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感恩節,看名畫中的父母親!

感恩節,

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

是闔家歡聚、感恩親友的節日。

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被定為“感恩節”,

今年的感恩節是11月23日。

提到感恩, 我們最應該感恩的就是父母。 孝敬父母, 懂得感恩, 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感恩為了我們忙碌操勞一生的父母, 感恩為了我們辛勤勞動一生的父母, 感恩為了我們精疲力竭一生的父母, 感恩為了我們費盡心血一生的父母……今天, 小編整理了古今中外關於母愛和父愛的繪畫,

與大家分享。

名畫中的母親

母親, 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名詞之一。 母親給予我們生命的體驗, 我們感激;母親使我們茁壯成長, 我們感激;母親給予我們的教育和開導, 我們感激;在我們的生命裡, 總會有困難和曲折,

是母親給予我們關懷和幫助, 我們更應感激。 一起來看看那些名畫中最溫情的母愛。

《弄璋圖》清 任頤

紙本設色 縱107釐米 橫42.8釐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弄璋”是中國民間對生男孩的古稱。 意思是生下男孩子把璋給男孩子玩, 璋是指一種玉器, 後來把生下男孩子就稱為弄璋之喜,

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 任頤(1840—1896), 即任伯年, 清末著名畫家。 初名潤, 字次遠, 號小樓, 後改名頤, 字伯年, 別號山陰道上行者、壽道士等, 以字行, 任伯年在“四任”之中, 成就最為突出, 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 “海派四傑”之一。

《岩間聖母》列奧納多·達·芬奇

約作於1483-1490年間 油畫 198×123釐米

現藏于巴黎盧浮宮

畫上的情節取自聖經《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三章《耶穌受洗》故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 見了約翰, 要受他的洗。 中間的聖母一手扶著約翰, 另一手去撫慰耶穌, 體現了人間偉大的母性的力量。 值得我們品鑒的是這幅作品的金字塔形構圖, 四個人物統一在這一穩定的結構中, 全景既顯得莊重, 又很自然, 具有古典美的造型特色。

《浴嬰圖》宋 佚名

團扇 絹本設色 縱35.8釐米 橫35.9釐米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此圖展示了古人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場景:為嬰兒洗澡。畫面設色淡雅明快,氣氛溫馨和諧,婦人的神情慈祥、嬰兒的天真無邪,無不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和現實意義。圖外有“周文矩”款字,系後添,此圖當為宋人作品。

《洗澡》 瑪麗·卡薩特

1892 布面油畫 (100.4x66釐米)

芝加哥藝術學院藏

《洗澡》是卡薩特於1879年4 月參加第四屆印象派畫展,展示的其中布面油畫之一。它也是卡薩特90年代中最傑出的一幅代表作。和宋代名畫《浴嬰圖》類似的是,在《洗澡》中,畫家瑪麗·卡薩特也利用日常生活的場景,刻畫母女之愛,特別是著力于刻畫女孩的可愛、母親親昵的動作,從而加深對母愛主題的烘托。

《孟母斷杼教子圖》清 康濤

縱88.4cm,橫3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圖的中心位置,孟母側身立于織機邊,左手指機,右手執刀,似在訓教;右下方,孟軻面朝母親弓身拱手、畢恭畢敬地站立,那神色專注的樣子,未脫頑童天真稚氣,表現出對母親極其恭順。作者通過對畫面精心的構置,充分發揮人物畫“造情”、“造境”之功能,鮮明地揭示了繪畫的主題。

《被打屁股的耶穌》馬克斯·恩斯特

有趣的是,被譽為“超現實主義的達·芬奇”的馬克斯·恩斯特也有一幅表現母親訓斥孩子場景的作品,而畫中主角竟是聖母與耶穌。馬克斯·恩斯特,1891—1976,德裔法國畫家,雕塑家。他在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藝術中,均居於主導地位。他的作品所展現的豐富而漫無邊際的想像力,對世界的荒誕之感,汲取自日爾曼浪漫主義和虛幻藝術的夢幻般的詩情畫意氛圍,令全世界驚異不已。

《慈母圖》 清 錢慧安

絹本設色 縱175釐米 橫92釐米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錢慧安(1833—1911),初名貴昌,字吉生,號雙管樓,一號清溪樵子,寶山(今屬上海市)人。僑居上海賣畫,名重一時。擅畫人物、仕女和花鳥。筆意遒勁,態度閒雅。《慈母圖》將偉大無私的母性渲染得十分崇高而令人感動。

