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資深自媒體人告訴你:音訊播客應該怎麼做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路播客節目《亦談亦唱》, 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 如有音樂, 請聯繫作者。 )

前兩天在一個播客群裡, 有個小朋友做了一個非官方不算數的統計, 播客製作者的年齡大概是20到30歲居多, 男性高於名女性, 宅男居多, 收入普遍不高,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做播客的大部分都是屌絲啊。

其實, 這沒什麼太大的意義, 就算真是屌絲居多, 也只能說明, 播客的門檻太低。 現在你不需要什麼普通話水準測試了, 也不用考什麼主持人上崗證, 會用電腦編輯軟體, 就能做節目,

甚至直接對著手機說話就能做節目。

那麼問題來了, 播客真的是這麼容易做的東西嗎?

我翻了翻自己到手機, 我目前下載的播客應用軟體有10幾個, 但是我在所有這些APP上都沒有聽過10個以上的節目。 為什麼呢?我覺得太水。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 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先來探討一下播客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很多人理解播客, 覺得它不久是傳統廣播在互聯網上的另外一種呈現嗎?

其實播客絕對不是傳統的廣播的網路化延伸, 如果你足夠瞭解傳統廣播, 你就能發現, 現在的廣播節目大部分是新聞、音樂、娛樂和服務類節目, 所以傳統廣播主要抓取的是時效性、伴隨性和服務性。 但是這些東西如果放在播客上, 恐怕就不合適了。

首先, 播客做不了時效性很強的東西。 時效性的新聞早就被門戶網站和新聞用戶端牢牢佔據了, 也沒有足夠的空間和機會去展示。 而且, 時效性的節目只能聽一次, 它只具有時間價值, 而播客節目是幾乎永遠掛在你的頁面上的, 經不起反復收聽的節目,

是不可能以空間價值對抗傳統廣播的時間價值的。

其次, 我不看好播客做純音樂性的節目。 儘管這一類節目目前在播客中占的比例最大, 但是大部分音樂節目都不過是歌曲拼盤, 主持人可有可無, 聽這種節目還不如直接下個音樂播放機。 而且跟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還在於, 播客節目現在還沒有徹底解決音樂版權的問題, 大部分音樂節目還在偷偷摸摸用著網上免費下載的音樂, 這是個危險的陣地, 儘管有市場, 但是不可靠, 隨時可能面臨版權方的要脅, 我不看好它未來的發展。

再次, 服務類的節目為什麼也不適合播客呢?一檔服務類節目其實有幾個要素是必須要具備的, 一是擁有大量資訊, 比如餐飲分佈、商家折扣、用戶要求等等。

二是具備一定的線下活動能力, 這個完全是傳統廣播的強項, 因為無論是資訊還是活動能力, 都和當地語系化緊密聯繫, 而廣播是當地語系化特點最鮮明的媒體, 特別是城市電臺, 在涵養本地商家、掌握客戶資訊和聯繫聽眾方面已經立足多年, 這些東西, 一個播客節目根本實現不了, 如果你有能力實現, 也根本不會來做播客, 直接搞個APP去拉風投就完了。 那是另外一種玩法了。

最後, 還剩下娛樂類的節目, 比如相聲小品、脫口秀等等。 應該說, 這一類型的節目, 基本上既適合於傳統廣播, 也適用於播客節目, 但是問題在於, 一個還是版權, 二一個, 是話題尺度的問題。

所以, 播客節目到底做什麼比較合適呢?那就是思想類、原創娛樂類和教育類的節目。

這些節目基本上都不受時效性、地域性的限制。 這裡要特別提一下教育類的節目, 為什麼這一類的節目適合播客製作呢?一是教育類的市場很大, 有剛需, 二是教育類和其他服務類的節目相比, 可以獨立於線下實體活動存在, 因為教育更多的是一種知識介紹、經驗總結和技術學習, 比如教你學外語、教你帶孩子, 教你學唱歌等等。 它的前提是可以不依賴于大量的服務性資訊, 有線下支撐更好, 即使沒有, 也不影響它成為一檔好的節目。

所以回到我們最開始的問題,播客真的是那麼容易做的東西嗎?

