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高價換收購量,並不是明智的選擇,卻是內地棉企無奈的抉擇!

一年又一年, 棉農的心情可謂是痛並快樂著。 過去幾年的棉花市場, 用風起雲湧、潮起潮落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各地棉花市場的糾結令棉農陸續離開這片傷心地, 導致國內棉花種植面積連續下降, 甚至創下十幾年以來新低, 談棉色變毫不誇張。 好在這幾年, 在政策庇護與棉花人士的共同努力下, 棉花市場正在緩慢恢復之中, 新疆實行目標價格補貼, 內地實行定額補貼, 棉紗期貨姍姍來遲, 棉花市場正在想著滿血復活前進。

但新疆市場崛起, 此消彼長。 中國目前沿海的棉花收購業務無論是從量還是質上講,

已一年不如一年, 失去了早先對紡織業的支援保障, 許多企業己放棄了內地棉的自收自給, 把紡織原料組織的重點放在外采新疆棉上。 近年來市場的大變革, 讓內地許多棉農感歎, “當年何等風光, 如今卻已成往日雲煙”。

近日, 記者來到安徽無為調研, 瞭解當地棉花、紡織生產情況。 從調研情況來看, 無為籽棉收購價格不低, 白棉4級(衣分38%)收購價格在3.3元/斤左右, 棉花品質略好於去年, 皮棉銷售報價15200元/噸以上, 走貨不暢。 當地紡織企業原料庫存充足, 並表示近期沒有採購計畫, 即便採購, 安徽地產棉價格偏高, 也不是第一選擇。 棉花企業作為承接棉農和紡織的橋樑, 或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困難局面。

內地植棉面積的大幅萎縮, 籽棉收購量不足, 機器設備不能全開, 固定成本費用難以攤薄。 當地某企業負責人介紹, 現在有3條棉花加工生產線, 但由於籽棉收購量不足, 設備只開了2條, 皮棉加工成本在700元/噸以上。 正常3條生產線全開, 成本可以控制在400元/噸左右。 由於資源不足,

內地棉企僅在加工費用上需要多承擔300元/噸!即便是開2條生產線, 當地的棉花資源依舊是不夠的。

該企業負責人表示, 目前收購價格在長江流域屬於較高水準, 吸引了周邊省份前來交售。 比如湖北籽棉收購價格在3.1-3.2元/斤, 棉販子運到無為交售就能賺錢, 而且棉販子交售的棉花還是使用編織袋為主, 沒有分級, “三絲”多, 需要人工挑揀。

以高價換收購量, 並不是明智的選擇, 卻是內地棉企無奈的抉擇。 籽棉收購價格高, 但棉籽價格卻在低位運行, 皮棉成本高, 但紡織企業並不買帳。 地產棉主要的客戶為生產低支、大陸貨的紡織企業, 眼下這些紡企的原料基本以儲備地產棉為主, 自然將新年度地產棉與儲備地產棉相比較,

無論是品質還是價格, 新年度地產棉並不具備優勢, 走貨不暢是常態。

該企業負責人苦笑的說, 去年同期, 地產棉銷售情況非常好, 基本上加工出來就能賣出去。 在快加工快銷售的策略下, 資金運轉效率高, 經營也不至於賠本。 若今年儲備棉現貨能儘快消化,

那麼地產棉可能還有生存的空間。 但儲備棉現貨的消化與下游訂單、生產情況, 進口紗價格、數量等情況密切相關, 消化期是多久, 誰也不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現在內地棉花企業將希望寄託在3500萬畝棉花生產保護區的確定。 如果內地的棉花生產保護區力度, 能夠與新疆目標價格補貼保持平衡, 內地棉花生產的恢復可以期待。 那麼由地產棉資源不足引起的地產棉加工成本高企, 也有望降低。 另外, 如果內地棉花保護區參考新疆目標價格補貼發放, 不僅可以提升內地棉農對棉花品質意識, 規範內地軋花廠的規範, 使地產棉品質更好的滿足紡織企業需求, 整個產業鏈都能獲益。

風風雨雨的四十年, 初心不改。 該企業負責人從事棉花加工行業40餘年,可以說見證了安徽、內地乃至全國棉花的起起落落。去過新疆包廠,卻回到了內地,周邊的軋花廠相繼關停,孤軍奮戰初心不改。這不僅是對棉花的熱愛,更是老棉花人對棉花的堅守和執著。

其實,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內地小紡織廠傳承,老紡織人將企業交由新人管理,但棉花企業卻還是老棉花人在堅持,沒有將企業交給新人的想法。該企業負責人也說,不願意將一個困難的企業,這麼重的擔子交給下一代。值得深思的是,一旦老棉花人陸續退出內地棉花加工行業,即便新人進入棉花加工行業也需要時間瞭解棉花、熟悉加工。

內地棉花企業所面臨的困境都是一樣的,已經迫在眉睫急需解決。政策與市場在不斷融合,未來棉花市場的優勝劣汰也將更加明顯,在這個過程中,陣痛自然難免,但更加從大局出發,更需要政策從全面考慮整體棉花生產佈局角度出發,畢竟棉花產業已經很脆弱,棉農更是剛剛度過風雨飄搖的一段歲月,已經不起太過劇烈的波動了。

盼望著,政策春風拂面,內地棉花銀染金秋。

該企業負責人從事棉花加工行業40餘年,可以說見證了安徽、內地乃至全國棉花的起起落落。去過新疆包廠,卻回到了內地,周邊的軋花廠相繼關停,孤軍奮戰初心不改。這不僅是對棉花的熱愛,更是老棉花人對棉花的堅守和執著。

其實,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內地小紡織廠傳承,老紡織人將企業交由新人管理,但棉花企業卻還是老棉花人在堅持,沒有將企業交給新人的想法。該企業負責人也說,不願意將一個困難的企業,這麼重的擔子交給下一代。值得深思的是,一旦老棉花人陸續退出內地棉花加工行業,即便新人進入棉花加工行業也需要時間瞭解棉花、熟悉加工。

內地棉花企業所面臨的困境都是一樣的,已經迫在眉睫急需解決。政策與市場在不斷融合,未來棉花市場的優勝劣汰也將更加明顯,在這個過程中,陣痛自然難免,但更加從大局出發,更需要政策從全面考慮整體棉花生產佈局角度出發,畢竟棉花產業已經很脆弱,棉農更是剛剛度過風雨飄搖的一段歲月,已經不起太過劇烈的波動了。

盼望著,政策春風拂面,內地棉花銀染金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