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學習效率一路狂飆——自從學會知識管理後——何建欽

01 為什麼要進行知識管理?

你有沒有發現:

——自己看了很多書, 感覺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很勤奮地學習工作, 但是卻沒什麼進步?

很有可能是你不會知識管理。

有一段時間, 我在看時間管理相關的書。

女朋友問我“你說你最近在看時間管理的書?能和我說說嘛?”

我支支吾吾, 說得很零碎, 表達不出什麼條理和精彩, 讓她有點失望。

當時我以為是我表達能力不行, 後來才知道, 其實是我並沒有真正看懂那幾本書。

如果你真正內化, 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你能很清晰、很有邏輯地表達你學到的東西, 就像是身體的一部分一樣。

無論是演講、還是對一塊領域的深入研究, 還是寫文章, 知識管理給我帶來的好處, 讓越發覺得知識管理的重要性。

學會知識管理:建立起深度閱讀, 結構化地知識體系, 養成專題式輸出的習慣。

全文框架

02 什麼是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 簡單地說, 就是給自己建立一個有系統、帶框架的、資訊管理有序的“大腦”, 並且不斷的進行系統更新, 輔助自己更好地內化知識。

核心的思想是——對自己不同的角色目標定位, 進行動態的知識管理。

03 關於知識管理的誤區:

第一, “把印象筆記工具當成知識管理,

把書架上的書當成你的學問”的謬誤

不要停止於收藏, 提取。

表達、輸出和內化, 更加重要。

第二, 把思維導圖工具當成, 知識管理

其實, 思維導圖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用視覺化來提取知識。

同樣也是, 不要停止於收藏與整理。

第三, 把寫作和講課當成主要的知識輸出。

其實, 輸出有很多途徑, 一個是你跟別人開會, 講你的新觀點, 或者和你的同事朋友聊天, 還有就是你在生活中運用技能的過程中也是進行輸出, 還有你生活中的決策, 決策運用到你平時所看到的書和知識, 你改變你的認知, 你的選擇也會因此改變。

04 如何進行知識管理?

第一步, 我們要建立出於自己的知識管理的框架。

首先建立一個大分組, 4個重要“資料夾組”,

我稱之為4個箱子:

第一個箱子, 現階段研究:

就是你當前所研究的一個領域或問題。 這個方法能讓你在碎片化的資訊海洋裡, 保持專注的, 高效的, 有目標的專攻一個領域或問題。

第二個箱子, 資料參考庫:

就是為了你更好的鑽研攻克一個領域, 你需要從收集的那些資料中, 能夠去進行參考和利用。

第三個箱子, 經驗總結庫:

當你完成對這個領域的研究之後, 你需要做的是, 對其進行總結。 可以讓你之後的, 知識體系更加條理化、結構化和完善化。

第四箱子, 碎片化資訊收集:

這個非常重要, 你每天會接收爆炸般的資訊。 但是你需要從裡面篩選出對你有益有用的, 當前所關心的資訊。

如下圖所示:(在這裡, 我推薦使用“印象筆記”,如果有其他類似功能的軟體也可以。

資訊的流動順序是:碎片化資訊收集-->資料參考庫-->現階段研究-->經驗總結庫-

具體操作, 別著急, 聽完下面的你就知道了:

結合自己當前的目標, 感興趣, 想研究的方向, 做一個知識框架, 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 用編碼對資料夾進行分類。 每個人的知識框架根據個人興趣所定, 有人喜歡歷史, 喜歡經濟, 有的人喜歡時間管理, 那就對其建立起一個專題。 比如我下面現階段研究建立的五個專題, 這是我最近最關心, 最想研究的專題。

而資料參考庫是我平時收集——我感興趣並需要學習的內容,來源很廣,有的從書上,有的從網上,有的來源於生活。

建立框架的原則:

只收集你目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去學習的內容,一定要清楚——是現在或者未來你要學習的內容,而不是去囤積你不需要的內容。知識管理需要動態的管理你需要的內容,保持每日更新的狀態。

第二步,收集對你有價值,你需要的資訊

將你平時收集的資訊全部放到碎片化資訊收集箱裡

那收集管道是什麼呢?

