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鬼工山莊4個新思路探討和講解旅行照拍照技巧鬼工老師

國內有非常多講解拍攝和構圖技巧的文章, 今天這篇文章我嘗試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探討和講解這個話題, 希望對大家拍出更好的作品有所説明。

這篇文章所使用照片均是在一次登山時拍攝完成的, 前後拍攝一共耗時兩個小時左右, 成片品質一般, 但用於對比講解也已經綽綽有餘了。

一. 換個角度, 再換個角度!

在長沙有一個著名的景點:東方紅廣場, 此廣場修建於文化大革命時期, 此處屹立著一個毛主席的雕像, 十分雄偉壯觀, 是到長沙遊玩必須流覽的一個景點。 此處全景如圖:

如果我們想要拍攝毛主席的雕像, 應該怎樣拍攝呢?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正面拍攝, 這本無可厚非, 因為這是自己“到此一遊”的最佳證明。 但是這個角度拍出來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 極易淪為“食之無味”的遊客照。

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首先應該繞著廣場一周,

觀察一下整個廣場哪個位置的視角更為獨特, 然後我發現了這個地方:

此處位於廣場右側, 上面的樹木蔥郁茂盛, 有一種眾星拱月的感覺, 我嘗試了幾個角度:

這個角度的問題是畫面的元素過於複雜, 下方的人群, 身後的標語, 無規則的樹枝,

並沒有實現我想要達到的效果。

這個角度的畫面元素倒是簡潔了不少, 但是雕塑主體被樹葉遮擋, 也不合適, 於是我又往前走了幾步, 嘗試了一個角度:

△ 眾星拱月

在這一個角度中, 我用了較為誇張的視覺比例, 重點凸顯了樹木的繁盛, 並著力打造包圍之感, 凸顯出雕塑的地位。

上面這一張照片從視覺效果角度來說是比較成功的, 能夠讓人在看過之後就留下一定的印象, 但是上面這張照片無論是在整體立意還是構圖上都略顯扁平化, 於是我又切換了一個角度, 拍了這樣一張照片:

△ 春秋

這張照片我用了一個比較浮誇的“漸變色”, 左邊是春天的色調, 右邊是秋天的色調, 從而讓畫面在視覺效果上面存在一個對立與衝突。

春, 象徵著生機, 但也意味著蹣跚起步。 秋, 象徵著衰敗, 但也意味著即將收穫。

身前為春, 身後為秋;可究竟是哪個春, 哪個秋,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春秋。

這張照片的立意(想要表達的內容)是沒有問題的,但它的輸出(實際表達的內容)是比較失敗的,如果一張照片需要花費大量的筆墨去解釋它的立意,而不是畫面自帶解說效果,難免給人穿鑿附會之感。這也是很多新手經常遭遇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的立意如此高深,可大家就是看不懂呢?其實這就是輸出環節出現了問題。就好像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想要表達的意思是A,最後說出來的意思是B,我們就會說這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攝影亦是如此。這也是我希望與大家分享的一個觀點:一個好的立意,如果沒有一個堅實的外殼包裹,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關於攝影立意與輸出的話題,以後有機會再介紹給大家,我這裡講解的主要是攝影構圖,即如何利用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去表達一個場景。在這一張照片中,我除了尋找樹木作為前景、利用漸變色去製造衝突之外,還利用垂直透視去強化了雕塑的“偉岸”感,給人一種仰視的視角,這樣更加符合這個場景的氣質。

二. 耐心等待,再耐心等待

人們在這個地方拍攝的時候,會呈現出下面的拍攝規律:

正面——幾乎人人都會選擇從這個角度拍

側面——只有很少的人選擇從這個角度拍

背面——幾乎沒有人選擇從這個角度拍

於是我決定從這個雕塑的後面走過去,看看這裡有沒有什麼可供選擇的點,其位置分佈如圖:

然後我拍了這樣一張照片:

△ 偉人背後

這張照片的下方是一個爺爺抱著在哭泣的孫子,右上角是一個年輕人扶著老人走過廣場,左上角是一個坐著輪椅的老太太在曬太陽。畫面中有人在陰影之中,有人在陽光之下,有人從陰影走向陽光,又走向陰影。

結合前面我提到的這座廣場的相關背景,這張照片是有一定的政治隱喻的,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大家也不必過度解讀,我接下來重點從構圖的角度來講講這張照片的拍攝過程。

從構圖上來說,這張照片用了三分構圖、延伸線構圖、三角構圖、前景構圖等常用的構圖方法,雕像位於畫面三分之二處,畫面的三個人物分佈呈現出三角形,地面的線條呈現出延伸狀等,以人物作為前景加強畫面的縱深,同時交代我自己的拍攝位置等等。

