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苑陵街84號——鄭紡機的前世今生

1949年11月剛剛入冬, 天氣驟冷。 操勞多日的老紅軍、省工業廳副廳長郭福海終於在11月12日向各界發出邀請:“于13日在鄭州苑陵街惠爾康飯莊舉行茶點會, 省政府牛(佩琮)副主席及工商廳李(友三)廳長亦由汴親來參加, 敬備薄酌, 籍資敘談”。 是日, 參加茶點會的各界人士37人, 參會人士大約不曾想到, 這個“茶點會”竟然拉開了新中國成立後河南省重工業建設的第一場大幕。

60-90年代鄭紡機老廠區牌樓

會後郭福海對省裡的呈文稱:“竊查本會已於11月13日在鄭正式成立, 並於同日起在鄭州苑陵街84號開始辦公, 電話系52號……報請鑒核備查”云云。 至此, 籌備多日的“河南省農業機械廠建廠委員會”正式成立, 由郭福海任主任委員, 鄭州市長宋致和任副主任委員。

於是, 在苑陵街84號正北方向約4公里, 當時的鄭州市海灘寺原址上, 便有了河南省農業機械廠——國營鄭州紡織機械廠——鄭州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一一鄭州紡機工程技術公司的歷史傳承。

60多年過去, 在“共和國誕生的禮炮/還在天際隆隆作響的時候/建設鄭紡機的腳手架/已經高高地矗立起來”的壯麗場景, 至今讓人激動不已!

鄭紡機老廠區七一廣場

這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工業指導委員會按照黨的“恢復生產, 建設新中國”的方針, 決定在鄭州市籌建機械製造工廠的序幕。 籌委會從部隊和黨政機關陸續抽調一批幹部, 分別在上海、蘇州、寶雞、蔡家坡、鄭州、香港招收工人, 接收、收買機器設備, 建立領導體制。 經過緊鑼密鼓的基本建設, 1951年5月4日開工生產時有職工586人, 1952年達到1723人。 到1952年7月共安裝機器475台, 形成了年產2000噸紡織機械設備的生產能力。

1952年下半年, 紡織工業部派員來廠調查後, 正式發文指出:“河南省機械廠規模較大, 設備較新, 其發展條件遠在沿海及西南各廠之上, 為今後達到紡織機器設備自行製造的目的……, 將該廠發展成一個紡織機器通用工廠, ……凡不適於分散製造的紡織機器均集中於該廠製造,

將來紡機製造範圍擴大……, 亦由該廠擔當……”並指出:“該廠將發展成為全國範圍內紡織機器製造的重要環節”。

鄭紡機老廠區西區辦公樓

1952年12月18日紡織工業部決定:“河南省機械廠自1953年1月1日起正式劃由中紡部領導, 並更名為國營鄭州紡織機械廠”。

果不其然。 後來的鄭紡機一躍成為全國的知名企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 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粘膠設備和漿紗設備供應商, 世界三大清梳聯設備和三大滌綸短纖設備製造商之一, 唯一擁有提供各種非織造布工藝成套設備能力的紡機企業, 成為我國紡機行業技術裝備先進、產品功能齊全、品種繁多、輻射面廣、開發能力強的大型骨幹企業和主要出口基地。

鄭紡機的歷史是一部艱苦奮鬥史。 1951年創業開工時, 共青團河南省委從各地市抽調70多名共青團員充實到工廠來。 他們在回憶中寫道:“過了木制的‘大石橋’進入南陽路, 順著兩旁都是莊稼的土路向北行駛, 來到了四周都是莊稼的廠區。 沒有宿舍,幾間舊式民房裡,用木板搭成的通鋪,人挨人的睡覺。吃飯是在用葦席搭成的食堂裡,8個人一桌,坐齊即可開飯”。

老廠區俱樂部

1968年9月28日,愛德格·斯諾第二次訪問中國時來到鄭州,首先參觀的企業就是鄭紡機。他在繼《紅星照耀中國》之後撰寫的又一部反映新中國現狀的新著《大洋彼岸》(又名《紅色中國》)裡寫到,“在參觀完一間大規模的紡織機械廠之後——這裡的產品都是特別指定運往越南的”,他才去別的廠礦參觀。在《大洋彼岸》的插頁裡刊載一幅拍自鄭紡機的照片:一些工人師傅蹲在地上,圍著圖紙看得出神,照片中心位置有一位青年女工驀然回首,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她紮著蝴蝶結的美麗面龐,而是那雙警惕的眼睛……

