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方金字塔”究竟是被誰盜損了?

西夏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 是西夏歷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 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2017年12月2日, 西夏陵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我們在為西夏陵高興的同時,

也忍不住想扒一扒西夏陵身上最大的秘密——究竟是誰盜損了西夏陵?

這座在風沙中靜臥了千年的帝陵, 表面有嚴重被毀的跡象, 顯然是經過了有預謀的、毀滅性的肆意破壞, 這種破壞的嚴重程度, 甚至在中華五千年對歷代帝陵破壞的歷史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究竟是誰毀滅了西夏王朝的帝陵呢?

讓我們看看《賀蘭山——一部立著的史詩》中關於這個問題是怎麼說的。

陵寢建築的豪華, 也有不利的一面。 這片帝陵的宏偉除了昭示一個帝國夢幻般的強大之外, 更是無聲地呼喚了盜墓者:這裡藏有珍寶!所以它們均遭盜掘。

由於元、明乃至清王朝對其不認可的態度, 導致了掘墓者肆無忌憚的猖獗。

在明代嘉靖年間的《寧夏新志》中, 就記載“人有掘之者, 無一物”。 可見, 如果真有珍寶, 到明代嘉靖時期就已被盜竊一空了。 9座帝陵和207座陪葬墓中, 無一例外地都遭到毀壞, 有的墓塚幾乎和地面一樣平, 有的已經徹底不見蹤跡。

從破碎的石碑和滿地的碎磚可以看出, 西夏陵不僅僅是被盜, 而是遭到了近乎毀滅性的破壞, 那麼這又是何人所為呢?如果是集體行為, 又是帶著怎樣的仇恨心理來進行有預謀、有組織、有力量的挖掘呢?

現在公認的推斷是“蒙古大軍毀陵說”。 然而, 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 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 蒙古軍隊抵達王陵了麼?仔細考證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軍隊最後一次征伐西夏的路線, 一個被學者們忽略的細節浮現出來:無論是賀蘭山西北方向的黑城, 賀蘭山西麓以西的甘州、涼州, 還是賀蘭山西麓西南方向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市政府所在地的應理州、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駐地巴彥浩特, 都被蒙古鐵騎攻陷過。 假如當時蒙古鐵騎攻佔阿拉善後,

從這裡穿越賀蘭山, 直逼西夏王陵甚至攻打西夏都城中興府都不到100千米。 然而, 史料留下的事實是, 成吉思汗下令蒙古軍隊從黃河九渡過河, 攻佔了靈州後, 再跨越黃河對中興府形成包圍。 也就是說, 蒙古軍隊根本就沒有越過賀蘭山。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 在阿拉善到中興府的賀蘭山穀中, 有一支強悍的西夏軍隊抵擋住了蒙古軍隊的攻勢。 如今, 這道一夫當關、萬軍難攻的山谷, 依然是賀蘭山的一道天塹——三關口。 站在關口旁的山坡上往東望, 西夏王陵盡收眼底。 也就是說, 正是這支守衛賀蘭山兼具守衛王陵的軍隊, 成了戰無不勝的蒙古鐵騎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鐵牆, 阻擋了蒙古軍隊橫越賀蘭山損毀王陵乃至進逼中興府。

第二個疑問接著出現, 1972年的考古工作進行時, 20多米深的墓道, 考古工作者借助了諸如推土機這樣的現代掘進機械才抵達墓室, 一個如此深的墓道往外運送的泥土達幾千立方米, 遊牧部族的蒙古將士在13世紀初, 怎麼可能挖得了呢?他們能用怎樣的工具來完成這項工作呢?

第三個疑問是,損毀如此巨大規模的王陵,需要大量人力,在有預謀、有組織、有時間的情況下完成。蒙古將士攻佔中興府,不久就撤離這裡,沖向下一個軍事進攻目標,並沒有充足的時間跑到距離中興府幾十千米外的賀蘭山下,實施對王陵的破壞。

第四個疑問是,蒙古族的歷史上並沒有土葬與厚葬的習俗,這也使蒙古軍士沒有挖墳盜墓的習俗,更沒有毀壞王陵的傳統。他們往往更注重對軍需資料及他們沒有的生活用品的搶掠,不會花精力和人力去幹毀陵這樣的事。目前,沒有任何一份史料中有蒙古大軍毀壞帝陵的記載。

那麼,是什麼人損毀西夏王陵的呢?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當初,鐘侃帶領的團隊對編號為6的陵墓進行挖掘時,他告訴我,曾經在陵墓不遠處發現了一處巨大的灶坑,有明顯的煙火熏跡,而且,這種熏跡很重,也就是說,用這個灶坑的時間不短,它是給很多人做飯的。這個現象讓我繼續對其他大型墓葬周圍開始了關注,幾乎所有的大型帝陵附近都有灶坑,也就是說,是一群人,在較長的時間內,在陵墓前進行著一項有秩序的工作。是什麼人?他們在從事一項怎樣的工作需要在這裡搭灶做飯呢?

