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年的雙十一,你還會剁手嗎?

與往年的熱火朝天相比, 今年“雙十一”已悄然發生變化。

你是不是也一樣, 購物車沒添多少東西, 各大公號推送的“什麼值得買”勾不起興趣, 想出手的東西先漲價再打折, 要享受幾十元的優惠還得領一堆券。

對了, 還有史上最複雜的雙十一優惠規則, 沒奧數功底都不敢應戰。

雖然促銷廣告仍舊掛滿大街小巷, 網路上充斥著消費狂歡的廣告, 但第9個“雙十一”確實變味了。

變的不止是價格, 還有一些新現象值得反思——我們的消費狂歡是否到了轉捩點?

大數據透露的真相:

雙11熱度正在下滑

雙11熱度是否下降, 感覺是一回事, 最終還是需要資料說話。

2009年是雙十一的開幕之年, 那一年, 原本男默女淚的“光棍節”頭一次被購物狂歡搶了風頭。 不過, 直到2013年, 摁耐不住的“買買買”欲望之火才第一次集中大爆發。

這種場景, 我們從歷年的搜索指數就可見一斑:

每一年,

大佬們都帶著“和你一起沖”的神秘微笑, 引領大家刷爆第1分鐘、第10分鐘、第100分鐘的交易量。

然而, 如果留意搜索指數, 不難發現, 2016年的熱度相比2015年, 已經開始出現下滑趨勢。

時間進入2017年11月, 熱度下滑更加嚴重。

從11月最初一周的搜索指數來看, 雙11的搜索熱度, 對比去年同期整體下降了11%, 在移動端對比去年下降了5%。

搜索欄裡, “打折”這一詞條, 所受的關注卻有增無減。 與去年同期相比, “打折”最近關注指數呈現直線上升態勢, 這背後正是“優惠規則複雜堪比奧數”與“先漲價後打折”氾濫的大背景。

當大家的關注點開始轉移, “雙十一”開始產生信任危機。

為何今年會有如此複雜的打折規則?

今年的雙11, 預售、定金膨脹金、各類滿減紅包、直降紅包、返現券、保價卷等名目層出不窮, 看得人眼花繚亂。

為何今年有如此複雜的打折規則?

難道電商們不懂買買買就圖一個爽快嗎?你給我券, 我給你錢, 成交!如果優惠不再, 或者變得懶得觸碰, 那麼雙11式的消費狂歡也就離盡頭不遠。

電商不是不懂, 而是太懂。

從商家的角度看, 前些年, 最多人聲討的就是被“雙十一”裹挾被迫打折, 賺得吆喝賺不到買賣。 然而大勢之下, 無論願不願意, 在“雙十一”刷量都成為必不可少的選擇。

怎麼辦, 那就搞“價格歧視”唄。

所謂“價格歧視”, 說白了就是針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定價模式。 真正有興趣買買買的, 願意付出時間精力去研究優惠券;那些跟風的、對價格不敏感的, 直接下單撞到了原價甚至漲價。 通過這種相對差異化的定價, 盡最大可能榨幹“消費者剩餘”。

這就是價格歧視, 有管道的人買的比雙11還便宜很多。

所以, 雙11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場全民大狂歡, 實際上“各懷鬼胎”。消費者有消費者的訴求,電商有電商的訴求,平臺有平臺的訴求……如今,這三種訴求,越來越難以彌合在一起,優惠規則複雜化就是這種裂痕的一大體現。

比優惠規則越來越複雜化更致命的是,雙11消費狂歡的負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之而來的監管層層的施壓。

負面曝光、監管施壓說明了什麼?

原本100元的商品,價格提高到200元,再打5折,名其曰大讓利,但實際價格一點都沒變化。這種先漲價後打折的誤導性消費模式,並非孤例。

根據中消協發佈的2016年“雙11”網購商品價格體驗式調查報告:在跟蹤的533款商品中,僅有27.8%的商品在“雙11”當天為最低價,超過七成的商品不是最低價或者與最低價持平。

其實,先漲價後打折現象在傳統百貨時代屢見不鮮,只是網路時代同時也是大資料時代,對價格進行全面追蹤並非難事,是否先漲價後打折、宣傳是否與事實相符,其實是一目了然的。這也是輿情開始拷問平臺責任與監管責任的大背景所在。

至於刷單炒信的普遍存在,更讓電商大資料成了擺設。監管層面的高壓,足以說明這一問題的嚴峻:就在雙11前夕,剛獲審議通過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案,明確刷單、炒信構成不正當競爭,最高可處200萬元罰款,吊銷營業執照。

大趨勢:雙11還有沒有未來?

