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詹啟敏:精准是醫學追求的終極目標,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版權聲明:如需轉載請務必聯繫 “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組委會”未獲授權禁止轉載

9月14日至16日, 2017第四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在貴陽順利召開。 大會邀請六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十余位中外院士、百余位國內外醫學專家參與。 大會主席、北京大學副校長兼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在論壇上發表致辭。

我們談醫學發展和健康事業, 此時此刻在中國談是最好的時機。 中華民族走向文明五千多年, 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健康工作。 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全社會層面, 無論是媒體還是個人, 大家都非常關注健康。

我們談的健康, 尤其談大健康, 是和傳統健康概念有所不同的。 過去我們認為看不看醫生、去不去醫院、吃不吃藥是判斷健康與否的標準, 但今天這個標準已經發生改變。 《中國健康工作 2030 規劃》提出, 健康是要有健康的體質、健康的心智、健康的文化,

所以實現健康中國是國家層面的工程。

實現健康中國是中國 2030 年的目標, 我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當前在中國的各類高發疾病, 其中包括腫瘤。 中國每年腫瘤新發病例約 380 萬, 死亡人數超過 260 萬。 高血壓患病人數約 2.7 億, 糖尿病人數約 1.1 億, 糖尿病前期患者約 1.5億, 腎炎導致的腎功能患者近1 億。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後, 全國將有 1200 多萬老齡性癡呆患者, 以每年有 30—50萬的速度遞增。

我剛才談到的是慢性的、非傳染性疾病, 還有一部分同志患的是感染性疾病, 比如乙肝。 目前中國有乙肝患者約8000 萬, 還有每年碰到的禽流感、手足口病, 以及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埃博拉”、瘋牛病等, 都是我們實現健康中國需要解決的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方法, 或者說最重要的辦法之一就是科技創新, 我們需要新的手段、新的藥物、新的技術。 今天參會的年輕人很多, 這個資料我不講可能大家平時意識不到。 現在臨床大夫開的西藥處方有 95% 以上的智慧財產權是外國的, 我們的大型醫療裝備、微創、機器人等有 95% 以上也是國外進口的。 臨床的任何一個疾病都有臨床路徑, 有標準和《指南》, 中國最早的《指南》有 95% 也是參照國外的, 而中國對國際的貢獻不足 5%。 要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需要的就是科技創新。 通過創新性的技術研究、藥物研究、裝備研究、轉化研究和臨床研究來突破自身, 影響世界。 當然我們今天的會議除了談創新, 還有精准。

精准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們發明再好的診療儀器, 都是為了讓疾病看得著、看得清、看得准。 我們的多學科交叉是為了對疾病有更精准的把握;我們的轉化醫學讓前沿技術轉化為臨床技術也是為了給病人提供更精准的治療方案;我們的導向治療、分子影像、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免疫組學、腸道微生物組學更是為了疾病的精准診斷和治療。

所以說精准醫學更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 是系統地考慮患者全身心狀態的診療理念。

目前, 腫瘤學科推行的 MDT 模式, 其實就是精准醫學理念的臨床實踐, 通過多學科交叉的診療, 對腫瘤實現比較精准的診療, 通過進一步腫瘤分子分型、分期, 來制定精准的放化療治療方案或靶向治療方案, 使得患者實現最大的臨床獲益。

今天的會議共邀請了國內外近 20 位的優秀專家, 從基礎性組學到信號轉導, 從臨床藥物的研發到臨床醫療的路徑及手段, 跟大家做一個深入地溝通與交流, 讓我們年輕的學者和醫生與前臺就座的醫學大咖們有一個直接的思想碰撞。 我相信一個科學家的形成首先要具有科技創新的態度,勇於創新、敢於創新,還要有批判性的思維,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成長、成熟。

今天,我們共同聚焦“精准”,弘揚交叉融合,促進團結合作,推動精准醫學的發展。最後讓我回到這句話 " 精准是醫學追求的終極目標,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選自 2017 第四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國際精准醫學高峰論壇致辭)

我相信一個科學家的形成首先要具有科技創新的態度,勇於創新、敢於創新,還要有批判性的思維,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成長、成熟。

今天,我們共同聚焦“精准”,弘揚交叉融合,促進團結合作,推動精准醫學的發展。最後讓我回到這句話 " 精准是醫學追求的終極目標,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選自 2017 第四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國際精准醫學高峰論壇致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