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觀影《七十七天》|來,幹了這杯叫自由的雞湯

走在從健身房回來的路上, 我感覺真是身輕如燕。

剛才被教練虐的情景早就丟到了一旁。

更是把去之前, 百般拖延, 完全不想去的心情丟到了九霄雲外。

拉伸開身體的極限後, 再回到原來的日常生活, 你感到了輕鬆、自由。

這種輕鬆自由, 不僅是身體上的, 也是心理上的——當超越自己的懈怠, 你感到了自己能操控自己的力量。

人, 在命運面前並不自由:從虛空中來, 不知下一秒發生什麼, 在未知中走向必然死亡的終點, 中間活著的時間, 都帶著階級、資源、距離、生老病死的諸多限制, 無法盡情盡興。 一輩子能有幾天為自己而活?

然而, 這限制反而讓我們更加沉迷於尋找生命的自由感。

音樂的沉醉、美酒的迷狂……

活著的自由, 是一種超越邊界的力量感, 更是我們很多美好體驗的來源。

那麼問題來了, 你是否願意用生命的消失為賭注, 去感受終極自由?

這看起來像是悖論,

但真的成了一部分人的選擇。

戶外極限探險者就是這樣一群人, 以一種極端的方式, 宣告存在的力量, 他們的生命品質不以長度計算, 而以強度衡量。

按照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紀錄的抽象意義, 每次有一個人打破世界紀錄, 人類整體潛意識裡就感覺自己更高、更快、更強了, 因為這個冠軍是抽象的存在, 他代表人類的極限。

做為人類群體的一員, 人人都可以通過人群中的極限挑戰者, 接近內心渴望無限和自由的夢想。 所以, 每一個向著蠻荒之地出征的勇士, 都是人類的排頭兵, 無論犧牲還是成功, 只要他敢於出發, 就代表我們還沒有被城市裡的醉生夢死改造成一群墮落的生物。

1

在沉重的肉身和飛起來的心靈之間

最近上映的《七十七天》, 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的戶外極限運動電影, 也是一部即使沒有故事情節都“好看”的影片。 它讓我們這些可能一輩子也沒有勇氣去不毛之地的人, 能第一次真實地在大螢幕上看到碧綠鹽湖和天空融為一體的奇幻景色,

看到雪山聖湖絕對、永恆的純粹和平靜, 以及岡仁波齊星空不可思議的璀璨……跟隨著男主人公的步伐, 用心靈丈量生命的極限。

看電影時, 我是如此矛盾, 一邊看這位勇士被狼追殺, 無路可走, 彈盡糧絕, 緊張得為他捏一把汗:“媽呀, 幹嘛非得跑到那裡去找虐?”一邊又感歎, 這麼美麗的風景, 這麼震撼的人生體驗, 是多麼難得。

我就是典型的平庸大眾, 貪生怕死又渴望自由, 大多數時候, 心靈越飛揚, 越走不出城市生活的安適。

電影中, 藍天這個姑娘, 是在一次戶外探險中不慎跌落, 摔壞了胸椎, 從此半身癱瘓, 要坐在輪椅上生活。 她努力讓自己堅強、樂觀, 然而她的孤獨、絕望和生活上的種種不自由, 讓她心藏無數的悲傷,

人人都為她貼上身殘志堅的標籤, 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只是為達到“不成為別人的負擔”這個目標就已經付出了所有。

(圖中坐輪椅的女孩是電影中藍天的原型)

也許只有再一次登上高峰, 她才能把命運踩在腳下, 說一句“去他媽的命運”。 以此“嘲笑”那身不由己的人生。 她和男主人公結伴而行,走向頂峰,倔強又壓抑的生命意志向著雪山、無人區不斷延伸……

我想起同是身體殘疾的腦癱詩人余秀華,她說“我總是感覺到我的靈魂,被殘缺的身體禁錮住,感覺到很不自由。”她得不到想要的愛情,她被囚禁在鄉村、在一個行動不便、表達不便的身體裡,在一個普通殘疾的農婦和才華橫溢的浪漫詩人之間掙扎。

