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方臘是被俘的嗎?

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雖然很快便被封建統治者鎮壓下去, 但它在民眾當中所產生的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往往便有民間傳言說方臘其實並沒有最終被宋軍俘獲, 而是僥倖得以脫逃, 老死終生。 即便是史籍上關於方臘被俘的記載, 也往往細節很不一致, 尤其至於到底是誰擒獲方臘的, 莫衷一是。 那麼有心的人或許要疑問了:到底方臘是被俘的嗎?或者又到底是誰將他俘獲的呢?

一般而言, 農民起義運動往往也會遭到封建統治者在文化宣傳上的歪曲甚至封殺, 因此封建士大夫難免就會抱著很不齒的心態來看待它, 也因此對於它的詳細研究與記載也就非常稀缺了。 方臘應該算作是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著名領袖, 因此關於他的英雄事蹟便可能會被添油加醋地在民間得以長期流傳, 這其實正代表一種普通民眾對於自由理想生活的渴望。

據說, 至今皖浙山區都有這樣的民諺流傳著:“沒有糖, 還有蠟(臘)。 ”意思大概是有了方臘, 就有“甜”日子過了。 那麼關於方臘最後的結果究竟如何, 對此, 史載不一, 史學界因此亦頗多異議。

先總結關於方臘被俘的幾種說法, 其中就有被韓世忠所俘說、被折可存所俘說、被方庚所俘說、被宋江所俘說甚至更有其他不同的記載。 這其中應該以方臘為韓世忠所俘說最為有證可查。 我國史學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頗盛行此說, 主要依據就是蘇州靈岩山所存有的《韓忠武王世忠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和《容齋逸史》等著作中的記載。 “忠武王”乃是韓世忠的諡號, 碑文述道:“王(指韓世忠)潛行溪穀間, 問野婦, 得其洞口。 即挺身仗戈而前,

榛棘嶺崎, 越險數裡, 搗其巢穴, 縛偽八大王, 格殺數人, 臘遂就擒, 並俘以出。 辛興宗後至, 領兵載洞口, 掠王俘以為己功, 故王不受上賞。 別帥楊維忠還闕, 少伸其事, 但超轉承節郎。 ”也就是說雖然是韓世忠將方臘擒獲的, 可是有人冒功;《容齋逸史》記載與此略同。

韓世忠是抗金名將, 其人勇猛善戰, 就像嶽飛鎮壓了著名的楊么起義一樣, 韓世忠俘虜一個方臘也在情理之中。 也有人根據宋人範圭的《折可存墓誌銘》中“遂兼率三將兵, 奮然先登, 士皆用命。 臘賊就擒。 遷武節大夫”之語, 認定方臘是折可存(1096--1126)俘獲的。 而且為證方臘就擒於折, 他們還援引《宋史·楊震傳》:震“從折可存討方臘”。 認為折可存俘虜方臘不是沒有可能。 這裡自然也可以姑備一說。

持為方庚所俘說者, 援引《桂林方氏宗譜》所載《忠義彥通方公傳》雲:“夏四月, 賊眾就殄, 而未能得臘。 裡人方京居臘左右, 會出洞, 公以利誘之, 使紿臘, 言:‘適出洞, 見兩日相鬥, 天象如此, 聖公其復興乎!’請公出視之。 臘謂誠然, 出水盤以觀日影。

公遂得生擒臘, 獻軍中。 ”但也有人提出疑問認為徐直之《方庚傳》作於元末, 距方臘起義已二百餘年, 它的史料的真實性遠遠不及《東都事略》、《容齋逸史》等書。 更有人據《桂林方氏宗譜序》有“庚公乃奔命江淮, 逆王師, 為韓忠武先導, 誘捕臘”之詞, 認為方庚充其量是個小校、走卒而已, 可能參與了此事, 但無力立此勳功。 就擒于宋江說, 可以說是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 但也是最受人置疑的一說。 不僅“武松單臂擒方臘”讓人難於盡信, 甚至歷史上的真實的宋江的行跡都有人懷疑, 認為簡直是誇張至極。

否認宋江參與鎮壓過方臘的, 主要依據有兩條:一為範圭的《折可存墓誌銘》:意思是折可存在參加鎮壓方臘的起義之後, “班師過國門, 奉御筆‘捕草寇宋江’, 不逾月,繼獲”;另一即為徐直之的《方庚傳》,其中在敘述了方臘為方庚所俘後說,“是年,宋江三十六人猖獗淮甸,未幾,亦就擒”,這同樣說明方臘就擒於宋江起義被鎮壓之前。不過,以上兩段史料多有整理傳聞的嫌疑,也不能盡信。而持宋江征方臘說者,乃根據《中興奸邪姓氏錄》:“方臘反睦州,陷溫、台、婺、處、杭、秀等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余萬往討之。”另有《林泉野記》:“方臘反於睦州,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敗走,人青溪洞,光世遣察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偽將相,送。闕下。”

於此可見,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受招安後,隨童貫參加打方臘的,這就與小說中的大意有連貫了。此外,據有關於記載方臘行跡的《嚴州府志》等書,擒獲方臘的,更有王馬、餘木杓、余宗德等人,但均因無有力論據作證而不見經傳。另外,民間還有傳說方臘並沒有被人擒獲,而是老死於幫源洞的說法。總之,方臘究竟為誰俘獲尚難於定論,而且民間傳聞有什麼也往往是具有一定根據的,起碼它在民眾的心理上是起著作用的。因此,在沒有更有力的證據出現之前,針對於這個問題,便只能見仁見智了。

不逾月,繼獲”;另一即為徐直之的《方庚傳》,其中在敘述了方臘為方庚所俘後說,“是年,宋江三十六人猖獗淮甸,未幾,亦就擒”,這同樣說明方臘就擒於宋江起義被鎮壓之前。不過,以上兩段史料多有整理傳聞的嫌疑,也不能盡信。而持宋江征方臘說者,乃根據《中興奸邪姓氏錄》:“方臘反睦州,陷溫、台、婺、處、杭、秀等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余萬往討之。”另有《林泉野記》:“方臘反於睦州,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敗走,人青溪洞,光世遣察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偽將相,送。闕下。”

於此可見,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受招安後,隨童貫參加打方臘的,這就與小說中的大意有連貫了。此外,據有關於記載方臘行跡的《嚴州府志》等書,擒獲方臘的,更有王馬、餘木杓、余宗德等人,但均因無有力論據作證而不見經傳。另外,民間還有傳說方臘並沒有被人擒獲,而是老死於幫源洞的說法。總之,方臘究竟為誰俘獲尚難於定論,而且民間傳聞有什麼也往往是具有一定根據的,起碼它在民眾的心理上是起著作用的。因此,在沒有更有力的證據出現之前,針對於這個問題,便只能見仁見智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