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看完這條知乎,為這家汽車品牌的安全黑科技送上膝蓋

最近, 小編被某汽車品牌圈粉了。 因為它解鎖了小編對於汽車安全的新認知。

這麼說吧, 一直以來, 對於汽車混動安全技術, 小編都是這麼認為的:

判斷一輛車安不安全,

一定要趴上去敲敲外殼, 【外殼越厚=越安全咯】;

花了大價錢買回家的汽車,

當然是保護自己的, 【護人護己=不可能嘛】。

但是, 最近在知乎上刷屏的一則品牌提問卻顛覆了小編的認知。 該提問來自“Honda混動安全達人”, 對!就是那個以“黑科技”聞名汽車圈的Honda, 被它圈粉, 心裡還有點小驕傲!哦, 那個顛覆了小編認知的問題, 長這樣↓↓↓↓

發佈僅僅一周的時間,

就已經有6萬+的點擊量。 看來, 大家都和小編一樣, 對「護人護己」的汽車安全問題充滿興趣。 對於這個問題, 知乎上的許多小夥伴給出了如下回應:

最拎地清輕重的回答

最…不像“女司機”的回答

最機智的回答(小夥伴想法很豐滿嘛)

最尷尬的回答(咋和小編一毛一樣)

……此處省略無數圖……

不過, 上面只是一些熱心知乎網友的回答啦, 針對汽車【護人護己】的安全技術問題, 知乎大神們都是如何作答的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那些專業范兒滿滿的回答吧!

還有大神直接甩出了這樣一張圖↓↓↓(給跪!)

不過, 既然是Honda混動安全達人發起的品牌提問, 讓我們來看看Honda官方會怎麼說吧。

Honda獨家製作大片即將上演

小夥伴們

趕快做好準備,

1, 2, 3, Start!

道具:一台時下最熱門的混動車(哇!)

場景:碰撞實驗室(咦?)

劇情:……

What?!

前方發生強烈碰撞!

車體被撞飛!

發動機艙大幅度潰縮、慘不忍睹!

那麼,這一定是個悲傷的故事了……

然而,當燈亮起

為什麼經久不息的掌聲響起?!

難道是錯覺?

別著急,讓我們將這部「大片」的後半段繼續看完……

安全氣囊及時彈出

乘客艙未發生大幅度形變

乘客未受到大幅衝擊

所以,剛剛響起的掌聲並不是錯覺,而是看官們在為這部混動車超高的安全性能鼓掌!

這是一個轉危為安的故事,也是一個轉悲為喜的故事。在不測風雲來臨之際,每個人都祈求最後的最後,能得到一個happy ending。但,決定我們最終命運的,往往並不是祈禱,而是不經意間的一個選擇——選擇哪部混動車、選擇哪種混動安全技術來為我們的生命保駕護航。

因此,我們發起了“為什麼說「護人護己」才是汽車安全技術的最高境界”的提問,讓你GET到一款在無數場實驗室「大片」中誕生的混動安全黑科技。

當我們在討論混動汽車安全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當車破碎成上面的模樣,就一定表示不安全麼?其實並不是這樣。在文章開頭的「大片」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儘管發動機艙破損嚴重、汽車被撞飛,但乘客卻並未受到特別強烈的傷害。而出現這一現象,皆是因為這款混動車採用的是Honda獨有的ACE承載式車身構造。

“殼厚體沉”並不等於“安全”,“混動車本身的安全”和“車輛對乘客的保護”也不是一個概念。當真正的衝擊來臨之時,殼厚體沉意味著硬碰硬,也意味著更大可能性的災難。而Honda ACE承載式車身則能有效分散衝擊,為乘客贏得更多生機。簡單說來,原理如下:

【當堅硬碰上堅硬】車輛所有部位的強度剛度都很高,會產生非常大的加速度,從而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傷害。人的骨骼、關節以及軟組織都是有一個受力限值的,一旦產生碰撞,那麼就會因為巨大的加速度,撞擊到這些堅硬的車輛構造上,產生嚴重的損傷。

【當堅硬碰上Honda ACE車身】Honda的ACE承載式車身的安全設計中包括吸能區域。這一設計的精髓就在於想方設法為乘客構築一件既有保護性、又柔軟、可變形的外殼,通過吸能效應,犧牲自己,保護乘客的安全。