所以你在她的詩裡,能看到一種少有的不顧一切要表達力量的東西,那種刺破感,就是她挑戰的極限——她的靈魂想要超越這具肉體,超越她已有的時空。只有在一種失控的表達中,她才能宣洩情感。

和余秀華一樣,藍天也有無能控制的沉重肉體,這給她強烈的反作用力,促使她有了更強的對於不自由的反叛。

不自由的殘缺感,不僅僅存在于殘疾人的心靈中,對於身體不自由的感覺,我們每個現代人都有。

男主人公就是一個在生命中感到種種不自由的人。他不是因為失戀、挫折去冒險,純粹是把生命感的強度當成是生命至高的追求。

他說:“有些人30歲就死了,只是80歲才埋。“

“人活一輩子能真正按自己的想法活著,能有幾天?我就想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這個用生命去換存在感的人,對於永恆的聖潔和寧靜的追逐,可以看作是用極限挑戰完成對生命意義感的追尋。

他代表這些年越來越多人們內心萌發的“遠方”的夢想。

人類發明了城市,但是城市圈養了人類,讓人類最終遠離了大自然,因而感覺到種種被束縛。

人們戴上千篇一律的人格面具生活在文化中,做著身不由己、約定俗成的角色必須要做的事,然而,內心卻壓抑著一個屬於自然的靈魂。是它的壓抑讓你焦慮不安,而你卻一無所知,只是沒來由地抑鬱、焦慮、感覺無夢無感。

生本能和死本能互為對立的一體兩面,有多少對於成功、得到世人認可的野心,就有多少想要背叛一切、逃跑的決心。

人們相信,遠離都市,來到天邊,能走出無夢無痛的無聊迴圈。

遠方,一個西藏夢,一個走向無人區的勇士之夢。

人無論走到哪裡,其實都是為了感知自我,走得越遠,體驗越深。當男主人公在毫無人類痕跡的蠻荒之地,感觸到天地自然,體驗到與永恆天地同在的融化感,在瞬間真的相信了,自己的生命真的存在過,並且無怨無悔。

2

命運是面向苦難的狂歡

人的使命是以此為工具轉化自我

人為什麼要登山?

一個經典的回答是:因為山在那裡。

這個對話,代表一種永遠的人類精神。征服自我的極限,永無止境。

這後面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感,也是人在囚徒困境中最偉大的反抗力。所謂個體化歷程,就是人必須不停地去創造,去感知極限的存在,去感知到自己的邊界,並且在這種感知中,盡情體會個體的喜悅和歡樂。

在江一燕演的殘疾姑娘藍天看到岡仁波齊山峰的那刻,她講述著自己半身不遂的故事,失聲痛哭,說:“你知道嗎?我連做一個正常女人的資格都沒有。”“我覺得我活得好累!我的人生就這樣分為輪椅前和輪椅後……我已經努力過了,去他媽的命運!”完成了夢想後,他們分道揚鑣,男主人公決定帶著姑娘的祝福和兩個人對自由共同的願望,走進無人區去完成夢想。

電影精心安排的兩條線在這裡交織起來,一個是藍天代表的現實命運的束縛,一個是男主人公代表的人類超越之旅。

而這兩條線也是每個人生命中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兩條線,它們就是我們生命的一體兩面。

就像電影中男主人公深入無人區的一路上,每一步都有困難,有時候是洪水,有時候是遇到狼群,有時候是水源短缺,有時候又是食物不夠……

意義不在困難本身,而是在克服的過程中,人總是被不斷激發起內心的生命意志,以被外在困難反射回來的東西,拼湊成內在自我點滴,然後反思、領悟,每次我們成功應付一個挑戰,就感覺到自我的升級。苦難不應看作是生命的障礙,很可能是我們自我完成的某種工具,去幫助我們轉化自我。

唯一可以穿越生死而帶走的真正財富,就是這些張揚起生命能轉化困難的瞬間,正是不同的體驗區分了不同的人,帶給我們生命的存在感。

哲學家認為,人生的痛苦可能毫無意義,而只有作為審美現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遠有充分理由的,因為是人的生命體驗,在書寫著生命的意義。

