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一篇文章講清楚,日本始終對亞洲大陸感興趣的原因|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編譯自美國斯特拉福戰略預測公司地緣政治系列日本篇,

並在做圖上予以增補

日本位於西太平洋, 是一塊弓形結構的群島, 沿著歐亞大陸的東北海岸線延伸下來, 是中國東側島鏈的北段。 同時, 日本群島也連接著周邊眾多較小群島, 這些伸向不同方向的島鏈是日本向外擴張的路徑, 其中最為重要者:朝鮮半島、琉球臺灣。

西太平洋島鏈

日本周邊島鏈

日本位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之間的邊界上, 境內多為山地, 地震頻發, 更有來自太平洋的颱風侵襲。 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本州, 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為其四大島嶼, 向南延伸至琉球群島,

與中國臺灣為鄰。

世界地震帶中的日本

日本可利用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很少, 大部分領土為高山、峽谷、森林、濕地。 日本最優良的三大平原區為關東平原、濃尾平原、近畿平原, 對應三大代表城市東京、名古屋、大阪。 均位於本州中部。 這三大平原為日本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本州三大平原

近畿平原是日本曾經的權力中心, 後被關東取而代之, 關東平原及首都東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帶, 居住著3500萬人口。 由於島上河流皆從高山四散流向海洋, 並沒有交錯的河流體系, 限制了農業和內河航運的發展,

也迫使其發展海運來連接眾多島嶼和沿海平原。

東亞城市群

東京-名古屋-大阪城市群

日本列島遠離亞洲大陸,九州與朝鮮南端最近點之間有190公里,距離中國則有800公里,北部距離薩哈林島較近,但這裡已是人煙稀少之地。更多較小的島嶼則散佈在主島周圍與南面的廣闊太平洋。這使得日本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很少受鄰國影響,可以視自己的需要掌握開放與封閉的程度。

日本的內部競爭

日本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其政治主題都是內部衝突,本土有限的可耕地資源成為爭奪的對象。自西元3世紀至19世紀,日本社會和政治建立在大米經濟的基礎之上。政權需要掌握耕地、糧食儲存和大米稅收體系。

根據日本神話,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代,征服了中部的本州,在西元前660年在大和平原(奈良地區、近畿平原)建立政權。之後,具有中華文明特徵的中央集權和意義重大的官僚體系建立起來(。。 這距離神武天皇已經隔了挺久了),土地以村落為單位集體所有,並建立起基於此的農業產出稅收體系,上層宗族以此來支撐其權勢

大和國的起點

但是日本多山的地形和分散的平原始終阻礙著中央集權的實現。到9世紀中葉,地方貴族開始組織地方武裝並控制土地。貴族們把朝廷變為傀儡,開啟了從幕後統治日本的傳統。到14世紀,足利家族推翻鐮倉政權,並利用原有的政府機構在東京建立了幕府統治。

三個最有權勢的幕府將軍統一了日本,並壓制住了來自低層的競爭對手。使得德川家族在江戶(東京)建立長期幕府統治成為可能(天皇則仍在京都),實際政治經濟中心轉移至關東平原,確立了對近畿平原的優勢。

日本需要統一

雖然德川幕府以各種方式來鞏固自己的政權,但是當遇到西方勢力後,在加上長期積累的內部矛盾,其對內控制被削弱。來自各地強藩的挑戰最終推翻了幕府統治,皇室在強藩的拱衛下將皇宮從京都遷往東京。至尊與至強在東京結合(之前則分立東京與京都),這大大降低了現代日本分裂的可能,並且隨著現代國家的建立,全國各地聯繫更加緊密,區域勢力之間的競爭更多是在首都以及政治框架內展開。

日本需要工業化

封閉與開放

日本列島與歐亞大陸相分離,這決定了其行為,其背後是日本民族的狹隘性以及以何種方式來克服這種狹隘。是閉關鎖國還是對外學習?或者在兩者之間來回擺蕩?

