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賞析:以水為師

2018國考申論範文賞析:以水為師

師者, 傳道受業解惑也。 在中國歷史上, 尊師重道被看作是德之要義。 對“師”的解讀更涉及到各個方面。 在人類生存的環境中, 有一種重要的物質, 那就是水。 在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讀過程中其實我們不難發現, 以水喻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 在水的身上我們能夠發現許多特質。 水滋潤萬物而不爭、水至柔而克剛、水適度而有益。 總而言之, 水的特質來自于它的智慧和仁愛。 不僅如此, 水更有著海納百川, 包容萬物的大氣魄, 是一種大德。 因此我們要以水為師, 師于水的智慧,

師于水的仁愛, 更師于水的包容。

以水為師, 師于水的智慧。 水的智慧體現於何處?老子認為:天下莫柔于水, 水至柔, 但許多堅硬的外物都能被水所攻破, 而滴水石穿正是對水這一特質的鮮明表達。 一滴水的力量微不足道, 但歷經千年著一點而持久發力則擁有了穿石的力量。 水, 順勢而為。 即水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 這並非逢迎, 而是一種審時度勢、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的大智慧。 古往今來, 有太多的案例印證著這一智慧, 一千多年前, 王錦治水讓黃河安瀾了八百年之久, 正是他因勢利導依據了黃河的自身規律。 七十多年前,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力量薄弱, 但卻能夠審時度勢, 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鬥爭路線, 並最終建立新中國。

放眼當下, 在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 我們更要學習水的大智慧, 不斷蓄積小力而成巨力, 以柔克剛, 因勢利導, 順勢而為。 在面對轉型期的諸多矛盾, 在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中能夠遊刃有餘。

以水為師, 師于水的仁愛。 德之體現在於寬厚仁愛, 這種隱喻, 來源於中國文化的傳統性格, 這一性格更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品質。 從水這一本身我們可以看到, 水惠及一切生物。 美逢大旱之季, 禾苗枯萎, 赤地千里, 而一場大雨便似甘露一樣滋養著大地, 普及化眾生, 這便是德。 水滋生萬物而不求回報, 這便是德。 水不僅惠及民生, 水更有“靜”之特性, 靜能助人陶冶情操、靜能幫人修生養性, 放下腳步認真思考。

21世紀的今天, 水的品質, 對國家的健康發展更有著積極的啟示。 如何走出物質至上而道德失範的陰霾?如何走出經濟至上而忽視民生的弊端?我們似乎走到太快了, 我們應該靜下心來, 認真思考。 我們要師于水的寬厚仁愛, 師于水的靜。 具體而言, 作為國家要以道德的力量來助推社會文明進步, 要以靜的思維來平衡經濟與民生。

以水為師, 師于水的包容。 老子曰:上善若水。 意思是指最大的善就像水一樣。 水可以隨著外物的變化而變化, 水不會改變外物的形狀, 而是不斷適應著外物來改變自己的形狀, 所以, 我們說水之無形, 但卻體現著水極大的包容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更是對水這一品質的鮮明表達。 因此, 我們要向水去學習。

從個人立身行事而言, 我們要容忍他人的缺點、傾聽他人的想法、學會換位思考。 從民族事業而言, 我們包容各個民族的文化, 將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 以文化的融合來促進民族的大團結。 從國家發展而言, 我們要包容他國的思想, 包容他國的施政之道, 包容他國的文化思想。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為國際間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回溯過往, 我們已經走過了十二個光輝的五年, 如今, 我們又迎來了第十三個五年計劃。 我們不難發現, 五年規劃的週期節點正好與第一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十分的接近, 更與黨中央國務院在十八大中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如出一撤、相輔相成、互為統一。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那就需要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我們的執政者以水為師, 學習水的智慧, 學習水的寬仁, 更學習水海納百川、包容萬物的大情懷。 把水的精神與品質植根於國家、民族事業發展的血液當中, 必將成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