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AI技術即將普及,華為已經搶佔歐美市場,比雷軍提前好幾個月

在前幾日剛結束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 人工智慧無疑是全場焦點。 雷軍也在他的演講中直言:“小米不僅是一家手機公司, 也是一家電商和AI公司”。 不過, 在小米準備擁抱人工智慧的同時, 另一家互聯網手機品牌榮耀也在英國倫敦舉辦他們的年度AI旗艦——榮耀V10的海外發佈會, 將AI手機革命帶到了歐美市場。 看來, 全面屏的浪潮尚未結束, 各手機廠商就已開始爭奪技術創新的先手棋了。

智慧手機的後創新時代

對於手機行業而言, 2017是個特殊的年份, 約伯斯在10年前發佈了首款iPhone, 拉開了智能手機時代的序幕。 可如今, 手機市場的紅利期已經結束, 市場競爭進入了紅海階段, 不管是手機廠商還是上下游產業, 均在尋求新的轉捩點。

蘋果給出的直接答案是全面屏, 並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它手機廠商的跟隨。 如果沒有人工智慧這個風口, 全面屏應該將是手機市場未來幾年的主要趨勢。

但在過去長達十年的時間裡, 手機反覆運算的核心無外乎硬體升級, 拼性能、堆參數等等, 基本的產品外觀和本質上的交互邏輯未曾改變, 押注全面屏顯然不是一條最佳出路。

任何行業的發展進程都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也總有幾個幸運兒出現。 今年下半年, 華為發佈了全球首顆AI手機晶片麒麟970, 搭載這一晶片的榮耀V10、華為Mate10帶來了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 諸如場景識別、自動調校相機, 即時翻譯等不一而足。 與此同時, 蘋果在iPhone X和iPhone 8系列中也配備了“A11生物神經網路引擎”, 雖未曾高舉人工智慧的旗幟, 但也算是在人工智慧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 今年也是高通驍龍的10周年。 他們剛發佈的驍龍845同樣升級了人工智慧能力。 作為手機時代崛起的晶片巨頭, 高通顯然不願意錯過人工智慧的時代機遇。

聚焦在手機廠商來看, 在這場爭奪人工智慧先手棋的競爭中, 在晶片領域佔據優勢的華為、蘋果等無疑抓住了時間上的紅利。 或許為了提升銷量,

高通會積極向更多的手機廠商提供高端晶片, 可從發佈到量產長達幾個月的過渡期, 直接左右手機市場的競爭格局。 要知道, 早在2016年底的時候, 榮耀就推出了全球首款人工智慧系統手機榮耀Magic, 但小米等品牌的AI手機仍在計畫之中。

人工智慧背後的場景戰爭

就目前來看, 智慧手機的AI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拍照、智慧助理等領域, 但手機廠商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籌謀恐怕並非如此。

手機並非是人工智慧時代的唯一主角, 尤其是在2017上半年, 包括BAT、京東、小米在內的互聯網巨頭均不同程度的涉足智慧音箱, 無不篤信語音辨識將成為下一代主流人機對話模式之一。 而智慧手機想要跑贏這一場跨界競爭, 亦或者說在IoT時代和人工智慧生態中佔據一席之地,

首先要做的便是場景上的不可替代。

而手機廠商在人工智慧場景上的佈局也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程度。

其一, 人工智慧助手等單一功能性應用。 應該說從Siri開始, 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在產品功能上加入了智慧語音助手, 微軟、穀歌、亞馬遜、百度、阿裡等國內外的互聯網也推出了類似的人工智慧產品, 甚至一些手機廠商將其判斷為手機人工智慧的決勝點。 以三星的Bixby為例, 在場景上就延伸到了視覺、語音、提醒等, 但仍未完全跳出語音助手的範疇。

其二,人工智慧的系統級應用。在榮耀Magic上已經可以看到人工智慧的系統級應用,比如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聊天資料,推薦相應的功能服務。這一點在今年發佈的vivo X20、OPPO R11s等產品上可以看到類似的邏輯,即手機開始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根據使用者使用習慣,智慧分配CPU資源。此外,還有人臉識別功能在相冊等功能上的應用,可以自動啟動GPU加速,為使用者提供更流暢的體驗。

