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淹沒在武當深山裡的千年古道,走過了一條算你牛!

淹沒在武當深山裡的千年古道, 走過了一條算你牛!

鄂郡西北, 漢水南濱, 庸麇之地, 鄖陽十堰。 其東南群山相抱, 方圓四百余裡, 傲然而立, 氣吞雲海, 古稱太和, 亦名玄嶽。 傳上古玄武之神羽化于此, 後人贊之曰“非玄武不足以當之”, 故有武當山之名。

武當仙境, 神秘空靈, 風雲莫測。 翠峰八九, 聳然林立, 配以絕壁深淵, 藏以危岩奇洞, 白雲綠樹相交映, 飛禽走獸相穿行, 三十六岩鑲嵌危處, 遠觀有“七十二峰接天青, 二十四澗水長鳴”之偉勢, 蔚為壯觀。 明代徐霞客曾讚歎曰“玄嶽出於五嶽之上”, 故有“亙古無雙勝景、天下第一仙山”之美譽。

自秦漢以來, 武當山一直是俠客隱士修煉之地, 道教文化源遠流長, 至明代達到鼎盛, 明永樂年間, 大建武當, 史有“北建故宮, 南建武當”之說, 武當山儼然明朝皇室家廟, 更有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在此修行傳道。 自此, 武當山是萬山來朝, 終年香客絡繹不接。 由此也修建了東西南北四條朝拜敬香神道。 如今除明清古道被利用, 成為遊人敬香觀光大道外, 其它幾條古道都淹沒于深山之中, 鮮有人涉足。

作為熱愛戶外的十堰人, 沒上過武當山的可謂眇乎小哉, 但走過深山千年古道的恐怕是鳳毛麟角。 恰恰我所熟知的十堰戶外《邊走邊看》的版主鄖水謠、草色遙看、掌心的痣、邊邊崖、橄欖樹都有行走武當古道的經歷, 鄖水謠更是一個武當古道迷。 每次看到他們所發關於行走武當古道的帖子後, 我的心兒都飛向了那玄樂仙境,

如果我不去武當古道逍遙一回, 無論從風景還是人文, 都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終於等到了一次行走武當古道的好機會, 鄖水謠和草色遙看版主投我所好, 趁秦楚網《邊走邊看》周年慶典之機, 組織十堰、竹溪、丹江的戶外網友相約武當, 同走武當古道。

2017年3月25日一早, 鄖水謠就帶領我和來自竹溪的三位夥伴趕到武當山門, 緊接著, 草色、掌心的痣、邊邊涯、抱殘守缺齋主、悍馬、楓、真情永遠線上、自由心岸等驢友相繼趕到, 丹江《水都網》的戶外版主也領著三位美驢如期而至。 武當山環保大使吳主任早已等候在那裡, 並安排車輛將我們一行24人送到徒步的起點——五龍宮山門前。

走上一道山梁,前方一片古樸滄桑的建築群映入眼簾,這就是常聽人說起的五龍宮。據載,早在唐代,武當山就被列為“七十二福地”的第九位,李世民在此敕建五龍宮。

五龍宮曾是武當最大的宮觀群,亦是武當山上最古老的宮殿,唐代時就是最熱鬧之所在。但在明代“北建故宮南修武當”的輝映下,五龍宮顯得沒落了,有些破敗。來到這裡,我們一步一歎,人世的滄桑滿溢五龍宮。

乍一看到五龍宮主殿前廣場兩邊廢棄和破敗了千百年的大碑樓,內心很震撼,或許,那種破敗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段傳奇,就是一曲歷史的詠歎調。

緬懷過往,展望未來。五龍宮昔日的輝煌不再,但他的深沉與磅礴大氣依舊,一種器宇軒昂的蒼涼美始終撞擊著我們的心靈。如今通往五龍宮的道路已修建完工,相信不久後,沉睡六百年的五龍宮將重新綻放光彩。

寬闊而又凝重的五龍宮前,美驢們擺起了各種造型,悍馬、邊邊涯、楓等人的長槍短炮“哢嚓哢嚓”響個不停。

天方晴好,心情愉悅。我們開始沿五龍宮行走這條起源于唐代的武當北神道,一條青石鋪就的道路從山梁蜿蜒于前方的山溝內,山勢雖陡峭,但下坡行走並無多大阻力。

我們很快到達了武當山的螃蟹夾子河谷,寂靜的山谷,除了高山流水的叮咚聲和森林的濤聲依舊外,其它仿佛都與世隔絕,一幅“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景象,只是我們的歡聲笑語暫時打破了山谷的寧靜。