為了拍攝這張照片,我足足等待了十幾分鐘,畫面左上角這個老太太是一直固定在畫面的左上角的,但是畫面中間的爺孫兩人,以及畫面右上角的兩個人都是隨機因素,能夠捕捉到這一瞬間純屬等待+運氣,但是後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等待,就不會有運氣。

這也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第二個觀點:一定要善於等待,決定性瞬間並不是因為那一個瞬間恰巧被記錄下來了,而是因為我們記錄了那一個時段,這個瞬間只是被從中抽離出來了而已。

當然,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重構上面這個場景:

△ 捉迷藏

可以看到,哪怕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角度,也足以拍攝出具有深度的照片,而在尋找好角度之後,保持足夠的耐性去等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 嘗試使用虛像表達畫面

去過愛晚亭的人大概都拍過這樣的照片:

這大概已經是愛晚亭的證件照了,所有的人都能從這個角度拍出這種幾乎一模一樣的照片。愛晚亭總是充斥著來來往往的各類遊客,這個地方隨時都是人聲鼎沸,如果這時候我依舊採用常規的拍攝手法,得到了只能是一張張的“遊客照”了。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就拍攝了這樣一張照片:

△ 愛晚亭

這張照片裡面的愛晚亭是一個虛像,有一種懸於半空的感覺,加上陽光和霧氣的渲染,讓畫面有一種亦真亦假的錯覺感。那麼這張照片是怎麼拍攝的呢?

在愛晚亭的前面有一個湖,正好岸邊有一棵樹斜插著臥在了湖水之上,於是我就以此為切入點,拍出了上面這張照片,我的思維過程是這樣的:

人多——要找一個人少的角度——水裡面沒有人。

愛晚亭顯現不出來——水的倒影——尋找一個合適的角度。

愛晚亭在畫面下麵不明顯——垂直翻轉——讓愛晚亭回到畫面上方。

要拍攝這張照片,我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多的問題,去過愛晚亭的人都知道,從常規角度拍攝根本無法排除掉熙熙攘攘的人群,於是我就想到了利用愛晚亭前面的湖。

但是拍攝湖水的確可以排除掉人群,那愛晚亭不也就顯現不出來了嗎?但是經過我仔細的觀察以及幾個角度的切換,發現在有一個角度正好可以讓愛晚亭顯現出來,這就解決了第二個問題。

但是拍攝完成之後我發現愛晚亭在畫面的下方,容易被人忽視掉,於是我又垂直翻轉了畫面,讓它位於畫面的右上方,使其更符合人眼的視覺習慣。

當然,我並不是說從傳統的角度來拍攝愛晚亭不好,而是當時的條件不允許我採用常規的拍攝手段,否則拍出來絕對就是遊客照水準,因此只能另闢蹊徑。

這就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第三個觀點:對於同一個場景,嘗試使用不同的表達手法,也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抓住視覺落腳點和視覺延伸線

在嶽麓山上有一個穿石坡湖,這裡也是一個幾乎所有遊客都會遊覽的景點,這個地方的拍攝難度看似較小,但實際上十分考驗拍攝水準,比如:

這就是典型的遊客照,我們暫且不討論後期等因素,就從構圖角度分析一下,這張照片構圖的瑕疵有:

1.過於平鋪直敘

可以看到,整個這張照片的線條就是這麼一根平鋪直敘的線條,缺乏起伏和抖動,因此整個畫面看上去比較沉悶乏味。

2. 缺乏視覺落腳點

這張照片的第一視覺落腳點是畫面左側三分之一處的亭子,但是這個視覺落腳點再向兩端延伸時就無法找到視覺落腳點了,左側是近乎直線的線條,右側的建築物展示不完整,因此給人一種憋屈的感覺,畫面不夠舒展。

3. 對稱感較弱

拍攝這種帶有鏡像對稱屬性的場景,一般而言我們可以通過拉低拍攝角度從而增強畫面的對稱感,讓畫面更加富有美感。

因此,我拍攝的時候是這樣拍攝的:

△ 穿石坡湖

這一張照片通過增加畫面的高低起伏,讓畫面的動態變化更加豐富,同時完善了畫面中的視覺落腳地,並通過拉低拍攝角度賦予了更強的對稱效果。

在後期調整的時候我主要利用潑辣修圖為畫面加入了兩個漸變調整:

第一個漸變調整主要應用與天空,用來降低天空的亮度讓天空顯現出更多的細節,同時降低了色溫值為天空加入了藍色。

第二個漸變調整主要應用於水面,用來提高水面的亮度讓水面顯現出更多的細節,同時降低了色調值,為水面加入了一些綠色。

以上四點就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拍攝技巧,坦率的講,這些照片的成片品質並沒有多高,原因我已經在文章開始講過。但是,如果你具備我上面提高的這些拍攝意識,拍攝水準的提高只是早晚的事情,我舉兩個例子。

