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豆瓣日記: 日記

本文作者“Juvenalis”, 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一、

並刀如水, 吳鹽勝雪, 纖手破新橙。 錦幄初溫, 獸煙不斷, 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 城上已三更。 馬滑霜濃, 不如休去, 直是少人行。

這首《少年游》膾炙人口, 古來評家都說它既纏綿又婉約。 結句偏不說破, 反而倍覺香豔, 害得昔人喜歡把這首詞附會成周邦彥與李師師的情事, 給它一個具體的場景, 好讓他們想像下去。

這種偏不說破的婉約, 需要拿柳七黃九的詞來對比。 所謂“柳七如何煞得住”“再過一分, 便入黃九惡道矣”, 說的都是這首詞恰到好處的清真本色, 旁人過猶不及。

那麼柳七黃九是怎麼寫下去的呢。

鬥百花 下闋 柳永 爭奈心性, 未會先憐佳婿。 長是夜深, 不肯便入鴛被。 與解羅裳, 盈盈背立銀釭, 卻道你但先睡。

如果說這好歹還算是沒寫完的話, 又如:

晝夜樂 下闋 柳永 洞房飲散簾帷靜。 擁香衾, 歡心稱。 金爐麝嫋輕煙, 鳳帳燭搖紅影。 無限狂心趁酒興。 這歡娛、漸入佳境。 猶自怨鄰雞, 道秋宵不永。

千秋歲 下闋 黃庭堅 歡極嬌無力, 玉軟花欹墜。 釵罥袖, 雲堆臂。 燈斜明媚夢, 汗浹瞢騰醉。 奴奴睡, 奴奴睡也奴奴睡。

帳暖爐香, 同樣的場景, 在柳永筆下, 就是不浪費的浪費;有人說蘇軾的“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香豔已極, 黃庭堅偏要把它寫透寫完。 很多事情說破了便沒意思, 而周邦彥的詞完美複現了事情本身,

所以常常讓讀它的人魂搖目蕩。

二、

開頭先寫吃水果。 這綿軟可愛的稀罕物兒, 盛在梅紅匣子裡, 已經夠可人了;粘在刀刃上, 粘在唇邊的甜汁, 更是絕好的情欲襯托。 何況不管是香甜, 還是酸澀, 美成都能用烘托手段寫得銖兩悉稱, 比如《訴衷情》:

出林杏子落金盤, 齒軟怕嘗酸。 可惜半殘青紫, 猶印小唇丹。 南陌上, 落花間, 雨斑斑。 不言不語, 一段傷春, 都在眉間。

和大伴大江丸的名句比較, 可謂異曲同工。

ちぎりきなかたみに渋き柿二つ 兩個澀柿子, 相互摘一個 (鄭民欽譯。 按此句從清原元輔的和歌翻出, 用了掛詞和暗喻的手法, 解說見http://e2jin.cocolog-nifty.com/blog/2013/10/post-5e54.html)

相比之下, 黃庭堅筆下的水果和女孩就不像美成詞那麼妙融無間。 在《東京夢華錄》那一長串叫人流口水的菜單上, 金桔、荔枝和綿橙緊挨著,

不妨看看他怎麼寫:

定風波 換頭 密約尊前難囑咐, 偷顧, 手搓金橘斂雙眉。

“金橘”在這裡也就僅僅是一個稀罕物而已, 一個放浪子弟的禮物, 一個歌妓的標記。 他寫荔枝寫得更好些:

定風波 又一首 歇拍 雨後園林坐清影, 蘇醒, 紅裳剝盡看香肌。

這種剝盡的寫法, 不給評論留餘地。 其實這個比喻移用了晚唐五代的情詩套路, 不過黃庭堅的詞成功營造了“野女強篸看亦醜”的效果。

三、 《少年游》過拍也是套路, 而在套路的運用上更容易看出各家的手段高低。

羅忼烈先生箋注《清真集》, 從風格入手編年。 這種“編年”並非根據內外證據嚴格地將作品系於某個年份, 只是根據風格大致分到不同的時期。 對周邦彥這種資料較少的文人來說,