楓的戶外眼鏡片不慎掉入河中,吳帥哥當即脫下鞋襪,下到冰涼的河水裡將鏡片撈了起來。

等我們撈起鏡片後,前方探路的橄欖樹等人早已不見了身影,我們沿河穀走了一小段後,鄖水謠就帶我們鑽進了左手邊的莽莽山林中,沿著異常陡峭的山林古道爬行,幾個體力稍差的驢友開始踹起了粗氣。武當古道就是這樣,一旦你選擇了登山,走上了登山的路,想退縮都不行,除了攀登還是攀登。用句流行的話說: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翻過第一道山梁,古道變得相對平緩了一些,但仍然是緊貼山壁,十步三轉。沒走多遠,古道遺跡就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清朝道光年間的神龕鑲嵌在路旁的岩縫中,驢友至此,無不駐足觀摩。

瀟瀟黃葉路漫漫,淒淒枯杆檔道難。初春時節,雖然林中到處透露著生機,但它的主色調仍然是枯黃的落葉和光禿的老枝。一種洪荒之美侵潤著我們的心田。

路邊的青石渾泥掩錚骨,像“獅子搶球”、“龜魚對望”,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鶯飛草長山花漫,小徑兩旁枝蔓藤繞,古木參天,時不時岩壁裡蹦躥出一簇簇妖豔的野花,給艱難行走的人們帶來一份份驚喜。

沿途重裝驢友留下的路標為我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更給了我們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翻山越嶺,繞過人跡罕至、荊棘密佈的山間古路,中午時分,我們到達了秘藏在武當深山裡的駙馬橋。

也不知駙馬橋是哪朝哪代所修,橋中為空心,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洗禮和溪水沖刷,仍堅若磐石,牢不可摧。感覺它比五龍宮還多了一份歲月的滄桑感。

如今的駙馬橋上橋下沒見了駙馬爺,只有重裝的“驢子”和神采飛揚的女神。

行至駙馬橋,饑渴在所難免,但離目的地南岩還有多半的路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簡單地吃過了乾糧後,我們繼續踏上了那條尋找心中日月的古神道。

一路走來,山高穀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常常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特別是草色版主因一直忙於《邊走邊看》周年慶典的策劃,頭天夜裡一宿都在編輯活動的美篇,但在徒步過程中她沒有任何倦意,或許是那超邁豁達、神奇玄妙的道家精神在驅使著她。讓大家好生欽佩。

還有那叢林“狙擊手”悍馬大師,一人身背三部單反相機,一米八四的高個,在莽莽森林裡,大部分時間都是貓行,還要不停地拍照,一路的女驢都對他起了憐憫之心。

古道迷鄖水謠已是知非之年,但他精氣神最足,既要當嚮導,又要逢山開路,有時還要返轉為驢友們找尋失落的東西。如果沒有他的付出,也許我們會迷失在那浩蕩的武當山間。

為走捷徑,我們闖進了一片荊棘密佈、枝藤絞殺的灌木叢林裡,經過大家半個多小時的齊心協力,最終有驚無險地鑽出了密林,回到了山林間的古道。

自五龍宮通往南岩宮的古神道上,元明時建有上元、中元、下元三處道教建築。現在岩洞前大片的殿宇道房早已荒廢,找尋它們更多的只能靠我們的想像了。在我國,“三元”之說被廣泛應用,有許多種解釋。如:天地人、天地水、日月星、精氣神、頭腹足、頭心腎,以及古代科舉鄉試會試殿試全部獲得第一名者都稱為三元,就連麻將“卡五星”都有三元之說。武當山上的三元建築,既體現了真武神修真悟道的過程,也是道教神祀的需要。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下元,曾經發表過《穿越桃源澗,探訪武當三元》的遊記作者橄欖樹與齋主等人早就先我們一步到達那裡。在一座寬敞的天然岩洞外,廢棄的道觀遺址隨處可見,只有兩座石雕滴水螭首保存完好,螭首下各有一座方形水池,池中蓄滿了清冽的泉水。驢伴紛紛在這裡合影留念。