《小淘氣》阿道夫·威廉·布格羅

1872年5017.5px×2730px

布格羅的作品已經完全擺脫了 古典主義手法的束縛,從生活出發,于現實中擷取題材,表達一種博愛的人性思想。他強調形式之美,關注母愛,善於運用幻想的方式,尤重女性美感的塑造。《小淘氣》便是這種浪漫主義作品,他筆下的孩子天真純潔,可愛至極,精緻細膩的畫風和完美無瑕的技巧,將母子情深的動人情景表現得溫馨嫵媚、活色生香。

名畫中的父親

高爾基說:“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巨著,讀懂了它,你就讀懂了整個人生!”父愛同母愛一樣偉大,但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嚴肅、剛強、博大精深的感情。來看看畫家塑造的“父親”是怎樣一種風采?

羅中立 《父親》

20世紀80年代初,羅中立以一幅《父親》震驚中國畫壇,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畫中這位純樸的農人也許是作者對父親及終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畫家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樸憨厚的父親畫面,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蕩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樸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

張洪贊 《父子》

世界上最安全的車輛,原來是父親的肩膀!中國的父親,勤勞淳樸、吃苦耐勞。父親往往是力量、權威、智慧的化身,父親的行為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豐子愷 《兼母的父》

《兼母的父》一畫,從側面畫出父親的擔當。在舊社會,生活的重擔往往更多地壓在父親的肩上,而此畫上的父親一要艱辛謀生,二要照顧孩子(可以想像孩子的媽媽正躺在病床上),看到此處,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父愛之情在畫面流動。

單國棟《節日之一》

畫家單國棟作品《節日》系列,用明麗的色彩,奔放的筆觸,表現春意盎然的高原在節日期間,幸福的藏族家庭喜悅、陽光的氣息撲面而來,讓人沉浸在即將來臨的高原春天的溫暖中。

王少倫 《父與子》

作者王少倫的目光更多地投在那些容易被我們忽視的農民這一階層上,以平靜的筆觸平鋪直敘,他的畫面帶著疑問,他與自己所表現的人物同呼吸,在讚美中發出聲聲歎息,他像表現自己的家人一樣描寫著那些農民。

李自健 《父親》

1986年 ,李自健為八旬高齡的父親繪製的這幅普通的寫實油畫頭像習作。凝聚了他對一生飽經創傷 、委曲求全的老父親那種發自內心的深刻理解與同情 。他用細膩的筆法,平實的語言,刻畫出一位元中國老人堅忍正直、淳樸善良的鮮明個性和民族共性。

陳逸飛 《父與子》

深深的高原文化情結,給予陳逸飛持之以恆的創作動力,《父與子》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最具特點,採用近距離鏡頭方式,滿幅僅畫父親與兒子的半身,構圖顯得格外飽滿。

飽含激情的大筆觸和大色塊,刻畫出飽經滄桑的藏族父子純真與善良,刻意凸顯藏民的質樸、野性、粗獷、原始、空靈、神秘。一方面強烈地表現出了藏民的人性化的情感,同時也描繪了他們世界的粗獷純樸的真實。

劉小東《脆弱小繩》

畫家劉小東《脆弱小繩》再現的是一派漁村碼頭的寧靜景象。畫中父輩與子輩之間生命的延續在那根從畫面上方垂下的纖細紅繩中加以暗示,像是分佈於身體各處的血管,寓意出一種天然的、不可阻隔的血脈傳承。儘管在那根紅繩身上,包裹著“脆弱”、“堅守”或是“無奈”等意涵,然而,父親那飽經風霜的面容、略微變形的身體以及充滿慈愛的眼神,與兒子那篤定凝視的雙眸之間,本就演繹出一種堅實的傳承。

羅中立 《渡河趕場》

羅中立《渡河趕場》創作於1991年,是羅中立風格轉型階段的重要作品。他用夢幻般的場景表現出了一種中國鄉村生活的特有詩意。在作品中,羅中立將農民與其賴以為生的大地緊密聯繫在了一起,通過對具體物件的誇張性描繪,展現了他們樸拙而又充滿情趣的生活世界。畫面中那種跳動的筆觸使作品充滿民間文化特有的泥土氣息和真實的厚重感。