老廠區員工生產

鄭紡機原副廠長李紹甫回憶了1973年7月曾用3天時間裝配28台CA6140車床的故事。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車間召開動員會,提出“不怕苦、不怕累、3天4夜不睡也要拿下28台車”的口號。60多號人馬紛紛要求參加裝車,餓了飯菜送到車間,困了在場地旁邊眯一會,終於在第4天完成了裝車任務。一次檢驗合格後“當即召開慶功會,下面卻安靜得出奇,一看,工人睡倒了一大片”。當天下午,李紹甫參加一個市里的會,開會時,他“那個瞌睡呀,一輩子也忘不了,用手摳眼,用拳頭打腦袋都不頂用……” 

老廠區員工生產

1998年,紡織行業限產壓錠,大批紡織企業受到猛烈衝擊。鄭紡機大量產能放空,任務嚴重不足,工人大面積待崗,職工和企業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數以千計的工友以“待崗”減薪為慘痛的代價,頑強支撐鄭紡機挺直脊樑。他們想方設法找米下鍋,分權經營、分灶吃飯、分擔風險、分兵突圍,生產自救。工人們在工會組織下,賣彩票、賣蔬菜、賣豆奶、扛郵包、喂長毛兔,承接外來業務,當維修工等等,以自己的勞動所得,貼補家用,艱難度日。

否極泰來。2000年以後鄭紡機度過陣痛重振雄風,特別在2002年5月實現公司制改造後,與邵陽紡機、邯鄲紡機、河南紡機的相互融合,讓企業的綜合實力大幅增長,促進了公司的快速發展。

2010年鄭紡機實現了一次“華麗轉身”,更名為“恒天重工”,所屬子公司地跨河南、河北、湖南、江西、江蘇五省,公司的產業佈局已經轉型調整為紡織機械、工程機械、載貨汽車三大產業,銷售收入達到創紀錄的50億元。

2016年恒天重工再次重組,將占企業營收半壁江山的紡織機械單元再次重組為鄭紡機,細分後的鄭紡機重回全國紡機的“老大”位置,再次演繹了“王者歸來”。

員工在新廠房進行試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光榮歷史傳統的鄭紡機在解放初期就很好貫徹了黨的群眾路線、民主管理原則。1951年4月22日,奉上級指示工廠召開職工代表會議,成立了工會,並通過了有21名委員組成的臨時工廠管理委員會。1952年9月,經報請河南省工業廳轉呈中南軍政委員會批准,又召開職代會討論全年中心工作,正式成立工廠委員會。

撫今追昔,感慨萬千。2009年紀念建廠60周年時我曾經寫道:無論是過去與未來,輝煌與挫敗,激情與悲壯,都註定要成為我們的永恆記憶。如果說,到今天還有人不相信國有企業能搞好的話,鄭紡機卻以鐵的事實再次證明——共和國的長子永遠不缺乏未來!

新廠區建成後國資委領導來鄭紡機調研

回首望去,鄭紡機只所以能夠成為“長青樹”可能會有無數理由,但最基本的秘訣不外乎四點,一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幾十年來緊緊扭住紡機主業不動搖,堅定推動產品水準、管理能力、國際化綜合運作實力全球領先。二是在跟蹤中跨越。中國的裝備製造業始終都是在走跟蹤、模仿、創新、超越的路徑,鄭紡機的發展特別是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應感謝日本、德國老師的引領示範。現在他們把技術創新作為牛鼻子,專注人工智慧帶動工程成套化發展,注重商業模式創新,把自已打造成全球最好的、真正專業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三是不斷深化管理變革,打造有傳承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從無到有、從有到深、從深到新、從新到活,不間斷地自我加壓驅動。四是不斷整合重塑企業文化,向百年老店邁進。