由下元往前走不到兩裡路就是中元,在中元建築遺址裡,供奉著一尊造型獨特的造像——黑虎大元帥。岩洞周圍長滿了野花,活色生香。

武當三元之間有一條道路連接,由中元往上行走一段崎嶇的山路就是上元。在上元古建築遺址,有左右兩扇雕刻精美的石窗,武當石匠高超的雕刻技藝讓人歎為觀止。

越過武當三元,繼續向南岩前行,道路雖不再陡峭,但沿路都被人為砍倒的樹枝擋住去路,只得繞行和俯行,如此行走,非常耗費體力,就連走山路如履平地的我也發生了腿腳抽筋的現象,其他驢友更不用說有多困苦了,站在那裡腿部肌肉都在不由自主地顫抖。

寬闊地帶、閒暇之余,向南邊望去,巍巍武當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野如洗。頓時讓人心曠神怡。正如民國李品仙所寫:“為尋勝景武當遊,步步崎嶇興不休,四面煙巒歸眼底,疏疏林葉萬山秋。”

充滿陽光味道的午後四點鐘,我們趕到了武當山的北天門。青石紅磚壘砌的牌樓經歲月的洗禮,顯得斑駁陳舊,但仍不失它曾經偉岸英武的風姿,門前一樽古老的石鼎靜靜地陪伴著失落的主人北天門。

秦楚網友眼睛色寫的一篇《徒步武當古道,彰顯男兒本色》遊記曾讓我心潮起伏,此刻我站在北天門高山之巔,也領略了“山高人為峰,路遠腳更長”那種高廣開闊的豪邁意境。感人肺腑地讚歎鄖陽男兒多壯志,十堰女子多奇志!

憑著堅強的毅力,邁著沉重的步伐,我們終於到達了南岩神峰。站在南岩峰上縱覽武當群山,但見“萬丈奇峰展翠屏,千尋飛閣俯明庭。”

來到南岩景區,這裡紅牆碧瓦,金碧輝煌,木蘭花開,樂聲悠揚,都人士女,服袨靚妝,但前行表情卻極為困苦。

武當之宮殿,取勢最險者就是南岩宮。它餡於懸崖峭壁,匠心獨運,依山就勢,絕壁懸宮融為一體,天人合一不言自明。它峰嶺奇峭,林木蒼翠,峭壁千仞,猿猴臨之而膽顫,飛鳥越之必眩目。我們站在遠處觀之,由衷讚歎它自然天成之妙,巧奪天工之美。

夕陽已接近西山,黃色的光暈把遠處青山的輪廓清清楚楚地勾畫出來,近處,一抹夕陽照亮著盛開的花朵,這金黃的晚霞,黝黑的山巒,潔白的花朵,蒼翠的樹木……多麼美麗的景色啊!

我們迎著夕陽,踏著古道,伴著來來往往的香客,來到了武當榔梅祠。相傳,榔梅是玄武大帝在武當修練時,曾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樹上,說:“吾若道成,開花結果”。後來,他果然得道成功,梅枝在榔樹上也插栽成活。榔梅祠位於通往金頂的路上,是武當山十六座祠廟中最大的也是保存較完好的一處。榔梅真人李素璽,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賞賜。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地理學家徐霞客在遊覽武當山后,也曾記載:榔梅祠旁多榔梅……,並形容榔梅開花時“花色浮空,映山絢麗……”但是到了清朝,不知什麼原因,武當山的榔梅樹就已經完全絕跡,許多人遍訪武當尋找榔梅,但都是掃興而歸,只留下“惆悵依荒岩”的遺憾。值得慶倖的是,明嘉靖五年,安徽齊雲山道士訪武當山時,武當道教做為貴重禮品將榔梅樹贈予齊雲山。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武當山將榔梅樹從齊雲山引回,栽植在榔梅祠旁。人們希望不久的將來,武當榔梅會再現“花色浮空,映山絢麗”的景觀。

這棵花開茂盛的果樹不知是不是朱棣曾下聖旨進行保護的榔梅?

榔梅祠旁有很多農家旅館,住宿一般,但吃地很有特色,武當臘肉、武當山野菜四季不斷,鮮香味美。這裡是香客、驢友及到武當看日出和晚霞人的首選。鄖水謠輕車熟路地將我們帶到了他的老窩“七星野菜館”,榔梅祠夜晚風涼氣寒,我們第二天準備繼續行走古道的14位驢友大多已人困馬乏,只有掌心的痣、邊邊涯、真情永遠線上、萱紫、自由心岸、劉群主、熬娟和我在昏暗的燈光下吃著噴香的臘肉,喝著包穀酒...

