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可以不高調,但別忘了:活著就是一場行銷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路播客節目《亦談亦唱》, 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 如有引用, 請聯繫作者。 )

前幾天參加一個朋友的家庭聚會, 出席的大都是這個朋友的家人、親戚和比較親近的朋友。 這個朋友我還是比較瞭解到, 平時為人比較低調, 不顯山不露水, 也不願意炫耀什麼。 但是這次聚會他辦的卻很隆重, 隆重到連我都比較好奇, 既然來的都是自家人, 都是比較親近的人, 幹嘛不實惠一點呢?為什麼要搞得這麼高調呢?

宴會結束之後, 我們幾個比較好的朋友又坐到了一起, 我就帶著我的好奇心去問我的朋友。 他就說了, 不是我高調啊, 之所以要請這個客, 而且還要辦的場面一點大氣一點, 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周圍的人都以為我這幾年在做大生意, 但是沒人關心你掙了多少錢, 他們只是在印象裡覺得你肯定是發財了,

那你要是不好好請個客, 他們從感情和心理上是接受不了的。 第二, 就算是在面子上我擺的講究一點, 也沒壞處, 因為不可能每一個人都瞭解你的苦處難處和那些背後的辛酸, 你也不可能去跟每個人說這些事, 既然他們覺得你還不錯, 也願意看到你的不錯, 那就不如成全大家, 至少這樣, 他們也能放心地和你繼續交往, 以後說不定還有什麼機會能互相關照一下。 你要是天天一副苦逼相, 別說朋友了, 就連家人裡也會覺得你不行, 更別談以後的合作和發展了。

你說他說的有道理嗎?有道理!“裝”不僅是一種剛需, 還是一場人生的行銷啊。

行銷是什麼?行銷就是對優質產品的推廣和促進啊。 但是做人和做事還是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在售賣一種產品, 那我們是不必要求所有人都為我們掏錢的, 我們只需要找准自己的目標客戶, 進行精准的投放和推廣就行了。 但是做人就不一樣了, 我們可以不喜歡一些人, 也不必所有人都喜歡我們, 但是底線是, 我們更不必得罪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啊。

現實情況是, 的的確確有一些人, 是我們不喜歡的, 是我們不願意交往的, 但是恰恰又是你離不開的, 甚至是需要天天面對的, 難道我們可以對他們置之不理嗎?你要是牛逼到某種程度, 當然可以。

那做人呢?同樣的道理, 面對那些不喜歡又不得不接觸的人,

也得有一套最基本的做人準則, 包括起碼的尊重、最簡單直接的溝通和保持必要的距離, 最重要的是, 這些途徑之中要保留個人資訊, 比如你希望呈現給外界的形象、你希望獲得的社會認可, 你希望他人傳播的口碑和資訊。 這既是生存的需要, 也是一種智慧。

你知道嗎, 有種不完全的統計, 80%的負面資訊傳播來自於和你不瞭解的人。 有意思吧?你要是覺得, 怎麼總是有人在背後說我們的壞話呢?或者, 怎麼外界對我的評價總是有失偏頗呢?哎, 你得換個角度想一想了, 負面的影響可能多數來自於那些跟你不熟悉的人啊, 因為他們沒有瞭解你的全部情況, 也沒有道德和感情上的義務為你維護個人形象。 你要向讓這些人說你好,就得進行一點行銷,跟針對非目標客戶的行銷差不多,把資訊及時地傳遞出去,才能有一個完整的公眾形象,避免更多的誤會啊。

過年的時候,見了很多過去的老朋友。朋友聊天的時候呢,有開心,也有些困惑。困惑在什麼地方呢?小時候的朋友,覺得我是苦孩子出身,青春期時候的朋友吧,覺得我是文藝青年,工作之後的朋友呢,又覺得我是個公子哥。這種差異性的認知讓我也不得不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覺得這首先是資訊溝通問題,很多朋友認識了很多年,但是不能保證是否一直在維繫著連續的、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這種時間上的停頓,就給主觀印象主義帶來的空間,所以很多人的認知和評價仍然只能停留在過去他們所瞭解的那個時期。

其次,任何行銷其實都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過去我們主要把行銷看作是銷售人員的職責,但是互聯網時代,單項的售賣式的行銷過時了,現在講究的是什麼?是參與啊。行銷變成了雙向的,甚至是開放式的,講究的是受眾對話題性資訊的廣泛參與和討論,從而形成社會化傳播。人家交往更是如此,我們把個人形象以各種資訊的方式呈現給別人,但是別指望這就完成了他人對你的瞭解,更重要的第二步是,你需要他人對你的形象和身份進行評價和衡量,從而描繪出一個在你在他人心目中的認知。如果說第一步的行銷取決於你怎樣傳播個人資訊的話,那第二步的行銷就在於你的朋友怎樣評判這些資訊了。這就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你選擇的人對不對味的問題。

