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四月清明時


清明時節, 細雨濛濛, 從鄉村穿越回城市。 這樣細雨綿綿的樣子, 當真應了那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只是如今的清明更多了幾分踏青的意味。

說清明, 道清明, 總是要少不了對先人與逝者的悼念。 有人說, 現在的中國人, 太重生, 不重死, 國人更是“談死色變”, 於是有人跳出來說了“現在所有的教育裡, 還差一門死亡教育”, 想想, 對於這樣的說法, 個人還是贊同的。 因為在我們的成長記憶裡, 性和死亡教育都是缺失的, 人們對於它們都是避而不談的, 一個怕觸及, 一個不敢觸及。 從個人的成長經驗來看, 一個人長到青春期時, 對第一次比較正式地面對或者思考“死亡”這個問題, 也只有敢於正視它, 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長, 這是一種更加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心理成長過程, 所以, 對於一個邁向成年的人來說, 是一堂必經的課程, 很有必要。

在路上,

看田野上清亮明淨的風景, 亦會讓人感慨:時間最大的好處, 就是愈來愈讓人懂得生活和生命的真相。 遠處, 偶爾能看到麥田裡的幾處新墳, 圍著顏色尚鮮明的花圈, 這樣的場景, 恰逢這樣的節日, 終究還是會令人遐想些什麼的(要知道, 換作以往更多的是將目光移開)。 暮然地想起一位去世的老人, 還有他的老伴。 他們生兒育女四人, 辛苦養育一輩子, 到頭來的晚年光景, 看上去並不那麼美好。 不免要想: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生兒育女又是了什麼?

當然, 不能因為一些個體的不幸福, 而打破整個人類生殖繁衍的自然規律屬性。 或許, 人的社會和自然屬性, 決定了我們最常規的做法依舊如此。 只是, 看看那些匆匆幾十載勞碌而過的生命,

帶給人最大的觸動大概是:怎樣過僅有一次的一生?為家庭, 為子女嗎?或許, 是個值得每個人思索的問題。

……

四月清明雨, 最是思念時。 在這個特殊的時節, 讓我們為逝去的親人, 在心裡點上一盞心燈:願他們在天堂安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