“嚴格”編年太把文本內部模模糊糊的東西當做證據, 做出來的“編年”往往不免膠柱鼓瑟。 羅先生的做法就很靈活。 有三十首左右的詞, 可以歸為軟媚風格的少作, 《少年游》為其中第一首。 這些猶有花間流韻的軟媚詞, 保留了不少詞家慣用的模式, 比如寫女子皺眉:

一落索 上片 眉共春山爭秀, 可憐長皺。 莫將清淚滴花枝, 恐花也如人瘦。

鳳來朝 換頭 說夢雙蛾微斂。 錦衾溫、酒香未斷。 待起難舍拚。 任日炙畫欄暖。

望江南 換頭 無個事, 因甚斂雙蛾。 淺淡梳妝疑見畫, 惺忪言語勝聞歌。 何況會婆娑。

南鄉子 歇拍 不會沉吟思底事, 凝眸。 兩點春山滿鏡愁。

愛之則不見其惡, 把流連花間當做惡習的時候, 評家喜歡把這一類詞做寓意解釋,

或如羅先生解釋早期清真詞時引用黃庭堅的答辯“空中語耳”, 把它們都看成是虛構。 不過細按黃庭堅對僧人的答覆, “空中語”的意思似更近于水月鏡花, 不只是“虛構”, 更強調它們不發生實際效力的一面, 是“寫下它們時, 我就已經知道它們不過是虛妄”的意思。

這一類的詞作, 雖說可能是作者在虛構他們不曾親歷的事, 卻有實實在在的效力。 詞和詞中寫到的美人在互動。 唱著它們的妓女, 照著詞作妝束猶在次, 更要照著詞作來規劃自己的一嗔一笑。 詞留下了她們的嫵媚, 她們從詞裡學到了什麼是嫵媚。

不過, 萬事可學, 除卻效顰。 這就是“斂眉”這個模式的意義所在。 女孩的皺眉總是一閃而過, 不易捕捉。 女人比男人更擅長捕捉到自己的空虛、愁煩、厭恨、不滿, 不肯讓它們輕露人前。倘若皺眉的頻率和笑差不多,就可厭了。斂眉偶爾出現的時刻,是她們在走神。能把這個時刻刻進詞裡,就是捕捉到了“真實”,是套路自我超越的地方。

四、

只把套路做到這個程度,只是捕捉到了這個時刻,就還有餘蘊未盡。周邦彥的軟媚詞讓人口齒生香,既在於含蓄蘊藉,也在於親密而真實。他有那種把情景刻畫得如在目前的本領,擅長把“斂眉”蘊含的“真實”接著寫出來。“淺淡梳妝如見畫,惺忪言語勝聞歌”,所謂“不用香澤字面,而姿態更饒,濃豔益至”“芊綿有則,熨帖入微”,有這些評價,正因為這些詞句能把人帶進私密的現場,淡淡的妝容和懶懶的聲話不是給別人看別人聽的,只是為了這一個人的。也只有這一個人,才能如此近地捕捉到她轉瞬即逝的情態:

滿江紅 臨寶鑒、綠雲撩亂,未忺妝束。蝶粉蜂黃都褪了,枕痕一線紅生肉。

滿路花 朱消粉退,絕勝新梳裹。

浣溪沙 爭挽桐花兩鬢垂,小妝弄影照清池。

浣溪沙 翠枕面涼頻憶睡,玉簫手汗錯成聲。

意難忘 低鬟蟬影動,私語口脂香。

卸妝、淡妝,隨意的桐花髻,是只屬於你,別人學去也沒意義的東西。最微細也就最親密,越不用妝奩常語,就越如在目前,越讓人心旌搖曳。另外有一句詞“午妝粉指印窗眼,曲裡翠眉深淺”,宋人王楙也要進了南曲街巷親眼看到,才明白周詞的刻畫之工。清真詞中極為精到的細節,喚起的不是偷窺欲,而是帶著人想像,“在這個場景中的人是我”。

五、

見什麼人唱什麼曲。柳七黃九的詞,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像下等妓女不招自來時唱的小曲。周詞卻深受士人喜愛,劉過、吳文英、張炎都記錄了歌妓為他們唱周詞的事。不只是士人愛聽而歌妓愛唱,聽的人唱的人也更願意以周詞的深情款款來自我塑造。