那種隨隨便便錄一段話,或者拼湊上幾首歌,或者乾脆把電視節目和相聲小品、笑話段子原封不動複製過來的東西,嚴格來說,只能叫音訊內容,還稱不上一檔播客節目。而那些把傳統廣播電臺的節目照搬上來的東西,也不具備我剛才說的那幾個網路播客的特點。所以,很多人在播客世界裡入了門,但還沒有做成有影響力的節目,或者,你的節目聽得人很多,但是沒人對這個主播有印象有感情有忠誠度,問題就在這裡。

說到播客,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發現很多傳統廣播人做播客的反倒很少。這裡有時間精力的問題,也有一個思維慣性和工作習慣的問題。大部分電臺裡,最好的主持人基本上都在做路況加話題加音樂的節目、做夜話節目,或是做生活服務類的節目,這種節目幾乎百分百都是日播,信息量大,工作量也不小,主持人或製作人很難有時間再去完成一檔適合互聯網播出的節目。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即使有時間有精力,我也不認為大部分的傳統廣播主持人有能力做好一檔播客節目。說白了,這就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

再進一步說,廣播為什麼在媒介形式如此豐富多變的時代,始終還在生存和發展?因為廣播是最能體現個人價值的一種媒體。一個主持人所要呈現的,不僅僅是節目本身,還包括他自己,比如價值觀、情感、人格、性格、生活方式、處事態度等等。因為廣播主持人通常是一個人在駕馭節目,所以這些特點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並組合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在一個個體價值被越來越看重的時代下,廣播的這種魅力是不會被取代的。

而播客不僅保留了這個特點,更是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把個體價值和個性化的特徵更加放大化。在播客節目裡,儘管有太多不值一聽的節目,但是也同樣有不少真正優秀的節目,而這些節目背後,都是一個個有特點有個性有不同生活經驗的人,他們和傳統的廣播主持人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他們首先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其次才作為一個節目的靈魂存在。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很多是不適合消遣解悶、打發那些上下班高峰期堵車的無聊時間的,也不需要為博你一笑就拼湊些段子和笑話。在很多優秀的播客節目裡,我們不會聽到普通話一級甲等的字正腔圓,不會聽到新聞聯播裡的國內外風雲變幻,也不會聽到各種路況和修車資訊。但是我們能聽到一些全新的生活經歷,一些我們所不瞭解的世界的邊緣或者角落,一些我們從來沒有嘗試過的生活技術。甚至,那就是一個你不認識的人的故事、一本你沒有讀過的書,一首你沒有聽過的曲子,一些你不瞭解的內幕。

這些播客節目已經完全和傳統的廣播節目不同,甚至,他們也不適合放在傳統廣播裡收聽。但是,正是這種不一樣,才讓我們感覺欣慰。因為我們沒有走過去的老路,還在接受和嘗試著新生的變化。

其實,做播客的跟做傳統廣播的,其實根本不對立,我不認為哪種形式會戰勝對方,至少從目前階段來看,暫時誰也不會動不著誰。至於喜歡不喜歡,更接受哪種形式,完全是個人愛好,在我們都想與眾不同的時候,也請接受別人的不同甚至另類,這樣挺好。

其實,我並不是半路出家,也不能說僅僅是喜歡播客這種東西才去做。我在專業的廣播電臺幹了16年,廣播這個事既是我的愛好,也是我的職業,是我謀生的手段。

那麼問題又來了,像我這樣一個有正式職業、在傳統電臺混的還說的過去的人,為什麼要投身於互聯網播客節目呢?

這事得從1999年開始說起,那個時候我在電臺做一檔晚間綜藝節目,每週三天做錄播,四天上直播。當時電臺的直播間條件不比現在,就是一間幾平方的小屋,沒有工作站也沒有電腦,所有的音樂都是cd跟盒帶,得自己提前找好。上直播的時候,關了大燈,開一個黃色的小檯燈,帶上耳機,感覺整個世界都是我的了。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堅持每期節目的稿子全部手寫,從開頭的“聽眾朋友大家好”,到最後的“晚安再見”,每一個字都寫下來。那時候這樣做,不是因為我這天然的好習慣,而是知道自己還沒有那麼高的水準,不能隨便脫稿就說。

每次晚上下了節目,我坐一趟公交末班車,再步行10分鐘回家,這又是一個對自己直播後的興奮和節目感覺進行自我消化的過程。

說心裡話,那是我坐節目最爽的兩年。這種愉快一是因為我能自己寫稿子,說自己想說的話,放自己喜歡的歌。二是因為那幾年的節目,錄播和直播交替,既保持了直播的狀態,也鍛煉了後期製作的能力。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覺得一個廣播人必須得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話語權,有自己中意的文字、音樂或節目素材,並且能以自己擅長和喜歡的方式去表達。

後來我在電臺又做過很多類型的節目,幹過無數的崗位。但是當年那種對於廣播節目的感覺一直沒有消失。2012年,在輾轉了職業生涯的若干起起伏伏之後,我終於決定,在遠離話筒8年之後,再次回歸廣播一線。

但是不同的是,我不願意再選擇一個傳統廣播的命題式的節目來做了,在涉足了其他很多領域的工作之後,我不僅對廣播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也有了很多想法,這些東西之前曾經通過博客這種純文字性的媒介來表達過,但是它還不夠豐富,不夠直接。

而恰好互聯網播客在這幾年風生水起,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好機會,也是一個更合適的表現形式。