由於地理上的保護,日本並沒有被外國勢力長期佔領過(二戰後美軍算不算?),在13世紀蒙古軍隊試圖入侵日本,尤其第二次大規模入侵時,其艦隊被颱風摧毀,日本人稱之為神風。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蒙古入侵日本

日本距離古代文明中心遙遠,早期難以孕育出比肩其他文明的科技進步(需要資源基礎和知識交流),直到對中國書面語的吸收和改編,日本人才有了自己的書寫的歷史。但日本也會週期性的閉關鎖國,這取決於對外聯繫時,風險與收益孰輕孰重。

日本人為了追趕先進文明,可以不遺餘力地模仿和借鑒其他文明的成果。首先是始於550年左右對儒家和佛教的吸收,以及中國的政治組織與行政管理。同樣的,16世紀開始,日本人向進入東亞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那裡學習歐洲科技成果,包括製造和使用火器的技能。至19世紀則轉向學習英、美、法、德等歐洲列強。二戰後,日本則緊密跟隨美國成為一個以資本主義和消費為主的經濟體。

模仿唐長安城的日本奈良城

但在這些對外開放時段之間,也存在閉關鎖國的時代,如對歐洲列強的學習就是承受巨大外部壓力之下的做法,但日本人的國家成分相對簡單一致,這使其轉變堅決且迅速,這一點與幅員遼闊的中國的遲緩的改革與革命形成鮮明對比,並在近一百年時間裡借助技術代差對中國保持著巨大優勢,而這在古代是不可想像的。

明治皇后和蒸汽船

明治皇帝和新憲法

日本這種對內與對外之間的擺蕩,常常起因於突然的外部壓力和事件,並造成日本行為的迅速變化,我們或許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地震社會。

日本的地緣需求

一、控制本州並建立中央政府的權威。

二、控制周邊幾大島嶼以及海上交通線。

三、向周圍島鏈擴張並建立強大海軍,掌控制海權,這時將不得不與來自中國的海上力量相對抗。

四、向大陸(西伯利亞、中國東北、中國東部沿海、東南亞)進行軍事和商業擴張,獲取資源、勞動力和市場。若是軍事擴張,則控制朝鮮半島必是第一步。

日本地緣需求

近代的日本擴張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修·佩里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對外通商。這成為1868年明治維新的觸發點之一,其後,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體系開始現代化和中央集權化。

這黑船好可愛

由於列強聚焦於海對岸的富庶的中國,中國面臨著遠比日本複雜的局面,更受到王朝末期太平天國的巨大衝擊,使其改革相當遲緩。比較而言,日本船小好調頭。

嚴重摧殘中國南方的太平天國(這還不包括肆虐北方的撚軍)

日本首先侵佔琉球,而琉球本是清朝宗藩體系下的保護國,日本在不斷控制其周邊的島鏈,並在甲午戰爭後控制朝鮮和佔領臺灣,如果日本最終成功的殖民並將臺灣日本化,將使中國難以進入廣闊太平洋(巴士海峽可以否?)。

日本對周邊的擴張

甲午戰爭中的大炮

日俄戰爭

接下來是日本對大陸的滲透和侵略,以朝鮮和北海道為跳板,進入中國東北、山東和俄國遠東。由於工業化後的日本需要更多的資源和市場來滿足本國的需求,在全球列強瓜分世界的大環境下,日本政府(尤其是昭和時代的軍方領導人)逐步使日本國家走上註定失敗的戰爭道路。

山本五十六

在侵佔中國東北和滲透華北之後,日本開始謀求自己在東亞甚至整個西太平洋的絕對統治地位,向西侵佔了中國東部,向西北侵略俄國碰壁,向南侵略東南亞則伴隨著與英美國家的全面戰爭。珍珠港之前的日本已實際上捲入世界大戰,日本試圖以戰術彌補其戰略失敗,然而並沒有改變結局,

向整個西太平洋擴張的日本軍國主義

美國在戰後暫時剝奪了日本的主權並佔領之,日本政府尊重強者,接受了。而新的美蘇爭霸格局使得美蘇兩國開始爭奪世界上其他的工業國家與資源大國(蘇聯把東北工業基地拆走算不算?),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迅速復興,1952年《三藩市和約》恢復了日本主權,1960年日本成為美國盟國。

日本的商業帝國

日本抓住了美國所給予的機會,並像當年努力擴軍備戰一樣努力發展經濟,使自己成為東亞資本主義發展的典範。

首先是產業政策,日本戰前經濟由財閥和軍工聯合體主導,他們來自明治時期有勢力的家族(背後往往是當年那些強勢的地方藩閥),如三菱、三井、住友、安田。日本戰敗後這些集團被清算,但為了恢復日本的工業能力使其成為美國在東亞的強力盟友(如英國在歐洲),有些財閥最終保存下來並再次支持日本發展為商業帝國。

岩崎久彌家族——三菱集團

日本財閥的戰前戰後變化

美國在東西兩洋的兩大盟友

其次是運輸能力,作為美國的盟友,日本可以在美國主導的戰後世界以經濟的方式擴張,進口資源,出口附加值越來越高的產品,很快就使日本成為工業發達的貿易大國和造船大國,陸上交通的發展也彌補了日本的一項短板,進一步使國內統合為一體。

