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安,灑金橋

西安坊間有這麼一說, 不知道西倉, 就不算地道的西安人。 老西安口中口口相傳的西倉, 就藏在了灑金橋。

“那是一個偌大的民間交易市場,

主要營生的是家養動物珍禽花鳥魚蟲,

還包括器皿盛具,

飼料輔品之類。

趕場的男女老幼及閒人游皮趨之若鶩,

挎包搖籃,

戶限為穿,

使幾百米長的場地上人聲鼎沸,

熙熙攘攘,

好一個熱鬧繁華。 ”

上段文字出自賈平凹的長篇《廢都》, 描寫的是藏在灑金橋中西倉市集。

西倉花鳥市場始於清末, 那時候校場每月要定期進行軍事操練, 旗人愛玩鳥和蛐蛐, 當他們進入校場後,

跟班就幫各自主人提著鳥籠、揣著蛐蛐筒, 在校場外等著, 久而久之, 校場設置的柵欄就被叫成“檔子”了。

也有這麼一說, 檔子的“檔”就是上當的意思, 在這裡買賣做生意, 你一定會上當。

至於哪種說法是真的, 也已經無關輕重。 逛檔子一說, 逐漸就流行開來了。

灑金橋真的灑過金子

▲灑金橋

每逢週四和周天開市, 灑金橋的集會, 在喧囂嘈雜的吆喝聲中拉開帷幕。

據《唐書》記載, 唐玄宗曾在附近的金水橋遍灑金錢, 以便官員拾取, 故此得名灑金橋, 也有呂洞賓成仙灑金一說。

剛走進灑金橋, 最顯眼的就是回坊劉明柿子糊塌, 兩塊錢一個, 買上一個邊逛邊吃。

火晶柿子去皮和麵, 麵糊抹在手鏟裡, 入鍋油炸, 炸到快熟了, 柿子糊塌就會自己漂上來,

然後翻個面繼續炸, 炸到色澤金黃就可以吃了。

剛出鍋的柿子糊塌很燙很燙, 囫圇下肚, 燒心似的感覺。 糊塌外酥裡嫩, 口感帶著柿子的甜香, 香而不膩, 入口即化。

新鮮的柿子一年只有秋末才會有, 糊塌這個東西一年在入冬的時候吃上一次就心滿意足了。

灑金橋的小吃可以說是應接不暇, 剛吃完柿子糊塌, 前面就發現了鏡糕。

鏡糕由江米研磨成粉製作, 素有“圓如鏡, 厚不盈指”的美稱, 翻譯過來就是厚度不會超過手指, 像鏡子一樣圓的小吃。

逛檔子的時候拿上個“小鏡子”, 別有一番風味。

在回坊的入口處, 有一條東西走向的灰巷子, 這就是西倉, 西倉自清朝的時候就熱鬧了起來。

之後回坊的人玩鳥逗蟲把西倉推成了西安最著名的鳥市蟲市。

白天在西倉逛檔子, 晚上在回坊享受美食。

在灑金橋周圍的居民就這麼過了這些年。

走進回坊, 在冬天點上一碗肉丸胡辣湯, 多放點辣子, 拌勻了後, 來上一大口, 肉丸白菜和辣子充盈, 掰上一塊饃塞進嘴裡。

肉丸胡辣湯又叫八珍湯, 牛羊骨熬湯, 加牛肉丸, 燴菜, 最後澆上一層紅豔豔的辣椒油而成。

還沒吃完, 便忍不住咕噥著和老闆諞起來, 老闆說這胡辣湯已經做了二十多年了, 一聽這比我的年齡還要大。 他們從小就吃這個, 也快大半輩子了。

吃完舌尖發麻, 微微冒汗, 渾身上下那叫一個舒坦。

隨後老師傅似乎更熱情了, 拉著我到店外指著華少的照片, 說到華少也來瑪律裡肉丸胡辣湯這裡吃過,

才發現我到了一家網紅店。

老師傅還打開他的手機, 把他微信收藏的一段視頻給我看, 芒果台也曾播過這家肉丸胡辣湯。

在冬天裡比胡辣湯還溫暖的, 大概就是這位老師傅的熱情了。

一個餅, 一勺花生, 一勺醬菜, 兩個蛋黃一個煎蛋。

華寶的小夥伴說超級好吃(但是華寶不太好吃鹹菜, 每次只要少一點鹹菜)。

饃比較軟乎, 口感很豐富, 脆脆的花生, 糯糯面面的碎蛋黃, 這就是蛋菜夾饃啦。

一路上很多店做這個, 但是最出名的還是老金家, 看著堆成山的黃澄澄的咸鴨蛋黃, 還是很有食欲的~

到了西倉, 還不進來趕個集

沿著人群攢動的方向, 就走進了西倉。 每逢開市, 過道兩邊便被攤販擺滿了售賣的百貨。

東巷售賣小吃和生活用品,

南巷把玩文玩古物, 西巷的二手物品和江湖牙醫, 北巷是魚市和鳥市。

在西倉擺攤的攤主, 有些是住在附近的居民, 有些以此為生, 輾轉於各大集市。 在這裡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 偶然會有年輕人帶著好奇心詢問些有些歷史的老物件。