梵古 《人生第一步》

本畫是梵古向米勒同名畫作的一次致敬。畫面是一塊農村的耕地,背面是農民的房屋;畫的右方一位農婦扶著小女兒幫助她學步;左方女嬰的農民父親蹲在地上張開雙手鼓勵她向前走。每個看到這個畫面的人,笑意都要飛上嘴角:人生的第一步,邁向父親。藍黃白綠的自然本色,誇張變形的筆調,讓人時時感覺到生命的躍動,平凡中充滿大愛深情,傾吐到畫作,帶給世人來自生命最深處不肯屈服的繪畫語言中震撼人心的呐喊。

彼得·保羅·魯本斯 《西蒙與佩羅》

波多黎各國家美術博物館門口的在這幅《西蒙與佩羅》,讓國人肅然起敬,或者感動得流淚,使這個國家的人以這幅畫為傲。因為露著胸部的年輕女人就是這位老者的女兒——佩羅,衣衫不整的老人便是她的父親西蒙。西蒙是為波多黎各的獨立而奮戰的英雄,被國王監禁在監獄裡,被判禁食刑——讓人慢慢的饑餓而死去,臨終前剛生完孩子的女兒來監獄探望父親。看見父親消瘦的軀體,解開自己的衣裳,將自己的奶水給予父親。

倫勃朗·哈爾曼松 《浪子回頭》

畫面以一個大家門戶的前廳為背景,畫中的老人已是風燭殘年,疲弱的視力(或者是因為對兒子的思念已經哭瞎了的眼睛)已不能幫助他更好地辨認面前的情景,他伸出雙手接受失而復得的兒子,那雙顫動的手在兒子的背上撫摸著,生命的源流在那兒奔湧著。衣衫襤褸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記:他揮霍盡了向父親索要的資材,時逢歉年,受雇為人放豬,食不果腹,飼料充饑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無盡的好處,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

丟勒 《父親的畫像》

丟勒的父親是一位出色的首飾工匠,丟勒從小就在自家的作坊當學徒。造首飾必須學習裝飾藝術,小丟勒在作坊裡受到了嚴格的繪畫訓練,父親教他臨摹各種圖樣和人物畫,丟勒很快地顯露出他的繪畫天才,並對繪畫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這時他鼓起勇氣請求父親允許他不當首飾匠而當一個畫家,想不到嚴厲的父親竟然依從了兒子的願望,並將他送到附近一位名畫家處學畫。父親的寬容造就了一代繪畫大師,在《父親的畫像》裡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丟勒對父親無限感激之情。

塞尚 《父親肖像》

1859年,塞尚父親在埃克斯附近購下維拉爾侯爵在十七世紀建造的熱德布芳花園,帶著妻子、兒子,兩個女兒在那裡避暑。塞尚在別墅中安排了自己的第一間畫室。他已經決定了自己的前途:不管父親如何反對,他也要作畫家。1861年4月,父親發現兒子實在沒有從商的才能,加上妻子和長女瑪麗的敦促, 他終於帶著低聲抱怨讓步了。

感恩天地滋養萬物,

感恩國家培養護佑,

感恩父母養育之恩,

感恩老師辛勤教導,

感恩同學關心幫助,

感恩所有付出的人……

感恩的心,

願你我都快樂吉祥!

《浴嬰圖》宋 佚名

團扇 絹本設色 縱35.8釐米 橫35.9釐米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此圖展示了古人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場景:為嬰兒洗澡。畫面設色淡雅明快,氣氛溫馨和諧,婦人的神情慈祥、嬰兒的天真無邪,無不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和現實意義。圖外有“周文矩”款字,系後添,此圖當為宋人作品。

《洗澡》 瑪麗·卡薩特

1892 布面油畫 (100.4x66釐米)

芝加哥藝術學院藏

《洗澡》是卡薩特於1879年4 月參加第四屆印象派畫展,展示的其中布面油畫之一。它也是卡薩特90年代中最傑出的一幅代表作。和宋代名畫《浴嬰圖》類似的是,在《洗澡》中,畫家瑪麗·卡薩特也利用日常生活的場景,刻畫母女之愛,特別是著力于刻畫女孩的可愛、母親親昵的動作,從而加深對母愛主題的烘托。

