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7種學生提分很難!作為家長,你知道孩子的學習方式嗎?

對每一個孩子而言, 他真實的學習能力, 決定了他學什麼和怎麼學是適合自己的, 是否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但是往往很多因素影響著孩子的學習。

7種難以提分類型的學生

1、基礎不實型

癥結所在:解題方向不明確。

具體分析:從學生自身來分析, 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對於簡單題, 掉以輕心, 漏題丟分;對於中檔題, 分析不清楚, 模棱兩可;對於複雜題, 自身知識結構和做題技巧不到位, 缺乏分析能力。

建議:學習就像蓋房子, 首先需要提前做好規劃, 打好地基, 然後我們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藍圖, 一塊一塊為自己的城堡舔磚加瓦。

因此, 一個真正優秀的學習者, 不是碌碌無為的搬磚工人, 而是埋頭苦幹的建造師。 先明確解題方向, 才能下一步如何建造什麼樣的“房子”。

2、粗心大意型

癥結所在:失分全是“粗心”惹的禍。

具體分析:“真粗心”屬於“偶然性”發生的錯誤, 下次稍加注意即可改正。 “假粗心”屬於“經常性”發生的錯誤。 此類學生在處理問題上缺乏嚴密的邏輯性, 無法“完美”地答題, 追根溯源是知識結構和脈絡掌握的不是很清晰。 這就需要鞏固基礎知識, 加強訓練, 並通過心理疏導來徹底杜絕粗心。

建議:粗心型的學生往往會給自己下次稍加注意即可, 改正這樣的藉口去掩蓋自己的失誤。 你要相信, 真正優秀的人到哪裡都是優秀的,

這也是激勵著我們不斷發掘自己的潛力, 實現一個更好的自我。

3、苦學無效型

癥結所在:學習很努力, 但學習效率不高。

具體分析:“苦學無效”困擾著很多中學生, 學得累又考不好, 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感。 該類學生是因為沒找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缺乏技巧, 導致效率較低。

建議:那些一開始成績不是太好的同學, 一次次的考試失利可能會使他們喪失信心, 努力付出卻又得不到回報更是會讓他們備受打擊, 但是應該相信, 只要掌握了正確的, 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一件樂在其中的事, 只有我們真正的熱愛學習, 才能享受學習的過程, 享受得到回報的那種喜悅。

4、動力不足型

癥結所在:被動學習, 學習目標不清晰。

具體分析:此類學生學習目標不清晰, 屬於被動學習, 而且基礎知識不牢固, 學習上制定的計畫也無法實現, 渾渾噩噩地上課, 對學習和考試缺乏熱情和動力。

建議:關於動力大家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 然後找到一件跟目標有關的物件擺放在座位上。 比如你想考那所中學, 可以去學校參觀一下, 走的時候帶一個學校的筆記本回去, 每天看著這個筆記本感覺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5、缺少思路型

癥結所在:做題太少, 需要強化訓練。

具體分析:此類學生主要體現在看到試題後不知如何下手, 也不知道如何審題、如何運用知識點來解題。 他們往往感覺課堂知識都學會了, 但是一考試就蒙了。

建議:有些人數學不好但是還能每次都拿到不錯的成績,

其實完全得益於題海戰術, 因為在中考數學中遇到的每一道題都是他們已經重複做過, 並且也錯過, 改正過無數次的題。 但是要強調的是, 題海戰術並不是一味地埋頭做題。 首先, 使用輔導資料一定要有選擇性, 做好題, 才會有好成績。

6、偏科型

癥結所在: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課程的加重有關。

具體分析:同學們對各門課程的興趣不同, 投入的精力不同, 各科的成績難免存在差別。 一旦這個差別比較大, 便成了偏科。 學生一旦出現偏科現象, 如果得不到及時引導, 往往會造成煩躁和厭倦, 進而產生對學習的厭煩情緒, 很可能波及其他學科。 偏科的孩子, 往往受老師的影響比較大, 這樣的孩子一旦喪失對這一學科學好的信心,

導致惡性循環。 另外, 家長的愛好以及職業差異也會誘發學生偏科。 學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

建議:正確認識障礙, 排解不愉悅的心理體驗, 激發“弱科”興趣, 鍛煉學習意志。 發揮“強科”之長, 以長促長, 取長補短。

7、思想渙散、上課走神型

癥結所在:思想渙散, 課堂上注意力經常不集中, 所以導致基礎薄弱、知識生疏等等。

具體分析:之前學過的知識沒有消化好, 跟不上課堂進度, 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集中注意力的訓練, 所以思想渙散, 易受外界打擾, 老師教學方式呆板、枯燥, 導致學生興趣注意點轉移, 無心聽課。

建議:生動講, 巧抓學生興趣點, 吸引學習好奇心, 專心聽, 老師一對一解疑難, 集中學習注意力敢於問,師生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課堂效率,重點記,課堂勤記筆記,上課不再開小差。

調查顯示,近八成家長並不瞭解自己的孩子如何學習才最有效。只有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你才可以更好地觀察和把握孩子的能力。

什麼是學習方式

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同,有的孩子通過聽來學習的能力很好,比如老師講授課文的內容,他複述的時候就好像自己讀過一樣;而有的孩子卻必須通過動手實際操作,用體驗去瞭解所學的內容;還有的孩子又正是依靠講述來學習。