第二天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一早起來,我們就和睦著春暉踏上了

榔梅祠——南岩——逍遙谷--太子坡的古道之行。遺憾的是一路的心岸美女因夜間下樓梯扭傷了腳,只好由痣、萱子、真情永遠線上等人照護著先行下山,其他人由鄖水謠帶領繼續行走古道。

繽紛的朝霞照射過來,使得南岩宮更加金碧輝煌,武當山的樹木山嶺碧水......洋溢著新的生機。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的傳統宗教,但如今道教文化已廣布全世界,許多外國人也慕名前來武當研習道教文化與武當武術。在峰巒俊秀的武當山間,在瓊瑤仙宮的南岩前,常常能見到洋人在這裡潛心研習武當功夫。此情此境,文武雙全的邊邊涯即興為我們表演了武當輕功,像大雁淩空展翅,身手了得,博得遊人喝彩。

第一站,鄖水謠直接帶我們來到了玉虛宮下的福地居茶舍,福地居隱匿于武當山海拔1000米左右的原始村落裡,分佈在千年古神道的兩旁,這裡視野開闊,遠山疊翠,小院清幽,簷下鳥語呢喃燕,屋後茶香隨風舞,堂前搖曳滿庭花,樂聲悠悠繞茶莊。仿若世外桃源,安詳靜謐,閒適淡泊。

茶舍講究茶道,自然也有“和、敬、寂、清”之茶道精神,加之處於武當古道旁,更多地也承載了道家文化的精髓及養生術。人生亦如茶,先苦後甜。沒有品味開始的苦澀,怎能享受今日的甘甜。鄖水謠對此好似深有感觸。

福地居的確是一處福地,在這裡,我們同行的所有人都得到了齋主的贈書和字畫。隨著時間的推移,齋主的贈書活動一定意義非凡。

走出福地居不遠,就是一處險峻的小山峰。我們倚杖登高台,放眼前方,武當山川秀麗,風軟景和煦。不知當日登高醉了幾人?

來到此處峰崖下,齋主在崖壁處意外發現了一處明代石刻,雖已殘缺不全,但齋主還是看出石刻記載的是浙江紹興兩人從重慶歸來,途中一人亡故升天,另一人在此刻文祭奠故友。

離開石刻,我們沿著一段典型的明清古道下到財神廟。行走在歲月洗練的古道上,兩旁小草青青、野花盛開、春茶飄香,令人好不愜意!

人世滄桑,歲月無情,不知從何時起財神廟就已人去廟空,只剩下殘垣斷壁的圍垣、山牆和石碑等面目全非的建築遺跡。

面對殘破的古廟,我們無言以對,只能默默地祈禱它不會再繼續被毀壞,希望《邊走邊看》這面紅色的旗幟能為財神廟帶去幸運,更希望財神爺為我們所有人帶來好運。

別過財神廟,我們向武當逍遙谷進發。古道兩旁林木蔥翠,來到“獨此幽奇”的勝景,方知什麼叫返依大自然。吸一口氣,清新夾雜著潮濕,浸入肺腑,感到一股透心涼。

經過逍遙谷獼猴聚集區,見到大小獼猴在原始森林岩澗上飛躍蹦跳,為討得美食,博遊人高興,它們不惜在樹幹枝椏間做出翻滾跳躍的高難動作,有時還會採摘果子獻給遊人,獼猴們生動有趣、滑稽可愛的表演,讓我們對逍遙谷留連忘返,只是我們都沒帶吃的,面對獼猴的表演、索要,有點不好意思。

逍遙谷狹谷幽深,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澗水如瓊液玉漿,純淨甘甜,清澈的能細數游魚河石。既是獼猴生存的最佳環境,也是黑天鵝等水生動物的美好棲息地。

俗話說“天下名山佛占盡”。武當山雖是道教一統天下,其實縱橫八百里武當,所到之處,都是美景,武當山的“逍遙穀”就是一處融自然風光、生態人文、道教文化為一體的風景名勝。武當劍河穿峽而過,始建於元代的劍河橋(又稱天津橋)橫跨河面,歷經無數次山洪的衝擊。仍安然無恙。來到這裡,我們被劍河橋的絢麗風光所陶醉,橋下擺俏橋上跳,雀躍歡騰。路人都以為我們是拍電影的,紛紛駐足看稀奇。

逍遙谷裡,張紀中拍攝《倚天屠龍記》後留下的人造景觀,在武當的真山水中,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在幻真幻夢間遨遊,塵世所固,瞬間就被這清新醉人的山間勝景蕩滌一淨。

不知不覺中,太陽已當空。在鄖水謠的再三催促下,我們戀戀不捨地離開逍遙穀,踏上了太子坡的山道。

經過二十多分鐘的跋涉,我們到達了太子坡的後山門,只見一座金碧輝煌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的宮殿背倚在獅子山下,如出水芙蓉,似富麗城池。

