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宗盛沒有白走的路,走腎時代他走心的每一步都算數

歡迎來到人人都說要走心, 然後每個人都在看臉和走腎的時代。

因為從事文字工作的原因, 肥羅經常被人教訓的一句話就是:你能不能走點心?

如果不是看在教訓我的人我都得罪不起的份上, 肥羅一般會一拳將他打翻在地然後反問——心在哪裡?怎麼走?走給我看看呀!

是的, 走心成為我們衡量這個時代文藝作品的最簡單標準。 可是在相對長的一段時間內, 不走心作品的氾濫如煙海, 即使今天被質疑越來越不走心的張藝謀、陳凱歌, 實際上已經比大多數商業片導演走心一百倍, 這句話可以翻譯為:走心的電影有多少。

至於國產劇, 要求鮮肉們走心地表演顯然是個非常不合理的要求——鮮肉就是來賣臉的, 憑什麼讓人家走心呢?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走心的文藝作品長啥樣?

很走心地講, 這個時代最走心的文藝作品, 全部集中到了一個領域——商業短片, 這些作品, 成為了走心的第二張臉。

好的商業短片, 無需諱言, 它本身就是一個好故事。

比如這部——李宗盛的“致匠心”廣告。

那句話, 你們應該早已聽說過——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數。

李宗盛58歲的人生故事, 許多人應該一聽, 就有想聽的欲望。

何況, 站在商業廣告金字塔, 逼格最高, 境界最屌的, 莫過於價值觀的呈現。

構圖精美, 意蘊萬千。 寥寥幾句自述, 勝過人生的萬語千言。

真應了那句話, 少就是多。

不信?

讓我們看看李宗盛是怎樣用一則廣告, 打敗無數據說要走心的文藝作品的。

一開場, 就留下戲劇懸念——

“每當有人誇獎我說, 李宗盛你那個歌寫得真不錯的時候, 我都想說那個寫歌的李宗盛,

你們其實並不真的完全認識”。

什麼意思?我們不認識的李宗盛, 到底是什麼人?寫歌的李宗盛又是什麼人?

這就成為你看完全片最核心的懸念——你不看完, 就不知道李宗盛何以成為李宗盛。

我們的國產懸念電影, 真的能做的比這更好嗎?

接下來, 是李宗盛音樂人生的漫長苦旅。

第一站, 東京。

那時他是為出頭最後一搏的歌手, 住在局促狹小的旅店, 徹夜失眠, 等待遲遲不來的靈感和看不清的明天, 然後終於寫下了幾首後來才為人知的歌與詞。

是些什麼歌與詞呢?就出現在畫面裡,讓人又有哇靠的衝動,聲音和畫面的結合,看到的人,心領神會。

居然還有好看的細節——“這個刀匠始終不知道,我制琴師之外,其他的身份。這讓我感到安適自在”。

這些故事、對白、人物,讓東京的部分,安寧寂靜,而畫面外的喧鬧世界,浮躁混亂。

鬧中,取靜。是不是,神形兼具。

下一站——溫哥華 。

1994年,李宗盛35歲,為了離開當時的身份由臺北來到溫哥華。

李宗盛自己是怎麼說的呢?“因為時差的關係,我連著幾天早起,在濕潤、漆黑,滿地殘枝落葉的林子裡行走。在不遠地方,湖面閃爍的波光,從林間能傳過來。“

是不是又令你想起那個無數人問了無數遍的問題——李宗盛的語文是誰教的?

請問,去最近的哪部華語電影,找這麼好的電影旁白?

好的旁白,是有餘韻的,此處的旁白,寓意至少有三:

一,人生夜奔,有如殘葉。

二,生命浮出水面的,永遠是冰山一角,但雖有頓挫,卻也有“波光傳出來”。

最後,看李宗盛穿林打葉,像不像自己的人生?

又一站,香港。

李宗盛幽幽地說著,“這座城市太快,一不小心,連感情都會變得浮光掠影”。

李宗盛在說和誰的哪段感情,觀者,又是心領神會。

一個所有的自媒體都在努力營造粗鄙的時代,李宗盛這則廣告片中,卻演示了中文最古老的優雅。

鏡頭還沿著香港的街道一一走過——九龍塘、衡道、花圃街、法院道,鏡頭,在此處成為一杆畫筆,靜靜描繪香港這座城市,畫面與對白,都見匠心。

最優美的電影鏡頭,也不過如此。

且把李宗盛在這裡精彩又唏噓的感情過往,一筆帶過。

人生多有趣!

