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吃雞到底哪家強?i7

對電腦DIY熟悉的小夥伴應該都對Intel近年來的擠牙膏策略深惡痛絕, 隨著AMD Ryzen的雄起, Intel終於在八代酷睿平臺上被迫擠誠意的牙膏:主流平臺i7和i5終於擺脫萬年4核心配置, 一嘗昔日只有旗艦品台才有的6核心滋味。 以往只有AMD主流市場才有的多核CPU(4核以上), 如今Intel也有了, 可以說多核普及時代如今才算真正到來!

心雖痛, 但手還是要剁的, 正式版的i7-8700K價格貴得嚇尿, 有鑒於Intel明年可能就會上馬10nm工藝,

到時九代酷睿超頻可能會更加酸爽, 於是便抱著玩玩的心態入手了一顆ES版i7-8700k, 那麼多了兩顆核心的它與i7-7700K又有多大的性能差別呢?話不多說, 來個裝機對比後就知道了。

從外觀上看, i7-8700K與i7 7700K並沒有明顯區別, 防呆介面位置也一致。 雖然前者比後者多了兩個核心, 但並沒有因為這一點而導致體積變大, 從網上看到的開蓋圖來看, i7-8700K的核心面積並沒有比i7-7700K增加太多。

再看看兩者的背面,

能明顯看到i7-8700K中央的電容數量更多, 更密集, 不過兩者在電容排列方式上有所不同。 根據Intel官方說法第八代酷睿在供電、超頻、記憶體上有所改變, 為確保能夠給CPU六個核心進行穩定的供電, 將部分針腳改為供電專用的VSS和VCC(見上圖), 因此雖然八代酷睿同為LGA1151介面, 但並不能相容100/200系列主機板。

既然決定了要用八代酷睿,就做好了買300系列主機板的準備。縱觀目前市場,能買到的也只有Z370主機板。回顧自身的DIY歷程,華碩技嘉主機板均有用過,唯獨微星主機板仍未接觸,加上對之前用過的微星顯卡頗有好感, 故此選擇了微星Z370 GAMING PRO CARBON主機板。

微星Z370 GAMING PRO CARBON主機板採用ATX板型, PCB上印有白色紋理,蠻好看的。縱觀目前各大品牌的主機板,貌似都開始在PCB上追求顏值了。除了PCB以外,該主機板在IO飾板與南橋散熱片上帶有碳纖紋理,可謂是名副其實的“CARBON”主機板。

CPU供電部分,從PWM晶片uP9508Q型號可知,該主機板採用4+2相供電,核心供電為4相,通過倍相成8相,每相供電配2枚Moseft。核顯供電為2相,每相配備3枚Moseft。更多的供電相數能降低每一相供電負荷,發熱也更低。從而令主機板超頻表現更穩定出色。還有一點值得稱讚的是這主機板採用日化電容,品質更放心。

雖然記憶體如今貴如狗,插滿4根8G DDR4的代價昂貴,但主機板廠商可不會因此而簡配成2根記憶體插槽啊2333。該主機板支援DDR4-4000+(OC)頻率,記憶體插槽帶有金屬護甲,增加記憶體槽的穩固與耐用性。

在PCI-E3.0 插槽上同樣也配有金屬護甲,防止使用者在插拔顯卡時出現“大力出奇跡”的損壞杯具,金屬護甲除了起加固作用外,筆者覺得還能為顏值加分。該主機板還配備兩枚M.2 SSD介面,其中一枚M.2介面帶有散熱片,對於沒有散熱片的M.2 SSD來說可是福音。

音效方面,AUDIO BOOST模組周邊設有日本Nippon Chemi-Con(黑金剛)音訊電容,軟體方面帶有音皇技術,納美音效,聽說這納美音效還能對吃雞起到輔助功效,對此我甚是期待。

主機板的介面方面,6*SATA 3.0介面,2*前置USB3.0介面,視頻輸出介面為DP和HDMI,沒DVI有點小遺憾。4*USB3.0、2*USB2.0。當然還有未來普及性很強的USB 3.1 Gen2 Type-A 和Type-C介面。