一個典型的依靠聽和體驗來學習的人,他讀書的效果就遠不如去聽和體驗。而一個依靠活動去體驗的人,一體驗,他就能把所學的東西內化,將知識和經驗整合在一起。還有的人一讀起書來廢寢忘食,他通過讀和知識反復發生著關係,這就是屬於他的學習方式。

我們並不知道孩子天然是用什麼方式學習的,如果我們只按照一種學習模式來教育孩子,勢必就會與許多孩子的學習方式相衝突。在許多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按照大綱和知識點講解著,孩子們無一例外地只能坐在那兒聽,缺乏實踐自己學習方式的機會,勢必會導致許多孩子的學習出問題。如果我們一刀切的話,就只能僥倖地看個體老師的風格跟孩子的學習方式是否吻合,如果不吻合,那這個孩子可能就會遭受挫敗。

如何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

第一:觀察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只有你觀察和瞭解這種充實的、活潑的、幼稚的生活;只有你細心的考慮這種生活,參加到這種生活裡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而且有益;如果你只站在兒童生活的邊緣上……你的教育不能使他們口服心服。觀察,簡單地說,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卻讓很多家長為難。因為這些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加上互相比較的心理,還沒等孩子表現出自己的方式,就忍不住教之以“最有效”的方法,並耳提面命讓其形成習慣。如此一來,不僅孩子痛苦,家長也長歎璞玉難雕。

第二:接納

居里夫人的小女兒艾芙活潑聰明,和姐姐的推理能力不同,她具有非凡的音樂天分。居里夫人在實行教育時,並沒有一刀切,只是進行適當的啟蒙教育。居里夫人談及小女兒:“起初只能勉強跟上學院的課程,後來才沒有困難。她努力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都能令我滿意。”當我們有足夠的內心讓孩子的展現自己最天然的部分,還是有一些家長,認為這是難以理解和接納的,就強迫孩子去改變。有的孩子能將他的挫敗說出來的,而又有多少孩子是說不出來的呢?說不出來,孩子是怎麼去面對這些壓力的呢?

我們看待孩子的角度,不能只從成績出發,一個偏重發展認知的人,儘管頭腦可能很發達,但他的生命是僵硬的,人的內在就處於殘缺的狀態。尊重孩子的學習方式,就是尊重他和自己內在各個部分的連接。而我們追尋幸福生活的能力,就來自內在的完整。

集中學習注意力敢於問,師生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課堂效率,重點記,課堂勤記筆記,上課不再開小差。

調查顯示,近八成家長並不瞭解自己的孩子如何學習才最有效。只有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你才可以更好地觀察和把握孩子的能力。

什麼是學習方式

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同,有的孩子通過聽來學習的能力很好,比如老師講授課文的內容,他複述的時候就好像自己讀過一樣;而有的孩子卻必須通過動手實際操作,用體驗去瞭解所學的內容;還有的孩子又正是依靠講述來學習。

一個典型的依靠聽和體驗來學習的人,他讀書的效果就遠不如去聽和體驗。而一個依靠活動去體驗的人,一體驗,他就能把所學的東西內化,將知識和經驗整合在一起。還有的人一讀起書來廢寢忘食,他通過讀和知識反復發生著關係,這就是屬於他的學習方式。

我們並不知道孩子天然是用什麼方式學習的,如果我們只按照一種學習模式來教育孩子,勢必就會與許多孩子的學習方式相衝突。在許多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按照大綱和知識點講解著,孩子們無一例外地只能坐在那兒聽,缺乏實踐自己學習方式的機會,勢必會導致許多孩子的學習出問題。如果我們一刀切的話,就只能僥倖地看個體老師的風格跟孩子的學習方式是否吻合,如果不吻合,那這個孩子可能就會遭受挫敗。

如何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

第一:觀察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只有你觀察和瞭解這種充實的、活潑的、幼稚的生活;只有你細心的考慮這種生活,參加到這種生活裡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而且有益;如果你只站在兒童生活的邊緣上……你的教育不能使他們口服心服。觀察,簡單地說,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卻讓很多家長為難。因為這些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加上互相比較的心理,還沒等孩子表現出自己的方式,就忍不住教之以“最有效”的方法,並耳提面命讓其形成習慣。如此一來,不僅孩子痛苦,家長也長歎璞玉難雕。

第二:接納

居里夫人的小女兒艾芙活潑聰明,和姐姐的推理能力不同,她具有非凡的音樂天分。居里夫人在實行教育時,並沒有一刀切,只是進行適當的啟蒙教育。居里夫人談及小女兒:“起初只能勉強跟上學院的課程,後來才沒有困難。她努力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都能令我滿意。”當我們有足夠的內心讓孩子的展現自己最天然的部分,還是有一些家長,認為這是難以理解和接納的,就強迫孩子去改變。有的孩子能將他的挫敗說出來的,而又有多少孩子是說不出來的呢?說不出來,孩子是怎麼去面對這些壓力的呢?

我們看待孩子的角度,不能只從成績出發,一個偏重發展認知的人,儘管頭腦可能很發達,但他的生命是僵硬的,人的內在就處於殘缺的狀態。尊重孩子的學習方式,就是尊重他和自己內在各個部分的連接。而我們追尋幸福生活的能力,就來自內在的完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