武當之宮殿,最據山勢者就是複真觀,又名太子坡,其地勢狹窄,佈局左右參差,轉運形勝之間別有韻味,曲成萬物足合道家之理念。步入山門,古道長廊貼山就勢,朱紅夾牆曲折回環,似波浪起伏,錦繡舞動,又似巨龍盤空飛旋,氣勢非凡,九曲黃河牆置身九曲複道中,使人倍感行路曲折修遠,非虔誠之香客必生返意。

進入二道山門漫步院落,小樓重疊,幽靜雅致,前有“五雲樓”,中有“皇經堂”、“藏經閣”,後有“太子讀書殿”,各院以小門相連,形態各異。游走在太子坡宮殿如同遊歷在北京故宮,正應了人們說的600年前武當與北京“山同脈”,600年後“水同源”。

游完太子坡,我們的兩天武當古道之行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回望兩天來團結緊張活潑的行走,心生無限感概:蒼茫塵世,行讀武當,問道太和,武當大美而不言,它品格高峻,形神隱逸。而武當古道就是歷史的物證,是中華民族征服自然奮鬥永存的精神象徵,它不僅記錄了歷史,也詮釋了生命!

圖:楓、邊邊涯、悍馬、巴山情歌

文:巴山情歌

走上一道山梁,前方一片古樸滄桑的建築群映入眼簾,這就是常聽人說起的五龍宮。據載,早在唐代,武當山就被列為“七十二福地”的第九位,李世民在此敕建五龍宮。

五龍宮曾是武當最大的宮觀群,亦是武當山上最古老的宮殿,唐代時就是最熱鬧之所在。但在明代“北建故宮南修武當”的輝映下,五龍宮顯得沒落了,有些破敗。來到這裡,我們一步一歎,人世的滄桑滿溢五龍宮。

乍一看到五龍宮主殿前廣場兩邊廢棄和破敗了千百年的大碑樓,內心很震撼,或許,那種破敗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段傳奇,就是一曲歷史的詠歎調。

緬懷過往,展望未來。五龍宮昔日的輝煌不再,但他的深沉與磅礴大氣依舊,一種器宇軒昂的蒼涼美始終撞擊著我們的心靈。如今通往五龍宮的道路已修建完工,相信不久後,沉睡六百年的五龍宮將重新綻放光彩。

寬闊而又凝重的五龍宮前,美驢們擺起了各種造型,悍馬、邊邊涯、楓等人的長槍短炮“哢嚓哢嚓”響個不停。

天方晴好,心情愉悅。我們開始沿五龍宮行走這條起源于唐代的武當北神道,一條青石鋪就的道路從山梁蜿蜒于前方的山溝內,山勢雖陡峭,但下坡行走並無多大阻力。

我們很快到達了武當山的螃蟹夾子河谷,寂靜的山谷,除了高山流水的叮咚聲和森林的濤聲依舊外,其它仿佛都與世隔絕,一幅“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景象,只是我們的歡聲笑語暫時打破了山谷的寧靜。

楓的戶外眼鏡片不慎掉入河中,吳帥哥當即脫下鞋襪,下到冰涼的河水裡將鏡片撈了起來。

等我們撈起鏡片後,前方探路的橄欖樹等人早已不見了身影,我們沿河穀走了一小段後,鄖水謠就帶我們鑽進了左手邊的莽莽山林中,沿著異常陡峭的山林古道爬行,幾個體力稍差的驢友開始踹起了粗氣。武當古道就是這樣,一旦你選擇了登山,走上了登山的路,想退縮都不行,除了攀登還是攀登。用句流行的話說: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翻過第一道山梁,古道變得相對平緩了一些,但仍然是緊貼山壁,十步三轉。沒走多遠,古道遺跡就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清朝道光年間的神龕鑲嵌在路旁的岩縫中,驢友至此,無不駐足觀摩。

瀟瀟黃葉路漫漫,淒淒枯杆檔道難。初春時節,雖然林中到處透露著生機,但它的主色調仍然是枯黃的落葉和光禿的老枝。一種洪荒之美侵潤著我們的心田。

路邊的青石渾泥掩錚骨,像“獅子搶球”、“龜魚對望”,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鶯飛草長山花漫,小徑兩旁枝蔓藤繞,古木參天,時不時岩壁裡蹦躥出一簇簇妖豔的野花,給艱難行走的人們帶來一份份驚喜。