周邦彥能夠“相對坐調笙”,柳永也頗以擅度曲自傲:

傳花枝 上片 平生自負,風流才調。口兒裡,道知張陳趙。唱新詞,改難令,總知顛倒。

惜春郎 換頭 屬和新詞多俊格。敢共我勍敵。

而到了南宋,文人心與之競的對手還是周邦彥。如姜夔在《滿江紅》詞序裡挑剔此調舊作押入聲不諧,偏偏拿周邦彥的同調歇拍“無心撲”做例;《徵招》序又指摘周的制曲音調不夠流美。可惜他不能起古人與之辯了。

另一方面,周詞的內容在雅俗之間,如上文所舉諸例,想來最適合在私宴上彼此誘惑。又如《浣溪沙》:

強整羅衣抬皓腕,更將紈扇掩酥胸。羞郎何事面微紅。

那個羞澀臉紅而別有魅力的人,從典故上看,可能是歌妓;從語義上看,又不妨是聽曲的那個人。倘若他是初入歌舞地歡娛場的少年,自不必說;就算他是風流班裡的老手,用語言追索沒法進入語言的最初的經驗,也是賞心樂事一件。單憑詞句,就能讓後人傾倒;再加上音樂,我們沒法複現的歷史場景中,實際的效果,也不難想見。

聽的人如此,至於唱的人,讓我們想像一位唱熟了周邦彥歌本的歌妓,是不是也會流連于才子佳人的幻想呢?在那個歷史時刻,是不是也還有天真的人,願意相信一個美的幻象?還唱著天真之歌的人,有唱慣了經驗之歌的人不再有的魅力,讓人懷戀。

六、

再回到《少年游》歇拍,單看“馬滑霜濃”一句,也是極體貼極柔昵的話,沒人能拒絕。何況室外寒夜漸深,室內錦幄初溫,又有誰離得開呢。追上一句“城上已三更”,既然來得這麼晚/待到這麼晚,又不明說留宿,已是聽話人的狡黠。說話人自然也就不好說破,自然引出“馬滑霜濃”的婉而不迫。情場中互相試探,後發制人,最後歸於心有靈犀,下片寥寥幾筆勾勒出來。而情事中最有趣、最值得寫的部分也在於此。偏於直露的,如王國維稱許的“甘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況周頤目為“重、拙、大”的“蘭麝細香聞喘息,綺羅纖縷見肌膚。此時還恨薄情無”,著眼於極端的情熱迷狂,周詞退後一步,寫的是戀情的旖旎常態。飄風不終朝,這樣細膩的感情我們也願意祝福它長久。秋宵將半,等來了有情人的女子,不妨學黃真伊:

동지달 기나긴 밤을 한 허리를 버혀 내여 춘풍 이불 아래 서리허리 넣었다가 어른 님 오신 날 밤이여드란 구부구비 펴리라

我要把这漫长冬至夜的三更剪下, 轻轻卷起来放在温香如春风的被下, 等到我爱人回来那夜一寸寸将它摊开。

(陳黎譯,按與兩種英譯均不同。不懂原文判斷不了,不過譯筆很漂亮)

現在是你展開相思,讓這個夜晚變長的時候了。

一、 閱讀古典文學時,我們每每始於在字面之美上勾留。愛一個詞,愛一個句子,愛它似乎承載著的“文化”。在這兒止步不前,就容易斷章取義,屢生誤解;又用誤解和自己所處的時代賦予的偏見互相融合,有時甚至明知其非,還用誤解去迎合。

於是更進一步,去關注箋注、評釋,確切把握含義,理解歷史語境中的意思。從本義探求到寓義,到句法,到章法。探求文本的源流背景,把它安置回歷史。到了這兒,又會有人止步不前。就像對人性的理解,有人淺嘗輒止地揭開了一層,就以為得到了透闢的真理。他們拒絕文學中超越歷史的東西,把文學變成文獻,甚至用“文學”本來就不存在來為自己辯護。似乎文獻才是對一切文本最實事求是的觀看,是文學馴化為科學最重要的環節,也有最充分的理由,摒棄所有隨意主觀的定義。

但是,文獻變成文學不需要理由。文獻變成文學是巫術一般的點石成金。

當我們認識到文學超越歷史的那個部分,又會受到誘惑,用那種普遍性、本質性的東西跨越千年萬里,做“文學”集合裡任意幾個元素的比較。

假如我現在就做這種比較,我會說,和清真詞的親切之美相比,當代詩刻意突出情欲的猥俗、庸常、冷漠、疏離簡直是不可饒恕的墮落;我會說,和西方文學、現代文學相比,清真詞裡的所謂“妙喻”簡直不值一提。我該如何再往前走一步再休息?