從著作裡,書籍裡,

從網路上,有非常很多,比如,Quora、知乎、簡書等學習平臺。

從老師那,你報的一些線上、線下課程,

從生活中,工作裡、公司裡學到的一些很好的一些經驗。

收集借助軟體能夠更加高效,很多雲筆記都能夠實現,手機和電腦端同步儲存,所以你能隨時隨地地收集、記錄你需要的資訊。

第三步,整理你的知識

就是對你碎片化資訊收集來的內容進行再次閱讀,沒用的資訊進行及時的刪除,刪除之後對保留下來的資訊,進行貼標籤的標籤管理,然後按照你原來的知識框架進行分類儲存。以此迴圈,進行週期整理。

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很多知識都是隱形的,例如別人和你分享的經驗方法,你需要做的是,將隱形的知識進行顯性化的記錄,整理,在這個記錄的過程中,你也會內化一部分知識。

相信很多人又收藏文章的習慣,但然而真相是——很多人其實收藏後幾乎不會回去再看一遍。

所以整理你的知識非常重要,有很多時候,文章看起來感覺很帶勁,但過頭一清醒,你會發現只是沒用的雞湯文,得刪。大長篇幅裡的眾多觀點中,也可能只有一兩個對你現在關心的問題有啟發。

如果沒有整理的話,就像你在一間髒亂的屋子裡找一個不知跑哪去的證件,有整理的話,你能清楚地知道,它在靠牆桌子的左下角抽屜裡。

這裡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叫標籤!

為什麼要貼標籤,因為資料夾,它只能對檔進行單一的分類,但是,標籤就可以給一個檔進行多屬性的標記。

只要搜你需要的關鍵字,便簽能最快地幫你找到和內容相關的知識,讓你的管理從一維二維上升到三維多維,讓你的檔管理更加系統化、結構化。

第四步,內化你的知識——知識輸出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此鋪墊,如果沒有做好這一步,知識管理就變成了知識收藏了。

平庸者和高手的區別正在此。

如果你有認真的地做好上述的知識管理步驟,你會發現!——當你想研究一個問題時,你所需要的知識信手捏來,你一搜索關鍵字,你會發現自己平時竟然不可思議地,積累了大數量、高品質、而且派上用場的資訊。

首先在你框架下有明確的目標,就讓你在收集知識的時候,快速找到,和快速篩選了,避免了淹死在資訊的海洋裡。其次,你的框架和分類讓你的資訊有條不絮,輕易找到。

於是,你能運用你收集到,或者你曾經總結過的資訊,進行整合。

比如:你寫一篇關於經濟學相關的研究,你平時收集的的資料,從《國富論》裡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到現在獲得諾貝經濟學獎著作裡的《錯誤的行為》裡講的稟賦效應,前景理論,沉沒成本,再到天貓雙十一等等互聯網經濟學,以及你平時對於股票的一些心得,你能寫一篇很豐富,有內容的文章,並且只有你真正理解它們的時候,你才能很好地運用,寫出自己獨到的觀點和理解,這也是促進你對知識的內化和結構化。

在金字塔學習理論裡,最高效的學習方式就是教會別人。如果你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很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的知識沒有得到充分的分享。

如果你分享對大家有益、高價值的內容,就會讓大家認識你,覺得你有能力,就會尋求合作,有合作又怎麼會懷才不遇呢?當你分享不出來,就代表你對其一知半解,那這樣肯定懷才不遇。

最後,

希望你看完之後,可以開始實操起來。

根據自己的角色目標,首先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一個知識管理的框架吧,酷炫的框架會帶你動起來!

