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雙十一,太難了

✎ 編 者 按

天下苦優惠券久矣, 今年尤甚。

出題界扛把子——小明, 蹭著雙十一的熱點, 又來了:

小明想在雙十一買價值399的衛衣。

已付定金20元,

且定金有三倍膨脹活動, 但活動時間是0點~2點, 2點以後定金可以抵用50元。

有付尾款前500免定金活動, 同時該店鋪有399減20和299減10的優惠券, 其規則是“定金+尾款-定金膨脹優惠金額”大於等於“優惠券使用門檻”。

還有一種379減20和279減10的折扣券, 其規則是“尾款-定金膨脹優惠金額”大於等於“折扣券面額”。

優惠券和折扣券只能選一種。

求, 小明最後買到這件衛衣最少需要多少錢?

是誰出這麼難的題

天下苦優惠券久矣, 於今年為甚。

papi醬專門錄了一期視頻吐槽, 今年的雙十一是如何讓學渣們望而卻步——

在雙十一購物前,

你首先要搞明白“購物津貼”“火炬紅包”“定金膨脹”“跨店滿減”“疊加優惠”這些名詞的確切含義及使用規則。

接下來還要定時搶紅包, 在群裡分享啟動紅包, 甚至還要打遊戲換紅包、花錢買紅包、組團購物分紅包……

而且雙十一越來越提前, 還要仔細分辨在哪些店可以用哪些券……

“我到現在都沒有搞懂雙十一的規則”;

“直接降價很難嗎?非要搞這麼多屁事。 ”;

“光是看各類優惠的使用規則, 就已經頭暈了。 ”;

“有關部門能不能管一管!”;

……

語文老師看不懂優惠規則

數學老師算不出來能優惠多少

所以, 一些很實(bao)誠(zao)的網友認為

至於小明那件衣服最終多少錢, 我也不知道, 誰能算明白麻煩在後臺說一聲。

搶到津貼, 就是拿到考卷

雙十一中的經濟學

想淘寶剛開始做雙十一的時候, 簡單粗暴, 全場五折, 買家買的心花怒放, 賣家也為高銷量而暗自高興。 可這幾年, 雙十一的規則卻越來越複雜。

那這是為什麼?

其實, 電商巨頭的行徑是非常符合經濟學原理的, 這個原理叫“價格歧視”。

講一個故事。

一位作家最近剛剛寫完一本書, 準備開賣。

他的粉絲中, 有100個忠實粉絲, 願意為新書付30元。 另外有400個大眾人群, 他們只願意為新書付5元。

那這位作家該如何定價?

如果定價30元, 只有忠實粉絲會買, 作家獲得30*100=3000元。

如果定價5元, 忠實粉絲和大眾人群都會買, 作家獲得5*(100+400)=2500元。

作家應該定價30元嗎?但這樣,大眾人群就不會買他的書了。

這時候作家的經濟學朋友幫他想了一種辦法:

先出一本精裝版賣30元,讓忠實粉絲買買買;

等忠實粉絲們買完了之後再出一本平裝版5元,讓大眾人群也來買買買。(假設精裝版和平裝版的價格差別遠大于其印刷成本的差別。)

這樣所有人都按他們的心理價位買了書,作家自然也是新書大賣。

這就是價格歧視:以不同的價格把同一種物品賣給不同的顧客,對支付意願較高的人賣高價,對支付意願較低的人賣低價,最終把所有人的利潤都榨幹。

那雙十一中商家又是如何實施價格歧視的?

首先原理在於: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優惠規則、搶優惠券、搶購物津貼。

不同的顧客對物品的支付意願是不同的。

一個人如果富裕而且繁忙,他就不太會花時間去研究複雜的優惠規則,而且,他通常願意為物品支付更高的價格。(或者他只是像筆者一樣笨,研究了也記不住……)

相反,一個人比較閑,她就會願意把時間花在研究優惠規則上,而且,她通常對物品的支付意願就比較低。

由此,商家或是電商平臺就可以制定一套複雜的規則,讓那些支付意願較高的人以原價買,讓支付意願較低的人以優惠價買。

最終把所有人的利潤都榨幹。

動態價格

對於互聯網平臺而言,價格更不再是某個固定數值,而是可以隨時依據多種條件因人而異發生變化的變數。價格每小時,甚至每分鐘都會改變。

也就更利於商家實施“價格歧視”。

對於曾經將商品放入亞馬遜購物車的消費者來說,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價格變化就像是股票走勢。

很多經濟學家進入了亞馬遜、阿裡這樣的企業,因為這些公司有經濟學家關心的所有元素,包括定價、消費者、行為、聲譽。

此外,在這裡還有機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展開試驗”——可以通過資料測試,不斷訓練消費者,使他們對雙十一這種價格歧視大促銷成癮。

以我們熟悉的產品為例,最常執行“動態價格”(即趨向于完全價格歧視)的產品,就是攜程和Uber了。

有人認為,隨著在攜程搜索次數的增加,酒店/機票的價格也在不斷地增加;還有人說,攜程有“殺熟”現象,老客的價格總是要比新客高。有媒體測試過,在不同手機上使用攜程訂票,不僅同時不同價,而且剩餘票數還會來回變化。

