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師們的經濟適用房

20世紀現代建築迷絕對不會錯過柏林, Carl Gotthard Langhans的勃蘭登堡門到Mies van der Rohe的新國立美術館, “狂飆突進”的現代建築大師們在這裡都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作品。 在致力於建設城市的文化地標之外, 建築大師們更關注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密集帶來的城市問題, 尤其是城市工人階級的住宅需求。

"Brandenburger Tor" Gate, designed by Carl Gotthard Langhans

photo by wikimedia

Neue Nationalgalerie, designed by Mies van der Rohe

photo by StaatlicheMuseen zu Berlin

二戰結束後的柏林一片廢墟。

photo by www.history.com and rarehistoricalphotos.com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三分之一的柏林處於碎石瓦礫之中, 由於太多男性在戰爭中喪命, 女工們承擔起了清理工作, 損壞的建築廢料也成為重建柏林的原材料之一。 隨著城市的復蘇, 大量的工人重返城市,

嚴峻的住房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 柏林各個區域的規劃者紛紛發起了重建計畫。 1951年冬, 東德政府以史達林大道(現更名為卡爾·馬克思大道)為試點, 由建築師Hermann Henselmann主持, 正式啟動了國家建設計畫(Nationale Aufbauwerk)和規模宏大的無產階級住宅區建設計畫(Arbeiterpaläste), 在7年時間裡, 新建了近5000套現代化的公寓, 中央供暖、電梯、電話一應俱全, 每棟公寓樓還有擁有獨立的花園和兒童活動場所, 樓下是林蔭道、咖啡館。

建設中和完成後的史達林大道。

photo by Jesse, Nico /1960年

恢弘的卡爾·馬克思大道和一期建成的工人住宅。

於此同時, 1957年的6月至9月, 西德政府在Hansaviertel區舉辦了一個名為Interbau的國際住宅博覽會, 作為戰後重建和住宅設計的宣言, 邀請了來自13個國家最為炙手可熱的48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

包括Le Corbusier、Walter Gropius、Jo van den Broek、Oscar Niemeyer等等。 與Arbeiterpaläste富麗威嚴的風格迥異, Hansaviertel的住宅採用了節約低調的水泥板式建築。

不同時期的Hansaviertel地圖。 這塊面積僅為0.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建成了36座建築, 可以容納6000位居民, 成為60年前未來住宅的象徵。

正如1919年魏瑪包豪斯宣言中所說, “讓我們建立一個嶄新的行會, 消除工匠和藝術家之間的等級隔閡。 讓我們一起期待、構思並創造出未來的新建築, 它將把建築、雕塑、繪畫等一切組合在一個形式中, 有朝一日, 它將從百萬工人的手中冉冉升向天空, 成為我們未來新信念的象徵。 ”Interbau1957摒棄了過多裝飾和舒適的設計, 而是強調“最低限度的生存”, 用極簡的設計和極省的空間來降低造價, 為當時在柏林漂泊、尋找新發展的年輕人們提供了價格便宜,

但豐富多樣的保障性住宅。 同時, 它們也在高速發展的城市進程與自然舒適的生活方式之間尋找到了一條溫和的折衷主義之路, 即使是在擁擠忙碌的城市, 也可以給年輕人提供一個安睡的歸宿。

Hansaviertel的規劃模型。

俯瞰Hansaviertel 。

photo by swissphoto 2011

如今, 這片舉世聞名的社區掩映在Mitte區的核心, 被Tiergarten公園和Spree河環繞, 看上去平凡無奇如同歐洲其他城市的現代社區一樣, 或者說20世紀之後的現代公共住宅都帶著一點Hansaviertel的影子:標準化的設計、水泥材料、板式結構、大面積的玻璃、充分的採光、開放的公共空間, 以及低廉的成本控制等等。

時隔60年, Hansaviertel的第一批住戶已經漸漸老去, 新的房客們正在陸續重新填滿這個空間, 這片區域仍然保持著當年“明日之城(City of Tomorrow)”欣欣向榮的模樣。

