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狐修仙的兩個途徑

你會發光 你就是太陽☀

——對仙佛的最簡詮釋 慚愧道人

【原文】

何勵庵先生言, 相傳明季有書生, 獨行叢莽間, 聞書聲琅琅。 怪曠野那得有是, 尋之, 則一老翁坐墟墓間, 旁有狐十餘, 各捧書蹲坐。 老翁見而起迎, 諸狐皆捧書人立。 書生念既解讀書, 必不為禍。 因與揖讓, 席地坐。 問讀書何為, 老翁曰:吾輩皆修仙者也。 凡狐之求仙有二途, 其一采精氣, 拜星斗, 漸至通靈變化, 然後積修正果, 是為由妖而求仙。 然或入邪僻, 則幹天律, 其途捷而危;其一先煉形為人, 既得為人, 然後講習內丹, 是為由人而求仙。 雖吐納導引, 非旦夕之功,

而久久堅持, 自然圓滿。 其途紆而安。 顧形不自變, 隨心而變。 故先讀聖賢之書, 明三綱五常之理, 心化則形亦化矣。 書生借視其書, 皆五經論語孝經孟子之類。 但有經文而無注。 問經不解釋, 何由講貫?老翁曰:吾輩讀書, 但求明理。 聖賢言語本不艱深, 口相授受, 疏通訓詁, 即可知其義旨, 何以注為?書生怪其持論乖僻, 惘惘莫對。 姑問其壽, 曰:我都不記。 但記我受經之日, 世尚未有印板書。 又問閱歷數朝, 世事有無同異?曰:大都不甚相遠, 惟唐以前, 但有儒者。 北宋後, 每聞某甲是聖賢, 為小異耳。 書生莫測, 一揖而別。 後於途間遇此翁, 欲與語, 掉頭徑去。 案此殆先生之寓言。 先生嘗曰:以講經求科第, 支離敷衍, 其詞愈美而經愈荒;以講經立門戶,
紛紜辯駁, 其說愈詳而經亦愈荒。 語意若合符節。 又嘗曰:凡巧妙之術, 中間必有不穩處。 如步步踏實, 即小有蹉失, 終不至折肱傷足。 與所雲修仙二途, 亦同一意也。

【譯文】

何勵庵先生說:相傳明末有個書生獨自行走在叢生的草木間, 聽到琅琅的讀書聲, 奇怪在空曠的野地裡哪裡能有這個。 循聲尋找, 則一個老翁坐在墓地中間, 旁邊有十多隻狐狸, 各自捧書蹲身而坐。 老翁看見他, 起身迎接, 那些狐狸都捧著書像人一樣的站立。 書生考慮既然懂得讀書, 必定不會有禍害。 因而同他們以禮相見, 席地而坐。 問:“讀書為了什麼?”老翁說:“我們都是修仙的。 凡狐狸的求仙有兩條途徑:其一是采精氣, 拜星斗, 漸漸到了通靈變化。 然後積年修煉而成正果,

這是由妖而求仙。 但是設或入了邪僻一路, 就觸犯了天條。 這條路快速而危險, 其一是先煉形成為人, 既然得以成為人, 然後講習內丹, 這是由人而求仙。 雖然吞吐導引的修煉, 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而長久地堅持, 自然能夠圓滿。 這條路曲折而安全。 但是形體不能自變, 是隨心而變。 所以先讀聖賢的書, 明白三綱五常的道理。 心變化那麼形體也就變化了。 ”書生借他的書看, 都是《五經》、《論語》、《孝經》、《孟子》之類, 但只有經文而沒有注解。 問:“經不解釋, 何從講解貫通?”老翁說:“我輩讀書, 只求明理。 聖賢的言語, 本來不艱深, 口頭講授與接受, 疏通解釋詞義, 就可以知道它的義理要旨, 要注解做什麼?”書生奇怪他所持的議論怪僻, 惘惘然不知所對。
姑且問他的壽數, 答說:“我都記不得了。 只記得我受經的日子, 世上還沒有刻版印刷的書。 ”又問:“經歷了幾個朝代, 世事有沒有同異?”答:“大都相差不太遠。 只是在唐朝以前, 只有儒者。 北宋以後, 常聽說某甲是聖賢, 這點小有差別罷了。 ”書生無從估量, 作揖而別。 後來在途中遇見這個老翁, 要想同他說話, 老翁卻掉轉頭逕自走了。 這大概是先生的寓言。 先生曾經說:“用講經文求取科第出身, 殘缺不全, 將就應付, 言詞愈美而經愈是荒疏。 用講經文樹立門戶, 眾說紛紜, 辯論駁難, 說法愈詳細而經也愈是荒疏。 ”他們的語意就像符節一樣的符合。 又曾經說:“凡是巧妙的手段方法, 中間必然有不穩當的地方。 如果步步踏實, 即使小有失誤,
終不至於折臂傷足。 ”這同老翁所說的修仙的兩條途徑, 也是同一個意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