所以說,汽車本身構造的強度,與是否能在發生碰撞時保障乘客的安全,並不是簡單的正向相關關係。汽車車身不同部位的剛度需要合理配置才能達到最好的碰撞防護效果。

亦剛亦柔,乘客的安全才能保障得好。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直觀地瞭解到,ACE承載式車身構造的精髓就在於「剛柔並濟」。通過把整車分割為多個結構,將車頭單獨隔絕為一個剛性略低的空間,在遭遇碰撞時,最大可能降低加速度,並進一步通過變形,最大限度地吸收碰撞能量。同時,整個乘客艙由高剛性車身構件組成,能保證乘員的生存空間。

當碰撞從正面襲來時,傳統汽車和採用Honda ACE承載式車身構造的混動汽車呈現出不同的畫風。

傳統汽車由於採用左右兩車架結構,在車輛發生碰撞時,會因為碰撞重疊面積小,而使車輛避開縱梁的保護,而撞擊產生的能量又不能被縱梁充分吸收,反而被釋放到了乘員艙,這樣,車內人員就會受到嚴重的身體傷害。

Honda ACE承載式車身構造,用頂架和下橫樑分散及吸收其能量後,進一步將能量分散到車身前支柱和地板上,防止下橫樑與對方車輛吸收碰撞能的零部件結構發生錯位,與頂架一起在更大範圍內承受碰撞。雖然前端較短,但通過以較高的效率吸收碰撞能量,大幅度地降低了對駕駛室的負荷。簡單來說,ACE車身構造下,混動車輛整體的負荷分佈很平均,集中負荷減少。使得負擔碰撞傷害的車身「點及面」,以增大接觸面積,減小單位面積受力的方式來承受碰撞,提高綜合吸能度,提高自我防護能力的同時也降低了對對方車輛的攻擊性。

除了ACE車身,Honda混動安全技術還有哪些絕招?

ACE車身帶來的安全保障讓人安心,但你以為這就是Honda為混動安全所做的所有?當然是NO!除此之外,Honda對動力電池系統採取了全方位保護措施,當千鈞一髮的時刻來臨時,它絕對不會不給面兒地掉鏈子。

如圖所示,這個全方位的保護措施包括:在Honda最新的混動車款上,動力電池系統和乘客一樣,也被佈置在ACE核心保護區內,針對可能來自前後左右各方的撞擊,都設定了用以吸收撞擊力的吸能潰縮區,從而使得動力電池系統受到了與乘員同等級別的最高保護;此外,Honda的鋰電池等核心部件還配備了金屬密封裝置,有效抵禦進水,即使在高溫火災的環境中,也能夠最大程度保護電池的安全。

人人都想成為主角,但並沒有人想要成為噩夢中的主角。當交通危險夾雜著一路狂嘯來臨時,Honda將盡全力護你周全。

這種來自Honda混動安全黑科技的強大安全加持,讓小編被Honda圈粉圈的徹徹底底。所以,如果你也想要買混動車,小編想給幾個挺成熟的小建議:

NO1,不要錯過ACE車身結構!

NO2,不要錯過Honda家的電池!

NO3,不要錯過Honda混動安全技術!

*以上涉及網友評論的截圖來自於知乎網站

前方發生強烈碰撞!

車體被撞飛!

發動機艙大幅度潰縮、慘不忍睹!

那麼,這一定是個悲傷的故事了……

然而,當燈亮起

為什麼經久不息的掌聲響起?!

難道是錯覺?

別著急,讓我們將這部「大片」的後半段繼續看完……

安全氣囊及時彈出

乘客艙未發生大幅度形變

乘客未受到大幅衝擊

所以,剛剛響起的掌聲並不是錯覺,而是看官們在為這部混動車超高的安全性能鼓掌!

這是一個轉危為安的故事,也是一個轉悲為喜的故事。在不測風雲來臨之際,每個人都祈求最後的最後,能得到一個happy ending。但,決定我們最終命運的,往往並不是祈禱,而是不經意間的一個選擇——選擇哪部混動車、選擇哪種混動安全技術來為我們的生命保駕護航。

因此,我們發起了“為什麼說「護人護己」才是汽車安全技術的最高境界”的提問,讓你GET到一款在無數場實驗室「大片」中誕生的混動安全黑科技。

當我們在討論混動汽車安全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當車破碎成上面的模樣,就一定表示不安全麼?其實並不是這樣。在文章開頭的「大片」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儘管發動機艙破損嚴重、汽車被撞飛,但乘客卻並未受到特別強烈的傷害。而出現這一現象,皆是因為這款混動車採用的是Honda獨有的ACE承載式車身構造。

