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有無楊家將其人其事?

從我國古代歷史上流傳下來了很多的傳奇與演義故事, 它們大大地豐富了我們今人的文化生活, 比如“楊家將”就是這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部演義。 它在今天更被改編成了諸多的影視戲曲, 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經典故事, 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也可謂影響至深。 然而, 也許有心的人又要疑問了:難道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其人其事嗎?歷史上的所謂“楊家將”, 應該從一位名為楊業的將軍開始追溯。

楊業(?--986), 本名重貴。 父楊信, “麟州土豪”, 當是麟州(今陝西神木北)人。 五代後漢時, “自為刺史”, 曾先後臣附於後漢、後周。

楊信二子, 長子重貴, 次子重訓。 後來當楊信投靠後周時, 而年輕的楊重貴則繼續事北漢世祖劉崇, 於是北漢帝劉承鈞時賜其姓劉改名繼業, “比于諸子”, 任保衛指揮使, 升至領建雄軍節度使。 尤其在邊防對遼作戰中屢建戰功, 號為“無敵”。 後來北宋滅亡北漢, 楊業無奈之下只好投降北宋, 宋太宗素重其威名, 任用他為左領軍大將軍, 鄭州防禦使, 並恢復他姓楊, 改單名為一個“業”字。 後來, 他被調遣到雁門關抵禦遼人, 一次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 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實施奇襲, 並與主力宋軍前後配合夾擊, 結果大破敵軍。 此役後, 使得遼人竟從此對他聞風喪膽。 以後楊業受到宋太宗的信任,
一路升遷, 並為北宋初年的邊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但是, 雍熙三年(986), 北宋兵分三路在宋太宗的親自指揮下大舉征討遼國, 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 楊業為副將。 起初各路進展順利, 楊業一路過關斬將, 可是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 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

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 遼軍開始大舉反攻, 由於西路軍護軍王冼和劉文裕的錯誤指揮及事後又不守約定, 擅自失利後逃命, 結果使得楊業在孤軍奮戰後陷入優勢敵軍的重圍, 不幸受傷被俘, 後絕食三日而死。 可謂忠烈。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應該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

楊延昭(958--1014), 本名楊延郎, 為了避諱, 而改名楊延昭。 他從小沉默寡言, 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 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 以後出征, 必然帶楊延昭同行。 於是在這種環境中他慢慢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職業軍人。 雍熙三年的北伐, 在攻打朔州的時候, 楊延昭作為前鋒, 竟被流矢射穿了手臂, 可是他卻愈戰愈勇。

其父死後, 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 後來又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 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 北宋咸平二年, 遼國南下進犯。 楊延昭正在遂城, 為了抵擋住優勢敵人的進攻, 他趁著隆冬時節, 將水灌注在城牆上使其結冰, 從而使得遼軍不能輕易登上來;經過雙方一場激戰, 遼軍終於大敗而歸。 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後來他又以英勇善戰而聞名於當時, 受到了當時的宋真宗的器重, 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按:另一位姓楊的將領)及延昭, 並出疏外, 以忠勇自效, 朝中忌嫉者眾, 朕力為保庇以至於此。 ”以後屢次因功升遷, 景德二年, 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 大中祥符七年(1014), 卒于任上, 終年五十七歲。

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 極為悲痛, 派使者護靈而歸, 河朔的百姓, 多望柩而泣, 為此落淚。 由此可見其得君心與民心如此。 楊延昭鎮守邊防達二十餘年, 遼國對他非常敬畏, 稱他為楊六郎(按:楊延昭實系楊業長子, 後遼人之所以稱呼其為六郎, 據說乃是因為遼人迷信, 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 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

而楊文廣就應該是屬於楊家將的第三代了。他系楊延昭的第三子,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名臣范仲淹相遇,范仲淹以其有將才,於是就他安排在自己的左右。後來他又隨名將狄青南征廣西;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以後在參與了對西夏的防禦戰,也立下了不小的戰功,朝廷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候。再後來,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不幸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仔細比較一下正史與演義中的各種關於楊家將的記載,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中的巨大差別來。歷史上的真實的楊家將只是作為演義中的楊家將的一個由頭,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它往往會被人加以戲劇化和傳奇化的渲染與加工,以至達到增加其趣味性及思想、藝術性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演義中的《楊家將》中多出了一個楊宗保,他被安排為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的父親,而其實這顯然是有違歷史真實的;而且歷史上更無穆桂英其人,佘太君這個人物也不是真實的。還有,害死楊業的,應該歸咎于王冼,而非潘美(潘人美)。

因此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說,歷史與演義雖然存在著很大差別,但是也不是空穴來風,演義往往更能傳達出普通民眾的心聲與意志,這是值得我們加以研究的。

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

而楊文廣就應該是屬於楊家將的第三代了。他系楊延昭的第三子,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名臣范仲淹相遇,范仲淹以其有將才,於是就他安排在自己的左右。後來他又隨名將狄青南征廣西;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以後在參與了對西夏的防禦戰,也立下了不小的戰功,朝廷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候。再後來,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不幸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仔細比較一下正史與演義中的各種關於楊家將的記載,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中的巨大差別來。歷史上的真實的楊家將只是作為演義中的楊家將的一個由頭,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它往往會被人加以戲劇化和傳奇化的渲染與加工,以至達到增加其趣味性及思想、藝術性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演義中的《楊家將》中多出了一個楊宗保,他被安排為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的父親,而其實這顯然是有違歷史真實的;而且歷史上更無穆桂英其人,佘太君這個人物也不是真實的。還有,害死楊業的,應該歸咎于王冼,而非潘美(潘人美)。

因此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說,歷史與演義雖然存在著很大差別,但是也不是空穴來風,演義往往更能傳達出普通民眾的心聲與意志,這是值得我們加以研究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