2000年前後, 更多的公寓開始進入市場, 成為柏林的新中產階級最嚮往的住所。 它們實現了當年建築師們對未來城市的期待嗎?也許只有等你親自來體驗才能知道。

Photographs copyright by : Bärbel Högner, Berlin & StéphaneHerbert, Paris

Unité d'Habitation – Corbusierhaus

Architekt: Le Corbusier, Paris

17層公寓

這是Le Corbusier在柏林第一次實踐他的“Unité d’Habitation”公寓構想, 比他在馬賽的實踐晚了5年。 因為它的尺寸相對於Hansaviertel廣場(展覽現場)而言太大, 最後這座 “Corbusierhaus” (Le Corbusier-building)建立在靠近奧林匹克花園附近的小山丘上。 1995年被選入保護紀念建築。

如果想要參觀這座公寓, 只能通過http://corbusierhaus-berlin.org/預約, 你也可以花90歐元在Airbnb預定一晚, 感受大師半個世紀以前的工業美學。

Zeilen-Haus Klopstockstrasse 30-32

Architekt: Alvar Aalto, Helsinki/Finnland

8層公寓

建築師在主客廳安裝了折疊牆, 這樣即使在小公寓裡, 也可以完全分離起居和睡眠區域。 外牆開放式的陽臺可以與自然接觸。

整個建築共有78間住宅, 是Alvar Aalto 在Haus16專案的其中之一。

Händelallee 3-9

Architekten: Professor Walter Gropius, USA

9層公寓

2007年, 為了紀念Hansaviertel社區50周年和包豪斯運動90周年, Gisbert Pöppler重新改造了Walter Gropius大樓的一間公寓, 這間公寓歸德國電視節目Verliebt in Berlin的知名作家所有。 在90平米的空間內, 設計用大膽的色彩重新詮釋了建築師對未來生活的設想。

Händelallee 55-57

Architekt: Sep Ruf, München

2座相連的平層住宅

Sep Ruf曾為德國總理Ludwig Erhard設計過一幢平頂單層別墅, 同時還將他的設計融入到公共設施之中。 這兩座相連的獨立住宅最大的特點是生活區與就寢區呈直角, 花園作為“綠色房間”成為住宅的一部分。 兩位房客, 其中一位83歲的退休腫瘤醫生Peter Schaefer是傳說中的“原住民”, 1957年他的父母買下了這間房子, 然後他一直居住在其中。 另一位是69歲的柏林電影節導演Dieter Kosslick, 他是Hansaviertel的新移民,2003年他從同事手中買到這間寧靜溫馨的小院。

photo by Sara, Matthias

Händelallee 33-39

Architekt: Arne Jacobsen, Kopenhagen

4 間相連的單層獨立住宅

幾乎每一座Hansaviertel的建築都藏著許多這樣的故事,很少有居民會中途搬走,不僅僅是因為這裡蓋上了建築大師的名望,更多的是這裡有著他們年少時對未來生活的忐忑和期待,也成為他們年邁之時安穩的歸宿。

Klopstockstraße 7-11

Architekt: Hans Müller, Berlin

4層公寓

Klopstockstraße 13-17

Architekt: Professor Günther Gottwald Berlin

4層公寓

Klopstockstraße 19-23

Architekten: Professor Wassili Luckhard and Baurat Hubert Hoffmann, Berlin

4層公寓

Katholische Kirche St. Ansgar

Architekt: Professor Willy Kreuer, Berlin

教堂

Bartningallee 5

Architekt: Dr. Luciano Baldessari, Mailand

17層公寓

Bartningallee 7

Architekten: J. H. van den Broek and J. B. Bakema, Rotterdam

16層公寓

Bartningallee 9

Architekt: Professor Gustav Hassenpflug, (München)

16層公寓

Bartningallee 11-13

Architekten: Prof. Raymond Lopez and Prof. Eugène Beoudouin, Paris

16層公寓

Bartningallee 16

Architekt: Prof. Dr.-Ing. Hans Schwippert, Düsseldorf

16層相連的高層住宅

Bartningallee 12

Architekt: Otto H. Senn, Basel

4層公寓

Bartningallee 10 a-d

Architekt:Professor Kay Fisker, Kopenhagen

3-4層相連的高層住宅

Hanseatenweg 1-3

Architekt: Professor Max Taut, Berlin

3層公寓及高層公寓

Bartningallee 2-4

Architekt:Egon Eiermann

9層公寓

Hanseatenweg 6

Architekt: Professor Franz Schuster, Wien

2層公寓

Altonaer Straße 4-14

Architekt: Oscar Niemeyer Soares Filho (Brasilien)