二、

清真詞雅正優美得讓我們忘記了,它的來源沒有那麼美;忘記了他筆下美麗的女子,是等級社會中,最下等的人。她們要享受做人的快樂,只能靠擲來的千金,再千金一擲。周詞“體物工細”,因為其中的人,也不過是物。周邦彥的傑出貢獻是,把她們的情態情思,也物化了。

拿它的美來和現代作品比較自然沒有意義,因為現代條件本來也不允許詩人那樣去刻畫和他平等的人。

值得注意的倒是古典體裁在當代的孑遺,用舊體裁載入新內容,就不得不繼承原來專門用來寫歌女、妓女的那些浪漫話語。

普魯斯特說同性戀分兩個類型,浪蕩子,伴侶不定,輕巧好追逐;單戀者,情人唯一,黏著而好妒。

現在我們可以讀《少年游》的下片開頭了:低聲問向誰行宿。比較清真詞成熟期的相思名作,可以說,周邦彥是偽裝成單戀者的浪蕩子,好些當代的單戀者卻不得不偽裝成浪蕩子,幻想著還有一個物任其操弄。

放寬一點來比較,當代對交際花的描述,除了身體和情感,聰明靈活的頭腦也踵其前武,步入了這個物化體系。

三、

但這種道德批評,無聊。我們要做的只是無微不至地享樂,和北宋人做的一樣。讓道德批評盡興地說吧,而從肉體到靈魂,一步一步的不知羞恥,正是一種歷史進步,樂園重返。佛教那奇妙的教人斷絕欲望的方法,把鮮活的肉體看成白骨,反過來正是文學批評的手段,把文字的枯骨描回活色生香的肉體。文學的實用主義,就是享樂教程。讓佳餚和美人活過來,纏裹你舌頭。讓知識活過來,充實你的支付寶。真正的博學好古之人,是最會吃、最會玩、最會愛,也是最有資本吃、玩、愛的人。

四、

當然是不可能的。把它們都忘記。忘記古典作品的美和親密,忘記現代作品的冷漠疏離。文學的作用不在於形塑有關美或真實的意識,而是摧毀。文字在每一個時刻復活為肉體,馴服作者,和作者馴服她們一樣。美和真實抵不上自由。算價錢,嫌秤輕的,就用劍。如同蠻夷征服禮儀之邦,自由之風吹來的時候,七寶樓臺要麼碎,要麼像草一樣馴服。這提示,是我們拯救文字的報償。

(全文完)

本文作者“Juvenalis”,現居蘭州,目前已發表了102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Juvenalis”關注Ta。

不肯讓它們輕露人前。倘若皺眉的頻率和笑差不多,就可厭了。斂眉偶爾出現的時刻,是她們在走神。能把這個時刻刻進詞裡,就是捕捉到了“真實”,是套路自我超越的地方。

四、

只把套路做到這個程度,只是捕捉到了這個時刻,就還有餘蘊未盡。周邦彥的軟媚詞讓人口齒生香,既在於含蓄蘊藉,也在於親密而真實。他有那種把情景刻畫得如在目前的本領,擅長把“斂眉”蘊含的“真實”接著寫出來。“淺淡梳妝如見畫,惺忪言語勝聞歌”,所謂“不用香澤字面,而姿態更饒,濃豔益至”“芊綿有則,熨帖入微”,有這些評價,正因為這些詞句能把人帶進私密的現場,淡淡的妝容和懶懶的聲話不是給別人看別人聽的,只是為了這一個人的。也只有這一個人,才能如此近地捕捉到她轉瞬即逝的情態:

滿江紅 臨寶鑒、綠雲撩亂,未忺妝束。蝶粉蜂黃都褪了,枕痕一線紅生肉。

滿路花 朱消粉退,絕勝新梳裹。

浣溪沙 爭挽桐花兩鬢垂,小妝弄影照清池。

浣溪沙 翠枕面涼頻憶睡,玉簫手汗錯成聲。

意難忘 低鬟蟬影動,私語口脂香。

卸妝、淡妝,隨意的桐花髻,是只屬於你,別人學去也沒意義的東西。最微細也就最親密,越不用妝奩常語,就越如在目前,越讓人心旌搖曳。另外有一句詞“午妝粉指印窗眼,曲裡翠眉深淺”,宋人王楙也要進了南曲街巷親眼看到,才明白周詞的刻畫之工。清真詞中極為精到的細節,喚起的不是偷窺欲,而是帶著人想像,“在這個場景中的人是我”。

五、

見什麼人唱什麼曲。柳七黃九的詞,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像下等妓女不招自來時唱的小曲。周詞卻深受士人喜愛,劉過、吳文英、張炎都記錄了歌妓為他們唱周詞的事。不只是士人愛聽而歌妓愛唱,聽的人唱的人也更願意以周詞的深情款款來自我塑造。

周邦彥能夠“相對坐調笙”,柳永也頗以擅度曲自傲:

傳花枝 上片 平生自負,風流才調。口兒裡,道知張陳趙。唱新詞,改難令,總知顛倒。

惜春郎 換頭 屬和新詞多俊格。敢共我勍敵。

而到了南宋,文人心與之競的對手還是周邦彥。如姜夔在《滿江紅》詞序裡挑剔此調舊作押入聲不諧,偏偏拿周邦彥的同調歇拍“無心撲”做例;《徵招》序又指摘周的制曲音調不夠流美。可惜他不能起古人與之辯了。

另一方面,周詞的內容在雅俗之間,如上文所舉諸例,想來最適合在私宴上彼此誘惑。又如《浣溪沙》:

強整羅衣抬皓腕,更將紈扇掩酥胸。羞郎何事面微紅。

那個羞澀臉紅而別有魅力的人,從典故上看,可能是歌妓;從語義上看,又不妨是聽曲的那個人。倘若他是初入歌舞地歡娛場的少年,自不必說;就算他是風流班裡的老手,用語言追索沒法進入語言的最初的經驗,也是賞心樂事一件。單憑詞句,就能讓後人傾倒;再加上音樂,我們沒法複現的歷史場景中,實際的效果,也不難想見。

聽的人如此,至於唱的人,讓我們想像一位唱熟了周邦彥歌本的歌妓,是不是也會流連于才子佳人的幻想呢?在那個歷史時刻,是不是也還有天真的人,願意相信一個美的幻象?還唱著天真之歌的人,有唱慣了經驗之歌的人不再有的魅力,讓人懷戀。

六、

再回到《少年游》歇拍,單看“馬滑霜濃”一句,也是極體貼極柔昵的話,沒人能拒絕。何況室外寒夜漸深,室內錦幄初溫,又有誰離得開呢。追上一句“城上已三更”,既然來得這麼晚/待到這麼晚,又不明說留宿,已是聽話人的狡黠。說話人自然也就不好說破,自然引出“馬滑霜濃”的婉而不迫。情場中互相試探,後發制人,最後歸於心有靈犀,下片寥寥幾筆勾勒出來。而情事中最有趣、最值得寫的部分也在於此。偏於直露的,如王國維稱許的“甘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況周頤目為“重、拙、大”的“蘭麝細香聞喘息,綺羅纖縷見肌膚。此時還恨薄情無”,著眼於極端的情熱迷狂,周詞退後一步,寫的是戀情的旖旎常態。飄風不終朝,這樣細膩的感情我們也願意祝福它長久。秋宵將半,等來了有情人的女子,不妨學黃真伊:

동지달 기나긴 밤을 한 허리를 버혀 내여 춘풍 이불 아래 서리허리 넣었다가 어른 님 오신 날 밤이여드란 구부구비 펴리라

我要把这漫长冬至夜的三更剪下, 轻轻卷起来放在温香如春风的被下, 等到我爱人回来那夜一寸寸将它摊开。

(陳黎譯,按與兩種英譯均不同。不懂原文判斷不了,不過譯筆很漂亮)