其三,人工智慧的晶片級應用。諸如iPhone X、華為Mate 10、榮耀V10等都開始在晶片層面上支撐手機的人工智慧服務。例如麒麟970創新性集成了NPU專用硬體處理單元,使得AI性能密度大幅優於CPU和GPU,在圖像識別速度上達到每秒33張,遠高於業界同期水準。相對應的,榮耀V10在人工智慧的場景覆蓋上要更加全面,包括人臉識別、智慧常亮屏、智慧旋轉螢幕、智慧調整系統資源、智慧運動抓拍、AI場景識別等等。

當然,對於在市場份額上表現更加搶眼的國內手機廠商來說,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恐怕不止是產品上的革新,也是加速海外佈局的契機。

一方面,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的資料顯示,中國智慧機市場在全球的占比已經從2016年的32.3%下降為今年的27.9%,進一步印證了國內手機市場已經趨近飽和,從新機市場變為換機市場。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註定是一場全球性的軍備競賽。而人工智慧技術進步的前提畢竟是足夠資料樣本的訓練,對於手機廠商而言亦是如此。中國的用戶習慣和歐美有著不小的差異,若缺少在歐美市場的資料獲取,顯然不利於未來的海外佈局。

一線的手機廠商們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從2015年開始 紛紛出海。所不同的是,大多數手機市場選擇的是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榮耀在佈局這些新興市場的同時,將歐美核心市場也納入到了自己的海外版圖當中。特別是榮耀V10,這次選擇在倫敦召開海外發佈會,不難猜測榮耀在2018年開拓海外市場的雄心。

智慧手機市場從來不缺少競爭,當雷軍還在烏鎮談論半年後的AI旗艦時,趙明就已經帶著榮耀V10落地歐美市場了。AI需要核心技術作為支撐,不可能一蹴而就。從去年年底發佈的榮耀Magic,到剛剛發佈的榮耀V10,榮耀在AI體驗上已經領先行業至少半年。而且,與小米相比,更領先了整整一年

其二,人工智慧的系統級應用。在榮耀Magic上已經可以看到人工智慧的系統級應用,比如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聊天資料,推薦相應的功能服務。這一點在今年發佈的vivo X20、OPPO R11s等產品上可以看到類似的邏輯,即手機開始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根據使用者使用習慣,智慧分配CPU資源。此外,還有人臉識別功能在相冊等功能上的應用,可以自動啟動GPU加速,為使用者提供更流暢的體驗。

其三,人工智慧的晶片級應用。諸如iPhone X、華為Mate 10、榮耀V10等都開始在晶片層面上支撐手機的人工智慧服務。例如麒麟970創新性集成了NPU專用硬體處理單元,使得AI性能密度大幅優於CPU和GPU,在圖像識別速度上達到每秒33張,遠高於業界同期水準。相對應的,榮耀V10在人工智慧的場景覆蓋上要更加全面,包括人臉識別、智慧常亮屏、智慧旋轉螢幕、智慧調整系統資源、智慧運動抓拍、AI場景識別等等。

當然,對於在市場份額上表現更加搶眼的國內手機廠商來說,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恐怕不止是產品上的革新,也是加速海外佈局的契機。

一方面,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的資料顯示,中國智慧機市場在全球的占比已經從2016年的32.3%下降為今年的27.9%,進一步印證了國內手機市場已經趨近飽和,從新機市場變為換機市場。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註定是一場全球性的軍備競賽。而人工智慧技術進步的前提畢竟是足夠資料樣本的訓練,對於手機廠商而言亦是如此。中國的用戶習慣和歐美有著不小的差異,若缺少在歐美市場的資料獲取,顯然不利於未來的海外佈局。

一線的手機廠商們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從2015年開始 紛紛出海。所不同的是,大多數手機市場選擇的是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榮耀在佈局這些新興市場的同時,將歐美核心市場也納入到了自己的海外版圖當中。特別是榮耀V10,這次選擇在倫敦召開海外發佈會,不難猜測榮耀在2018年開拓海外市場的雄心。

智慧手機市場從來不缺少競爭,當雷軍還在烏鎮談論半年後的AI旗艦時,趙明就已經帶著榮耀V10落地歐美市場了。AI需要核心技術作為支撐,不可能一蹴而就。從去年年底發佈的榮耀Magic,到剛剛發佈的榮耀V10,榮耀在AI體驗上已經領先行業至少半年。而且,與小米相比,更領先了整整一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