藝術,多有趣!

又一站——李宗盛音樂的第二故鄉,也是世界華人生活圈的邊緣,吉隆玻。

李宗盛自己說,當音樂總監視察分公司的業務,吉隆玻總被放在最後最遠的地方,在人筋疲力竭的時候出現,也往往使人心不在焉。

可他又對這座城市,充滿敬意,“廣東人、潮州人、臺山人、客家人、海南人……的後代,這裡的音樂人開始奔赴在往陌生的、傳說中的故鄉的路上。”

這個段落裡,這則短片其實已經超越了李宗盛的人生,而去到更多華語音樂人的人生,李宗盛的足跡 ,也不再只是自己的,而是讓人突然意識到:哇!原來李宗盛走到這段路,不也完成了對整個華語音樂的畫圈?

把李宗盛的人生拼圖拼接以來,就是一幅華語音樂地理志。

這張拼圖的最後一戰,是臺北 。

李宗盛在這一單元,最集中的講述了自己的音樂故事。

他說,“三十二年前的一個秋日下午。在這裡四樓我應徵的差事,對一個總共只有五首創作,剛剛在行業裡邁開步子的年輕人來說,天知道意味著什麼。“

他又說到,“接下來的17年間,我一直期待的,可以讓我脫身的連續幾首歌的失敗,並沒有到來。“多麼幽默的自得。

接著說出了自己隱退歌壇的經歷,“2001年3月5號,我決定,放下一切,離開。“

就像一篇長文寫到最後,一部電影演到劇終,觀眾肯定會希望,作者在這個部分,完成些什麼,或者說,總結些什麼。

而李宗盛,沒有讓任何等待的人失望——

“我堅信,曾經的選擇不會改變,我們的軌跡不會偏離,當下的每一步都將是最好的選擇,是我們經歷的每座城市相通,努力的腳印相連才一步步走到今天成就此時此刻的自己。”

最後的最後,留下最後的金句——“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這,才是藝術的減法做到極致。

今天,很多人談高級,言必稱詩意。什麼是詩意?

僅僅是愛恨怨憎?當然不是。

詩意的本質,是對人生最極致的呈現。

幾個短句,幾副畫面,詩意之美,就像是對這個複雜世界打了一個冷戰。

讓所有人驚覺,呀,原來我的人生是這樣的。

畫面、音樂、獨白,甚至懸念鋪設,細節深藏,沒一處廢筆。

藝術的極致,是簡約。

是用一套聲畫的集成,完成對人心的攻陷。

談何容易?

又精彩至極。

為什麼李宗盛的歌可以打動那麼多人?又為什麼這則廣告片可以攻破那麼多人的心?

李宗盛的人生故事,只是佐料,聽眾和觀眾完全可以不買單。但那麼多人買單了,為什麼?

好的藝術,總是盡在不言中。

文字有限,畫面有限,觀者的感覺無限。

最好的商業廣告,將好的人文價值觀載入其中,總能擊中更多的人——但首先需要用最準確的外觀,撐起價值觀的門臉。

好的藝術,是為好的價值觀做嫁衣。

再好的領悟,還得把你嫁到受眾的心裡。

而在完成這個過程的時候,藝術是最根本的力量,但其中的裁剪切削,有心人,才會用。

用得巧,就能讓你看到人與世界的關聯,人與人的接近。

誰和誰,又有多不同?不過是生老病死,貪嗔疵而已。

所有的藝術,講的,也不過是這些。

無論是李宗盛唱過的,寫的那些歌,還是這樣一則商業短片,那渾厚的嗓音都像一條夜行船,讓被時光俗世齡和生活壓榨的你我,重獲片刻寧靜和自由。

這,就是藝術的匠心。

說到底,無論電影、電視、歌曲或者一則被商業短片,最重要的還是心意——一種對藝術極度認真的態度,決定了你端出來的東西,是走秀,走腎,還是走心。

要走心,每一道關都少不了,最好的材料、最漂亮的刀功、最花力氣的挖掘、最耐心的烹煮。走心的東西,總是小火慢燉,所以李宗盛的人生,才慢慢地散發出香氣,等到整個心裡都彌漫著那個味道的時候,那句“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才讓無數人砰然心動。

人生,就是吃飯。藝術,就是做飯。

好好做一頓飯、吃一頓飯的決心,任何時候,都一樣。這是我們對藝術動心的真正原因,李宗盛,一直是個好廚子。他做的飯,一直走心。

可是華語影視產業這個大工廠,有多少人真的能走心呢?