風雨過後,歷盡蒼桑。幾十年過後,隨著鄭州市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當年的“紡織城”已不復存在。而鄭紡機卻是癡心不改,繼續深耕紡織機械。他們早幾年就實現了易地搬遷,在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起更加現代的生產基地,公司環境煥然一新,生產、研發、行銷能力持續提升。至2017年9月,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幅為89.4%,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鄭紡機的口碑是勿庸置疑的。因為在業內足夠有名,便有了足夠的資源和秉賦。當一些人置疑央企姓公姓共,天然不具備市場經濟特質,難以有所建樹時,鄭紡機卻以事實回應了某些的憂鬱的目光。在一些企業還為訂單發愁時,鄭紡機卻在忙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紡織工業的佈局,明年海外訂單將占總銷量的40%,其中水刺無紡布設備、化纖設備、清梳聯設備表現強勁。“一帶一路”上東南亞的越南、馬來西亞、印尼,中亞的烏茲別克,歐洲的土耳其、俄羅斯都收穫頗豐。

2017年在老鄭紡機原址上,僅拿出六分之一93畝地塊,就拍出25個億,成為鄭州“新地王”。眼下的鄭紡機化纖產品、非織造布產品、棉紡設備放量齊增,市場火爆,前景輝煌。浴火重生的鄭紡機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繼續為全球紡織業書寫著新的壯麗篇章。

鄭紡機現任總經理李泉曾對企業生產佈局做過一次冷靜展望,認為企業以非織造布和化纖成套設備為主線,整合相關資源,圍繞技術融合、借鑒和創新,打造高端智慧裝備,從製造過程和終端產品兩個維度持續發力,就能進一步形成鞏固鄭紡機的核心競爭優勢,就可以繼續書寫老企業的新傳奇。

新廠大門

多少年過去,彈指一揮間。還會有誰記得那個“苑陵街84號”,還會有誰知道當時鄭州市的電話擁有量不足百門?誰不感慨積貧積弱的中國僅僅用了60多年的時間便走向繁榮富強?而鄭紡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沒有辜負老一輩創業者的期望,也一定會為國家紡織工業的發展進步交上一份更加閃光的答卷。

老廠區搬遷前

沒有宿舍,幾間舊式民房裡,用木板搭成的通鋪,人挨人的睡覺。吃飯是在用葦席搭成的食堂裡,8個人一桌,坐齊即可開飯”。

老廠區俱樂部

1968年9月28日,愛德格·斯諾第二次訪問中國時來到鄭州,首先參觀的企業就是鄭紡機。他在繼《紅星照耀中國》之後撰寫的又一部反映新中國現狀的新著《大洋彼岸》(又名《紅色中國》)裡寫到,“在參觀完一間大規模的紡織機械廠之後——這裡的產品都是特別指定運往越南的”,他才去別的廠礦參觀。在《大洋彼岸》的插頁裡刊載一幅拍自鄭紡機的照片:一些工人師傅蹲在地上,圍著圖紙看得出神,照片中心位置有一位青年女工驀然回首,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她紮著蝴蝶結的美麗面龐,而是那雙警惕的眼睛……

老廠區員工生產

鄭紡機原副廠長李紹甫回憶了1973年7月曾用3天時間裝配28台CA6140車床的故事。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車間召開動員會,提出“不怕苦、不怕累、3天4夜不睡也要拿下28台車”的口號。60多號人馬紛紛要求參加裝車,餓了飯菜送到車間,困了在場地旁邊眯一會,終於在第4天完成了裝車任務。一次檢驗合格後“當即召開慶功會,下面卻安靜得出奇,一看,工人睡倒了一大片”。當天下午,李紹甫參加一個市里的會,開會時,他“那個瞌睡呀,一輩子也忘不了,用手摳眼,用拳頭打腦袋都不頂用……” 

老廠區員工生產

1998年,紡織行業限產壓錠,大批紡織企業受到猛烈衝擊。鄭紡機大量產能放空,任務嚴重不足,工人大面積待崗,職工和企業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數以千計的工友以“待崗”減薪為慘痛的代價,頑強支撐鄭紡機挺直脊樑。他們想方設法找米下鍋,分權經營、分灶吃飯、分擔風險、分兵突圍,生產自救。工人們在工會組織下,賣彩票、賣蔬菜、賣豆奶、扛郵包、喂長毛兔,承接外來業務,當維修工等等,以自己的勞動所得,貼補家用,艱難度日。

否極泰來。2000年以後鄭紡機度過陣痛重振雄風,特別在2002年5月實現公司制改造後,與邵陽紡機、邯鄲紡機、河南紡機的相互融合,讓企業的綜合實力大幅增長,促進了公司的快速發展。