我帶著這樣的疑問從王陵出來,往東返回銀川市的路上,路邊一塊寫有“平吉堡農場”的路牌猛然間提醒了我:王陵附近有軍事堡寨。通過查閱史料發現,在王陵附近的賀蘭山東麓,至今仍分佈著平吉堡、李俊堡、玉泉營、鎮北堡等帶有明顯軍事色彩的堡寨,它們全是明代初期修建的。

推翻蒙元政權後,駐守在寧夏平原的蒙古軍隊退守到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地區,賀蘭山成了明軍抵抗蒙元殘餘勢力的前線。大批徵調來的明軍要在賀蘭山東麓修建關隘和營堡,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宏偉的西夏王陵的木材、磚瓦等,就成了他們可隨意獲取的材料,加上明代承襲元帝國對西夏王朝的態度,認為西夏是“偽夏”。這種來自朝廷的認知更是放縱了明代守軍對西夏王陵肆無忌憚的損毀。那時,從賀蘭山東南端的勝金關,沿著賀蘭山東麓的走向,完成了廣武營、甘城子、玉泉營、葉盛堡、平吉堡、鎮北堡等近百座軍事堡寨,尤其是接近王陵的那些要塞的完成,裡面有多少來自王陵的建築材料呢?王陵前發掘出的象棋及一些娛樂用具,讓我們不難勾畫出這樣的場景:那些監督拆毀王陵的軍官,一邊悠閒地下著象棋,一邊督促拆毀的進程。那些被征來做飯的廚子,在拆毀現場不遠處,辛勞地做飯。炊煙一天天迎著朝霞、送著晚霞升起,到這項工作結束時,煙火給爐膛留下了厚厚的痕跡。

軍隊在拆毀過程中發現寶藏的消息,一定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傳出,盜墓者的眼光一次次開始覬覦這裡。當損毀、劫掠的軍隊撤場後,來自民間的、無節制的盜墓行為,在當地政府的默許中,席捲了賀蘭山下盛裝帝陵的那50平方千米的區域。歷朝歷代,偷墳掘墓都是重罪,且屬極不光彩的行為,在道德的法庭上受千萬人唾駡。但在盜掘西夏陵的事情上,明代一個“偽夏”的定位,讓盜劫西夏陵的行為,缺少任何法律甚至道德的審判。

在考古學者編號為M182的墓室中,發現了三具屍骨。根據骨齡測試,一個是西夏時期的,而另兩具明顯晚於西夏,應該是盜墓賊的。這同樣為我們提供了一場合理的想像。兩個深入墓室的盜墓者,在完成地下的盜掘後,其中一個將同伴殺死,然後給上面的接引者發出往上吊他的信號,上面的同夥在接到他遞上的寶物後,割斷繩索,任其掉了下去。這便是兩個盜墓者橫臥在亡者身邊的緣由。

令李德明和後世的西夏帝王們想不到的是,一個帝國最初希望被銘記的初衷,竟然以這種方式被後人篡改,一代代帝王苦心經營的陵寢,竟然被損毀、踐踏得如此決絕、徹底。西夏王陵在近800年的時間裡被隨意盜掘,不僅無人保護,甚至無人過問,帝國之陵沒有被尊崇、被榮耀,反而被忽視,甚至被蹂躪。

然而,偉大的文明總是以自身的力量頑強地傳世。裡面的珍寶沒了,華麗的外部建築沒了,帝王的光榮記憶沒了,而那一座座僅剩土夯的外形,身帶滄桑地靜立於斜陽中、月光下,卻以其獨特的藝術造型贏得了“東方金字塔”的贊許。

以上文字節選自《賀蘭山——一部立著的史詩》,本書在各大新華書店和三大網站有售。更多精彩,歡迎選讀!