這是我願意向華時代全球短片節“白銀時代”單元,將商業創意與短片放在人文與藝術範疇思考——致敬的原因。

走心的商業創意短片,難道不比不走心的大製作影視產品,有心一百二十倍?

而激勵更多的走心商業短片出現,推動華語商業短片在正向價值觀呈現和人文探索上更進一步,則是一個良心媒體,能為這個商業時代,做的最好的事情。

最後,回答文首的問題,李宗盛如何用一則廣告,教所有文藝工作者走心的?答案就是:李宗盛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走腎時代他走心的每一步都算數。

這個道理,當然適用於所有的商業短片,以及所有有種自稱為藝術作品的東西。

是些什麼歌與詞呢?就出現在畫面裡,讓人又有哇靠的衝動,聲音和畫面的結合,看到的人,心領神會。

居然還有好看的細節——“這個刀匠始終不知道,我制琴師之外,其他的身份。這讓我感到安適自在”。

這些故事、對白、人物,讓東京的部分,安寧寂靜,而畫面外的喧鬧世界,浮躁混亂。

鬧中,取靜。是不是,神形兼具。

下一站——溫哥華 。

1994年,李宗盛35歲,為了離開當時的身份由臺北來到溫哥華。

李宗盛自己是怎麼說的呢?“因為時差的關係,我連著幾天早起,在濕潤、漆黑,滿地殘枝落葉的林子裡行走。在不遠地方,湖面閃爍的波光,從林間能傳過來。“

是不是又令你想起那個無數人問了無數遍的問題——李宗盛的語文是誰教的?

請問,去最近的哪部華語電影,找這麼好的電影旁白?

好的旁白,是有餘韻的,此處的旁白,寓意至少有三:

一,人生夜奔,有如殘葉。

二,生命浮出水面的,永遠是冰山一角,但雖有頓挫,卻也有“波光傳出來”。

最後,看李宗盛穿林打葉,像不像自己的人生?

又一站,香港。

李宗盛幽幽地說著,“這座城市太快,一不小心,連感情都會變得浮光掠影”。

李宗盛在說和誰的哪段感情,觀者,又是心領神會。

一個所有的自媒體都在努力營造粗鄙的時代,李宗盛這則廣告片中,卻演示了中文最古老的優雅。

鏡頭還沿著香港的街道一一走過——九龍塘、衡道、花圃街、法院道,鏡頭,在此處成為一杆畫筆,靜靜描繪香港這座城市,畫面與對白,都見匠心。

最優美的電影鏡頭,也不過如此。

且把李宗盛在這裡精彩又唏噓的感情過往,一筆帶過。

人生多有趣!

藝術,多有趣!

又一站——李宗盛音樂的第二故鄉,也是世界華人生活圈的邊緣,吉隆玻。

李宗盛自己說,當音樂總監視察分公司的業務,吉隆玻總被放在最後最遠的地方,在人筋疲力竭的時候出現,也往往使人心不在焉。

可他又對這座城市,充滿敬意,“廣東人、潮州人、臺山人、客家人、海南人……的後代,這裡的音樂人開始奔赴在往陌生的、傳說中的故鄉的路上。”

這個段落裡,這則短片其實已經超越了李宗盛的人生,而去到更多華語音樂人的人生,李宗盛的足跡 ,也不再只是自己的,而是讓人突然意識到:哇!原來李宗盛走到這段路,不也完成了對整個華語音樂的畫圈?