將全日本連接在一起

之後就是以自身為資本主義的榜樣,在東亞引領所謂雁陣發展(當然,日本是頭部),後面尾隨著四小龍和四小虎,甚至包括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日本似乎成功的以經濟手段達到戰爭也無法達到的目標。

日本與其他東亞新興經濟體

冷戰後的日本

日本重商主義戰略在冷戰中頗為有效,然而當蘇聯呈衰退之勢,且日本經濟日益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時,華盛頓便需要打壓日本的再次崛起。結果導致一次巨大的股票和房地產泡沫,接著是經濟危機和時斷時續的衰退,即所謂失去的十年。

加之日本老齡化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崛起),日本政府努力維持其經濟地位。小泉純一郎時期日本似乎有從低迷中走出的跡象,然後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中日本再次陷入經濟衰退。

與美國相比,失去的十年

1950年、2005年、2055年日本人口結構

1950年時候日本人真年輕啊!

一方面是不穩定的經濟狀況和越來越多的挑戰,一方面是日本不斷謀求政治和軍事強國的地位。對日本和平憲法的靈活解釋使日本可以重新軍事化(哪怕叫自衛隊),而中國的崛起更加速了日本近年軍事改革的速度,朝鮮政權的潛在威脅也是其藉口之一。

他為啥這麼喜歡參拜呢?

日本的大部分能源進口需要經過麻六甲海峽這一瓶頸,為了使其能源供應線更安全,日本一直尋求提高其海上自衛力量。但事實上,日本的海外供應線過於長,如果海軍沒有巨大的優勢是很容易被強國所孤立的,其資源基礎是硬傷,只有在近代那個特殊歷史環境下,日本海軍才有稱霸西太平洋的機會。

日本只中東的能源路線

日本的政治地位和軍事改革上的投入,需要經濟上的持續支撐,顯然,這種競賽是跑不贏對岸的中國的。

處在十字路口的日本

二十一世紀,日本面臨著經濟停滯以及人口萎縮的巨大威脅,其總人口在2004年達到1.28億的峰值後,預計將在2013年下降至1.15億,2050年下降至0.95億。這種釜底抽薪式的威脅,且不論其政府在政治軍事方面的野望,單維持其經濟地位和龐大的養老開支已顯困難。

同時,中國的崛起使東亞格局重回歷史常態,日本有從資本主義的櫥窗滑向中美之前的邊緣地帶的風險。或許日本將變得更小,甚至不足以維護其現有的地緣戰略利益;或許日本會再次釋放強大的軍事力量,再賭一把?或許他可以開啟一個技術更先進的社會模式,達到物質極大豐富,並為其他人口下降國家樹立一個榜樣?

日本處在一個過渡階段,其未來要視全球格局的變化而定,或許日本依然保持其快速應變的能力,可以擺脫當前的模糊的身份和戰略定位,這需要機遇、雄心與速度,但一個老齡社會可能會錯過這一切。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東京-名古屋-大阪城市群

日本列島遠離亞洲大陸,九州與朝鮮南端最近點之間有190公里,距離中國則有800公里,北部距離薩哈林島較近,但這裡已是人煙稀少之地。更多較小的島嶼則散佈在主島周圍與南面的廣闊太平洋。這使得日本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很少受鄰國影響,可以視自己的需要掌握開放與封閉的程度。

日本的內部競爭

日本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其政治主題都是內部衝突,本土有限的可耕地資源成為爭奪的對象。自西元3世紀至19世紀,日本社會和政治建立在大米經濟的基礎之上。政權需要掌握耕地、糧食儲存和大米稅收體系。

根據日本神話,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代,征服了中部的本州,在西元前660年在大和平原(奈良地區、近畿平原)建立政權。之後,具有中華文明特徵的中央集權和意義重大的官僚體系建立起來(。。 這距離神武天皇已經隔了挺久了),土地以村落為單位集體所有,並建立起基於此的農業產出稅收體系,上層宗族以此來支撐其權勢

大和國的起點

但是日本多山的地形和分散的平原始終阻礙著中央集權的實現。到9世紀中葉,地方貴族開始組織地方武裝並控制土地。貴族們把朝廷變為傀儡,開啟了從幕後統治日本的傳統。到14世紀,足利家族推翻鐮倉政權,並利用原有的政府機構在東京建立了幕府統治。

三個最有權勢的幕府將軍統一了日本,並壓制住了來自低層的競爭對手。使得德川家族在江戶(東京)建立長期幕府統治成為可能(天皇則仍在京都),實際政治經濟中心轉移至關東平原,確立了對近畿平原的優勢。