Z370晶片

主機板果照

記憶體方面,兩套平臺均採用宇瞻黑豹DDR4 2400MHz 8G*2套裝,帥馬甲+燈還要什麼自行車?什麼?你問我為什麼不一齊用32G呢?因此時間關係,兩套平臺同時開測,所以就均為16G記憶體了。

固態硬碟方面,消滅主機最後一個性能瓶頂當然要用M.2 SSD啦,我選擇浦科特M8Se 256G固態硬碟,資料傳輸走 PCIe Gen3 x4 通道,支援 NVMe 1.2 傳輸標準,速度不知比SATA固態快到哪裡去了,蛤。

雖然這貨是TLC顆粒,出身東芝的它帶有15nm Super High Performance特性,對它的速度和耐用性我表示放心。主控為Marvell 88SS1093,針對M.2普遍發熱大的情況,M8Se為此配備了導熱膠與散熱馬甲。

顯卡方面我依舊用著從基友那打劫回來的映眾GTX1080Ti冰龍超級版,看中的就是它出色的出眾的散熱效能、良心的用料以及厚道的價格。名為Herculez X4 AIR BOSS散熱器得益於3*90mm大風扇+頂部5cm小風扇以及多熱管的強勢助攻,很好的的壓制住GTX1080Ti這頭性能猛獸的發熱量,唯一不足可能就是太重了吧,彎彎龍名不虛傳,滑稽。

散熱器方面本來是打算上水冷的,結果之前用了某品牌的水冷造成噪音陰影。且有鑒於i7 8700K睿頻已經足夠高,無需超頻,因此我選擇了風冷,酷冷至尊MA610P採用5熱管雙風扇帶RGB燈效,不錯。

傳統主機板裝箱方式

裝機完成圖,不知你發現亮點沒有,得益于酷冷C700P主機殼全模組化設計,讓我主機板、顯卡安裝方式可使用垂直風道,帶來更多的新鮮玩法。

先來一波M.2 SSD性能測試吧(測試平臺為i7 8700K)

先來看看浦科特M8SeG 256GB的基本資訊,從這裡可以看到有散熱片的情況下溫度也有59℃之高,很難想像沒設散熱片的溫度還會有多高,而微星配備M.2 SSD裝甲對沒有散熱片的M.2 SSD可謂是福音。

從以上兩項成績來看,浦科特M8SeG 256GB的測試成績表現非常不錯,連續讀取和寫入性能都有2400MB/s,,寫入980MB/s,比廠家宣稱的讀寫速度還要高,滿足系統應用綽綽有餘,大型單機載入也是秒秒鐘的事啊。

i7-7700K平臺配置

i7-8700K平臺配置

理論性能測試環節:

CPU-Z跑分成績

CPU-Z跑分環節,單執行緒i7-7700K與i7-8700K幾乎打成平手,多核成績則i7-8700K領先i7-7700K 39%,雖然和Intel宣稱的新品比上代產品性能提升40%基本符合,但這功勞也是純粹增加了兩枚核心所致,至於單核性能幾乎是一模一樣。

CINEBENCH R15測試成績

CINEBENCHR15測試成績來看,i7-8700K單核性能落後i7-7700K 3.7%,而多核性能方面i7-8700K展露了真正的實力,領先i7-7700K 32.8%。(按理說i7-8700K單核睿頻比i7-7700K高,單核成績應該領先後者才對,造成這囧況估計軟是件調用單核性能不夠科學所致?)

國際象棋跑分成績

對於圖吧基佬最喜聞樂見的國際象棋跑分當中,i7-8700K單核成績領先i7-7700K 5.2%和,多核成績領先33.7%。

H.264轉碼測試

更多的核心與執行緒在視頻轉碼中也很有用,能縮短轉碼所需用時,諸如轉換澳門賭場上線了之類小電影的,更快就能看到豈不是美哉?測試CPU轉碼性能採用了x264 FHD轉碼測試軟體,i7-8700K多核優勢初現,領先i7-7700K 45.3%。

3D理論性能測試環節:

(分數上圖為i7-7700K,下圖為i7-8700K成績)

3DMARK Fire Extreme i7-8700K領先i7-7700平臺2.3%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i7-8700K領先i7-7700平臺1.6%

