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趙匡胤是“被迫”當皇帝的嗎?

史書上經常這樣講, 五代時後周大將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與契丹(遼)的聯合軍事進攻, 當其兵出至離當時的後周都城開封不遠的陳橋驛(今開封東北)時, 正於酣醉之中的他突然被部下將領黃袍加身, 推戴著做了皇帝, 以取代後周政權, 於是便建立了歷史上的“北宋”。 因此後人不免會心生疑問:難道趙匡胤真的是“被迫”當皇帝的嗎?

趙匡胤(927--976), 生於洛陽一個軍人家庭。 其父趙宏殷曾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代王朝的禁軍將領, 少年時的趙匡胤《宋史》褒揚之曰:“既長, 容貌雄偉, 器度豁如, 識者知其非常人”。

總之確乎有些迥乎凡類, 但其生逢於亂世, 不喜讀書。 他受家庭的薰陶和時世的影響, 自幼便頗愛好騎射和練武, 終於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21歲時開始獨自投軍, 起初並沒有得到合適的機會施展自己, 後來他投到後漢大將郭威(即後來的周太祖)帳下, 開始得到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

屢立功勳, 並得到了郭威的信任和器重, 郭威稱帝后任用其為禁衛軍長。 後來他又得到後周世宗柴榮的器用, 成為當時屈指可數的禁軍高級將領之一。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 周世宗北征燕雲, 途中不幸病故, 由他的兒子、當時僅年滿7歲的柴宗訓繼承帝位。 然而周世宗臨死前卻對最高軍政人員做了一番調整更動, 深受周世宗信用的趙匡胤於是升任殿前都點檢, 即禁衛軍首領。

西元960年, 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 後周邊境告急曰:後周的夙敵北漢將聯合契丹南下進犯。 當時在後周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 不懂政事, 茫然失措之中她聽信朝中重臣、宰相范質的舉薦, 於是詔命世任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出兵禦敵;然而趙匡胤卻推脫自己兵少將寡,

拒不出征;無奈之下, 朝廷只得委趙匡胤以最高軍權, 任其調動全國兵馬。 於是, 當趙匡胤兵出至陳橋驛時, 隨即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一幕--“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歷來為史家所爭議處, 乃莫過於嫌疑其到底是不是趙匡胤蓄謀以久的一場政治陰謀。

眾所周知, 在五代十國那樣一個政權頻繁更迭的特殊時期, 趙匡胤主觀上去發動一場兵變以取得最高政權的舉動, 實在不難理解;尤其他已經手掌重兵, 多為部下將領所擁戴, 成功取代後周政權已分明不是什麼難事。 因此史家不難料定--趙匡胤既有發動政變的動機, 更具有發動政變的實力。 然而, 在趙匡胤自己, 史書上記載其行為出發點曰“主少國疑”, 也就是說他因為獲得了最高軍權, 有了推翻朝廷的實力, 所以必然會引起朝廷的猜忌, 一旦國家形勢和緩, 暫時失去了利用價值, 他也必然會遭到朝廷的無情打擊和排擠。

因此為了自保, 趙匡胤最終選擇了先發制人。 當然, 趙匡胤的一番苦衷也是不難為我們後人所真實體察的,

這是當時的封建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弊病, 不是人的主觀意願所能輕易改變得了的, 為此, 就有了趙匡胤“被迫”當皇帝一說。 當然, 更有一種“被迫”的、也是多為大家所熟知的表面事實是, 趙匡胤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形之下, 被部下將領強行黃袍加身, 以造成不容改變和補救的事實, 箭已上弦, 從而不能不發。

這亦可謂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有關事實真相的記錄可能早經歷史抹去, 尤其兩宋三百餘年, 都是專門避諱此事的。 不過後人根據種種蛛絲馬跡及各種因素細加以推斷而得出的結論, 也不全是無的放矢。 首先讓我們想, 以趙匡胤的出眾的為人, 他不可能是沒有任何較為遠大的抱負的, 也就是說他應該具有個人野心;另外,如果他確實不想稱帝,即使部下再怎麼擁戴,他堅持拒絕就是了。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拒絕部下,似乎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必須殺掉一些主謀者(包括自己的弟弟,即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以向朝廷表明自己清白的心跡;可能在趙匡胤自己會覺得不忍,尤其既然已經事發,朝廷對於趙匡胤的猜忌就勢必會增加,他處在那種地位和情勢之下,想不被最終除掉,應該是不可能的。

從最權威的《宋史》所提供的表面材料看,這場政變進行得非常成功,幾乎兵不血刃就達到了目的;然而這就不免讓我們後人更加心生猜疑了:難道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與人心所向嗎?不是人事先計畫和安排好的?總之,雖然這個問題難有定論,可是趙匡胤實難脫“篡位”之嫌,這是肯定的。

世上人多容易把人向壞處想,“人心難測”嘛,或者愛搬弄些是非,因此民間就流傳著關於趙匡胤“陳橋兵變”時的種種細節表現的傳聞,尤以描畫其如何精心展開這場陰謀的傳聞最為繪形繪色。不過,這些民間傳聞向來是最膚淺和最不可信的,因為普通民眾的理解水準實在有限,因此一旦什麼較為複雜的事情到了他們嘴裡,就只能簡單化之了。

也就是說他應該具有個人野心;另外,如果他確實不想稱帝,即使部下再怎麼擁戴,他堅持拒絕就是了。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拒絕部下,似乎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必須殺掉一些主謀者(包括自己的弟弟,即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以向朝廷表明自己清白的心跡;可能在趙匡胤自己會覺得不忍,尤其既然已經事發,朝廷對於趙匡胤的猜忌就勢必會增加,他處在那種地位和情勢之下,想不被最終除掉,應該是不可能的。

從最權威的《宋史》所提供的表面材料看,這場政變進行得非常成功,幾乎兵不血刃就達到了目的;然而這就不免讓我們後人更加心生猜疑了:難道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與人心所向嗎?不是人事先計畫和安排好的?總之,雖然這個問題難有定論,可是趙匡胤實難脫“篡位”之嫌,這是肯定的。

世上人多容易把人向壞處想,“人心難測”嘛,或者愛搬弄些是非,因此民間就流傳著關於趙匡胤“陳橋兵變”時的種種細節表現的傳聞,尤以描畫其如何精心展開這場陰謀的傳聞最為繪形繪色。不過,這些民間傳聞向來是最膚淺和最不可信的,因為普通民眾的理解水準實在有限,因此一旦什麼較為複雜的事情到了他們嘴裡,就只能簡單化之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