何建欽

而資料參考庫是我平時收集——我感興趣並需要學習的內容,來源很廣,有的從書上,有的從網上,有的來源於生活。

建立框架的原則:

只收集你目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去學習的內容,一定要清楚——是現在或者未來你要學習的內容,而不是去囤積你不需要的內容。知識管理需要動態的管理你需要的內容,保持每日更新的狀態。

第二步,收集對你有價值,你需要的資訊

將你平時收集的資訊全部放到碎片化資訊收集箱裡

那收集管道是什麼呢?

從著作裡,書籍裡,

從網路上,有非常很多,比如,Quora、知乎、簡書等學習平臺。

從老師那,你報的一些線上、線下課程,

從生活中,工作裡、公司裡學到的一些很好的一些經驗。

收集借助軟體能夠更加高效,很多雲筆記都能夠實現,手機和電腦端同步儲存,所以你能隨時隨地地收集、記錄你需要的資訊。

第三步,整理你的知識

就是對你碎片化資訊收集來的內容進行再次閱讀,沒用的資訊進行及時的刪除,刪除之後對保留下來的資訊,進行貼標籤的標籤管理,然後按照你原來的知識框架進行分類儲存。以此迴圈,進行週期整理。

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很多知識都是隱形的,例如別人和你分享的經驗方法,你需要做的是,將隱形的知識進行顯性化的記錄,整理,在這個記錄的過程中,你也會內化一部分知識。

相信很多人又收藏文章的習慣,但然而真相是——很多人其實收藏後幾乎不會回去再看一遍。

所以整理你的知識非常重要,有很多時候,文章看起來感覺很帶勁,但過頭一清醒,你會發現只是沒用的雞湯文,得刪。大長篇幅裡的眾多觀點中,也可能只有一兩個對你現在關心的問題有啟發。

如果沒有整理的話,就像你在一間髒亂的屋子裡找一個不知跑哪去的證件,有整理的話,你能清楚地知道,它在靠牆桌子的左下角抽屜裡。

這裡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叫標籤!

為什麼要貼標籤,因為資料夾,它只能對檔進行單一的分類,但是,標籤就可以給一個檔進行多屬性的標記。

只要搜你需要的關鍵字,便簽能最快地幫你找到和內容相關的知識,讓你的管理從一維二維上升到三維多維,讓你的檔管理更加系統化、結構化。

第四步,內化你的知識——知識輸出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此鋪墊,如果沒有做好這一步,知識管理就變成了知識收藏了。

平庸者和高手的區別正在此。

如果你有認真的地做好上述的知識管理步驟,你會發現!——當你想研究一個問題時,你所需要的知識信手捏來,你一搜索關鍵字,你會發現自己平時竟然不可思議地,積累了大數量、高品質、而且派上用場的資訊。

首先在你框架下有明確的目標,就讓你在收集知識的時候,快速找到,和快速篩選了,避免了淹死在資訊的海洋裡。其次,你的框架和分類讓你的資訊有條不絮,輕易找到。

於是,你能運用你收集到,或者你曾經總結過的資訊,進行整合。

比如:你寫一篇關於經濟學相關的研究,你平時收集的的資料,從《國富論》裡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到現在獲得諾貝經濟學獎著作裡的《錯誤的行為》裡講的稟賦效應,前景理論,沉沒成本,再到天貓雙十一等等互聯網經濟學,以及你平時對於股票的一些心得,你能寫一篇很豐富,有內容的文章,並且只有你真正理解它們的時候,你才能很好地運用,寫出自己獨到的觀點和理解,這也是促進你對知識的內化和結構化。

在金字塔學習理論裡,最高效的學習方式就是教會別人。如果你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很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的知識沒有得到充分的分享。

如果你分享對大家有益、高價值的內容,就會讓大家認識你,覺得你有能力,就會尋求合作,有合作又怎麼會懷才不遇呢?當你分享不出來,就代表你對其一知半解,那這樣肯定懷才不遇。

最後,

希望你看完之後,可以開始實操起來。

根據自己的角色目標,首先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一個知識管理的框架吧,酷炫的框架會帶你動起來!

何建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