2010年鄭紡機實現了一次“華麗轉身”,更名為“恒天重工”,所屬子公司地跨河南、河北、湖南、江西、江蘇五省,公司的產業佈局已經轉型調整為紡織機械、工程機械、載貨汽車三大產業,銷售收入達到創紀錄的50億元。

2016年恒天重工再次重組,將占企業營收半壁江山的紡織機械單元再次重組為鄭紡機,細分後的鄭紡機重回全國紡機的“老大”位置,再次演繹了“王者歸來”。

員工在新廠房進行試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光榮歷史傳統的鄭紡機在解放初期就很好貫徹了黨的群眾路線、民主管理原則。1951年4月22日,奉上級指示工廠召開職工代表會議,成立了工會,並通過了有21名委員組成的臨時工廠管理委員會。1952年9月,經報請河南省工業廳轉呈中南軍政委員會批准,又召開職代會討論全年中心工作,正式成立工廠委員會。

撫今追昔,感慨萬千。2009年紀念建廠60周年時我曾經寫道:無論是過去與未來,輝煌與挫敗,激情與悲壯,都註定要成為我們的永恆記憶。如果說,到今天還有人不相信國有企業能搞好的話,鄭紡機卻以鐵的事實再次證明——共和國的長子永遠不缺乏未來!

新廠區建成後國資委領導來鄭紡機調研

回首望去,鄭紡機只所以能夠成為“長青樹”可能會有無數理由,但最基本的秘訣不外乎四點,一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幾十年來緊緊扭住紡機主業不動搖,堅定推動產品水準、管理能力、國際化綜合運作實力全球領先。二是在跟蹤中跨越。中國的裝備製造業始終都是在走跟蹤、模仿、創新、超越的路徑,鄭紡機的發展特別是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應感謝日本、德國老師的引領示範。現在他們把技術創新作為牛鼻子,專注人工智慧帶動工程成套化發展,注重商業模式創新,把自已打造成全球最好的、真正專業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三是不斷深化管理變革,打造有傳承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從無到有、從有到深、從深到新、從新到活,不間斷地自我加壓驅動。四是不斷整合重塑企業文化,向百年老店邁進。

風雨過後,歷盡蒼桑。幾十年過後,隨著鄭州市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當年的“紡織城”已不復存在。而鄭紡機卻是癡心不改,繼續深耕紡織機械。他們早幾年就實現了易地搬遷,在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起更加現代的生產基地,公司環境煥然一新,生產、研發、行銷能力持續提升。至2017年9月,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幅為89.4%,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鄭紡機的口碑是勿庸置疑的。因為在業內足夠有名,便有了足夠的資源和秉賦。當一些人置疑央企姓公姓共,天然不具備市場經濟特質,難以有所建樹時,鄭紡機卻以事實回應了某些的憂鬱的目光。在一些企業還為訂單發愁時,鄭紡機卻在忙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紡織工業的佈局,明年海外訂單將占總銷量的40%,其中水刺無紡布設備、化纖設備、清梳聯設備表現強勁。“一帶一路”上東南亞的越南、馬來西亞、印尼,中亞的烏茲別克,歐洲的土耳其、俄羅斯都收穫頗豐。

2017年在老鄭紡機原址上,僅拿出六分之一93畝地塊,就拍出25個億,成為鄭州“新地王”。眼下的鄭紡機化纖產品、非織造布產品、棉紡設備放量齊增,市場火爆,前景輝煌。浴火重生的鄭紡機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繼續為全球紡織業書寫著新的壯麗篇章。

鄭紡機現任總經理李泉曾對企業生產佈局做過一次冷靜展望,認為企業以非織造布和化纖成套設備為主線,整合相關資源,圍繞技術融合、借鑒和創新,打造高端智慧裝備,從製造過程和終端產品兩個維度持續發力,就能進一步形成鞏固鄭紡機的核心競爭優勢,就可以繼續書寫老企業的新傳奇。

新廠大門

多少年過去,彈指一揮間。還會有誰記得那個“苑陵街84號”,還會有誰知道當時鄭州市的電話擁有量不足百門?誰不感慨積貧積弱的中國僅僅用了60多年的時間便走向繁榮富強?而鄭紡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沒有辜負老一輩創業者的期望,也一定會為國家紡織工業的發展進步交上一份更加閃光的答卷。

老廠區搬遷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