《孟母斷杼教子圖》清 康濤

縱88.4cm,橫3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圖的中心位置,孟母側身立于織機邊,左手指機,右手執刀,似在訓教;右下方,孟軻面朝母親弓身拱手、畢恭畢敬地站立,那神色專注的樣子,未脫頑童天真稚氣,表現出對母親極其恭順。作者通過對畫面精心的構置,充分發揮人物畫“造情”、“造境”之功能,鮮明地揭示了繪畫的主題。

《被打屁股的耶穌》馬克斯·恩斯特

有趣的是,被譽為“超現實主義的達·芬奇”的馬克斯·恩斯特也有一幅表現母親訓斥孩子場景的作品,而畫中主角竟是聖母與耶穌。馬克斯·恩斯特,1891—1976,德裔法國畫家,雕塑家。他在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藝術中,均居於主導地位。他的作品所展現的豐富而漫無邊際的想像力,對世界的荒誕之感,汲取自日爾曼浪漫主義和虛幻藝術的夢幻般的詩情畫意氛圍,令全世界驚異不已。

《慈母圖》 清 錢慧安

絹本設色 縱175釐米 橫92釐米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錢慧安(1833—1911),初名貴昌,字吉生,號雙管樓,一號清溪樵子,寶山(今屬上海市)人。僑居上海賣畫,名重一時。擅畫人物、仕女和花鳥。筆意遒勁,態度閒雅。《慈母圖》將偉大無私的母性渲染得十分崇高而令人感動。

《小淘氣》阿道夫·威廉·布格羅

1872年5017.5px×2730px

布格羅的作品已經完全擺脫了 古典主義手法的束縛,從生活出發,于現實中擷取題材,表達一種博愛的人性思想。他強調形式之美,關注母愛,善於運用幻想的方式,尤重女性美感的塑造。《小淘氣》便是這種浪漫主義作品,他筆下的孩子天真純潔,可愛至極,精緻細膩的畫風和完美無瑕的技巧,將母子情深的動人情景表現得溫馨嫵媚、活色生香。

名畫中的父親

高爾基說:“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巨著,讀懂了它,你就讀懂了整個人生!”父愛同母愛一樣偉大,但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嚴肅、剛強、博大精深的感情。來看看畫家塑造的“父親”是怎樣一種風采?

羅中立 《父親》

20世紀80年代初,羅中立以一幅《父親》震驚中國畫壇,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畫中這位純樸的農人也許是作者對父親及終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畫家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樸憨厚的父親畫面,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蕩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樸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

張洪贊 《父子》

世界上最安全的車輛,原來是父親的肩膀!中國的父親,勤勞淳樸、吃苦耐勞。父親往往是力量、權威、智慧的化身,父親的行為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豐子愷 《兼母的父》

《兼母的父》一畫,從側面畫出父親的擔當。在舊社會,生活的重擔往往更多地壓在父親的肩上,而此畫上的父親一要艱辛謀生,二要照顧孩子(可以想像孩子的媽媽正躺在病床上),看到此處,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父愛之情在畫面流動。

單國棟《節日之一》

畫家單國棟作品《節日》系列,用明麗的色彩,奔放的筆觸,表現春意盎然的高原在節日期間,幸福的藏族家庭喜悅、陽光的氣息撲面而來,讓人沉浸在即將來臨的高原春天的溫暖中。

王少倫 《父與子》

作者王少倫的目光更多地投在那些容易被我們忽視的農民這一階層上,以平靜的筆觸平鋪直敘,他的畫面帶著疑問,他與自己所表現的人物同呼吸,在讚美中發出聲聲歎息,他像表現自己的家人一樣描寫著那些農民。

李自健 《父親》

1986年 ,李自健為八旬高齡的父親繪製的這幅普通的寫實油畫頭像習作。凝聚了他對一生飽經創傷 、委曲求全的老父親那種發自內心的深刻理解與同情 。他用細膩的筆法,平實的語言,刻畫出一位元中國老人堅忍正直、淳樸善良的鮮明個性和民族共性。

陳逸飛 《父與子》

深深的高原文化情結,給予陳逸飛持之以恆的創作動力,《父與子》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最具特點,採用近距離鏡頭方式,滿幅僅畫父親與兒子的半身,構圖顯得格外飽滿。

飽含激情的大筆觸和大色塊,刻畫出飽經滄桑的藏族父子純真與善良,刻意凸顯藏民的質樸、野性、粗獷、原始、空靈、神秘。一方面強烈地表現出了藏民的人性化的情感,同時也描繪了他們世界的粗獷純樸的真實。

