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嬰幼兒急性腹痛怎麼辦?常見的嬰幼兒急性腹痛原因

嬰兒只要哭鬧到無法安撫, 不少父母多認定是不舒服, 而這不舒服又大半是懷疑肚子痛。 即使是年紀較大的孩子, 雖有語言能力, 但還不太會表達, 只要不舒服, 也多會說肚子痛痛。

其實造成嬰幼兒的腹痛可能原因很多, 由於腹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 不同的年齡各有不同的常見疾病, 還要考量患者過往病史, 並避免落入陷阱中。 有些急性發作的腹痛可能危及性命, 甚至需要手術治療, 有些慢性發作則是功能性疾病, 下面介紹一些小兒急性腹痛的常見原因(不包括外傷引起)。

由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較無口語表達能力, 更增添診斷的難度, 因此, 本文就2歲前可能的腹痛原因探討, 幫助父母觀察寶寶不舒服時的狀況, 就診時, 可將觀察所得提供兒科醫生做為診斷時的參考。

嬰幼兒腸絞痛

如果不滿3、4個月大的嬰兒, 總在傍晚或深夜時分出現莫名的哭鬧,

每次持續哭泣2、3個小時, 而且連續幾天都如此, 父母看到寶寶臉部漲紅且不斷哭泣, 雙腿呈彎曲姿勢, 相信無不感到手足無措。 但帶去就醫, 兒科醫師經過檢查, 除了敲肚子聽到明顯鼓音, 腸子蠕動不夠快, 排除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 多會跟父母說, 寶寶沒病, 大概是腸絞痛。

如何判斷是腸絞痛

真要確診為腸絞痛, 必須符合三原則:即在1天內哭鬧時間大於3個小時, 1個星期有3天以上, 連續3個星期皆如此, 從3周大開始到3個月大有這種情況, 才能說寶寶有腸絞痛的問題。

腸絞痛的原因

也許父母一聽腸絞痛又更緊張了, 但這其實不是病, 而是常見於寶寶3周大到3個月大的普遍狀況, 兒科醫生在排除沒有其他疾病造成寶寶不舒服後所下的一個診斷,

為何會如此?至今仍原因不明。

不過, 可以肯定的是, 腸絞痛是良性的, 父母不需過於擔心, 倒是得花時間安撫哭泣的孩子, 讓他感受到父母的存在而減少哭泣。 若3、4月以後, 仍有莫名哭泣, 且一陣一陣的時哭時停, 可能要懷疑是否有腸套疊了。

判斷腸絞痛時要確認是否奶蛋白過敏、乳糖不耐受

在診斷孩子是否為腸絞痛時, 還需要確認是否與奶蛋白過敏、乳糖不耐症有關, 喝配方奶的寶寶容易對牛奶蛋白過敏, 常見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及嘔吐, 有此懷疑時, 會建議父母幫孩子換低度水解蛋白配方奶, 觀察一陣子, 如果症狀仍未改善, 則可能要考慮改換高度水解蛋白配方奶。

母乳寶寶也可能對牛奶蛋白過敏,

提醒喂母乳的媽媽, 若寶寶有此問題的話, 哺喂母乳期間應避免食用牛奶、起士、優格與乳酪等相關乳製品食物。

至於乳糖不耐症則是母乳寶寶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寶寶有時吃進過多的乳糖, 沒被分解的乳糖會在腸道中發酵產氣, 進而造成寶寶脹氣、哭鬧不安、頻繁的解酸水便, 有時甚至會出現血便。

通常繼續喂母乳沒問題, 但要改變餵食技巧, 不要讓寶寶頻繁換邊喝奶, 避免總是吃到乳糖含量較多、脂肪量較少的前奶, 建議讓寶寶吸一邊的乳房, 直到自己鬆口為止。 除非寶寶經常溢吐奶, 甚至出現體重減輕與血便, 才會考慮是否改喝無乳糖配方奶。

腸套疊

腸套疊, 是指腸子的前段套入後段的腸腔內, 造成腸黏膜腫脹及腸道阻塞。 好發年紀約3個月大至6歲, 根據統計, 60%的病例在1歲內發生;80%的病例在兩歲內發生。