日本需要統一

雖然德川幕府以各種方式來鞏固自己的政權,但是當遇到西方勢力後,在加上長期積累的內部矛盾,其對內控制被削弱。來自各地強藩的挑戰最終推翻了幕府統治,皇室在強藩的拱衛下將皇宮從京都遷往東京。至尊與至強在東京結合(之前則分立東京與京都),這大大降低了現代日本分裂的可能,並且隨著現代國家的建立,全國各地聯繫更加緊密,區域勢力之間的競爭更多是在首都以及政治框架內展開。

日本需要工業化

封閉與開放

日本列島與歐亞大陸相分離,這決定了其行為,其背後是日本民族的狹隘性以及以何種方式來克服這種狹隘。是閉關鎖國還是對外學習?或者在兩者之間來回擺蕩?

由於地理上的保護,日本並沒有被外國勢力長期佔領過(二戰後美軍算不算?),在13世紀蒙古軍隊試圖入侵日本,尤其第二次大規模入侵時,其艦隊被颱風摧毀,日本人稱之為神風。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蒙古入侵日本

日本距離古代文明中心遙遠,早期難以孕育出比肩其他文明的科技進步(需要資源基礎和知識交流),直到對中國書面語的吸收和改編,日本人才有了自己的書寫的歷史。但日本也會週期性的閉關鎖國,這取決於對外聯繫時,風險與收益孰輕孰重。

日本人為了追趕先進文明,可以不遺餘力地模仿和借鑒其他文明的成果。首先是始於550年左右對儒家和佛教的吸收,以及中國的政治組織與行政管理。同樣的,16世紀開始,日本人向進入東亞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那裡學習歐洲科技成果,包括製造和使用火器的技能。至19世紀則轉向學習英、美、法、德等歐洲列強。二戰後,日本則緊密跟隨美國成為一個以資本主義和消費為主的經濟體。

模仿唐長安城的日本奈良城

但在這些對外開放時段之間,也存在閉關鎖國的時代,如對歐洲列強的學習就是承受巨大外部壓力之下的做法,但日本人的國家成分相對簡單一致,這使其轉變堅決且迅速,這一點與幅員遼闊的中國的遲緩的改革與革命形成鮮明對比,並在近一百年時間裡借助技術代差對中國保持著巨大優勢,而這在古代是不可想像的。

明治皇后和蒸汽船

明治皇帝和新憲法

日本這種對內與對外之間的擺蕩,常常起因於突然的外部壓力和事件,並造成日本行為的迅速變化,我們或許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地震社會。

日本的地緣需求

一、控制本州並建立中央政府的權威。

二、控制周邊幾大島嶼以及海上交通線。

三、向周圍島鏈擴張並建立強大海軍,掌控制海權,這時將不得不與來自中國的海上力量相對抗。

四、向大陸(西伯利亞、中國東北、中國東部沿海、東南亞)進行軍事和商業擴張,獲取資源、勞動力和市場。若是軍事擴張,則控制朝鮮半島必是第一步。

日本地緣需求

近代的日本擴張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修·佩里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對外通商。這成為1868年明治維新的觸發點之一,其後,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體系開始現代化和中央集權化。

這黑船好可愛

由於列強聚焦於海對岸的富庶的中國,中國面臨著遠比日本複雜的局面,更受到王朝末期太平天國的巨大衝擊,使其改革相當遲緩。比較而言,日本船小好調頭。

嚴重摧殘中國南方的太平天國(這還不包括肆虐北方的撚軍)

日本首先侵佔琉球,而琉球本是清朝宗藩體系下的保護國,日本在不斷控制其周邊的島鏈,並在甲午戰爭後控制朝鮮和佔領臺灣,如果日本最終成功的殖民並將臺灣日本化,將使中國難以進入廣闊太平洋(巴士海峽可以否?)。

日本對周邊的擴張

甲午戰爭中的大炮

日俄戰爭

接下來是日本對大陸的滲透和侵略,以朝鮮和北海道為跳板,進入中國東北、山東和俄國遠東。由於工業化後的日本需要更多的資源和市場來滿足本國的需求,在全球列強瓜分世界的大環境下,日本政府(尤其是昭和時代的軍方領導人)逐步使日本國家走上註定失敗的戰爭道路。