3DMARK VRMark i7 8700K領先i7-7700K平臺6.7%

3DMARK Time Spy i7-8700K領先i7-7700K平臺5.1%

3DMARK Time Spy i7-8700K領先i7-7700K平臺7.2%。

從以上多項3DMARK測試成績來看,i7 8700K還是全面領先i7 7700K的,領先幅度從1.6%~7.2%,其中針對Directx12環節的Time Spy兩檔測試,新i7的領先幅度都比較大(CPU專案情況也是如此),這也很好證明了未來遊戲對多核處理器利用更加出色的論證。

遊戲性能測試:

遊戲測試部分,使用最近火的不要不要的絕地大逃殺,解析度為10080P,畫質自動設定為最高。

i7-7700K 吃雞成績

i7-8700K吃雞成績

從上述兩組成績可以看出,i7 8700K在吃雞時CPU佔用要更低一些,除此之外兩者的平均幀速都比較接近,可以說是在誤差範圍內。

說起吃雞,微星Z370 GAMING PRO CARBON主機板帶有納美聲效,只需安裝相應的驅動程式即可啟用,它支援絕地大逃殺和吃雞等更多遊戲的聲效輔助,具體請看下圖。

相比普通吃雞,納美音效在螢幕右方帶有一個類似雷達指示標識,遊戲中的聲音來源於哪個方位都能迅速且清晰知曉,如上圖中我的左上方有人開槍,納美音效隨即指向音源發出方向。有了它就能大概判斷出敵方所在位置了,哈哈。當然守望先鋒也是支援的,不過納美音效相對於吃雞來說無疑能更顯神威。

看到沒有,右側開關門的聲源準確顯示了,再留意小地圖下方開始提示轟炸後,箭頭再次瞬間指向後方聲源方向。

既然前面的3D理論測試已經證明了未來的遊戲會對多核處理器做進一步的優化,這一點從吃雞上也能看得出來,i7-8700K的6個核心佔用都非常平均,遊戲中CPU最高佔用率也比i7- 7700K要低上12%!平均值也低2%,你可以在玩遊戲的同時在後臺有更多的資源去處理更多的任務和程式,如轉換視頻、迅雷下載、檔案壓縮等等。

至此,本次Intel八代酷(ya)睿(gao)升級體驗就告一段落,感謝各位閱讀,新老平臺優點缺點如下:

優點:i7-8700K相比i7-7700K的性能提升還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軟體應用上還是遊戲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雖然提升的幕後功臣為粗暴直接的增加兩枚核心數,但別忘了還有對應的超執行緒加成,以及更高的單核睿頻頻率。這些規格提升讓使用者使用對CPU運算有較高要求(如3DMAX渲染、視頻製作)的軟體會相比老i7有著更出色表現。隨著未來更多遊戲以及軟體對多核多執行緒處理器的優化,相信i7 8700K的多核優勢會相比i7-7700K逐步擴大。

缺點:Intel八代酷睿新品售價昂貴貴貴貴,不支援100/200系列主機板升級,上兩代平臺玩家狠遭淘汰。

既然決定了要用八代酷睿,就做好了買300系列主機板的準備。縱觀目前市場,能買到的也只有Z370主機板。回顧自身的DIY歷程,華碩技嘉主機板均有用過,唯獨微星主機板仍未接觸,加上對之前用過的微星顯卡頗有好感, 故此選擇了微星Z370 GAMING PRO CARBON主機板。

微星Z370 GAMING PRO CARBON主機板採用ATX板型, PCB上印有白色紋理,蠻好看的。縱觀目前各大品牌的主機板,貌似都開始在PCB上追求顏值了。除了PCB以外,該主機板在IO飾板與南橋散熱片上帶有碳纖紋理,可謂是名副其實的“CARBON”主機板。

CPU供電部分,從PWM晶片uP9508Q型號可知,該主機板採用4+2相供電,核心供電為4相,通過倍相成8相,每相供電配2枚Moseft。核顯供電為2相,每相配備3枚Moseft。更多的供電相數能降低每一相供電負荷,發熱也更低。從而令主機板超頻表現更穩定出色。還有一點值得稱讚的是這主機板採用日化電容,品質更放心。