影片結束的時候,男主人公成功穿越了無人區羌塘,這段生命的壯舉,讓他成為了最幸福的人,他完成了自我。

哲學家尼采常把生命比作一位女子,一個嫵媚的女子,她無恒,不馴,恣肆,允諾著也抗拒著,羞怯而又嘲諷,風情卻又誘惑,因而更具魅力。她使你受苦了,可是你又怎麼會不願意為她受苦呢?所以受苦也成了一種快樂。她誠然有她的罪惡,可是當她自道其惡時,她尤為迷人。你也許會恨她,而當你恨她的時候,你其實最愛她。

是啊,就是因為這樣的恨,也是因為這樣的愛,我們出發,走向無人之地,走向荒涼。

好的電影永遠在用複雜的故事和情景,向觀者提簡單的問題:你在為自己而活嗎?

什麼時候,真希望我們也在真正的夢想之鄉舉起酒杯,像電影中的他們一樣來一句,“來,幹了,一杯敬自由,一杯敬遠方!”

關於電影:

2010年,《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無人區》這篇帖子在網路上走紅了,發帖子的人叫楊柳松(網名“逆流之河”),這篇帖子引起了驢友們的廣泛討論和傳播,有2600多萬人關注了它。“羌塘無人區”在藏語裡的意思是,北方未知的空地。可哥西裡正是羌塘的一部分。

77天,1400公里,藏北羌塘無人區,楊柳松成為在野外生存70多天的全球第一人。

後來,楊柳松的故事被寫成了書《北方的空地》,今年11月3日,根據他的故事拍攝的電影《七十七天》上映,呈現了主人公徒步穿越的整段冒險之旅。電影全部實景拍攝,拍攝地全部海拔超過5000米,是中國首部戶外極限探險電影。

作者:蘑菇姑姑,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媒體人,十分心理主創。

本文首發于十分心理(ID:shifenxinli),家庭與個人成長的支持平臺

她和男主人公結伴而行,走向頂峰,倔強又壓抑的生命意志向著雪山、無人區不斷延伸……

我想起同是身體殘疾的腦癱詩人余秀華,她說“我總是感覺到我的靈魂,被殘缺的身體禁錮住,感覺到很不自由。”她得不到想要的愛情,她被囚禁在鄉村、在一個行動不便、表達不便的身體裡,在一個普通殘疾的農婦和才華橫溢的浪漫詩人之間掙扎。

所以你在她的詩裡,能看到一種少有的不顧一切要表達力量的東西,那種刺破感,就是她挑戰的極限——她的靈魂想要超越這具肉體,超越她已有的時空。只有在一種失控的表達中,她才能宣洩情感。

和余秀華一樣,藍天也有無能控制的沉重肉體,這給她強烈的反作用力,促使她有了更強的對於不自由的反叛。

不自由的殘缺感,不僅僅存在于殘疾人的心靈中,對於身體不自由的感覺,我們每個現代人都有。

男主人公就是一個在生命中感到種種不自由的人。他不是因為失戀、挫折去冒險,純粹是把生命感的強度當成是生命至高的追求。

他說:“有些人30歲就死了,只是80歲才埋。“

“人活一輩子能真正按自己的想法活著,能有幾天?我就想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這個用生命去換存在感的人,對於永恆的聖潔和寧靜的追逐,可以看作是用極限挑戰完成對生命意義感的追尋。

他代表這些年越來越多人們內心萌發的“遠方”的夢想。

人類發明了城市,但是城市圈養了人類,讓人類最終遠離了大自然,因而感覺到種種被束縛。

人們戴上千篇一律的人格面具生活在文化中,做著身不由己、約定俗成的角色必須要做的事,然而,內心卻壓抑著一個屬於自然的靈魂。是它的壓抑讓你焦慮不安,而你卻一無所知,只是沒來由地抑鬱、焦慮、感覺無夢無感。

生本能和死本能互為對立的一體兩面,有多少對於成功、得到世人認可的野心,就有多少想要背叛一切、逃跑的決心。

人們相信,遠離都市,來到天邊,能走出無夢無痛的無聊迴圈。

遠方,一個西藏夢,一個走向無人區的勇士之夢。

人無論走到哪裡,其實都是為了感知自我,走得越遠,體驗越深。當男主人公在毫無人類痕跡的蠻荒之地,感觸到天地自然,體驗到與永恆天地同在的融化感,在瞬間真的相信了,自己的生命真的存在過,並且無怨無悔。

2

命運是面向苦難的狂歡

人的使命是以此為工具轉化自我

人為什麼要登山?