據彭博社報導,即使在需求、交通狀況和路程相同的情況下,從富人區前往富人區的Uber訂單價格要比從富人區前往窮人區更貴。

Uber產品負責人對此表示,Uber利用機器學習技術估算價格,依據特定行程某些群體的用戶願意支付多少費用定價。此前也有網友質疑過,滴滴是否引入了Uber這樣的技術,導致“看人下菜碟”,目前還未有定論。

同樣,另外一個飽受質疑的平臺是京東,很多網友都號稱在京東上有過“不同帳號不同價”的體驗。

而一些線下商家也試圖告訴消費者,別再讓“中間商賺差價”——2016年2月,希爾頓酒店公司承諾其官網可以提供最低價格,比各類線上預訂網站都要低。其推廣活動的口號是:“別再瞎點了”(Stop Clicking Around),也是該公司近百年歷史上規模最大、成本最高的行銷活動。

然而,即便有這樣那樣的反攻倒算,電商巨頭們依然會在通往一級價格歧視的道路上不斷努力,越來越豐富的消費者標籤和平臺手中更加充沛的計算力,都在支撐因人定價的機制早日完善。

除非,消費者們用腳投票——先從拒絕解答雙十一的算術題開始。

作家應該定價30元嗎?但這樣,大眾人群就不會買他的書了。

這時候作家的經濟學朋友幫他想了一種辦法:

先出一本精裝版賣30元,讓忠實粉絲買買買;

等忠實粉絲們買完了之後再出一本平裝版5元,讓大眾人群也來買買買。(假設精裝版和平裝版的價格差別遠大于其印刷成本的差別。)

這樣所有人都按他們的心理價位買了書,作家自然也是新書大賣。

這就是價格歧視:以不同的價格把同一種物品賣給不同的顧客,對支付意願較高的人賣高價,對支付意願較低的人賣低價,最終把所有人的利潤都榨幹。

那雙十一中商家又是如何實施價格歧視的?

首先原理在於: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優惠規則、搶優惠券、搶購物津貼。

不同的顧客對物品的支付意願是不同的。

一個人如果富裕而且繁忙,他就不太會花時間去研究複雜的優惠規則,而且,他通常願意為物品支付更高的價格。(或者他只是像筆者一樣笨,研究了也記不住……)

相反,一個人比較閑,她就會願意把時間花在研究優惠規則上,而且,她通常對物品的支付意願就比較低。

由此,商家或是電商平臺就可以制定一套複雜的規則,讓那些支付意願較高的人以原價買,讓支付意願較低的人以優惠價買。

最終把所有人的利潤都榨幹。

動態價格

對於互聯網平臺而言,價格更不再是某個固定數值,而是可以隨時依據多種條件因人而異發生變化的變數。價格每小時,甚至每分鐘都會改變。

也就更利於商家實施“價格歧視”。

對於曾經將商品放入亞馬遜購物車的消費者來說,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價格變化就像是股票走勢。

很多經濟學家進入了亞馬遜、阿裡這樣的企業,因為這些公司有經濟學家關心的所有元素,包括定價、消費者、行為、聲譽。

此外,在這裡還有機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展開試驗”——可以通過資料測試,不斷訓練消費者,使他們對雙十一這種價格歧視大促銷成癮。

以我們熟悉的產品為例,最常執行“動態價格”(即趨向于完全價格歧視)的產品,就是攜程和Uber了。

有人認為,隨著在攜程搜索次數的增加,酒店/機票的價格也在不斷地增加;還有人說,攜程有“殺熟”現象,老客的價格總是要比新客高。有媒體測試過,在不同手機上使用攜程訂票,不僅同時不同價,而且剩餘票數還會來回變化。

據彭博社報導,即使在需求、交通狀況和路程相同的情況下,從富人區前往富人區的Uber訂單價格要比從富人區前往窮人區更貴。

Uber產品負責人對此表示,Uber利用機器學習技術估算價格,依據特定行程某些群體的用戶願意支付多少費用定價。此前也有網友質疑過,滴滴是否引入了Uber這樣的技術,導致“看人下菜碟”,目前還未有定論。

同樣,另外一個飽受質疑的平臺是京東,很多網友都號稱在京東上有過“不同帳號不同價”的體驗。

而一些線下商家也試圖告訴消費者,別再讓“中間商賺差價”——2016年2月,希爾頓酒店公司承諾其官網可以提供最低價格,比各類線上預訂網站都要低。其推廣活動的口號是:“別再瞎點了”(Stop Clicking Around),也是該公司近百年歷史上規模最大、成本最高的行銷活動。

然而,即便有這樣那樣的反攻倒算,電商巨頭們依然會在通往一級價格歧視的道路上不斷努力,越來越豐富的消費者標籤和平臺手中更加充沛的計算力,都在支撐因人定價的機制早日完善。

除非,消費者們用腳投票——先從拒絕解答雙十一的算術題開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