沿途重裝驢友留下的路標為我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更給了我們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翻山越嶺,繞過人跡罕至、荊棘密佈的山間古路,中午時分,我們到達了秘藏在武當深山裡的駙馬橋。

也不知駙馬橋是哪朝哪代所修,橋中為空心,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洗禮和溪水沖刷,仍堅若磐石,牢不可摧。感覺它比五龍宮還多了一份歲月的滄桑感。

如今的駙馬橋上橋下沒見了駙馬爺,只有重裝的“驢子”和神采飛揚的女神。

行至駙馬橋,饑渴在所難免,但離目的地南岩還有多半的路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簡單地吃過了乾糧後,我們繼續踏上了那條尋找心中日月的古神道。

一路走來,山高穀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常常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特別是草色版主因一直忙於《邊走邊看》周年慶典的策劃,頭天夜裡一宿都在編輯活動的美篇,但在徒步過程中她沒有任何倦意,或許是那超邁豁達、神奇玄妙的道家精神在驅使著她。讓大家好生欽佩。

還有那叢林“狙擊手”悍馬大師,一人身背三部單反相機,一米八四的高個,在莽莽森林裡,大部分時間都是貓行,還要不停地拍照,一路的女驢都對他起了憐憫之心。

古道迷鄖水謠已是知非之年,但他精氣神最足,既要當嚮導,又要逢山開路,有時還要返轉為驢友們找尋失落的東西。如果沒有他的付出,也許我們會迷失在那浩蕩的武當山間。

為走捷徑,我們闖進了一片荊棘密佈、枝藤絞殺的灌木叢林裡,經過大家半個多小時的齊心協力,最終有驚無險地鑽出了密林,回到了山林間的古道。

自五龍宮通往南岩宮的古神道上,元明時建有上元、中元、下元三處道教建築。現在岩洞前大片的殿宇道房早已荒廢,找尋它們更多的只能靠我們的想像了。在我國,“三元”之說被廣泛應用,有許多種解釋。如:天地人、天地水、日月星、精氣神、頭腹足、頭心腎,以及古代科舉鄉試會試殿試全部獲得第一名者都稱為三元,就連麻將“卡五星”都有三元之說。武當山上的三元建築,既體現了真武神修真悟道的過程,也是道教神祀的需要。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下元,曾經發表過《穿越桃源澗,探訪武當三元》的遊記作者橄欖樹與齋主等人早就先我們一步到達那裡。在一座寬敞的天然岩洞外,廢棄的道觀遺址隨處可見,只有兩座石雕滴水螭首保存完好,螭首下各有一座方形水池,池中蓄滿了清冽的泉水。驢伴紛紛在這裡合影留念。

由下元往前走不到兩裡路就是中元,在中元建築遺址裡,供奉著一尊造型獨特的造像——黑虎大元帥。岩洞周圍長滿了野花,活色生香。

武當三元之間有一條道路連接,由中元往上行走一段崎嶇的山路就是上元。在上元古建築遺址,有左右兩扇雕刻精美的石窗,武當石匠高超的雕刻技藝讓人歎為觀止。

越過武當三元,繼續向南岩前行,道路雖不再陡峭,但沿路都被人為砍倒的樹枝擋住去路,只得繞行和俯行,如此行走,非常耗費體力,就連走山路如履平地的我也發生了腿腳抽筋的現象,其他驢友更不用說有多困苦了,站在那裡腿部肌肉都在不由自主地顫抖。

寬闊地帶、閒暇之余,向南邊望去,巍巍武當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野如洗。頓時讓人心曠神怡。正如民國李品仙所寫:“為尋勝景武當遊,步步崎嶇興不休,四面煙巒歸眼底,疏疏林葉萬山秋。”

充滿陽光味道的午後四點鐘,我們趕到了武當山的北天門。青石紅磚壘砌的牌樓經歲月的洗禮,顯得斑駁陳舊,但仍不失它曾經偉岸英武的風姿,門前一樽古老的石鼎靜靜地陪伴著失落的主人北天門。

秦楚網友眼睛色寫的一篇《徒步武當古道,彰顯男兒本色》遊記曾讓我心潮起伏,此刻我站在北天門高山之巔,也領略了“山高人為峰,路遠腳更長”那種高廣開闊的豪邁意境。感人肺腑地讚歎鄖陽男兒多壯志,十堰女子多奇志!