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相對客觀的評價態度和綜合深入的分析能力的。即使你傳遞的資訊足夠豐富,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做出相同的評價。甚至,同樣一個問題,有的人可以正確理解你的動機、行為和結果,有的人可能就會誤解。所以,我們交朋友也好,與人交往也好,總是會有一些“善解人意”的人,或者有“悟性”的人,能比較貼切地理解你的本意,並作出相對客觀公正的評價,當然,這種評價不一定都是贊成、支持和認同,也可能夾帶著反對、勸阻和爭論,所以反過來,這也要求我們本身是一個能獨立思考、能正確理解他人觀點的同樣“善解人意”的人,如果雙方都具備這樣的特質,那就是人際交往的良性關係,也可以說你遇到了難得的朋友。

所以,人際交往是更高級的行銷模式,它是一個從資訊傳遞到有效回饋,再到形成話題、引發爭論和思考,最終走向意見一致的過程。你看,這個模式,放在現在的產品行銷上,是什麼呢?就是社會化行銷啊。

所以,總結起來,活著就是一場行銷,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麼幾點:

第一、確定一件事:我們到底想給別人樹立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在順性而為的基礎上,理性控制,適度行銷,遠離感統失調綜合征。

第二,想要別人瞭解你,傳播資訊是基礎。但關鍵是資訊傳播既要有價值,又要有連續性,否則容易造成評價的“斷章取義”。

第三、遇到合適的人很重要,這有點可遇不可求,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儘量在人群裡找出那些具有一定感知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能對資訊做出客觀、公正和全面深入評價的人。換句話說,把資訊傳遞給正確的人,努力和比你優秀的人做朋友,基本沒錯。

第四,別在認知水準低的人身上浪費時間,活著,被誤解是難免的,但是有些誤解是可以消除的,有些誤解是天然存在的。對牛彈琴,浪費的是音樂,難受的是牛,何必呢?

你要向讓這些人說你好,就得進行一點行銷,跟針對非目標客戶的行銷差不多,把資訊及時地傳遞出去,才能有一個完整的公眾形象,避免更多的誤會啊。

過年的時候,見了很多過去的老朋友。朋友聊天的時候呢,有開心,也有些困惑。困惑在什麼地方呢?小時候的朋友,覺得我是苦孩子出身,青春期時候的朋友吧,覺得我是文藝青年,工作之後的朋友呢,又覺得我是個公子哥。這種差異性的認知讓我也不得不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覺得這首先是資訊溝通問題,很多朋友認識了很多年,但是不能保證是否一直在維繫著連續的、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這種時間上的停頓,就給主觀印象主義帶來的空間,所以很多人的認知和評價仍然只能停留在過去他們所瞭解的那個時期。

其次,任何行銷其實都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過去我們主要把行銷看作是銷售人員的職責,但是互聯網時代,單項的售賣式的行銷過時了,現在講究的是什麼?是參與啊。行銷變成了雙向的,甚至是開放式的,講究的是受眾對話題性資訊的廣泛參與和討論,從而形成社會化傳播。人家交往更是如此,我們把個人形象以各種資訊的方式呈現給別人,但是別指望這就完成了他人對你的瞭解,更重要的第二步是,你需要他人對你的形象和身份進行評價和衡量,從而描繪出一個在你在他人心目中的認知。如果說第一步的行銷取決於你怎樣傳播個人資訊的話,那第二步的行銷就在於你的朋友怎樣評判這些資訊了。這就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你選擇的人對不對味的問題。

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相對客觀的評價態度和綜合深入的分析能力的。即使你傳遞的資訊足夠豐富,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做出相同的評價。甚至,同樣一個問題,有的人可以正確理解你的動機、行為和結果,有的人可能就會誤解。所以,我們交朋友也好,與人交往也好,總是會有一些“善解人意”的人,或者有“悟性”的人,能比較貼切地理解你的本意,並作出相對客觀公正的評價,當然,這種評價不一定都是贊成、支持和認同,也可能夾帶著反對、勸阻和爭論,所以反過來,這也要求我們本身是一個能獨立思考、能正確理解他人觀點的同樣“善解人意”的人,如果雙方都具備這樣的特質,那就是人際交往的良性關係,也可以說你遇到了難得的朋友。

所以,人際交往是更高級的行銷模式,它是一個從資訊傳遞到有效回饋,再到形成話題、引發爭論和思考,最終走向意見一致的過程。你看,這個模式,放在現在的產品行銷上,是什麼呢?就是社會化行銷啊。

所以,總結起來,活著就是一場行銷,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麼幾點:

第一、確定一件事:我們到底想給別人樹立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在順性而為的基礎上,理性控制,適度行銷,遠離感統失調綜合征。

第二,想要別人瞭解你,傳播資訊是基礎。但關鍵是資訊傳播既要有價值,又要有連續性,否則容易造成評價的“斷章取義”。

第三、遇到合適的人很重要,這有點可遇不可求,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儘量在人群裡找出那些具有一定感知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能對資訊做出客觀、公正和全面深入評價的人。換句話說,把資訊傳遞給正確的人,努力和比你優秀的人做朋友,基本沒錯。

第四,別在認知水準低的人身上浪費時間,活著,被誤解是難免的,但是有些誤解是可以消除的,有些誤解是天然存在的。對牛彈琴,浪費的是音樂,難受的是牛,何必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