把李宗盛的人生拼圖拼接以來,就是一幅華語音樂地理志。

這張拼圖的最後一戰,是臺北 。

李宗盛在這一單元,最集中的講述了自己的音樂故事。

他說,“三十二年前的一個秋日下午。在這裡四樓我應徵的差事,對一個總共只有五首創作,剛剛在行業裡邁開步子的年輕人來說,天知道意味著什麼。“

他又說到,“接下來的17年間,我一直期待的,可以讓我脫身的連續幾首歌的失敗,並沒有到來。“多麼幽默的自得。

接著說出了自己隱退歌壇的經歷,“2001年3月5號,我決定,放下一切,離開。“

就像一篇長文寫到最後,一部電影演到劇終,觀眾肯定會希望,作者在這個部分,完成些什麼,或者說,總結些什麼。

而李宗盛,沒有讓任何等待的人失望——

“我堅信,曾經的選擇不會改變,我們的軌跡不會偏離,當下的每一步都將是最好的選擇,是我們經歷的每座城市相通,努力的腳印相連才一步步走到今天成就此時此刻的自己。”

最後的最後,留下最後的金句——“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這,才是藝術的減法做到極致。

今天,很多人談高級,言必稱詩意。什麼是詩意?

僅僅是愛恨怨憎?當然不是。

詩意的本質,是對人生最極致的呈現。

幾個短句,幾副畫面,詩意之美,就像是對這個複雜世界打了一個冷戰。

讓所有人驚覺,呀,原來我的人生是這樣的。

畫面、音樂、獨白,甚至懸念鋪設,細節深藏,沒一處廢筆。

藝術的極致,是簡約。

是用一套聲畫的集成,完成對人心的攻陷。

談何容易?

又精彩至極。

為什麼李宗盛的歌可以打動那麼多人?又為什麼這則廣告片可以攻破那麼多人的心?

李宗盛的人生故事,只是佐料,聽眾和觀眾完全可以不買單。但那麼多人買單了,為什麼?

好的藝術,總是盡在不言中。

文字有限,畫面有限,觀者的感覺無限。

最好的商業廣告,將好的人文價值觀載入其中,總能擊中更多的人——但首先需要用最準確的外觀,撐起價值觀的門臉。

好的藝術,是為好的價值觀做嫁衣。

再好的領悟,還得把你嫁到受眾的心裡。

而在完成這個過程的時候,藝術是最根本的力量,但其中的裁剪切削,有心人,才會用。

用得巧,就能讓你看到人與世界的關聯,人與人的接近。

誰和誰,又有多不同?不過是生老病死,貪嗔疵而已。

所有的藝術,講的,也不過是這些。

無論是李宗盛唱過的,寫的那些歌,還是這樣一則商業短片,那渾厚的嗓音都像一條夜行船,讓被時光俗世齡和生活壓榨的你我,重獲片刻寧靜和自由。

這,就是藝術的匠心。

說到底,無論電影、電視、歌曲或者一則被商業短片,最重要的還是心意——一種對藝術極度認真的態度,決定了你端出來的東西,是走秀,走腎,還是走心。

要走心,每一道關都少不了,最好的材料、最漂亮的刀功、最花力氣的挖掘、最耐心的烹煮。走心的東西,總是小火慢燉,所以李宗盛的人生,才慢慢地散發出香氣,等到整個心裡都彌漫著那個味道的時候,那句“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才讓無數人砰然心動。

人生,就是吃飯。藝術,就是做飯。

好好做一頓飯、吃一頓飯的決心,任何時候,都一樣。這是我們對藝術動心的真正原因,李宗盛,一直是個好廚子。他做的飯,一直走心。

可是華語影視產業這個大工廠,有多少人真的能走心呢?

這是我願意向華時代全球短片節“白銀時代”單元,將商業創意與短片放在人文與藝術範疇思考——致敬的原因。

走心的商業創意短片,難道不比不走心的大製作影視產品,有心一百二十倍?

而激勵更多的走心商業短片出現,推動華語商業短片在正向價值觀呈現和人文探索上更進一步,則是一個良心媒體,能為這個商業時代,做的最好的事情。

最後,回答文首的問題,李宗盛如何用一則廣告,教所有文藝工作者走心的?答案就是:李宗盛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走腎時代他走心的每一步都算數。

這個道理,當然適用於所有的商業短片,以及所有有種自稱為藝術作品的東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