早上四五點, 各大攤主帶著傢伙什從家裡出發, 遠的就騎著三輪車、電動車, 近的早早地占了顯眼的攤位。

攤位正是西倉獨特的地方, 和其他市集的門面不同, 在地上鋪塊布, 貨箱上搭個板子, 吆喝幾聲, 就是這裡的商家了。

西安民間有這麼一說——不知道西倉, 就不算地道的西安人。 北京坊間也有一種說法, 去北京必做的三件事:登長城、吃烤鴨、逛潘家園。

西倉之于老西安, 就好比潘家園之於老北京, 那已經是城市記憶的一部分。西倉一直素面朝天,處處攤販,這恐怕是有別於其他市集的地方,也正是西安人眼中的情懷所在了。

▲西倉東巷

冬天剛到,西安的清晨有些清冷,哈了口氣已經成了白霧。

在西倉東巷,早起的人兒開始挑揀起果蔬,未到新年,年貨已經擺出來預熱。

剛從樹上摘下的柿子,橙紅色飽滿的果實,散發著誘人的果香。

香料、蔬菜、水果,這條街上應有盡有。

▲蛐蛐

坊間有四大玩蟲之城,北京、上海、西安和天津。這幾座城市都是古代和近現代國內最發達的幾座城之一,這給蛐蛐市場的發展有了很大的助力。

西安最大的蛐蛐市場就在西倉,過了立秋,東巷就熱鬧起來,到國慶結束,熱度才逐漸散去。

九月份的蛐蛐的戰鬥力是最旺盛的,也有九月鬥蛐忙一說。在這段時間,不僅僅是週四和周日,西倉每天都是熱熱鬧鬧的。

鬥蛐蛐有個講究:好蛐蛐一生只能輸一次,輸了之後便不再打第二次了。

像極了《阿飛正傳》中的極樂鳥:世界上有一種鳥沒有腳,生下來就不停地飛,飛得累了就睡在風裡。一輩子只能著陸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時候。

鬥蛐一輩子只能輸一次,對蛐蛐來說,這就是它的江湖,賭上的就是它鬥士的身份。

▲西倉北巷

稗官野史,奇聞淫巧,舊書攤上的泛黃小人書,滿滿的都是懷舊的滋味。書本的印製日期大都是八九十年代,本本書都有著比自己悠久的歷史。

隨手翻起一本小說,讀到:牛終於醒悟城市到底是什麼了,是退化了的人太不適應了自然宇宙,怕風怕曬怕冷怕熱,而集合起來的地方。

剛走過舊書攤,兒時的小馬紮映入眼簾,老師傅早上六點就騎著三輪,帶著剛做完的手工馬紮,天還沒亮就早早的擺好了攤位。

老師傅說啊:現在生意不如以前,娃們都不要這些老物件,咱現在做這個,不圖掙啥錢,找個地方閑諞上一天,就怕自己閑下來。

▲金魚

回民街算是西安年輕人最多的街區,商業化程度很高,總少了點人情的味道。

與之相對的西倉就是青年人最少的街區,屈指可數的年輕人,以及未經商業化染指的老西安的記憶。

爺爺帶著孫子來買金魚,買些小魚給孫子輩當禮物,小孩子激動,大人也開心。

▲鳥籠

西倉的生意經很簡單,純粹就是“倒雞毛”:倒鳥、倒鳥籠子、倒蛐蛐、倒核桃,就靠這些,西倉養活了很多人。

西倉鳥市名氣最大,色彩絢麗的鸚鵡,喙黃體黑的八哥,本地特產的秦吉了,咿咿呀呀說著些聽不懂的人話。

賣家買家你來我往的交流,大家以鳥會友,交流養鳥的心得和樂趣。

六七十年代,一個籠子五六塊,城裡人一個月工資二三十塊。

一般人是玩不起的,起初這還是富貴人家的玩意,玩鳥這風俗是八旗子弟先開始的。

玩鳥人買個好籠子,就相當於你花了一個月大半工資買了蘋果手機。

▲西倉西巷

西巷這裡充分體現了市井兩個字,何為市井?

