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癌症精准治療,不要忽略腸道菌群

最近, 一項發表在《梅奧診所學報》上的研究評估了在接受化療後的癌症患者中使用糞菌移植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3名惡性腫瘤患者參與了本研究, 患者在進行糞菌移植前的平均12個月內接受了化療, 平均有4次艱難梭菌感染復發且平均接受106天的抗生素治療。 糞菌移植後60天內, 23人的艱難梭菌均為陰性, 除3人外無人復發腹瀉。 糞菌移植的有效率達86%, 這與之前報導的非癌症患者中大約90%的累積成功率相似。 所有案例中, 無歸因於糞菌移植的其它嚴重不良反應和感染併發症。

這是在癌症患者中使用糞菌移植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的最大臨床案例。 現有的能證明糞菌移植在癌症患者中安全有效的證據還很有限, 大多是在非癌症群體中報導。

近年來, 腸道菌群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人體的附屬器官, 實際上, 腸道菌群作為一個無形的器官其複雜程度堪比其它器官系統。

腸道細菌與宿主互惠共生, 對於宿主健康至關重要:腸道細菌可影響宿主生理功能(特別是代謝)、局部黏膜穩態、炎症和免疫。 當腸道生態發生改變時, 腸道病原菌(比如, 艱難梭菌或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可能快速生長, 發揮病理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與醫療健康相關的感染, 也是住院相關的腹瀉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在北美和歐洲。 艱難梭菌感染也被疾控中心認定為緊急公共衛生問題的優先順序。 抗生素的濫用可以部分解釋艱難梭菌感染發病率和毒性的上升。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產孢子的厭氧菌。 艱難梭菌要致病, 除了必須存在於人類腸道中外, 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就是腸道菌群失調。 艱難梭菌感染的風險因素包括近期抗生素的使用、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高齡、住院和免疫抑制等, 這些因素都可導致菌群紊亂。 如果沒有菌群失衡, 艱難梭菌通常不會進行繁殖。

對於每一次感染, 通過抗生素抑制細菌是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的最明顯的方法。 然而, 常用的抗生素治療可能逐漸失去其有效性, 從而促進艱難梭菌感染的復發。 一般來說, 抗生素可以有效的治療艱難梭菌感染, 而有些人可能對其沒有反應, 但是可以通過糞菌移植治癒, 糞菌移植被證明對預防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非常有效。

糞菌移植是指將健康供體的糞便注入受體患者的胃腸道, 旨在恢復由疾病或感染造成的腸道菌群紊亂。 大量的證據, 包括隨機對照實驗、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 都清楚地表明糞菌移植對於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的治療十分有效。 因為這種感染的發病率和嚴重程度不斷增加以及隨之而來的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增加,

糞菌移植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在拯救生命, 而且最重要的是減少醫療保健系統相關的經濟負擔。 因此, 糞菌移植被國際準則和共識報告推薦用來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

在癌症患者中評估糞菌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首先,與非癌症患者相比,癌症患者的原發性和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率都較高,而且伴隨著中毒性巨結腸和治療失敗等併發症。事實上,癌症患者住院時間的增加、以及潛在的免疫抑制與廣譜抗生素的使用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此外,抗腫瘤的化療也會改變腸道菌群,即使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也會促進艱難梭菌感染的發生。

第二、對於一些在前12周內接受過化療使得免疫功能低下的癌症患者,糞菌移植也是有效的。2014年,有研究在接受糞菌移植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包括7名癌症患者)中報導極少數不良事件,但沒有感染併發症報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前瞻性研究調查糞菌移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些患者通常被糞菌移植臨床試驗排除在外,因為擔心細菌易位產生的侵入性感染的風險。此外,化療可通過特異性地破壞腸道黏膜屏障和改變黏膜免疫增加這種風險。因此,糞菌移植臨床指南建議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使用糞菌移植要謹慎。在癌症患者中實施糞菌移植還沒有專門的指導意見來規範供體的篩選、糞便的用量、給藥途徑或隨訪觀察等問題。儘管如此,對於免疫功能低下且伴隨嚴重的艱難梭菌感染併發症的患者,考慮使用微創方法實施糞菌移植(比如灌腸)仍應該謹慎。

梅奧診所這項研究的主要結論是,對於存在惡性腫瘤或近期接受過化療的患者不應該排除使用糞菌移植來治療艱難梭菌感染。但是這項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過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來評估糞菌移植對於癌症患者艱難梭菌感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是有必要的。

此外,除了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該研究也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話題,那就是腸道菌群與癌症之間複雜又有趣的關係。的確,腸道菌群失衡可以通過幾種途徑影響腫瘤的自然發生。

腸道中特定的細菌物種可影響腫瘤的病理學。例如,某些癌症中特定的細菌豐度增加(例如結腸癌中的具核梭桿菌)並且可能與癌症的預後有關。此外,腸道菌群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宿主對於癌症治療的反應。例如,腸道細菌通過調節基因表達和局部黏膜屏障的生理學直接參與抗腫瘤藥物的吸收和代謝。因此,就像免疫治療黑色素瘤的研究一樣,腸道細菌可能調節治療反應。

腸道菌群也可以影響腫瘤治療相關的副作用。化療可能破壞粘液層和腸道屏障的完整性,從而使細菌滲入腸道固有層。易位的細菌可以啟動先天免疫系統,啟動局部和系統性的炎症。腸道相關藥物毒性和腫瘤清除機制因治療類型和相關細菌物種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調節腸道菌群可能為優化個體對癌症治療(化療、放療和免疫治療)的反應以及對毒副作用的易感性提供新的策略。