雖然記憶體如今貴如狗,插滿4根8G DDR4的代價昂貴,但主機板廠商可不會因此而簡配成2根記憶體插槽啊2333。該主機板支援DDR4-4000+(OC)頻率,記憶體插槽帶有金屬護甲,增加記憶體槽的穩固與耐用性。

在PCI-E3.0 插槽上同樣也配有金屬護甲,防止使用者在插拔顯卡時出現“大力出奇跡”的損壞杯具,金屬護甲除了起加固作用外,筆者覺得還能為顏值加分。該主機板還配備兩枚M.2 SSD介面,其中一枚M.2介面帶有散熱片,對於沒有散熱片的M.2 SSD來說可是福音。

音效方面,AUDIO BOOST模組周邊設有日本Nippon Chemi-Con(黑金剛)音訊電容,軟體方面帶有音皇技術,納美音效,聽說這納美音效還能對吃雞起到輔助功效,對此我甚是期待。

主機板的介面方面,6*SATA 3.0介面,2*前置USB3.0介面,視頻輸出介面為DP和HDMI,沒DVI有點小遺憾。4*USB3.0、2*USB2.0。當然還有未來普及性很強的USB 3.1 Gen2 Type-A 和Type-C介面。

Z370晶片

主機板果照

記憶體方面,兩套平臺均採用宇瞻黑豹DDR4 2400MHz 8G*2套裝,帥馬甲+燈還要什麼自行車?什麼?你問我為什麼不一齊用32G呢?因此時間關係,兩套平臺同時開測,所以就均為16G記憶體了。

固態硬碟方面,消滅主機最後一個性能瓶頂當然要用M.2 SSD啦,我選擇浦科特M8Se 256G固態硬碟,資料傳輸走 PCIe Gen3 x4 通道,支援 NVMe 1.2 傳輸標準,速度不知比SATA固態快到哪裡去了,蛤。

雖然這貨是TLC顆粒,出身東芝的它帶有15nm Super High Performance特性,對它的速度和耐用性我表示放心。主控為Marvell 88SS1093,針對M.2普遍發熱大的情況,M8Se為此配備了導熱膠與散熱馬甲。

顯卡方面我依舊用著從基友那打劫回來的映眾GTX1080Ti冰龍超級版,看中的就是它出色的出眾的散熱效能、良心的用料以及厚道的價格。名為Herculez X4 AIR BOSS散熱器得益於3*90mm大風扇+頂部5cm小風扇以及多熱管的強勢助攻,很好的的壓制住GTX1080Ti這頭性能猛獸的發熱量,唯一不足可能就是太重了吧,彎彎龍名不虛傳,滑稽。

散熱器方面本來是打算上水冷的,結果之前用了某品牌的水冷造成噪音陰影。且有鑒於i7 8700K睿頻已經足夠高,無需超頻,因此我選擇了風冷,酷冷至尊MA610P採用5熱管雙風扇帶RGB燈效,不錯。

傳統主機板裝箱方式

裝機完成圖,不知你發現亮點沒有,得益于酷冷C700P主機殼全模組化設計,讓我主機板、顯卡安裝方式可使用垂直風道,帶來更多的新鮮玩法。

先來一波M.2 SSD性能測試吧(測試平臺為i7 8700K)

先來看看浦科特M8SeG 256GB的基本資訊,從這裡可以看到有散熱片的情況下溫度也有59℃之高,很難想像沒設散熱片的溫度還會有多高,而微星配備M.2 SSD裝甲對沒有散熱片的M.2 SSD可謂是福音。

從以上兩項成績來看,浦科特M8SeG 256GB的測試成績表現非常不錯,連續讀取和寫入性能都有2400MB/s,,寫入980MB/s,比廠家宣稱的讀寫速度還要高,滿足系統應用綽綽有餘,大型單機載入也是秒秒鐘的事啊。

i7-7700K平臺配置

i7-8700K平臺配置

理論性能測試環節:

CPU-Z跑分成績

CPU-Z跑分環節,單執行緒i7-7700K與i7-8700K幾乎打成平手,多核成績則i7-8700K領先i7-7700K 39%,雖然和Intel宣稱的新品比上代產品性能提升40%基本符合,但這功勞也是純粹增加了兩枚核心所致,至於單核性能幾乎是一模一樣。

CINEBENCH R15測試成績

CINEBENCHR15測試成績來看,i7-8700K單核性能落後i7-7700K 3.7%,而多核性能方面i7-8700K展露了真正的實力,領先i7-7700K 32.8%。(按理說i7-8700K單核睿頻比i7-7700K高,單核成績應該領先後者才對,造成這囧況估計軟是件調用單核性能不夠科學所致?)