憑著堅強的毅力,邁著沉重的步伐,我們終於到達了南岩神峰。站在南岩峰上縱覽武當群山,但見“萬丈奇峰展翠屏,千尋飛閣俯明庭。”

來到南岩景區,這裡紅牆碧瓦,金碧輝煌,木蘭花開,樂聲悠揚,都人士女,服袨靚妝,但前行表情卻極為困苦。

武當之宮殿,取勢最險者就是南岩宮。它餡於懸崖峭壁,匠心獨運,依山就勢,絕壁懸宮融為一體,天人合一不言自明。它峰嶺奇峭,林木蒼翠,峭壁千仞,猿猴臨之而膽顫,飛鳥越之必眩目。我們站在遠處觀之,由衷讚歎它自然天成之妙,巧奪天工之美。

夕陽已接近西山,黃色的光暈把遠處青山的輪廓清清楚楚地勾畫出來,近處,一抹夕陽照亮著盛開的花朵,這金黃的晚霞,黝黑的山巒,潔白的花朵,蒼翠的樹木……多麼美麗的景色啊!

我們迎著夕陽,踏著古道,伴著來來往往的香客,來到了武當榔梅祠。相傳,榔梅是玄武大帝在武當修練時,曾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樹上,說:“吾若道成,開花結果”。後來,他果然得道成功,梅枝在榔樹上也插栽成活。榔梅祠位於通往金頂的路上,是武當山十六座祠廟中最大的也是保存較完好的一處。榔梅真人李素璽,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賞賜。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地理學家徐霞客在遊覽武當山后,也曾記載:榔梅祠旁多榔梅……,並形容榔梅開花時“花色浮空,映山絢麗……”但是到了清朝,不知什麼原因,武當山的榔梅樹就已經完全絕跡,許多人遍訪武當尋找榔梅,但都是掃興而歸,只留下“惆悵依荒岩”的遺憾。值得慶倖的是,明嘉靖五年,安徽齊雲山道士訪武當山時,武當道教做為貴重禮品將榔梅樹贈予齊雲山。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武當山將榔梅樹從齊雲山引回,栽植在榔梅祠旁。人們希望不久的將來,武當榔梅會再現“花色浮空,映山絢麗”的景觀。

這棵花開茂盛的果樹不知是不是朱棣曾下聖旨進行保護的榔梅?

榔梅祠旁有很多農家旅館,住宿一般,但吃地很有特色,武當臘肉、武當山野菜四季不斷,鮮香味美。這裡是香客、驢友及到武當看日出和晚霞人的首選。鄖水謠輕車熟路地將我們帶到了他的老窩“七星野菜館”,榔梅祠夜晚風涼氣寒,我們第二天準備繼續行走古道的14位驢友大多已人困馬乏,只有掌心的痣、邊邊涯、真情永遠線上、萱紫、自由心岸、劉群主、熬娟和我在昏暗的燈光下吃著噴香的臘肉,喝著包穀酒...

第二天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一早起來,我們就和睦著春暉踏上了

榔梅祠——南岩——逍遙谷--太子坡的古道之行。遺憾的是一路的心岸美女因夜間下樓梯扭傷了腳,只好由痣、萱子、真情永遠線上等人照護著先行下山,其他人由鄖水謠帶領繼續行走古道。

繽紛的朝霞照射過來,使得南岩宮更加金碧輝煌,武當山的樹木山嶺碧水......洋溢著新的生機。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的傳統宗教,但如今道教文化已廣布全世界,許多外國人也慕名前來武當研習道教文化與武當武術。在峰巒俊秀的武當山間,在瓊瑤仙宮的南岩前,常常能見到洋人在這裡潛心研習武當功夫。此情此境,文武雙全的邊邊涯即興為我們表演了武當輕功,像大雁淩空展翅,身手了得,博得遊人喝彩。

第一站,鄖水謠直接帶我們來到了玉虛宮下的福地居茶舍,福地居隱匿于武當山海拔1000米左右的原始村落裡,分佈在千年古神道的兩旁,這裡視野開闊,遠山疊翠,小院清幽,簷下鳥語呢喃燕,屋後茶香隨風舞,堂前搖曳滿庭花,樂聲悠悠繞茶莊。仿若世外桃源,安詳靜謐,閒適淡泊。

茶舍講究茶道,自然也有“和、敬、寂、清”之茶道精神,加之處於武當古道旁,更多地也承載了道家文化的精髓及養生術。人生亦如茶,先苦後甜。沒有品味開始的苦澀,怎能享受今日的甘甜。鄖水謠對此好似深有感觸。

福地居的確是一處福地,在這裡,我們同行的所有人都得到了齋主的贈書和字畫。隨著時間的推移,齋主的贈書活動一定意義非凡。

走出福地居不遠,就是一處險峻的小山峰。我們倚杖登高台,放眼前方,武當山川秀麗,風軟景和煦。不知當日登高醉了幾人?