兩年前,就有人預測雙11即將迎來“最後一戰”,理由是,沒有共贏基礎的價格戰終究難以持續。

這個預言早了兩年,當時為電商人士所不屑。然而,時間進入2017年,越來越多的跡象開始支撐這一判斷。

缺乏共贏基礎、價格戰讓參與各方都異常疲憊是其一;

虛假折扣頻出、刷單炒信不絕、商品品質難以保障所帶來的公共危機是其二;

購物狂歡製造的潮汐式消費,讓生產秩序陷入混亂是其三;

線上消費的紅利即將耗盡,高增長時代一去不復返是其四。

第四點是最關鍵。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已基本接近頂點,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時代即將結束。資料顯示,2016 年我國手機網路購物使用者規模達到4.41 億,同比增長29.7%,而上一年的資料還是44.1%,再早一年則是63.8%。

與此同時,線上消費的高增長時代也一去不復返,過去動輒100%的年均增長率已經成為明日黃花,網購消費正在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事實上,參與者也意識到這一點。5年前,大佬們還在為“十年後電商份額能否過半”而豪賭一個億;這兩年,“新零售”的概念已經取電商而代之,線下市場重獲關注,電商們在尋求新的增長點。

實際上“各懷鬼胎”。消費者有消費者的訴求,電商有電商的訴求,平臺有平臺的訴求……如今,這三種訴求,越來越難以彌合在一起,優惠規則複雜化就是這種裂痕的一大體現。

比優惠規則越來越複雜化更致命的是,雙11消費狂歡的負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之而來的監管層層的施壓。

負面曝光、監管施壓說明了什麼?

原本100元的商品,價格提高到200元,再打5折,名其曰大讓利,但實際價格一點都沒變化。這種先漲價後打折的誤導性消費模式,並非孤例。

根據中消協發佈的2016年“雙11”網購商品價格體驗式調查報告:在跟蹤的533款商品中,僅有27.8%的商品在“雙11”當天為最低價,超過七成的商品不是最低價或者與最低價持平。

其實,先漲價後打折現象在傳統百貨時代屢見不鮮,只是網路時代同時也是大資料時代,對價格進行全面追蹤並非難事,是否先漲價後打折、宣傳是否與事實相符,其實是一目了然的。這也是輿情開始拷問平臺責任與監管責任的大背景所在。

至於刷單炒信的普遍存在,更讓電商大資料成了擺設。監管層面的高壓,足以說明這一問題的嚴峻:就在雙11前夕,剛獲審議通過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案,明確刷單、炒信構成不正當競爭,最高可處200萬元罰款,吊銷營業執照。

大趨勢:雙11還有沒有未來?

兩年前,就有人預測雙11即將迎來“最後一戰”,理由是,沒有共贏基礎的價格戰終究難以持續。

這個預言早了兩年,當時為電商人士所不屑。然而,時間進入2017年,越來越多的跡象開始支撐這一判斷。

缺乏共贏基礎、價格戰讓參與各方都異常疲憊是其一;

虛假折扣頻出、刷單炒信不絕、商品品質難以保障所帶來的公共危機是其二;

購物狂歡製造的潮汐式消費,讓生產秩序陷入混亂是其三;

線上消費的紅利即將耗盡,高增長時代一去不復返是其四。

第四點是最關鍵。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已基本接近頂點,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時代即將結束。資料顯示,2016 年我國手機網路購物使用者規模達到4.41 億,同比增長29.7%,而上一年的資料還是44.1%,再早一年則是63.8%。

與此同時,線上消費的高增長時代也一去不復返,過去動輒100%的年均增長率已經成為明日黃花,網購消費正在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事實上,參與者也意識到這一點。5年前,大佬們還在為“十年後電商份額能否過半”而豪賭一個億;這兩年,“新零售”的概念已經取電商而代之,線下市場重獲關注,電商們在尋求新的增長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