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似美好的知識經濟現在怎麼樣了

如果說2016年的關鍵字是自媒體經濟, 那麼2017年的關鍵字一定是知識經濟。 今日頭條的千人萬元計畫成功的讓大家看到了優質作者變現的方式, 這也激起了其他公司著手下知識這盤大旗的欲望。

在這一年裡, 知識經濟的相關產品不僅在行業中生根發芽, 甚至還得到了主流媒體的認同。 在政治正確, 行業光環的指引下, 知識經濟的小船在知識的藍海裡行駛的似乎格外安全。 資本也渴望將更多的錢撒在這片海洋, 期待著小船早日變為上市的巨輪。

美好的時光好像都很短暫, 在知識經濟的元年裡,

知識經濟的小船雖有保駕護航, 但似乎也好景不長。

悟空問答八月高調簽約知乎大V, 聲稱“贈人玫瑰不應僅僅手留餘香”;九月羅永浩、papi醬雙雙停更, 似乎告訴著人們知識付費所需要的精力遠比想像中要高得多;金秋時節, 羅振宇更是被送上熱搜, 文章直指知識付費的零性價比。

一時間坊間議論紛紛, 類似質問“知識經濟”是否有用的問題此起彼伏。

當大V變成了流量擔當, 優質內容的定義轉換為金錢與資源的置換, 產品不過是一個小推車, 自顧自的做著屬於自己的營生。

知識經濟的路途長遠而艱難, 但這並沒有影響知識市場的暗潮湧動。 堅持創新的今日頭條、精耕細作的知乎、大搞知識付費的得到, 當然還有越做越差的百度知道。 每家都在以自己的形態佔領著屬於知識藍海的一畝三分地。

如果拿著手機的你繼續唱衰知識經濟, 不如先冷靜思考一下。 表面的流量不代表知識的廉價, 好的內容永遠都會朝著太陽的方向。 知識付費仍然是風口, 只不過你還沒有一睹過風口上的興濤駭浪。

1

現象級的知識產品現在過的怎麼樣?

去年年初“靠我”嘗試將微信微課的形式移植到APP, 興辦大牛學院遺憾折戟。 姬十三也緊跟時代步伐在在行推出了分答。 大V的回答被限定在60秒語音之內, 非標準化的問答流程被固定下來, 使用者可以選擇付費收聽, 完成了內容的二次消費。

那時分答擴張很快, 但去年8月, 卻難逃整頓的災難。 停營近兩個月後, 分答重新開張。 明星、網紅類大V被醫生、教授等專家學者取代, 現在的流量, 也大不如前。

而這僅僅是眾多知識公司中的冰山一角, 這一年還有更多知識型的公司淹沒在了看似平靜的大海中。 留給世人的更多是對知識產品的思考, 還有知識付費環境的深思。

瘋狂的投資之後換來了資本的冷靜, 一如難以過冬, 又苦苦支撐的共用單車。 試問所謂的內容創業者, 你們究竟是自媒體從業者還是知識經濟從業者?

或許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

2

知識變現看似很美, 但荊棘叢生

完美的運營閉環註定能衍生出一個產業,

圍繞產品次生的產業又能為產品本身提供動能。 在這一點上, 有一家公司快要做到了, 它叫做知乎。

從原本小眾的交流論壇, 變成了開放的知識交流社區。 對於知乎的答案百度都做了資源曝光上的傾斜, 知乎的答案甚至左右了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至少在互聯網的新興領域, 知乎的地位已經高到了令人觀止的地步, 甚至在對諸多社會問題的思考一度被放大為了等待創業者們開發的處女地。

但是用心經營了這麼多年“精英”的知乎卻發現, 他們的用戶似乎並不買單, 諸多KOL和大V最後的出路竟然都是離開。

從產品層面講, 悟空問答和企鵝問答在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上很難構成競品關係, 但也難以招架“花錢買大V”這種簡單粗暴的運營手段。 無論是自媒體人還是大V,本質上都屬於內容創業者,但創業目標卻不盡相同。金錢、美女、影響力,包包、房子、小汽車,而實現這一切的前提就是一個好的平臺。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優質內容的曝光增加了大V們的流量曝光,大V們甚至不用競爭就能在這個簡單、專業、認真的小環境中得到認同。

這本來就是個為三觀和喜歡買單的時代,人們願意為了展現自己而把自己弄的更複雜一些。但在平臺追求簡的時候卻忽視了用戶重視的繁。不知在新潮沉思錄、KnowYourself的出走是否對知乎有所驚醒。或許在為作者變現這件事上,下的功夫還遠遠不夠。

值得深思的是,“贈人玫瑰,不能僅僅手留餘香”的結果是不是一定要花錢去買這種形式表現。從個人來講,是看重一時的金錢,還是在乎自我IP的塑造與構建。而對於平臺來講,在對外輸出知識的時候,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知識變得更有價值,而非讓這些知識渾身上下散發著銅臭味。

無論是自媒體人還是大V,本質上都屬於內容創業者,但創業目標卻不盡相同。金錢、美女、影響力,包包、房子、小汽車,而實現這一切的前提就是一個好的平臺。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優質內容的曝光增加了大V們的流量曝光,大V們甚至不用競爭就能在這個簡單、專業、認真的小環境中得到認同。

這本來就是個為三觀和喜歡買單的時代,人們願意為了展現自己而把自己弄的更複雜一些。但在平臺追求簡的時候卻忽視了用戶重視的繁。不知在新潮沉思錄、KnowYourself的出走是否對知乎有所驚醒。或許在為作者變現這件事上,下的功夫還遠遠不夠。

值得深思的是,“贈人玫瑰,不能僅僅手留餘香”的結果是不是一定要花錢去買這種形式表現。從個人來講,是看重一時的金錢,還是在乎自我IP的塑造與構建。而對於平臺來講,在對外輸出知識的時候,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知識變得更有價值,而非讓這些知識渾身上下散發著銅臭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