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處商必就市井。

江湖牙醫、日用百貨、治病偏方,以及五塊錢一張的成人碟片。這就是喧鬧、嘈雜及人間煙火的西巷。

偶然瞅見一位香港豔星的全套碟片,便忍不住停下來詢問價格,同行的女性好友負氣似的快步走開。

老闆咯咯的在笑。

緊忙塞給老闆五塊錢,拿了碟片一路小跑,追上好友後,把這種買碟的行為美其名曰:兒時未竟的“夢想”。

最後這件事的後續是:我在檔子上了當,碟片裡七七八八的全然不值五塊錢。

▲西倉南巷

在西安,古玩市場逐漸絕跡。八仙庵和東門的“鬼市”,文藝路和朱雀路的古玩市場,最後都由於整治改造,被取締或者完全變了模樣。

西倉南巷的文玩古物,倒是頑強的活到了現在。

佈滿灰土的紅磚上,爬山虎看起來也有一段日子了。

在這裡時間是按十年記的,日子過得很慢。爬山虎或許悄無聲息的見證了西倉幾十年的細枝末節。

在許多人眼裡,西倉就是一條尋常的灰巷子。幾十年過來了,它依然是大家記憶中的模樣。

城市變遷,老街又該何去何從

但隨著城市的發展,一個地方的停滯不前並不總是好事。西倉的不變和西安的變有些格格不入。

四月份的一紙整治文書,蓮湖區公安局等七個部門聯合蓋章,讓老街也遭遇了誕生至今的最大危機。

西倉,是改造成為西安的“潘家園”,還是逐漸成為市井的墳墓,這些都不得而知。

曾經的魚化寨狗市,1999年被整治改造,最終不復存在,只能成為歷史存在于老西安的記憶裡。

這裡彙集了都是些底層經商者,這些人不甘於命運,不甘心用笨力氣去掙錢,這是他們保持尊嚴的一個地方,就像這裡最熱鬧的鬥蛐一樣。

對於周邊居住的很多人來說,西倉就是他們的全部。他們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成長,在這裡立業,最後在這裡老去。

對於在西倉擺攤的攤主來說,西倉早已是他們精神上的第二個家,這裡有老友閑諞,總不會覺著寂寞。

這個世俗的市井,就是他們的整個江湖。

日落西山,人群逐漸散去,買賣人開始收拾攤位,當買賣結束的時候,環衛工人的工作便開始了。

告別了一天的熙熙攘攘,和往常一樣,西倉再次回歸了平靜,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的。

晚上再次踏足西倉,在東巷的拐角處,看見一個環衛工人匆匆走過,到這時候這個老地方才算完全沉寂了下來。

城市變遷,首當其衝的就是老街。市井和現代化,又該如何共存。

西倉老街

站在了命運的拐點

最後又將何去何從

那已經是城市記憶的一部分。西倉一直素面朝天,處處攤販,這恐怕是有別於其他市集的地方,也正是西安人眼中的情懷所在了。

▲西倉東巷

冬天剛到,西安的清晨有些清冷,哈了口氣已經成了白霧。

在西倉東巷,早起的人兒開始挑揀起果蔬,未到新年,年貨已經擺出來預熱。

剛從樹上摘下的柿子,橙紅色飽滿的果實,散發著誘人的果香。

香料、蔬菜、水果,這條街上應有盡有。

▲蛐蛐

坊間有四大玩蟲之城,北京、上海、西安和天津。這幾座城市都是古代和近現代國內最發達的幾座城之一,這給蛐蛐市場的發展有了很大的助力。

西安最大的蛐蛐市場就在西倉,過了立秋,東巷就熱鬧起來,到國慶結束,熱度才逐漸散去。

九月份的蛐蛐的戰鬥力是最旺盛的,也有九月鬥蛐忙一說。在這段時間,不僅僅是週四和周日,西倉每天都是熱熱鬧鬧的。

鬥蛐蛐有個講究:好蛐蛐一生只能輸一次,輸了之後便不再打第二次了。

像極了《阿飛正傳》中的極樂鳥:世界上有一種鳥沒有腳,生下來就不停地飛,飛得累了就睡在風裡。一輩子只能著陸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時候。