來到此處峰崖下,齋主在崖壁處意外發現了一處明代石刻,雖已殘缺不全,但齋主還是看出石刻記載的是浙江紹興兩人從重慶歸來,途中一人亡故升天,另一人在此刻文祭奠故友。

離開石刻,我們沿著一段典型的明清古道下到財神廟。行走在歲月洗練的古道上,兩旁小草青青、野花盛開、春茶飄香,令人好不愜意!

人世滄桑,歲月無情,不知從何時起財神廟就已人去廟空,只剩下殘垣斷壁的圍垣、山牆和石碑等面目全非的建築遺跡。

面對殘破的古廟,我們無言以對,只能默默地祈禱它不會再繼續被毀壞,希望《邊走邊看》這面紅色的旗幟能為財神廟帶去幸運,更希望財神爺為我們所有人帶來好運。

別過財神廟,我們向武當逍遙谷進發。古道兩旁林木蔥翠,來到“獨此幽奇”的勝景,方知什麼叫返依大自然。吸一口氣,清新夾雜著潮濕,浸入肺腑,感到一股透心涼。

經過逍遙谷獼猴聚集區,見到大小獼猴在原始森林岩澗上飛躍蹦跳,為討得美食,博遊人高興,它們不惜在樹幹枝椏間做出翻滾跳躍的高難動作,有時還會採摘果子獻給遊人,獼猴們生動有趣、滑稽可愛的表演,讓我們對逍遙谷留連忘返,只是我們都沒帶吃的,面對獼猴的表演、索要,有點不好意思。

逍遙谷狹谷幽深,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澗水如瓊液玉漿,純淨甘甜,清澈的能細數游魚河石。既是獼猴生存的最佳環境,也是黑天鵝等水生動物的美好棲息地。

俗話說“天下名山佛占盡”。武當山雖是道教一統天下,其實縱橫八百里武當,所到之處,都是美景,武當山的“逍遙穀”就是一處融自然風光、生態人文、道教文化為一體的風景名勝。武當劍河穿峽而過,始建於元代的劍河橋(又稱天津橋)橫跨河面,歷經無數次山洪的衝擊。仍安然無恙。來到這裡,我們被劍河橋的絢麗風光所陶醉,橋下擺俏橋上跳,雀躍歡騰。路人都以為我們是拍電影的,紛紛駐足看稀奇。

逍遙谷裡,張紀中拍攝《倚天屠龍記》後留下的人造景觀,在武當的真山水中,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在幻真幻夢間遨遊,塵世所固,瞬間就被這清新醉人的山間勝景蕩滌一淨。

不知不覺中,太陽已當空。在鄖水謠的再三催促下,我們戀戀不捨地離開逍遙穀,踏上了太子坡的山道。

經過二十多分鐘的跋涉,我們到達了太子坡的後山門,只見一座金碧輝煌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的宮殿背倚在獅子山下,如出水芙蓉,似富麗城池。

武當之宮殿,最據山勢者就是複真觀,又名太子坡,其地勢狹窄,佈局左右參差,轉運形勝之間別有韻味,曲成萬物足合道家之理念。步入山門,古道長廊貼山就勢,朱紅夾牆曲折回環,似波浪起伏,錦繡舞動,又似巨龍盤空飛旋,氣勢非凡,九曲黃河牆置身九曲複道中,使人倍感行路曲折修遠,非虔誠之香客必生返意。

進入二道山門漫步院落,小樓重疊,幽靜雅致,前有“五雲樓”,中有“皇經堂”、“藏經閣”,後有“太子讀書殿”,各院以小門相連,形態各異。游走在太子坡宮殿如同遊歷在北京故宮,正應了人們說的600年前武當與北京“山同脈”,600年後“水同源”。

游完太子坡,我們的兩天武當古道之行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回望兩天來團結緊張活潑的行走,心生無限感概:蒼茫塵世,行讀武當,問道太和,武當大美而不言,它品格高峻,形神隱逸。而武當古道就是歷史的物證,是中華民族征服自然奮鬥永存的精神象徵,它不僅記錄了歷史,也詮釋了生命!

圖:楓、邊邊涯、悍馬、巴山情歌

文:巴山情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