有一次跟幾個朋友吃飯,我說,我準備開自己的網路播客節目了。一個朋友開玩笑說,你啊,最好一邊跟大家聊天,一邊拿把琴,變說邊唱,肯定好玩。哎,我當時順著就說了一句,那不錯,一邊談,一邊唱,而且我做節目從來沒用過藝名或播音名,就用自己的大名梁義。那這個播客節目乾脆就叫《亦談亦唱》得了。

這個節目做了一年,然後我又和我的三個小夥伴一起搞了個“enjoyradio享電臺”。實事求是的說,我們不是最好的,目前我們只是想把自己的一點聲音表達出來,做一點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播客是會發展的,它是不會滿足於僅僅在手機用戶端或者網頁上被聽到的,公共場所、車輛,甚至我們的家庭設備都有可能出現這種形式。

在新的媒體態勢下,廣播的形式變化了,廣播的受眾變化了,廣播的收聽方式、傳播規律也變化了。我毅然投身於互聯網廣播的大潮裡,做點自己力所能及又心甘情願的事,和很多互聯網播客節目的朋友一起見證新世代新浪潮的到來。這是我的初衷。

而且,我覺得這個時代總歸是進步的,個體的訴求正在被重視,個體的聲音和態度是可以被表達出來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所作所為,很難被他人理解和認同,因為突破很難,而在突破的過程中成就一點什麼,就不僅是難的問題,可能還需要一些機會和運氣。

不能被理解常常是很痛苦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別人不理解就放棄自己,成為別人眼裡希望的那種人。我相信很多做播客的朋友跟我一樣,也許初衷就是想要表達一些什麼了,想要說一些平時沒法跟別人說,說了別人也不見得愛聽的話。而這種內心的原動力很重要,這是最起碼熱情,讓我們苦中作樂,不以為意。

播客可以讓你說出這些話來,可以幫我們找到獨特而固定的聽眾,甚至同類。有些內心的東西,也許,有人問我,我就會講,但是無人來。

那就在播客裡,當我是浮誇吧。

所以回到我們最開始的問題,播客真的是那麼容易做的東西嗎?

那種隨隨便便錄一段話,或者拼湊上幾首歌,或者乾脆把電視節目和相聲小品、笑話段子原封不動複製過來的東西,嚴格來說,只能叫音訊內容,還稱不上一檔播客節目。而那些把傳統廣播電臺的節目照搬上來的東西,也不具備我剛才說的那幾個網路播客的特點。所以,很多人在播客世界裡入了門,但還沒有做成有影響力的節目,或者,你的節目聽得人很多,但是沒人對這個主播有印象有感情有忠誠度,問題就在這裡。

說到播客,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發現很多傳統廣播人做播客的反倒很少。這裡有時間精力的問題,也有一個思維慣性和工作習慣的問題。大部分電臺裡,最好的主持人基本上都在做路況加話題加音樂的節目、做夜話節目,或是做生活服務類的節目,這種節目幾乎百分百都是日播,信息量大,工作量也不小,主持人或製作人很難有時間再去完成一檔適合互聯網播出的節目。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即使有時間有精力,我也不認為大部分的傳統廣播主持人有能力做好一檔播客節目。說白了,這就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

再進一步說,廣播為什麼在媒介形式如此豐富多變的時代,始終還在生存和發展?因為廣播是最能體現個人價值的一種媒體。一個主持人所要呈現的,不僅僅是節目本身,還包括他自己,比如價值觀、情感、人格、性格、生活方式、處事態度等等。因為廣播主持人通常是一個人在駕馭節目,所以這些特點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並組合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在一個個體價值被越來越看重的時代下,廣播的這種魅力是不會被取代的。

而播客不僅保留了這個特點,更是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把個體價值和個性化的特徵更加放大化。在播客節目裡,儘管有太多不值一聽的節目,但是也同樣有不少真正優秀的節目,而這些節目背後,都是一個個有特點有個性有不同生活經驗的人,他們和傳統的廣播主持人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他們首先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其次才作為一個節目的靈魂存在。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很多是不適合消遣解悶、打發那些上下班高峰期堵車的無聊時間的,也不需要為博你一笑就拼湊些段子和笑話。在很多優秀的播客節目裡,我們不會聽到普通話一級甲等的字正腔圓,不會聽到新聞聯播裡的國內外風雲變幻,也不會聽到各種路況和修車資訊。但是我們能聽到一些全新的生活經歷,一些我們所不瞭解的世界的邊緣或者角落,一些我們從來沒有嘗試過的生活技術。甚至,那就是一個你不認識的人的故事、一本你沒有讀過的書,一首你沒有聽過的曲子,一些你不瞭解的內幕。