劉小東《脆弱小繩》

畫家劉小東《脆弱小繩》再現的是一派漁村碼頭的寧靜景象。畫中父輩與子輩之間生命的延續在那根從畫面上方垂下的纖細紅繩中加以暗示,像是分佈於身體各處的血管,寓意出一種天然的、不可阻隔的血脈傳承。儘管在那根紅繩身上,包裹著“脆弱”、“堅守”或是“無奈”等意涵,然而,父親那飽經風霜的面容、略微變形的身體以及充滿慈愛的眼神,與兒子那篤定凝視的雙眸之間,本就演繹出一種堅實的傳承。

羅中立 《渡河趕場》

羅中立《渡河趕場》創作於1991年,是羅中立風格轉型階段的重要作品。他用夢幻般的場景表現出了一種中國鄉村生活的特有詩意。在作品中,羅中立將農民與其賴以為生的大地緊密聯繫在了一起,通過對具體物件的誇張性描繪,展現了他們樸拙而又充滿情趣的生活世界。畫面中那種跳動的筆觸使作品充滿民間文化特有的泥土氣息和真實的厚重感。

梵古 《人生第一步》

本畫是梵古向米勒同名畫作的一次致敬。畫面是一塊農村的耕地,背面是農民的房屋;畫的右方一位農婦扶著小女兒幫助她學步;左方女嬰的農民父親蹲在地上張開雙手鼓勵她向前走。每個看到這個畫面的人,笑意都要飛上嘴角:人生的第一步,邁向父親。藍黃白綠的自然本色,誇張變形的筆調,讓人時時感覺到生命的躍動,平凡中充滿大愛深情,傾吐到畫作,帶給世人來自生命最深處不肯屈服的繪畫語言中震撼人心的呐喊。

彼得·保羅·魯本斯 《西蒙與佩羅》

波多黎各國家美術博物館門口的在這幅《西蒙與佩羅》,讓國人肅然起敬,或者感動得流淚,使這個國家的人以這幅畫為傲。因為露著胸部的年輕女人就是這位老者的女兒——佩羅,衣衫不整的老人便是她的父親西蒙。西蒙是為波多黎各的獨立而奮戰的英雄,被國王監禁在監獄裡,被判禁食刑——讓人慢慢的饑餓而死去,臨終前剛生完孩子的女兒來監獄探望父親。看見父親消瘦的軀體,解開自己的衣裳,將自己的奶水給予父親。

倫勃朗·哈爾曼松 《浪子回頭》

畫面以一個大家門戶的前廳為背景,畫中的老人已是風燭殘年,疲弱的視力(或者是因為對兒子的思念已經哭瞎了的眼睛)已不能幫助他更好地辨認面前的情景,他伸出雙手接受失而復得的兒子,那雙顫動的手在兒子的背上撫摸著,生命的源流在那兒奔湧著。衣衫襤褸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記:他揮霍盡了向父親索要的資材,時逢歉年,受雇為人放豬,食不果腹,飼料充饑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無盡的好處,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

丟勒 《父親的畫像》

丟勒的父親是一位出色的首飾工匠,丟勒從小就在自家的作坊當學徒。造首飾必須學習裝飾藝術,小丟勒在作坊裡受到了嚴格的繪畫訓練,父親教他臨摹各種圖樣和人物畫,丟勒很快地顯露出他的繪畫天才,並對繪畫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這時他鼓起勇氣請求父親允許他不當首飾匠而當一個畫家,想不到嚴厲的父親竟然依從了兒子的願望,並將他送到附近一位名畫家處學畫。父親的寬容造就了一代繪畫大師,在《父親的畫像》裡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丟勒對父親無限感激之情。

塞尚 《父親肖像》

1859年,塞尚父親在埃克斯附近購下維拉爾侯爵在十七世紀建造的熱德布芳花園,帶著妻子、兒子,兩個女兒在那裡避暑。塞尚在別墅中安排了自己的第一間畫室。他已經決定了自己的前途:不管父親如何反對,他也要作畫家。1861年4月,父親發現兒子實在沒有從商的才能,加上妻子和長女瑪麗的敦促, 他終於帶著低聲抱怨讓步了。

感恩天地滋養萬物,

感恩國家培養護佑,

感恩父母養育之恩,

感恩老師辛勤教導,

感恩同學關心幫助,

感恩所有付出的人……

感恩的心,

願你我都快樂吉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