尤其是在血液學領域,同種異體幹細胞移植是幾種血癌的潛在治療手段。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的破壞是同種異體幹細胞移植相關的死亡的一個獨立的風險因素。此外,腸道菌群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和移植的效果密切相關。這些發現表明調節紊亂的腸道菌群可能成為治療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新方法。有研究人員使用糞菌移植對腸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進行了試點研究,參與試驗的四名患者中有三人在實施糞菌移植之後,效果顯著,解決了所有胃腸道症狀,而且沒有觀察到任何嚴重不良反應。這些患者的腸道菌群以擬桿菌、乳酸菌、雙歧桿菌以及柔嫩梭菌佔優勢。

這一領域還剛剛起步。腸道菌群的彈性和穩定性及其對生理、環境和病理變化的反應性為將腸道菌群組成作為癌症患者的生物標記、診斷工具和治療靶點提供了新前景。顯然,這一過程需要廣泛的資料支援,需要仔細分析不同種類的細菌與特定臨床反應之間的聯繫。這種關係一旦確定,下一個挑戰就是確定最優方案來調節患者的腸道菌群。營養干預、抗生素選擇、益生菌和益生元或者微生物移植等針對菌群的干預策略有可能成為癌症精准治療的新手段。

參考文獻:

Hefazi, M., et al. (2017). "Safety and Efficacy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or 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Treated With Cytotoxic Chemotherapy: A Single-Institution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92(11): 1617-1624.

Cammarota, G. and G. Ianiro (2017). "Gut Microbiota and Cancer Patients: A Broad-Ranging Relationship."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92(11): 1605-1607.

首先,與非癌症患者相比,癌症患者的原發性和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率都較高,而且伴隨著中毒性巨結腸和治療失敗等併發症。事實上,癌症患者住院時間的增加、以及潛在的免疫抑制與廣譜抗生素的使用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此外,抗腫瘤的化療也會改變腸道菌群,即使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也會促進艱難梭菌感染的發生。

第二、對於一些在前12周內接受過化療使得免疫功能低下的癌症患者,糞菌移植也是有效的。2014年,有研究在接受糞菌移植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包括7名癌症患者)中報導極少數不良事件,但沒有感染併發症報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前瞻性研究調查糞菌移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些患者通常被糞菌移植臨床試驗排除在外,因為擔心細菌易位產生的侵入性感染的風險。此外,化療可通過特異性地破壞腸道黏膜屏障和改變黏膜免疫增加這種風險。因此,糞菌移植臨床指南建議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使用糞菌移植要謹慎。在癌症患者中實施糞菌移植還沒有專門的指導意見來規範供體的篩選、糞便的用量、給藥途徑或隨訪觀察等問題。儘管如此,對於免疫功能低下且伴隨嚴重的艱難梭菌感染併發症的患者,考慮使用微創方法實施糞菌移植(比如灌腸)仍應該謹慎。

梅奧診所這項研究的主要結論是,對於存在惡性腫瘤或近期接受過化療的患者不應該排除使用糞菌移植來治療艱難梭菌感染。但是這項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過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來評估糞菌移植對於癌症患者艱難梭菌感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是有必要的。

此外,除了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該研究也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話題,那就是腸道菌群與癌症之間複雜又有趣的關係。的確,腸道菌群失衡可以通過幾種途徑影響腫瘤的自然發生。

腸道中特定的細菌物種可影響腫瘤的病理學。例如,某些癌症中特定的細菌豐度增加(例如結腸癌中的具核梭桿菌)並且可能與癌症的預後有關。此外,腸道菌群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宿主對於癌症治療的反應。例如,腸道細菌通過調節基因表達和局部黏膜屏障的生理學直接參與抗腫瘤藥物的吸收和代謝。因此,就像免疫治療黑色素瘤的研究一樣,腸道細菌可能調節治療反應。

腸道菌群也可以影響腫瘤治療相關的副作用。化療可能破壞粘液層和腸道屏障的完整性,從而使細菌滲入腸道固有層。易位的細菌可以啟動先天免疫系統,啟動局部和系統性的炎症。腸道相關藥物毒性和腫瘤清除機制因治療類型和相關細菌物種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調節腸道菌群可能為優化個體對癌症治療(化療、放療和免疫治療)的反應以及對毒副作用的易感性提供新的策略。

尤其是在血液學領域,同種異體幹細胞移植是幾種血癌的潛在治療手段。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的破壞是同種異體幹細胞移植相關的死亡的一個獨立的風險因素。此外,腸道菌群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和移植的效果密切相關。這些發現表明調節紊亂的腸道菌群可能成為治療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新方法。有研究人員使用糞菌移植對腸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進行了試點研究,參與試驗的四名患者中有三人在實施糞菌移植之後,效果顯著,解決了所有胃腸道症狀,而且沒有觀察到任何嚴重不良反應。這些患者的腸道菌群以擬桿菌、乳酸菌、雙歧桿菌以及柔嫩梭菌佔優勢。

這一領域還剛剛起步。腸道菌群的彈性和穩定性及其對生理、環境和病理變化的反應性為將腸道菌群組成作為癌症患者的生物標記、診斷工具和治療靶點提供了新前景。顯然,這一過程需要廣泛的資料支援,需要仔細分析不同種類的細菌與特定臨床反應之間的聯繫。這種關係一旦確定,下一個挑戰就是確定最優方案來調節患者的腸道菌群。營養干預、抗生素選擇、益生菌和益生元或者微生物移植等針對菌群的干預策略有可能成為癌症精准治療的新手段。

參考文獻:

Hefazi, M., et al. (2017). "Safety and Efficacy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or 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Treated With Cytotoxic Chemotherapy: A Single-Institution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92(11): 1617-1624.

Cammarota, G. and G. Ianiro (2017). "Gut Microbiota and Cancer Patients: A Broad-Ranging Relationship."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92(11): 1605-160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