一個經典的回答是:因為山在那裡。

這個對話,代表一種永遠的人類精神。征服自我的極限,永無止境。

這後面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感,也是人在囚徒困境中最偉大的反抗力。所謂個體化歷程,就是人必須不停地去創造,去感知極限的存在,去感知到自己的邊界,並且在這種感知中,盡情體會個體的喜悅和歡樂。

在江一燕演的殘疾姑娘藍天看到岡仁波齊山峰的那刻,她講述著自己半身不遂的故事,失聲痛哭,說:“你知道嗎?我連做一個正常女人的資格都沒有。”“我覺得我活得好累!我的人生就這樣分為輪椅前和輪椅後……我已經努力過了,去他媽的命運!”完成了夢想後,他們分道揚鑣,男主人公決定帶著姑娘的祝福和兩個人對自由共同的願望,走進無人區去完成夢想。

電影精心安排的兩條線在這裡交織起來,一個是藍天代表的現實命運的束縛,一個是男主人公代表的人類超越之旅。

而這兩條線也是每個人生命中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兩條線,它們就是我們生命的一體兩面。

就像電影中男主人公深入無人區的一路上,每一步都有困難,有時候是洪水,有時候是遇到狼群,有時候是水源短缺,有時候又是食物不夠……

意義不在困難本身,而是在克服的過程中,人總是被不斷激發起內心的生命意志,以被外在困難反射回來的東西,拼湊成內在自我點滴,然後反思、領悟,每次我們成功應付一個挑戰,就感覺到自我的升級。苦難不應看作是生命的障礙,很可能是我們自我完成的某種工具,去幫助我們轉化自我。

唯一可以穿越生死而帶走的真正財富,就是這些張揚起生命能轉化困難的瞬間,正是不同的體驗區分了不同的人,帶給我們生命的存在感。

哲學家認為,人生的痛苦可能毫無意義,而只有作為審美現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遠有充分理由的,因為是人的生命體驗,在書寫著生命的意義。

影片結束的時候,男主人公成功穿越了無人區羌塘,這段生命的壯舉,讓他成為了最幸福的人,他完成了自我。

哲學家尼采常把生命比作一位女子,一個嫵媚的女子,她無恒,不馴,恣肆,允諾著也抗拒著,羞怯而又嘲諷,風情卻又誘惑,因而更具魅力。她使你受苦了,可是你又怎麼會不願意為她受苦呢?所以受苦也成了一種快樂。她誠然有她的罪惡,可是當她自道其惡時,她尤為迷人。你也許會恨她,而當你恨她的時候,你其實最愛她。

是啊,就是因為這樣的恨,也是因為這樣的愛,我們出發,走向無人之地,走向荒涼。

好的電影永遠在用複雜的故事和情景,向觀者提簡單的問題:你在為自己而活嗎?

什麼時候,真希望我們也在真正的夢想之鄉舉起酒杯,像電影中的他們一樣來一句,“來,幹了,一杯敬自由,一杯敬遠方!”

關於電影:

2010年,《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無人區》這篇帖子在網路上走紅了,發帖子的人叫楊柳松(網名“逆流之河”),這篇帖子引起了驢友們的廣泛討論和傳播,有2600多萬人關注了它。“羌塘無人區”在藏語裡的意思是,北方未知的空地。可哥西裡正是羌塘的一部分。

77天,1400公里,藏北羌塘無人區,楊柳松成為在野外生存70多天的全球第一人。

後來,楊柳松的故事被寫成了書《北方的空地》,今年11月3日,根據他的故事拍攝的電影《七十七天》上映,呈現了主人公徒步穿越的整段冒險之旅。電影全部實景拍攝,拍攝地全部海拔超過5000米,是中國首部戶外極限探險電影。

作者:蘑菇姑姑,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媒體人,十分心理主創。

本文首發于十分心理(ID:shifenxinli),家庭與個人成長的支持平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