山本五十六

在侵佔中國東北和滲透華北之後,日本開始謀求自己在東亞甚至整個西太平洋的絕對統治地位,向西侵佔了中國東部,向西北侵略俄國碰壁,向南侵略東南亞則伴隨著與英美國家的全面戰爭。珍珠港之前的日本已實際上捲入世界大戰,日本試圖以戰術彌補其戰略失敗,然而並沒有改變結局,

向整個西太平洋擴張的日本軍國主義

美國在戰後暫時剝奪了日本的主權並佔領之,日本政府尊重強者,接受了。而新的美蘇爭霸格局使得美蘇兩國開始爭奪世界上其他的工業國家與資源大國(蘇聯把東北工業基地拆走算不算?),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迅速復興,1952年《三藩市和約》恢復了日本主權,1960年日本成為美國盟國。

日本的商業帝國

日本抓住了美國所給予的機會,並像當年努力擴軍備戰一樣努力發展經濟,使自己成為東亞資本主義發展的典範。

首先是產業政策,日本戰前經濟由財閥和軍工聯合體主導,他們來自明治時期有勢力的家族(背後往往是當年那些強勢的地方藩閥),如三菱、三井、住友、安田。日本戰敗後這些集團被清算,但為了恢復日本的工業能力使其成為美國在東亞的強力盟友(如英國在歐洲),有些財閥最終保存下來並再次支持日本發展為商業帝國。

岩崎久彌家族——三菱集團

日本財閥的戰前戰後變化

美國在東西兩洋的兩大盟友

其次是運輸能力,作為美國的盟友,日本可以在美國主導的戰後世界以經濟的方式擴張,進口資源,出口附加值越來越高的產品,很快就使日本成為工業發達的貿易大國和造船大國,陸上交通的發展也彌補了日本的一項短板,進一步使國內統合為一體。

將全日本連接在一起

之後就是以自身為資本主義的榜樣,在東亞引領所謂雁陣發展(當然,日本是頭部),後面尾隨著四小龍和四小虎,甚至包括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日本似乎成功的以經濟手段達到戰爭也無法達到的目標。

日本與其他東亞新興經濟體

冷戰後的日本

日本重商主義戰略在冷戰中頗為有效,然而當蘇聯呈衰退之勢,且日本經濟日益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時,華盛頓便需要打壓日本的再次崛起。結果導致一次巨大的股票和房地產泡沫,接著是經濟危機和時斷時續的衰退,即所謂失去的十年。

加之日本老齡化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崛起),日本政府努力維持其經濟地位。小泉純一郎時期日本似乎有從低迷中走出的跡象,然後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中日本再次陷入經濟衰退。

與美國相比,失去的十年

1950年、2005年、2055年日本人口結構

1950年時候日本人真年輕啊!

一方面是不穩定的經濟狀況和越來越多的挑戰,一方面是日本不斷謀求政治和軍事強國的地位。對日本和平憲法的靈活解釋使日本可以重新軍事化(哪怕叫自衛隊),而中國的崛起更加速了日本近年軍事改革的速度,朝鮮政權的潛在威脅也是其藉口之一。

他為啥這麼喜歡參拜呢?

日本的大部分能源進口需要經過麻六甲海峽這一瓶頸,為了使其能源供應線更安全,日本一直尋求提高其海上自衛力量。但事實上,日本的海外供應線過於長,如果海軍沒有巨大的優勢是很容易被強國所孤立的,其資源基礎是硬傷,只有在近代那個特殊歷史環境下,日本海軍才有稱霸西太平洋的機會。

日本只中東的能源路線

日本的政治地位和軍事改革上的投入,需要經濟上的持續支撐,顯然,這種競賽是跑不贏對岸的中國的。

處在十字路口的日本

二十一世紀,日本面臨著經濟停滯以及人口萎縮的巨大威脅,其總人口在2004年達到1.28億的峰值後,預計將在2013年下降至1.15億,2050年下降至0.95億。這種釜底抽薪式的威脅,且不論其政府在政治軍事方面的野望,單維持其經濟地位和龐大的養老開支已顯困難。

同時,中國的崛起使東亞格局重回歷史常態,日本有從資本主義的櫥窗滑向中美之前的邊緣地帶的風險。或許日本將變得更小,甚至不足以維護其現有的地緣戰略利益;或許日本會再次釋放強大的軍事力量,再賭一把?或許他可以開啟一個技術更先進的社會模式,達到物質極大豐富,並為其他人口下降國家樹立一個榜樣?

日本處在一個過渡階段,其未來要視全球格局的變化而定,或許日本依然保持其快速應變的能力,可以擺脫當前的模糊的身份和戰略定位,這需要機遇、雄心與速度,但一個老齡社會可能會錯過這一切。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