第三個疑問是,損毀如此巨大規模的王陵,需要大量人力,在有預謀、有組織、有時間的情況下完成。蒙古將士攻佔中興府,不久就撤離這裡,沖向下一個軍事進攻目標,並沒有充足的時間跑到距離中興府幾十千米外的賀蘭山下,實施對王陵的破壞。

第四個疑問是,蒙古族的歷史上並沒有土葬與厚葬的習俗,這也使蒙古軍士沒有挖墳盜墓的習俗,更沒有毀壞王陵的傳統。他們往往更注重對軍需資料及他們沒有的生活用品的搶掠,不會花精力和人力去幹毀陵這樣的事。目前,沒有任何一份史料中有蒙古大軍毀壞帝陵的記載。

那麼,是什麼人損毀西夏王陵的呢?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當初,鐘侃帶領的團隊對編號為6的陵墓進行挖掘時,他告訴我,曾經在陵墓不遠處發現了一處巨大的灶坑,有明顯的煙火熏跡,而且,這種熏跡很重,也就是說,用這個灶坑的時間不短,它是給很多人做飯的。這個現象讓我繼續對其他大型墓葬周圍開始了關注,幾乎所有的大型帝陵附近都有灶坑,也就是說,是一群人,在較長的時間內,在陵墓前進行著一項有秩序的工作。是什麼人?他們在從事一項怎樣的工作需要在這裡搭灶做飯呢?

我帶著這樣的疑問從王陵出來,往東返回銀川市的路上,路邊一塊寫有“平吉堡農場”的路牌猛然間提醒了我:王陵附近有軍事堡寨。通過查閱史料發現,在王陵附近的賀蘭山東麓,至今仍分佈著平吉堡、李俊堡、玉泉營、鎮北堡等帶有明顯軍事色彩的堡寨,它們全是明代初期修建的。

推翻蒙元政權後,駐守在寧夏平原的蒙古軍隊退守到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地區,賀蘭山成了明軍抵抗蒙元殘餘勢力的前線。大批徵調來的明軍要在賀蘭山東麓修建關隘和營堡,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宏偉的西夏王陵的木材、磚瓦等,就成了他們可隨意獲取的材料,加上明代承襲元帝國對西夏王朝的態度,認為西夏是“偽夏”。這種來自朝廷的認知更是放縱了明代守軍對西夏王陵肆無忌憚的損毀。那時,從賀蘭山東南端的勝金關,沿著賀蘭山東麓的走向,完成了廣武營、甘城子、玉泉營、葉盛堡、平吉堡、鎮北堡等近百座軍事堡寨,尤其是接近王陵的那些要塞的完成,裡面有多少來自王陵的建築材料呢?王陵前發掘出的象棋及一些娛樂用具,讓我們不難勾畫出這樣的場景:那些監督拆毀王陵的軍官,一邊悠閒地下著象棋,一邊督促拆毀的進程。那些被征來做飯的廚子,在拆毀現場不遠處,辛勞地做飯。炊煙一天天迎著朝霞、送著晚霞升起,到這項工作結束時,煙火給爐膛留下了厚厚的痕跡。

軍隊在拆毀過程中發現寶藏的消息,一定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傳出,盜墓者的眼光一次次開始覬覦這裡。當損毀、劫掠的軍隊撤場後,來自民間的、無節制的盜墓行為,在當地政府的默許中,席捲了賀蘭山下盛裝帝陵的那50平方千米的區域。歷朝歷代,偷墳掘墓都是重罪,且屬極不光彩的行為,在道德的法庭上受千萬人唾駡。但在盜掘西夏陵的事情上,明代一個“偽夏”的定位,讓盜劫西夏陵的行為,缺少任何法律甚至道德的審判。

在考古學者編號為M182的墓室中,發現了三具屍骨。根據骨齡測試,一個是西夏時期的,而另兩具明顯晚於西夏,應該是盜墓賊的。這同樣為我們提供了一場合理的想像。兩個深入墓室的盜墓者,在完成地下的盜掘後,其中一個將同伴殺死,然後給上面的接引者發出往上吊他的信號,上面的同夥在接到他遞上的寶物後,割斷繩索,任其掉了下去。這便是兩個盜墓者橫臥在亡者身邊的緣由。

令李德明和後世的西夏帝王們想不到的是,一個帝國最初希望被銘記的初衷,竟然以這種方式被後人篡改,一代代帝王苦心經營的陵寢,竟然被損毀、踐踏得如此決絕、徹底。西夏王陵在近800年的時間裡被隨意盜掘,不僅無人保護,甚至無人過問,帝國之陵沒有被尊崇、被榮耀,反而被忽視,甚至被蹂躪。

然而,偉大的文明總是以自身的力量頑強地傳世。裡面的珍寶沒了,華麗的外部建築沒了,帝王的光榮記憶沒了,而那一座座僅剩土夯的外形,身帶滄桑地靜立於斜陽中、月光下,卻以其獨特的藝術造型贏得了“東方金字塔”的贊許。

以上文字節選自《賀蘭山——一部立著的史詩》,本書在各大新華書店和三大網站有售。更多精彩,歡迎選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