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座3500多個商戶修建的古廟見證了佛山冶鐵的發展歷史

佛山冶鐵在15世紀就有史籍記載。 古代成化﹑弘治年間﹐佛山人以鐵冶為業。 佛山有西江和北江兩條江﹐水上運輸便利。 當時兩廣地區采煉的生鐵基本都是順江而下販賣在這裡, 然後經過炒鑄成熟鐵錠和其他鐵製品。 鼎盛時期的佛山人戶戶冶鐵﹐工匠滿街。

所鑄造的產品品類繁多, 據崇禎八年(1635)官府告示碑文記載﹐佛山炒鑄行業有﹕鑄鍋﹑鑄鐵灶﹑炒煉熟鐵打造軍器﹑打拔鐵線﹑打造鐵鎖﹑打造農具雜器和鐵釘等。 在明朝時期, 佛山人為宮廷製造, 鐵鍋﹑鐵灶﹑各種軍器﹑鐵釘﹑鐵線﹑煎盆鑊等。 崇禎五年明朝政府在廣東“裝造五大戰船”﹐需用大量鐵釘。 佛山鐵釘行蠹(即幫辦的爐戶)帶差沿村詐索。 不該“答應”的爐戶也在聚斂之列﹐強行“取辦”﹐致炒鑄各行雞犬不寧。 封建官府的掠奪﹐嚴重阻礙了佛山民間鐵冶業的發展﹐引起爐戶的反抗。 天啟二年(1622)發生炒鑄七行工匠的反抗鬥爭﹐崇禎六年又發生耳鍋匠﹑鋸柴及諸爐戶的鬥爭事件。

經歷歷史的變遷直到清代佛山仍是較重要的鐵冶生產地。 到現在佛山的不銹鋼和鋁合金都是世界有名的。

佛山冶鐵歷史

佛山冶鐵遠銷海外, 水運必然是最好的選擇, “天后”又被奉為海上保護神。

當是與冶鐵有關的行業無不信奉“天后”如今佛山忠義路的柵下“天后廟”就因勢而建。 明崇禎元年(1628年)佛山柵下大鐵商李好問與外地鐵商多人, 集資修建的。 在清乾隆、嘉慶和光緒年間重修。

修繕後的天后古廟

它規模越來越大, 總面積約800平方米。

“天后廟”, 佛山過去共有六間, 分別在:柵下鋪藕欄、山紫鋪中和裡、豐寧鋪通勝街、錦瀾鋪忠義裡、觀音堂鋪富路坊、福德鋪水巷正街, 到今天就只剩下這間柵下“天后廟”了。 雖然原有的主體建築已夷為平地, 只剩下兩進的偏殿了, 頭門上殘存有“天后元君古廟”灰批題額, 內部構築舊貌尚存, 無梁架結構, 硬山頂硬山擱檁架構, 建築面積約80平方米。

修建前的天后廟

最為可貴的是左山牆外側, 鑲嵌有光緒二年(1876)重修該廟碑記共十一通。 開列有“兩粵鐵商”、“眾鐵商”及鑄鐵爐戶37個、冶鑄行業11個, 還有佛山紡織、成藥等其他行業40多個。 福建、江西、河南、廣西、湖南及廣州和省內各地商人至佛山開設的商號, 加上本地各行業的商號店鋪共3500個以上。 它是明清時期佛山冶鑄業興旺發達以及“佛山之冶遍天下”的歷史見證, 其價值不僅是建築本身, 十一通重修天后廟碑記是重要的文物。 它見證著佛山冶鐵的發展, 也見證著佛山人的勤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