現在是你展開相思,讓這個夜晚變長的時候了。

一、 閱讀古典文學時,我們每每始於在字面之美上勾留。愛一個詞,愛一個句子,愛它似乎承載著的“文化”。在這兒止步不前,就容易斷章取義,屢生誤解;又用誤解和自己所處的時代賦予的偏見互相融合,有時甚至明知其非,還用誤解去迎合。

於是更進一步,去關注箋注、評釋,確切把握含義,理解歷史語境中的意思。從本義探求到寓義,到句法,到章法。探求文本的源流背景,把它安置回歷史。到了這兒,又會有人止步不前。就像對人性的理解,有人淺嘗輒止地揭開了一層,就以為得到了透闢的真理。他們拒絕文學中超越歷史的東西,把文學變成文獻,甚至用“文學”本來就不存在來為自己辯護。似乎文獻才是對一切文本最實事求是的觀看,是文學馴化為科學最重要的環節,也有最充分的理由,摒棄所有隨意主觀的定義。

但是,文獻變成文學不需要理由。文獻變成文學是巫術一般的點石成金。

當我們認識到文學超越歷史的那個部分,又會受到誘惑,用那種普遍性、本質性的東西跨越千年萬里,做“文學”集合裡任意幾個元素的比較。

假如我現在就做這種比較,我會說,和清真詞的親切之美相比,當代詩刻意突出情欲的猥俗、庸常、冷漠、疏離簡直是不可饒恕的墮落;我會說,和西方文學、現代文學相比,清真詞裡的所謂“妙喻”簡直不值一提。我該如何再往前走一步再休息?

二、

清真詞雅正優美得讓我們忘記了,它的來源沒有那麼美;忘記了他筆下美麗的女子,是等級社會中,最下等的人。她們要享受做人的快樂,只能靠擲來的千金,再千金一擲。周詞“體物工細”,因為其中的人,也不過是物。周邦彥的傑出貢獻是,把她們的情態情思,也物化了。

拿它的美來和現代作品比較自然沒有意義,因為現代條件本來也不允許詩人那樣去刻畫和他平等的人。

值得注意的倒是古典體裁在當代的孑遺,用舊體裁載入新內容,就不得不繼承原來專門用來寫歌女、妓女的那些浪漫話語。

普魯斯特說同性戀分兩個類型,浪蕩子,伴侶不定,輕巧好追逐;單戀者,情人唯一,黏著而好妒。

現在我們可以讀《少年游》的下片開頭了:低聲問向誰行宿。比較清真詞成熟期的相思名作,可以說,周邦彥是偽裝成單戀者的浪蕩子,好些當代的單戀者卻不得不偽裝成浪蕩子,幻想著還有一個物任其操弄。

放寬一點來比較,當代對交際花的描述,除了身體和情感,聰明靈活的頭腦也踵其前武,步入了這個物化體系。

三、

但這種道德批評,無聊。我們要做的只是無微不至地享樂,和北宋人做的一樣。讓道德批評盡興地說吧,而從肉體到靈魂,一步一步的不知羞恥,正是一種歷史進步,樂園重返。佛教那奇妙的教人斷絕欲望的方法,把鮮活的肉體看成白骨,反過來正是文學批評的手段,把文字的枯骨描回活色生香的肉體。文學的實用主義,就是享樂教程。讓佳餚和美人活過來,纏裹你舌頭。讓知識活過來,充實你的支付寶。真正的博學好古之人,是最會吃、最會玩、最會愛,也是最有資本吃、玩、愛的人。

四、

當然是不可能的。把它們都忘記。忘記古典作品的美和親密,忘記現代作品的冷漠疏離。文學的作用不在於形塑有關美或真實的意識,而是摧毀。文字在每一個時刻復活為肉體,馴服作者,和作者馴服她們一樣。美和真實抵不上自由。算價錢,嫌秤輕的,就用劍。如同蠻夷征服禮儀之邦,自由之風吹來的時候,七寶樓臺要麼碎,要麼像草一樣馴服。這提示,是我們拯救文字的報償。

(全文完)

本文作者“Juvenalis”,現居蘭州,目前已發表了102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Juvenalis”關注T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