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初的蒙太奇什麼樣?19歲的蘇聯導演是如何將心理學代入電影的

幾乎所有喜歡看電影的人都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個術語:蒙太奇。 那麼什麼是蒙太奇呢?按照最常規的解釋, 蒙太奇來自於法語“Montage”的音譯。 原為建築學術語, 本義為結構、裝配、綜合圖紙等。 後來被引入電影領域, 指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不同距離和角度, 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 敘述情節、刻畫人物的電影拍攝手法。

要知道, 在電影產生初期, 並沒有剪輯這一概念。 攝影機通常都是擺放在固定位置即全景距離, 對著拍攝物件不間斷地進行拍攝。 沒人想過拍攝時可以停拍又或者後期可以剪輯加工。

電影只是純粹地記錄活動影像。

直到傳奇的法國導演喬治·梅裡埃偶然發現電影除了連續拍攝還可以停機再拍, 人們才開始體會到剪輯帶來的樂趣。 1902年, 美國導演埃德·溫斯坦東·波特萌生了將鏡頭按照一定程式剪輯的想法。 他從片庫裡把一些表現消防隊隊員工作的素材鏡頭挑選出來, 又安排演員在攝影棚裡拍攝了一段搶救母親和孩子的鏡頭, 然後把新舊兩批鏡頭巧妙地剪接在一起, 合理利用全然不同的兩部分素材, 創造出了一個新的故事, 製作成電影史上堪稱經典的6分鐘短片《一個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

《一個國家的誕生》

促使電影蒙太奇語言向前邁出決定性一步的是美國電影大師大衛·格里菲斯。

1915年, 他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創造性地運用了許多前所未有的鏡頭技巧, 如運用攝影機裝在汽車上進行的跟拍, 用特寫來表現人物動作, 用遠景來拍攝兩軍對峙的大場面。 並在影片中熟練運用了不同鏡頭組接的技巧, 創造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

謝爾蓋·愛森斯坦

這些努力直接促成了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形成和蒙太奇理論的誕生。 蘇聯的導演們創造性的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到蒙太奇理論中, 如拍攝過經典影片《戰艦波將金號》的謝爾蓋·愛森斯坦認為, 通過蒙太奇, 可以將一些與主題無關的影像用來造成最大的心理效果, 即通過隱喻等手法賦予電影全新的表現力和複雜性。

庫裡肖夫效應

而首先對蒙太奇技巧進行理論探索的是列夫·庫裡肖夫。

這位蘇聯電影工作者在19歲時就發現一種電影現象:庫裡肖夫給俄國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一個無表情的特寫鏡頭, 然後把這個鏡頭分別與其它影片的小片斷連接成三個組合:

第一個組合是莫茲尤辛的特寫後面緊接著一張桌上擺了一盤湯的鏡頭。

第二個組合是莫茲尤辛的鏡頭與一個棺材裡面躺著一個女屍的鏡頭緊緊相連。

第三個組合是這個特寫後面緊接著一個小女孩在玩著一個滑稽的玩具狗熊。

當庫裡肖夫把這三種不同的組合放映給一些不知道此中秘密的觀眾看的時候, 效果是非常驚人的。 觀眾對藝術家的表演大為讚賞。 他們指出:“莫茲尤辛看著那盤在桌上沒喝的湯時,

表現出沉思的心情;他們因為莫茲尤辛看著女屍那幅沉重悲傷的面孔而異常激動;他們還讚賞莫茲尤辛在觀察女孩玩耍時的那種輕鬆愉快的微笑。

然而事實上, 在所有這三個組合中, 特寫鏡頭中的臉都是完全一樣的。

這就是著名的“庫裡肖夫效應”。

列夫·庫裡肖夫

庫裡肖夫效應是一種心理效應, 充分展示了蒙太奇構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礎。 庫裡肖夫由此認為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並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 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單個鏡頭只不過是素材, 只有蒙太奇的創作才成為電影藝術, 這樣理論影響至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