腸套疊判斷

腸套疊發作時, 寶寶會因為一陣又一陣的劇烈疼痛而突然哭鬧不休, 可見寶寶兩腳會彎曲至腹部。 但不痛時, 又一如往常。 不過, 隨著病情進展, 腸黏膜逐漸腫脹,腸子愈套愈緊,疼痛頻率愈來愈密集,寶寶哭鬧的次數與強度隨之增加。

急性腸套疊若未及時診斷,腫脹的黏膜會造成腸道缺血、甚至壞死,將有生命危險,因此,家長的觀察很重要。

腸套疊要及時就診

若父母發現孩子一陣哭、一陣好,或有不明原因的嘔吐,甚至在寶寶放鬆的時候,也能在腹部右側摸到如香腸形狀的鼓起,甚至看到解出有如草莓果醬樣糞便,就要提高警覺,務必儘快就診。就診時,最好至大醫院,以利後續的檢查與治療。

當臨床症狀及身體檢查高度懷疑為腸套疊,就會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診後,會以鋇劑、空氣或生理食鹽水灌通套疊的部分;若是無法完全解套或狀況嚴重者,則以手術處理。一般而言,發生48小時內時,多能以灌腸處理,成功率約為70~90%;大於48小時的話,則因腫脹情況嚴重,容易引起腹膜炎,就可能必須即時以手術處理。

急性腸胃炎

因急性腸胃炎引起的腹痛是突發現象,但通常之前多已出現發燒、嘔吐與上呼吸道與腹瀉的症狀,但腹痛與這些症狀也可能同時發生。腹痛的位置可能涵蓋整個腹部,但也未必有確切位置,輕壓寶寶的肚子,並不會有局部性的壓痛或反彈痛。

提醒父母,若是寶寶出現高燒不退、持續嘔吐、脫水等現象,則必須盡速就醫診治。

嬰幼兒的急性腸胃炎,多因感染細菌(如不潔食物感染的沙門氏菌)或病毒(如輪狀病毒或諾羅病毒)所引起,由於腸胃炎可能是病毒或細菌感染,該如何區分呢?除了檢查,也可根據排泄物來判斷,因病毒感染多侵犯小腸,容易造成大量水便;而細菌性腸胃炎則對大腸造成嚴重破壞,大便通常為黏液血便。腹瀉治療的主要重點在預防脫水發生,必須評估脫水的狀況,決定治療照護的方式:

.輕度與中度:以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重度:住院接受靜脈點滴注射。

便秘

寶寶腹痛而來掛急診,至少有兩三成是因便秘而起,來的時候常常痛到嘴唇發白、全身冒冷汗,甚至出現嘔吐和輕微發燒,把家長嚇個半死,以為是急性腸胃炎或盲腸炎,但通常經過浣腸後,馬上就生龍活虎。

九成以上的便秘是屬於功能性,主要與飲食習慣和排便習慣有關。如果寶寶偏重高蛋白飲食、水分攝取不足,或缺乏碳水化合物和纖維質的攝取,都會影響腸胃蠕動而容易導致便秘。尤其國內小朋友偏愛速食,常吃速食很容易攝取過量的脂肪、蛋白質,加上纖維質不足,所以更容易有便秘的困擾!

有些較大的寶寶可能因為不習慣在外面上廁所或貪玩而憋住不大便,當便便堆積在大腸過久,就會因水份被吸收而變得幹硬,也更難解出,甚至在排便的過程中,粗大的大便將肛門黏膜撐裂,每次排便都會因此而疼痛及流血,惡性循環的結果讓寶寶對解便更加抗拒。

雖然長期便秘的小朋友九成以上為功能性的問題,但仍有一成為非功能性便秘,其原因可能是:腸道結構有異常(如先天性巨結腸症、肛門狹窄);內分泌或代謝上之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低下、腎小管酸血症);神經肌肉疾患(如脊柱裂、脊髓發育不良);某些藥物(如抗組織胺、抗膽鹼藥物)之副作用造成腸胃蠕動減緩。診斷上必須小心排除這些可能性,尤其是先天性巨結腸症,此病很容易引發細菌在大腸內滋生,造成毒性巨結腸症引發腸穿孔及敗血症,造成死亡。

對於新生兒胎便沒有在出生24時內解出,而後又經常便秘腹脹及體重增加不理想者,須懷疑先天性巨結腸症之可能。必要時可以轉介至小兒腸胃科門診安排進一步之檢查,包括腹部X光片、超音波、下消化道攝影、肛門黏膜切片檢查及測量肛門直腸之壓力反射等。