國際象棋跑分成績

對於圖吧基佬最喜聞樂見的國際象棋跑分當中,i7-8700K單核成績領先i7-7700K 5.2%和,多核成績領先33.7%。

H.264轉碼測試

更多的核心與執行緒在視頻轉碼中也很有用,能縮短轉碼所需用時,諸如轉換澳門賭場上線了之類小電影的,更快就能看到豈不是美哉?測試CPU轉碼性能採用了x264 FHD轉碼測試軟體,i7-8700K多核優勢初現,領先i7-7700K 45.3%。

3D理論性能測試環節:

(分數上圖為i7-7700K,下圖為i7-8700K成績)

3DMARK Fire Extreme i7-8700K領先i7-7700平臺2.3%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i7-8700K領先i7-7700平臺1.6%

3DMARK VRMark i7 8700K領先i7-7700K平臺6.7%

3DMARK Time Spy i7-8700K領先i7-7700K平臺5.1%

3DMARK Time Spy i7-8700K領先i7-7700K平臺7.2%。

從以上多項3DMARK測試成績來看,i7 8700K還是全面領先i7 7700K的,領先幅度從1.6%~7.2%,其中針對Directx12環節的Time Spy兩檔測試,新i7的領先幅度都比較大(CPU專案情況也是如此),這也很好證明了未來遊戲對多核處理器利用更加出色的論證。

遊戲性能測試:

遊戲測試部分,使用最近火的不要不要的絕地大逃殺,解析度為10080P,畫質自動設定為最高。

i7-7700K 吃雞成績

i7-8700K吃雞成績

從上述兩組成績可以看出,i7 8700K在吃雞時CPU佔用要更低一些,除此之外兩者的平均幀速都比較接近,可以說是在誤差範圍內。

說起吃雞,微星Z370 GAMING PRO CARBON主機板帶有納美聲效,只需安裝相應的驅動程式即可啟用,它支援絕地大逃殺和吃雞等更多遊戲的聲效輔助,具體請看下圖。

相比普通吃雞,納美音效在螢幕右方帶有一個類似雷達指示標識,遊戲中的聲音來源於哪個方位都能迅速且清晰知曉,如上圖中我的左上方有人開槍,納美音效隨即指向音源發出方向。有了它就能大概判斷出敵方所在位置了,哈哈。當然守望先鋒也是支援的,不過納美音效相對於吃雞來說無疑能更顯神威。

看到沒有,右側開關門的聲源準確顯示了,再留意小地圖下方開始提示轟炸後,箭頭再次瞬間指向後方聲源方向。

既然前面的3D理論測試已經證明了未來的遊戲會對多核處理器做進一步的優化,這一點從吃雞上也能看得出來,i7-8700K的6個核心佔用都非常平均,遊戲中CPU最高佔用率也比i7- 7700K要低上12%!平均值也低2%,你可以在玩遊戲的同時在後臺有更多的資源去處理更多的任務和程式,如轉換視頻、迅雷下載、檔案壓縮等等。

至此,本次Intel八代酷(ya)睿(gao)升級體驗就告一段落,感謝各位閱讀,新老平臺優點缺點如下:

優點:i7-8700K相比i7-7700K的性能提升還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軟體應用上還是遊戲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雖然提升的幕後功臣為粗暴直接的增加兩枚核心數,但別忘了還有對應的超執行緒加成,以及更高的單核睿頻頻率。這些規格提升讓使用者使用對CPU運算有較高要求(如3DMAX渲染、視頻製作)的軟體會相比老i7有著更出色表現。隨著未來更多遊戲以及軟體對多核多執行緒處理器的優化,相信i7 8700K的多核優勢會相比i7-7700K逐步擴大。

缺點:Intel八代酷睿新品售價昂貴貴貴貴,不支援100/200系列主機板升級,上兩代平臺玩家狠遭淘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