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元朝皇帝的一件鎮國之寶,可換四座城市,差點被乾隆當成鹹菜缸

有個成語叫明珠暗投, 意思是形容有才之士、珍貴之物不為人知, 埋沒於草莽之間。 歷史上這類事情比比皆是。 五千年歷史中, 創造孕育了無數奇珍異寶, 但因朝代更迭, 歲月流轉, 人事更替, 很多珍寶流失無蹤, 隱藏在某個不為世人所知的角落中, 默默承受著歲月蒙塵, 不復往日光彩。

元朝有一件珍貴無比的文物, 就曾有這樣傳奇經歷。 話說元朝皇帝忽必烈繼承祖先遺志, 縱橫馳騁開疆辟土, 終於得償所願, 進佔萬里中原, 建立起強盛一時的元帝國。 在征服天下的過程中, 各地的奇珍異寶也被元軍廣為搜求,

源源不斷送往元大都的皇宮之中。 有一天, 一件奇特之物引起了忽必烈的濃厚興趣。

這件東西是一塊玉石。 玉石在皇宮中不算什麼稀罕玩意兒, 但這塊玉石卻非同一般。 不僅玉質純粹精美, 溫潤華彩, 黑質白章, 最難得的是體量巨大, 重達七八千斤, 是塊百年難遇的珍奇之物。 這塊寶玉的來源因記載不詳, 有說是南陽獨山所產, 有說是蜀地瀆山所產。 反正不管哪裡產的, 都稱得上是一件曠世難逢的寶物。

元朝君臣不脫英雄本色, 生性豪爽粗獷, 很愛喝酒。 忽必烈突發奇想, 召集數十名高手匠人和玉工, 要把這塊玉料雕成一個大酒海, 俗話就是大酒缸。 歷經數月精雕細琢, 號稱元朝鎮國之寶的"瀆山大玉海"終於完工。

它高約70釐米, 內口徑約一米四到一米八, 周長近五米, 內膛深55釐米, 重達3噸多。 整體顏色青灰, 石質細膩光潤, 圖案精美, 雕工精巧, 堪稱曠世奇珍。

瀆山大玉海被忽必烈放到太液池中的廣寒殿中, 即可作為陳設器物, 又可作為酒器, 君臣常在玉海旁邊, 用金杯從玉海中盛酒, 開懷暢飲, 歡飲達旦。 當時有個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曾親眼見過它, 還在遊記中記下它的形狀樣貌, 文中記述:"它的價值超過四座大城", "旁邊有很多金杯, 可隨意飲用", 如實反映了大玉海當時的狀況。

元朝覆滅後, 明朝進佔燕京。 瀆山大玉海一直存放在廣寒殿中, 因它重達幾噸, 無論搬運還是偷竊都極為不便, 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直到明朝後期, 廣寒殿失火坍塌,

大玉海也受到波及, 顏色變的黃黑黯淡, 不復往日神采, 愈發不引人注目。 此後百十年間, 大玉海在史料記載中失去蹤跡。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 大臣高士奇在西直門外真武廟中意外看見了它。 至於這個3噸多多的大傢伙如何遷移到此處, 已無人知曉。 高士奇覺得此物清奇古樸非同一般, 但沒想到他是元朝的寶物。 直到清朝乾隆年間, 據說有一次乾隆皇帝到真武廟遊玩, 無意中看見了它。 經詢問廟中道人, 道人說它就是個鹹菜缸子, 細看裡面果真盛滿醃菜。

聽說是"鹹菜缸", 錦衣玉食的皇帝當然沒了興趣。 但他突然注意到這個"鹹菜缸子"外面雕刻的精美龍形圖案, 頓時起了疑心。 乾隆學識淵博廣見博聞, 越看越覺得不同尋常。

經過一番考證查訪, 與翰林學士們仔細研討後, 終於確定, 它就是失蹤數百年的元朝鎮國之寶, 瀆山大玉海。

乾隆非常高興, 他當即賞賜千金, 贖回大玉海, 把它放置在承光殿精心保管起來, 並專門建立一個玉甕亭, 把玉海安放其中。 為了紀念此次盛事, 乾隆專門寫了幾首詩和一篇序文, 命人雕刻在玉海上, 記敘了玉海現身的經過:"大可貯酒三十余石, 蓋金元舊物也。 曾置萬歲山廣寒殿內, 後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 道人作菜甕。 ""命以千金易之, 仍置承光殿內"。 大玉海至今猶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