鬥蛐一輩子只能輸一次,對蛐蛐來說,這就是它的江湖,賭上的就是它鬥士的身份。

▲西倉北巷

稗官野史,奇聞淫巧,舊書攤上的泛黃小人書,滿滿的都是懷舊的滋味。書本的印製日期大都是八九十年代,本本書都有著比自己悠久的歷史。

隨手翻起一本小說,讀到:牛終於醒悟城市到底是什麼了,是退化了的人太不適應了自然宇宙,怕風怕曬怕冷怕熱,而集合起來的地方。

剛走過舊書攤,兒時的小馬紮映入眼簾,老師傅早上六點就騎著三輪,帶著剛做完的手工馬紮,天還沒亮就早早的擺好了攤位。

老師傅說啊:現在生意不如以前,娃們都不要這些老物件,咱現在做這個,不圖掙啥錢,找個地方閑諞上一天,就怕自己閑下來。

▲金魚

回民街算是西安年輕人最多的街區,商業化程度很高,總少了點人情的味道。

與之相對的西倉就是青年人最少的街區,屈指可數的年輕人,以及未經商業化染指的老西安的記憶。

爺爺帶著孫子來買金魚,買些小魚給孫子輩當禮物,小孩子激動,大人也開心。

▲鳥籠

西倉的生意經很簡單,純粹就是“倒雞毛”:倒鳥、倒鳥籠子、倒蛐蛐、倒核桃,就靠這些,西倉養活了很多人。

西倉鳥市名氣最大,色彩絢麗的鸚鵡,喙黃體黑的八哥,本地特產的秦吉了,咿咿呀呀說著些聽不懂的人話。

賣家買家你來我往的交流,大家以鳥會友,交流養鳥的心得和樂趣。

六七十年代,一個籠子五六塊,城裡人一個月工資二三十塊。

一般人是玩不起的,起初這還是富貴人家的玩意,玩鳥這風俗是八旗子弟先開始的。

玩鳥人買個好籠子,就相當於你花了一個月大半工資買了蘋果手機。

▲西倉西巷

西巷這裡充分體現了市井兩個字,何為市井?

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處商必就市井。

江湖牙醫、日用百貨、治病偏方,以及五塊錢一張的成人碟片。這就是喧鬧、嘈雜及人間煙火的西巷。

偶然瞅見一位香港豔星的全套碟片,便忍不住停下來詢問價格,同行的女性好友負氣似的快步走開。

老闆咯咯的在笑。

緊忙塞給老闆五塊錢,拿了碟片一路小跑,追上好友後,把這種買碟的行為美其名曰:兒時未竟的“夢想”。

最後這件事的後續是:我在檔子上了當,碟片裡七七八八的全然不值五塊錢。

▲西倉南巷

在西安,古玩市場逐漸絕跡。八仙庵和東門的“鬼市”,文藝路和朱雀路的古玩市場,最後都由於整治改造,被取締或者完全變了模樣。

西倉南巷的文玩古物,倒是頑強的活到了現在。

佈滿灰土的紅磚上,爬山虎看起來也有一段日子了。

在這裡時間是按十年記的,日子過得很慢。爬山虎或許悄無聲息的見證了西倉幾十年的細枝末節。

在許多人眼裡,西倉就是一條尋常的灰巷子。幾十年過來了,它依然是大家記憶中的模樣。

城市變遷,老街又該何去何從

但隨著城市的發展,一個地方的停滯不前並不總是好事。西倉的不變和西安的變有些格格不入。

四月份的一紙整治文書,蓮湖區公安局等七個部門聯合蓋章,讓老街也遭遇了誕生至今的最大危機。

西倉,是改造成為西安的“潘家園”,還是逐漸成為市井的墳墓,這些都不得而知。

曾經的魚化寨狗市,1999年被整治改造,最終不復存在,只能成為歷史存在于老西安的記憶裡。

這裡彙集了都是些底層經商者,這些人不甘於命運,不甘心用笨力氣去掙錢,這是他們保持尊嚴的一個地方,就像這裡最熱鬧的鬥蛐一樣。

對於周邊居住的很多人來說,西倉就是他們的全部。他們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成長,在這裡立業,最後在這裡老去。

對於在西倉擺攤的攤主來說,西倉早已是他們精神上的第二個家,這裡有老友閑諞,總不會覺著寂寞。

這個世俗的市井,就是他們的整個江湖。

日落西山,人群逐漸散去,買賣人開始收拾攤位,當買賣結束的時候,環衛工人的工作便開始了。

告別了一天的熙熙攘攘,和往常一樣,西倉再次回歸了平靜,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的。

晚上再次踏足西倉,在東巷的拐角處,看見一個環衛工人匆匆走過,到這時候這個老地方才算完全沉寂了下來。

城市變遷,首當其衝的就是老街。市井和現代化,又該如何共存。

西倉老街

站在了命運的拐點

最後又將何去何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