例子一:

為了增加這張照片的立意深度,我用了一個漸變色來輔助我的表達,但是漸變色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扣上非主流的帽子,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我們先在春天剛發新芽時拍攝一張照片,然後標注下這個位置,再在冬天樹葉落盡時拍攝一張照片,最後進行兩張合成。那時候你得到的畫面效果就已經不需要你再用多餘的語言去解釋和描述了。

例子二:

這張照片從立意上來說已經足夠完善,但是畫面的細節把握仍然不到位,即畫面的暗部還是存很多的干擾因素,例如車輛、行人等等,我們完全可以做到更好:

用一個三腳架,固定好機位,拍攝完這張照片之後,連續拍攝十幾張甚至幾十張照片,最後利用多張合成將多餘的元素抹掉,還原一個更加純淨的畫面。

但是這些都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你已經具備了前面我提到的這些拍攝意識,圖片品質進一步提高只是你願不願意花費精力的事情,而並非能與不能的問題。

哪個秋,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春秋。

這張照片的立意(想要表達的內容)是沒有問題的,但它的輸出(實際表達的內容)是比較失敗的,如果一張照片需要花費大量的筆墨去解釋它的立意,而不是畫面自帶解說效果,難免給人穿鑿附會之感。這也是很多新手經常遭遇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的立意如此高深,可大家就是看不懂呢?其實這就是輸出環節出現了問題。就好像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想要表達的意思是A,最後說出來的意思是B,我們就會說這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攝影亦是如此。這也是我希望與大家分享的一個觀點:一個好的立意,如果沒有一個堅實的外殼包裹,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關於攝影立意與輸出的話題,以後有機會再介紹給大家,我這裡講解的主要是攝影構圖,即如何利用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去表達一個場景。在這一張照片中,我除了尋找樹木作為前景、利用漸變色去製造衝突之外,還利用垂直透視去強化了雕塑的“偉岸”感,給人一種仰視的視角,這樣更加符合這個場景的氣質。

二. 耐心等待,再耐心等待

人們在這個地方拍攝的時候,會呈現出下面的拍攝規律:

正面——幾乎人人都會選擇從這個角度拍

側面——只有很少的人選擇從這個角度拍

背面——幾乎沒有人選擇從這個角度拍

於是我決定從這個雕塑的後面走過去,看看這裡有沒有什麼可供選擇的點,其位置分佈如圖:

然後我拍了這樣一張照片:

△ 偉人背後

這張照片的下方是一個爺爺抱著在哭泣的孫子,右上角是一個年輕人扶著老人走過廣場,左上角是一個坐著輪椅的老太太在曬太陽。畫面中有人在陰影之中,有人在陽光之下,有人從陰影走向陽光,又走向陰影。

結合前面我提到的這座廣場的相關背景,這張照片是有一定的政治隱喻的,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大家也不必過度解讀,我接下來重點從構圖的角度來講講這張照片的拍攝過程。

從構圖上來說,這張照片用了三分構圖、延伸線構圖、三角構圖、前景構圖等常用的構圖方法,雕像位於畫面三分之二處,畫面的三個人物分佈呈現出三角形,地面的線條呈現出延伸狀等,以人物作為前景加強畫面的縱深,同時交代我自己的拍攝位置等等。

為了拍攝這張照片,我足足等待了十幾分鐘,畫面左上角這個老太太是一直固定在畫面的左上角的,但是畫面中間的爺孫兩人,以及畫面右上角的兩個人都是隨機因素,能夠捕捉到這一瞬間純屬等待+運氣,但是後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等待,就不會有運氣。

這也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第二個觀點:一定要善於等待,決定性瞬間並不是因為那一個瞬間恰巧被記錄下來了,而是因為我們記錄了那一個時段,這個瞬間只是被從中抽離出來了而已。

當然,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重構上面這個場景:

△ 捉迷藏

可以看到,哪怕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角度,也足以拍攝出具有深度的照片,而在尋找好角度之後,保持足夠的耐性去等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 嘗試使用虛像表達畫面

去過愛晚亭的人大概都拍過這樣的照片:

這大概已經是愛晚亭的證件照了,所有的人都能從這個角度拍出這種幾乎一模一樣的照片。愛晚亭總是充斥著來來往往的各類遊客,這個地方隨時都是人聲鼎沸,如果這時候我依舊採用常規的拍攝手法,得到了只能是一張張的“遊客照”了。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就拍攝了這樣一張照片:

△ 愛晚亭

這張照片裡面的愛晚亭是一個虛像,有一種懸於半空的感覺,加上陽光和霧氣的渲染,讓畫面有一種亦真亦假的錯覺感。那麼這張照片是怎麼拍攝的呢?