“殼厚體沉”並不等於“安全”,“混動車本身的安全”和“車輛對乘客的保護”也不是一個概念。當真正的衝擊來臨之時,殼厚體沉意味著硬碰硬,也意味著更大可能性的災難。而Honda ACE承載式車身則能有效分散衝擊,為乘客贏得更多生機。簡單說來,原理如下:

【當堅硬碰上堅硬】車輛所有部位的強度剛度都很高,會產生非常大的加速度,從而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傷害。人的骨骼、關節以及軟組織都是有一個受力限值的,一旦產生碰撞,那麼就會因為巨大的加速度,撞擊到這些堅硬的車輛構造上,產生嚴重的損傷。

【當堅硬碰上Honda ACE車身】Honda的ACE承載式車身的安全設計中包括吸能區域。這一設計的精髓就在於想方設法為乘客構築一件既有保護性、又柔軟、可變形的外殼,通過吸能效應,犧牲自己,保護乘客的安全。

所以說,汽車本身構造的強度,與是否能在發生碰撞時保障乘客的安全,並不是簡單的正向相關關係。汽車車身不同部位的剛度需要合理配置才能達到最好的碰撞防護效果。

亦剛亦柔,乘客的安全才能保障得好。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直觀地瞭解到,ACE承載式車身構造的精髓就在於「剛柔並濟」。通過把整車分割為多個結構,將車頭單獨隔絕為一個剛性略低的空間,在遭遇碰撞時,最大可能降低加速度,並進一步通過變形,最大限度地吸收碰撞能量。同時,整個乘客艙由高剛性車身構件組成,能保證乘員的生存空間。

當碰撞從正面襲來時,傳統汽車和採用Honda ACE承載式車身構造的混動汽車呈現出不同的畫風。

傳統汽車由於採用左右兩車架結構,在車輛發生碰撞時,會因為碰撞重疊面積小,而使車輛避開縱梁的保護,而撞擊產生的能量又不能被縱梁充分吸收,反而被釋放到了乘員艙,這樣,車內人員就會受到嚴重的身體傷害。

Honda ACE承載式車身構造,用頂架和下橫樑分散及吸收其能量後,進一步將能量分散到車身前支柱和地板上,防止下橫樑與對方車輛吸收碰撞能的零部件結構發生錯位,與頂架一起在更大範圍內承受碰撞。雖然前端較短,但通過以較高的效率吸收碰撞能量,大幅度地降低了對駕駛室的負荷。簡單來說,ACE車身構造下,混動車輛整體的負荷分佈很平均,集中負荷減少。使得負擔碰撞傷害的車身「點及面」,以增大接觸面積,減小單位面積受力的方式來承受碰撞,提高綜合吸能度,提高自我防護能力的同時也降低了對對方車輛的攻擊性。

除了ACE車身,Honda混動安全技術還有哪些絕招?

ACE車身帶來的安全保障讓人安心,但你以為這就是Honda為混動安全所做的所有?當然是NO!除此之外,Honda對動力電池系統採取了全方位保護措施,當千鈞一髮的時刻來臨時,它絕對不會不給面兒地掉鏈子。

如圖所示,這個全方位的保護措施包括:在Honda最新的混動車款上,動力電池系統和乘客一樣,也被佈置在ACE核心保護區內,針對可能來自前後左右各方的撞擊,都設定了用以吸收撞擊力的吸能潰縮區,從而使得動力電池系統受到了與乘員同等級別的最高保護;此外,Honda的鋰電池等核心部件還配備了金屬密封裝置,有效抵禦進水,即使在高溫火災的環境中,也能夠最大程度保護電池的安全。

人人都想成為主角,但並沒有人想要成為噩夢中的主角。當交通危險夾雜著一路狂嘯來臨時,Honda將盡全力護你周全。

這種來自Honda混動安全黑科技的強大安全加持,讓小編被Honda圈粉圈的徹徹底底。所以,如果你也想要買混動車,小編想給幾個挺成熟的小建議:

NO1,不要錯過ACE車身結構!

NO2,不要錯過Honda家的電池!

NO3,不要錯過Honda混動安全技術!

*以上涉及網友評論的截圖來自於知乎網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