7層住宅

Altonaer Straße 3-9

Architekten:Fritz Jaenecke and Sten Samuelson (Malmö/Schweden)

10 層住宅

Bücherei

Architekt: Werner Düttmann, Berlin

Klopstockstrasse 14-18

Architekt: Pierre Vago, Paris

Händelallee 59

Architekten: Sergius Ruegenberg and Wolf von Möllendorff, Berlin

3座相連的平層住宅

Händelallee 29, 41

Architekt: Professor Gerhard Weber, Frankfurt a. M.

2間單層獨立式住宅

Klopstockstraße 2

Architekten: Professor Klaus Müller-Rehm and Gerhard Siegmann, Berlin

17層公寓

Text&editor車晟

designer Sicong

photo © Hansaviertel

VISION Magazine

我們就是一本雜誌

他是Hansaviertel的新移民,2003年他從同事手中買到這間寧靜溫馨的小院。

photo by Sara, Matthias

Händelallee 33-39

Architekt: Arne Jacobsen, Kopenhagen

4 間相連的單層獨立住宅

幾乎每一座Hansaviertel的建築都藏著許多這樣的故事,很少有居民會中途搬走,不僅僅是因為這裡蓋上了建築大師的名望,更多的是這裡有著他們年少時對未來生活的忐忑和期待,也成為他們年邁之時安穩的歸宿。

Klopstockstraße 7-11

Architekt: Hans Müller, Berlin

4層公寓

Klopstockstraße 13-17

Architekt: Professor Günther Gottwald Berlin

4層公寓

Klopstockstraße 19-23

Architekten: Professor Wassili Luckhard and Baurat Hubert Hoffmann, Berlin

4層公寓

Katholische Kirche St. Ansgar

Architekt: Professor Willy Kreuer, Berlin

教堂

Bartningallee 5

Architekt: Dr. Luciano Baldessari, Mailand

17層公寓

Bartningallee 7

Architekten: J. H. van den Broek and J. B. Bakema, Rotterdam

16層公寓

Bartningallee 9

Architekt: Professor Gustav Hassenpflug, (München)

16層公寓

Bartningallee 11-13

Architekten: Prof. Raymond Lopez and Prof. Eugène Beoudouin, Paris

16層公寓

Bartningallee 16

Architekt: Prof. Dr.-Ing. Hans Schwippert, Düsseldorf

16層相連的高層住宅

Bartningallee 12

Architekt: Otto H. Senn, Basel

4層公寓

Bartningallee 10 a-d

Architekt:Professor Kay Fisker, Kopenhagen

3-4層相連的高層住宅

Hanseatenweg 1-3

Architekt: Professor Max Taut, Berlin

3層公寓及高層公寓

Bartningallee 2-4

Architekt:Egon Eiermann

9層公寓

Hanseatenweg 6

Architekt: Professor Franz Schuster, Wien

2層公寓

Altonaer Straße 4-14

Architekt: Oscar Niemeyer Soares Filho (Brasilien)

7層住宅

Altonaer Straße 3-9

Architekten:Fritz Jaenecke and Sten Samuelson (Malmö/Schweden)

10 層住宅

Bücherei

Architekt: Werner Düttmann, Berlin

Klopstockstrasse 14-18

Architekt: Pierre Vago, Paris

Händelallee 59

Architekten: Sergius Ruegenberg and Wolf von Möllendorff, Berlin

3座相連的平層住宅

Händelallee 29, 41

Architekt: Professor Gerhard Weber, Frankfurt a. M.

2間單層獨立式住宅

Klopstockstraße 2

Architekten: Professor Klaus Müller-Rehm and Gerhard Siegmann, Berlin

17層公寓

Text&editor車晟

designer Sicong

photo © Hansaviertel

VISION Magazine

我們就是一本雜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