,老人們在老洋房邊上博弈,有歷史的房子和有歷史的人,濃濃的愜意感。

白鴿樓

白鴿樓,屋頂為翹角瓦簷,有白鴿雕塑裝飾

陶園十二間排

陶園十二間排,兩層磚木結構,具有殖民地柱廊式風格的公寓式住宅,共有12開間,故俗名為“十二橺排”。

康山裡

OK!再回到師大校區這個大座標,在校門口過馬路的斜對面有個康山裡的路牌,往裡走就會發現很多民國時期的房子,曾經不少名人居住在此。

康山裡,位於倉山區上三路北側的一條小巷。民國17年(1928年),康山裡1-12號興建了一批帶有獨立花園的洋房別墅,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均為2-3層的磚木結構,供高級買辦和傳教士居住。留存至今的包括愛廬、可園、以園、夢園。

以園

以園,始建於民國二十年左右,占地面積390平方米,高7.6米,長23米,寬19米,二層磚木結構,具有樸素英式風格的近代建築。以園為葉氏家族私宅,主人葉氏為夢園主人葉見元之弟。

可園

可園,位於煙臺山康山裡5號,創建時間約在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左右,一度成為一代才女林微因和中國當代大建築家梁思成的蜜月喜房。如今,雖美人不在,芳綜難尋,但可園依舊可人、可心。

可園走出的名人甚多,創建者鐘景竹曾是清末至民國時期鹽務系統的官員;另據載,福州基督教家庭聚會的創辦人王連俊,在可園亦有住處,並曾經在此傳道。

看到門上的海報沒?又是一代人的回憶。現在應該很少有人有這樣的海報了。。。

可園由兩座建築組成,均為紅磚砌築的三層磚木結構公寓,底層有券廊,院落呈啞鈴形,大門為石庫門式。從綠色大門進來,就聞到這種磚木結構房子特有的味道,很喜歡,以前姨婆家也是這種味道。這裡的貓貓狗狗或許太熱了,趴在地上不挪位置,有人經過也只是瞄你一眼就轉頭了,不愧是高冷的動物呐。。

Tips:

在康山裡,隱藏了一家咖啡屋噢,走累的小夥伴可以來這哦,很文藝,小小的一間

拓廬

拓廬,為金景松家族私宅,位於馬廠街4號,為三層磚木結構,具殖民地外廊式風格的近代建築。值得一提的是,建築一層的外廊採用的是木質仿鐵藝工藝,且保存完好,在倉山地區也不多見。

原先這條小路沙土飛揚,現在已經是乾淨平坦

忠廬

忠廬,位於馬廠街,建造於1932年,西洋建築藝術風格突出的典型建築。文革前,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英文秘書吳淑貞女士在此住過10年。從外面看到的部分建築,覺得忠廬裡面應該是很漂亮的,可惜去了兩次都是大門緊閉,沒有趕上房主人大門敞開。

夢園

夢園,主人葉見元,出身基督教世家,與孫中山關係非常好,不但是革命同志,還有很深的私交,曾追隨孫中山參加過辛亥革命,在最危險的時候,把夢園作為革命同志的聯絡據點,還曾經打扮成一個小貨郎的模樣,挑著扁擔,拿著撥浪鼓走街串巷聯絡情報,自己還化名為“開”,孫中山來福州的時候據說就住在夢園。

夢園的地下室,現在已經被人拿來做工作室,我問他現在這個用來做什麼,他說是畫畫。。。搞藝術的人氣質就是不一樣,帶點儒雅,聲音柔弱,哇哈哈哈哈。。

馬廠街

現在走往馬廠街的路上……

建園

原主人林璞臣原為民國郵政系統(大東電報局)的高級職員。現為林氏後裔居住。在拍照的時候,住在裡面的人跟我說這裡的房子都有百年歷史,我在想人家的百年房子已經殘破成這樣都能屹立不倒,而現在的房子才蓋幾年就這邊倒那邊塌,真是諷刺。