這些播客節目已經完全和傳統的廣播節目不同,甚至,他們也不適合放在傳統廣播裡收聽。但是,正是這種不一樣,才讓我們感覺欣慰。因為我們沒有走過去的老路,還在接受和嘗試著新生的變化。

其實,做播客的跟做傳統廣播的,其實根本不對立,我不認為哪種形式會戰勝對方,至少從目前階段來看,暫時誰也不會動不著誰。至於喜歡不喜歡,更接受哪種形式,完全是個人愛好,在我們都想與眾不同的時候,也請接受別人的不同甚至另類,這樣挺好。

其實,我並不是半路出家,也不能說僅僅是喜歡播客這種東西才去做。我在專業的廣播電臺幹了16年,廣播這個事既是我的愛好,也是我的職業,是我謀生的手段。

那麼問題又來了,像我這樣一個有正式職業、在傳統電臺混的還說的過去的人,為什麼要投身於互聯網播客節目呢?

這事得從1999年開始說起,那個時候我在電臺做一檔晚間綜藝節目,每週三天做錄播,四天上直播。當時電臺的直播間條件不比現在,就是一間幾平方的小屋,沒有工作站也沒有電腦,所有的音樂都是cd跟盒帶,得自己提前找好。上直播的時候,關了大燈,開一個黃色的小檯燈,帶上耳機,感覺整個世界都是我的了。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堅持每期節目的稿子全部手寫,從開頭的“聽眾朋友大家好”,到最後的“晚安再見”,每一個字都寫下來。那時候這樣做,不是因為我這天然的好習慣,而是知道自己還沒有那麼高的水準,不能隨便脫稿就說。

每次晚上下了節目,我坐一趟公交末班車,再步行10分鐘回家,這又是一個對自己直播後的興奮和節目感覺進行自我消化的過程。

說心裡話,那是我坐節目最爽的兩年。這種愉快一是因為我能自己寫稿子,說自己想說的話,放自己喜歡的歌。二是因為那幾年的節目,錄播和直播交替,既保持了直播的狀態,也鍛煉了後期製作的能力。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覺得一個廣播人必須得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話語權,有自己中意的文字、音樂或節目素材,並且能以自己擅長和喜歡的方式去表達。

後來我在電臺又做過很多類型的節目,幹過無數的崗位。但是當年那種對於廣播節目的感覺一直沒有消失。2012年,在輾轉了職業生涯的若干起起伏伏之後,我終於決定,在遠離話筒8年之後,再次回歸廣播一線。

但是不同的是,我不願意再選擇一個傳統廣播的命題式的節目來做了,在涉足了其他很多領域的工作之後,我不僅對廣播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也有了很多想法,這些東西之前曾經通過博客這種純文字性的媒介來表達過,但是它還不夠豐富,不夠直接。

而恰好互聯網播客在這幾年風生水起,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好機會,也是一個更合適的表現形式。

有一次跟幾個朋友吃飯,我說,我準備開自己的網路播客節目了。一個朋友開玩笑說,你啊,最好一邊跟大家聊天,一邊拿把琴,變說邊唱,肯定好玩。哎,我當時順著就說了一句,那不錯,一邊談,一邊唱,而且我做節目從來沒用過藝名或播音名,就用自己的大名梁義。那這個播客節目乾脆就叫《亦談亦唱》得了。

這個節目做了一年,然後我又和我的三個小夥伴一起搞了個“enjoyradio享電臺”。實事求是的說,我們不是最好的,目前我們只是想把自己的一點聲音表達出來,做一點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播客是會發展的,它是不會滿足於僅僅在手機用戶端或者網頁上被聽到的,公共場所、車輛,甚至我們的家庭設備都有可能出現這種形式。

在新的媒體態勢下,廣播的形式變化了,廣播的受眾變化了,廣播的收聽方式、傳播規律也變化了。我毅然投身於互聯網廣播的大潮裡,做點自己力所能及又心甘情願的事,和很多互聯網播客節目的朋友一起見證新世代新浪潮的到來。這是我的初衷。

而且,我覺得這個時代總歸是進步的,個體的訴求正在被重視,個體的聲音和態度是可以被表達出來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所作所為,很難被他人理解和認同,因為突破很難,而在突破的過程中成就一點什麼,就不僅是難的問題,可能還需要一些機會和運氣。

不能被理解常常是很痛苦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別人不理解就放棄自己,成為別人眼裡希望的那種人。我相信很多做播客的朋友跟我一樣,也許初衷就是想要表達一些什麼了,想要說一些平時沒法跟別人說,說了別人也不見得愛聽的話。而這種內心的原動力很重要,這是最起碼熱情,讓我們苦中作樂,不以為意。

播客可以讓你說出這些話來,可以幫我們找到獨特而固定的聽眾,甚至同類。有些內心的東西,也許,有人問我,我就會講,但是無人來。

那就在播客裡,當我是浮誇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