闌尾炎

闌尾炎是急性腹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任何年齡層(包括出生幾天的嬰兒或老年人)都有可能罹患急性闌尾炎。兒童亦是好發急性闌尾炎的族群,3歲後發生此疾病機會就增加很多。

在臨床上,導致急性闌尾炎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闌尾管腔阻塞,其中包括糞石、周邊淋巴腺發炎腫脹、食物殘渣、甚至是蛔蟲;而一旦管腔出口受阻,其黏膜所分泌的黏液無法排出,使得闌尾管腔壓力升高而造成內膜糜爛,再加上闌尾壁血液迴圈不佳,導致細菌侵入管壁,使得闌尾壞死而破裂;倘若膿液滲入腹腔,則會造成急性腹膜炎。

闌尾炎的治療不能等,一旦確診,就要立刻以外科手術切除,避免時間拖久,闌尾壞死穿孔造成腹膜炎或腹部膿瘍,甚至引起敗血症。

一時無法確診應留院觀察

嬰幼兒的腹痛問題真的不簡單,有時是全身性疾病所引起,如:

.腹痛也是肺炎或心肌炎的症狀之一,因為發炎處靠近腸胃,會影響腸胃蠕動,容易被當腸胃炎處理。當腹痛伴隨臉色蒼白、會喘時,就要提高警覺了。

.泌尿道感染或結石、腎盂腎炎,也會有腹痛症狀。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患者,會有進食減少、噁心、嘔吐、呼吸喘,持續劇烈腹痛等症狀,容易被誤診為腸胃炎。

.嬰幼兒腹痛,又在下肢或臀部出現紫斑,則可能是過敏性紫斑症的特徵。

.腹痛且合併出現膚色變黃、倦怠則可能是肝炎或膽囊、膽管發炎。

基於腹痛有太多種可能原因,只要可能性未能完全排除,就會請病童留院觀察,避免病情變化快速,尤其像心肌炎,病程進展又猛又急,死亡率高達50%〜70% ,若未能及時予以處置,往往就讓孩子猝死。

腸黏膜逐漸腫脹,腸子愈套愈緊,疼痛頻率愈來愈密集,寶寶哭鬧的次數與強度隨之增加。

急性腸套疊若未及時診斷,腫脹的黏膜會造成腸道缺血、甚至壞死,將有生命危險,因此,家長的觀察很重要。

腸套疊要及時就診

若父母發現孩子一陣哭、一陣好,或有不明原因的嘔吐,甚至在寶寶放鬆的時候,也能在腹部右側摸到如香腸形狀的鼓起,甚至看到解出有如草莓果醬樣糞便,就要提高警覺,務必儘快就診。就診時,最好至大醫院,以利後續的檢查與治療。

當臨床症狀及身體檢查高度懷疑為腸套疊,就會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診後,會以鋇劑、空氣或生理食鹽水灌通套疊的部分;若是無法完全解套或狀況嚴重者,則以手術處理。一般而言,發生48小時內時,多能以灌腸處理,成功率約為70~90%;大於48小時的話,則因腫脹情況嚴重,容易引起腹膜炎,就可能必須即時以手術處理。

急性腸胃炎

因急性腸胃炎引起的腹痛是突發現象,但通常之前多已出現發燒、嘔吐與上呼吸道與腹瀉的症狀,但腹痛與這些症狀也可能同時發生。腹痛的位置可能涵蓋整個腹部,但也未必有確切位置,輕壓寶寶的肚子,並不會有局部性的壓痛或反彈痛。

提醒父母,若是寶寶出現高燒不退、持續嘔吐、脫水等現象,則必須盡速就醫診治。

嬰幼兒的急性腸胃炎,多因感染細菌(如不潔食物感染的沙門氏菌)或病毒(如輪狀病毒或諾羅病毒)所引起,由於腸胃炎可能是病毒或細菌感染,該如何區分呢?除了檢查,也可根據排泄物來判斷,因病毒感染多侵犯小腸,容易造成大量水便;而細菌性腸胃炎則對大腸造成嚴重破壞,大便通常為黏液血便。腹瀉治療的主要重點在預防脫水發生,必須評估脫水的狀況,決定治療照護的方式:

.輕度與中度:以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重度:住院接受靜脈點滴注射。

便秘

寶寶腹痛而來掛急診,至少有兩三成是因便秘而起,來的時候常常痛到嘴唇發白、全身冒冷汗,甚至出現嘔吐和輕微發燒,把家長嚇個半死,以為是急性腸胃炎或盲腸炎,但通常經過浣腸後,馬上就生龍活虎。

九成以上的便秘是屬於功能性,主要與飲食習慣和排便習慣有關。如果寶寶偏重高蛋白飲食、水分攝取不足,或缺乏碳水化合物和纖維質的攝取,都會影響腸胃蠕動而容易導致便秘。尤其國內小朋友偏愛速食,常吃速食很容易攝取過量的脂肪、蛋白質,加上纖維質不足,所以更容易有便秘的困擾!

有些較大的寶寶可能因為不習慣在外面上廁所或貪玩而憋住不大便,當便便堆積在大腸過久,就會因水份被吸收而變得幹硬,也更難解出,甚至在排便的過程中,粗大的大便將肛門黏膜撐裂,每次排便都會因此而疼痛及流血,惡性循環的結果讓寶寶對解便更加抗拒。

雖然長期便秘的小朋友九成以上為功能性的問題,但仍有一成為非功能性便秘,其原因可能是:腸道結構有異常(如先天性巨結腸症、肛門狹窄);內分泌或代謝上之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低下、腎小管酸血症);神經肌肉疾患(如脊柱裂、脊髓發育不良);某些藥物(如抗組織胺、抗膽鹼藥物)之副作用造成腸胃蠕動減緩。診斷上必須小心排除這些可能性,尤其是先天性巨結腸症,此病很容易引發細菌在大腸內滋生,造成毒性巨結腸症引發腸穿孔及敗血症,造成死亡。

對於新生兒胎便沒有在出生24時內解出,而後又經常便秘腹脹及體重增加不理想者,須懷疑先天性巨結腸症之可能。必要時可以轉介至小兒腸胃科門診安排進一步之檢查,包括腹部X光片、超音波、下消化道攝影、肛門黏膜切片檢查及測量肛門直腸之壓力反射等。

闌尾炎

闌尾炎是急性腹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任何年齡層(包括出生幾天的嬰兒或老年人)都有可能罹患急性闌尾炎。兒童亦是好發急性闌尾炎的族群,3歲後發生此疾病機會就增加很多。

在臨床上,導致急性闌尾炎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闌尾管腔阻塞,其中包括糞石、周邊淋巴腺發炎腫脹、食物殘渣、甚至是蛔蟲;而一旦管腔出口受阻,其黏膜所分泌的黏液無法排出,使得闌尾管腔壓力升高而造成內膜糜爛,再加上闌尾壁血液迴圈不佳,導致細菌侵入管壁,使得闌尾壞死而破裂;倘若膿液滲入腹腔,則會造成急性腹膜炎。

闌尾炎的治療不能等,一旦確診,就要立刻以外科手術切除,避免時間拖久,闌尾壞死穿孔造成腹膜炎或腹部膿瘍,甚至引起敗血症。

一時無法確診應留院觀察

嬰幼兒的腹痛問題真的不簡單,有時是全身性疾病所引起,如:

.腹痛也是肺炎或心肌炎的症狀之一,因為發炎處靠近腸胃,會影響腸胃蠕動,容易被當腸胃炎處理。當腹痛伴隨臉色蒼白、會喘時,就要提高警覺了。

.泌尿道感染或結石、腎盂腎炎,也會有腹痛症狀。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患者,會有進食減少、噁心、嘔吐、呼吸喘,持續劇烈腹痛等症狀,容易被誤診為腸胃炎。

.嬰幼兒腹痛,又在下肢或臀部出現紫斑,則可能是過敏性紫斑症的特徵。

.腹痛且合併出現膚色變黃、倦怠則可能是肝炎或膽囊、膽管發炎。

基於腹痛有太多種可能原因,只要可能性未能完全排除,就會請病童留院觀察,避免病情變化快速,尤其像心肌炎,病程進展又猛又急,死亡率高達50%〜70% ,若未能及時予以處置,往往就讓孩子猝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