在愛晚亭的前面有一個湖,正好岸邊有一棵樹斜插著臥在了湖水之上,於是我就以此為切入點,拍出了上面這張照片,我的思維過程是這樣的:

人多——要找一個人少的角度——水裡面沒有人。

愛晚亭顯現不出來——水的倒影——尋找一個合適的角度。

愛晚亭在畫面下麵不明顯——垂直翻轉——讓愛晚亭回到畫面上方。

要拍攝這張照片,我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多的問題,去過愛晚亭的人都知道,從常規角度拍攝根本無法排除掉熙熙攘攘的人群,於是我就想到了利用愛晚亭前面的湖。

但是拍攝湖水的確可以排除掉人群,那愛晚亭不也就顯現不出來了嗎?但是經過我仔細的觀察以及幾個角度的切換,發現在有一個角度正好可以讓愛晚亭顯現出來,這就解決了第二個問題。

但是拍攝完成之後我發現愛晚亭在畫面的下方,容易被人忽視掉,於是我又垂直翻轉了畫面,讓它位於畫面的右上方,使其更符合人眼的視覺習慣。

當然,我並不是說從傳統的角度來拍攝愛晚亭不好,而是當時的條件不允許我採用常規的拍攝手段,否則拍出來絕對就是遊客照水準,因此只能另闢蹊徑。

這就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第三個觀點:對於同一個場景,嘗試使用不同的表達手法,也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抓住視覺落腳點和視覺延伸線

在嶽麓山上有一個穿石坡湖,這裡也是一個幾乎所有遊客都會遊覽的景點,這個地方的拍攝難度看似較小,但實際上十分考驗拍攝水準,比如:

這就是典型的遊客照,我們暫且不討論後期等因素,就從構圖角度分析一下,這張照片構圖的瑕疵有:

1.過於平鋪直敘

可以看到,整個這張照片的線條就是這麼一根平鋪直敘的線條,缺乏起伏和抖動,因此整個畫面看上去比較沉悶乏味。

2. 缺乏視覺落腳點

這張照片的第一視覺落腳點是畫面左側三分之一處的亭子,但是這個視覺落腳點再向兩端延伸時就無法找到視覺落腳點了,左側是近乎直線的線條,右側的建築物展示不完整,因此給人一種憋屈的感覺,畫面不夠舒展。

3. 對稱感較弱

拍攝這種帶有鏡像對稱屬性的場景,一般而言我們可以通過拉低拍攝角度從而增強畫面的對稱感,讓畫面更加富有美感。

因此,我拍攝的時候是這樣拍攝的:

△ 穿石坡湖

這一張照片通過增加畫面的高低起伏,讓畫面的動態變化更加豐富,同時完善了畫面中的視覺落腳地,並通過拉低拍攝角度賦予了更強的對稱效果。

在後期調整的時候我主要利用潑辣修圖為畫面加入了兩個漸變調整:

第一個漸變調整主要應用與天空,用來降低天空的亮度讓天空顯現出更多的細節,同時降低了色溫值為天空加入了藍色。

第二個漸變調整主要應用於水面,用來提高水面的亮度讓水面顯現出更多的細節,同時降低了色調值,為水面加入了一些綠色。

以上四點就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拍攝技巧,坦率的講,這些照片的成片品質並沒有多高,原因我已經在文章開始講過。但是,如果你具備我上面提高的這些拍攝意識,拍攝水準的提高只是早晚的事情,我舉兩個例子。

例子一:

為了增加這張照片的立意深度,我用了一個漸變色來輔助我的表達,但是漸變色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扣上非主流的帽子,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我們先在春天剛發新芽時拍攝一張照片,然後標注下這個位置,再在冬天樹葉落盡時拍攝一張照片,最後進行兩張合成。那時候你得到的畫面效果就已經不需要你再用多餘的語言去解釋和描述了。

例子二:

這張照片從立意上來說已經足夠完善,但是畫面的細節把握仍然不到位,即畫面的暗部還是存很多的干擾因素,例如車輛、行人等等,我們完全可以做到更好:

用一個三腳架,固定好機位,拍攝完這張照片之後,連續拍攝十幾張甚至幾十張照片,最後利用多張合成將多餘的元素抹掉,還原一個更加純淨的畫面。

但是這些都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你已經具備了前面我提到的這些拍攝意識,圖片品質進一步提高只是你願不願意花費精力的事情,而並非能與不能的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