碩園

小道消息:碩園的主人當年是通過賭錢贏來的這幢房子。

這裡的人們習慣了來來往往在這拍照的人,所以看到我進入他們的地盤都不覺得奇怪,我詢問一個大叔能否讓我拍幾張,他說可以。

我很喜歡這扇窗,有異國情調,又帶著文藝範,超贊

碩園是三層磚木結構的維多利亞式建築,窗上方有半圓形疊澀線腳遮雨簷口,不開窗的部分則做成凹入式的窄券假窗,每層間也設置了複雜的疊澀線腳,造型複雜,為整個倉山近代建築之最。

碩園大門的鎖,也是我喜歡的類型,只要是古老的,歷史的,特別的範,都讓我興奮不已

別看碩園外面狹窄,走進去就像另一個世界。

鼎廬、永安裡、亦廬

離開碩園,除了沒進去的鼎廬,永安裡和亦廬已是荒廢中……

宜園

宜園,建於民國廿三年(西元1934年),主人葉贊林先生,古田人,曾在華林坊(今華林路)基督教道原堂擔任牧師。

靜下心走在這種有歷史年頭的小巷中,會慢慢感受到這裡的人(大多都是老人)生活其實很簡單,雖然年輕人需要拼搏,但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給他們的心裡種下了太多的不甘,不甘平靜、不甘寂寞、不甘平庸……反倒是忘了初心。

接下來到了我說的九曲十八彎的環節,也就是我自己把自己繞暈,瞎走瞎轉碰到的一部分,所以沒有太確切的座標

無逸山莊

無逸山莊,該處曾為城工部福州市委的活動據點,據說內有福州最早的私人滑梯和兒童樂園。民國初期磚木結構西洋民居風格。

這裡是福州味道的十字路口,路中是一棵大榕樹,站在這裡,後面是象山巷,右邊是三一弄,左邊是積興裡和巷下路。

積興裡,取“積德興旺”之意而名。文革時曾改名為“勤建六弄”、“勤建四弄”。

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比我們的年齡還大,見證著歷史,見證著後世子孫。

端廬,位於積興裡,為三層磚木結構、殖民地柱廊式風格近代西式建築,原房主為尤金鋤,曾任福建大學招生辦主任、福建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等職,其事蹟被收入2007年8月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開國將士風雲錄》一書中。

吉廬

吉廬,位於巷下路,西式門樓,主體建築為廣式排樓

國民黨倉山警察局

望北台真武廟

泛船浦天主教堂

"走馬倉前觀走馬,泛船浦內看番船"-——這是福州諺語的俗對。

泛船浦天主教堂,坐落于福州市倉山區中北部閩江邊前街一號,占地8400平方米,為哥特式建築。門上方建哥特式單塔樓,四面有時鐘。從閩江北望岸望去,方尖鐘樓,格外引人注目,昔時鐘樓報時聲揚十餘裡,號稱江南第一大堂。如今該建築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占地之廣大,造型之典型,裝飾之典雅,至今仍稱福建天主教堂之第一。

地址:福州市倉山區新民街54

自駕:閩江大橋-六一路--大坪路口掉頭-閩江大橋橋下輔道-南江濱大道。可以選擇在三盛巴厘島社區附近小路或者停車場停車。

公交路線:可乘坐307路公車到朝陽路站下車。

教堂鐘樓有20米高,上面的十字架有3米多高。報時大鐘鐘聲可傳10裡之處。堂身十字形,長60.2米,寬19.5米,面積為1371.4平方米,可容2000餘人。20世紀60年代電影《地下航線》還曾在此拍攝外景。

2008年, 因道路建設需要,泛船浦教堂神父樓不得不進行遷移。考慮到其為文物,故有關方面選擇了整體平移的方式來遷移該建築,經過一個多月平移80.7米後,安全抵達旋轉的指定位置,開始進行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轉身",由原東西朝向變為南北朝向,最終與主教堂平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