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高價月餅從何而來?這股風潮從何而起?

董克平

《中國味道》總策劃、總顧問, 美食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味覺大戰》顧問。 學的是形而上的哲學, 做的是形而下的飲食。 喜食好色, 用吃喝養活吃喝的中年雙魚男。

中國地域遼闊, 飲食習慣多有不同, 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雖然已不能用來判定現在地域飲食特點了, 但這句俗語的流傳, 還是說明了地域不同, 口味選擇也不盡相同。 地方飲食習慣映射到月餅上, 便有了各種各樣的月餅, 簡單的有鄉村裡自家烤制的加了甜餡餅子, 複雜的有蘇州地區的鮮肉月餅、廣東地區的蓮蓉雙黃月餅。 更有甚者,

有些月餅還把鮑魚、魚翅、海參、燕窩這類乾貨包了進去。 月餅做到這種份上, 面皮是否香脆、餡料是否可口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重要的大概是那盒月餅的包裝和價格, 在今天, 月餅已經從民間的節令吃食, 演變成送禮爭面子的載體, 好不好吃沒關係, 只要包裝好、價格高就可以了。 節令食品轉身成為送禮佳品, 面子的需求遠遠超過了月餅的實際內容。

確切的說, 這一風潮的濫觴是來自於廣式月餅的。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 讓廣東地區率先富裕起來。 財富的力量裹挾著粵港的商業文化開始向內地輻射, 到廣東去發財、說粵語、吃粵菜, 一時成為內地城市時髦的表徵。 在北京, 粵潮州菜一時成為高檔宴請的代名詞,

到今天雖然風光不再, 但是架子依然不小。 廣式月餅隨著粵港商業文化的興盛, 一時成為大陸月餅市場最得寵的嬌兒。 在各地各具特色的月餅中, 廣式月餅一時獨步天下, 其原因不外乎廣東的富庶和飲食上的講究, 廣式月餅給人們帶來了新鮮的口感和滋味, 細膩香甜的蓮蓉包裹著香糯酥沙的鴨蛋黃, 徹底打敗了自來紅幹硬外皮下包裹著的冰糖粒、果脯、黑芝麻的組合, 加上富麗堂皇的包裝, 差距就在十幾元和一百幾十元了。

廣式月餅高價格的傳統大致可以追溯到晚晴和民國早期。 即使當年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上海的百貨公司裡, 最貴的月餅也是廣式的。 先施公司、冠生園是廣東人在上海開的買賣, 民國學者徐珂在《康居筆記匯函》中, 曾就廣式月餅的高價格慨歎廣東人的財力豐厚:“先施公司之月餅, 有一枚需銀幣400 元者;冠生園亦有之, 則百元。 先施、冠生之資本, 粵人為多, 購月餅、角黍, 亦大率為粵人, 固足以見粵人財力之雄, 豐於自奉。 ”

清朝自康熙年間實行海禁政策,

全國對外貿易的視窗只保留了廣州一個, 造就了十三行一大批做外貿的富人, 晚清被迫開埠, 又是廣州等地為先, 上海很多洋行買辦都是廣東人, 這批人是那個年代先富起來的一部分。 富人講究飲食, 順帶把飲饌之道帶到了月餅上, 於是才有了選料精、製作細、口味好、價格高的廣式月餅。 趨福與炫耀是人性中難以克服的弱點, 既然提供了高價月餅這樣一個載體, 也就不怕沒人跟風了。

廣式月餅金貴, 說起來不過百餘年的事情, 期間還有幾十年的中斷。 往上追溯200 多年, 乾隆年間的文獻記載, 廣東人中秋節根本不吃月餅, 吃幾個芋頭、煮幾個田螺就算過了中秋節。 《廣東通志- 風俗》說:“八月望夜賞月, 尚剝芋、食螺。

”壓根就沒月餅什麼事。 粵人富裕之後, 把飲食上的奢侈之風帶到了月餅上, 為中華月餅家族提供了新鮮的口味, 也為月餅價格的攀升提供了比對的基礎。

真不知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了。

“我怎麼又美又有趣~”聽說每天看我的人都有這個煩惱~

要不要一起玩?點一下訂閱就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