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芳華》裡,黃軒為什麼來海南?十萬淘金者,成就了如今的三亞!

大家眼中的海南, 可能是各地遊客的天堂, 也可能是北方候鳥過冬的聚集地, 給人的印象多是悠閒與愜意。

但曾經的海南, 卻也是一個充滿激情、讓人熱血沸騰的地方, 是十余萬青年的尋夢之城。

在最近熱映的《芳華》裡, 劉峰經歷了壓抑的愛情和殘酷的戰爭, 最終他選擇遠離是非, 趁著南下的淘金熱, 來到了海南做生意。

劉峰來海南的時代背景, 放在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 那幾年, 十萬熱血青年下海南, 他們拋棄過往的安逸與身份, 以驚人的速度和自主精神, 爭先恐後地擠過瓊州海峽。

來到海南,

他們既震驚于海南的物質匱乏, 又激動地認定:這裡蘊含著巨大的機會!

潘石屹是最早一批來到海南的人之一, 到海南第一晚, 就看到這邊黑燈瞎火, 都沒有全部通電, 第二天在海邊散步, 竟然看到有人在海裡大便, 還沒來的及吃驚, 朋友的錢包就被橫行的小偷偷走了。

髒亂差, 是海南給潘石屹的第一印象。

即使當時海南是這樣一幅光景, 甚至街上紅綠燈都沒有, 但來這裡的所有人都幹勁十足, 強烈的創業氣息感染著每一個人, 連商店都自備柴油發電機發電, 只為在晚上能營業。

當時海南拉開了“趕海逐浪, 全民皆商”的大幕,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稱做生意為“下海”。 “下海去!”是一個年代的聲音。 正因為大量有生力量的到來,

整個海南的經濟高速增長, 各行各業如雨後春筍般恣意“瘋長”。

不過, 湧入的年輕人也讓海南擁擠不堪, 而海南卻不可能在一瞬間創造出給那麼多求職者施展才華的空間, 大部分“闖海人”如潮水般湧來, 又如潮水般離開, 但是依舊有不少人堅持留在了這裡, 他們為了謀生, 擺起了水果攤、賣報紙、賣服裝、賣燒餅、擦皮鞋等等, 以等待新的機會。

問這些年輕人工作好不好找, 幾乎一致的回答是:難!但他們卻面無難色, 都是笑呵呵的。 當時路邊還有年輕人抱著吉它賣唱一曲《一無所有》, 唱得聲嘶力竭, 悲愴得幾乎要讓人落淚。 可接下來一曲《明天會更好》, 卻讓人立刻信心百倍, 豪情萬丈。 一如歌詞所唱, “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 ”

這就是當時的海南, 什麼都缺, 就是不缺激情與夢想!

就是這樣的堅持, 讓留下來漂泊的潘石屹和他的夥伴們, 抓到了機會炒賣海口市區的幾幢別墅, 狠賺了一筆, 因為這第一桶金, 才有之後的萬通。 潘石屹曾在媒體上公開評價過那段時光:“那是一個近乎瘋狂的年代。 ”

轟轟烈烈的這幾年, 走出了地產大腕潘石屹, 民營汽車企業家李書福……還有一批人成為期貨、證券等業界的楚翹。 當年馬蔚華39歲, 戴志康24歲, 陳峰35歲, 方風雷36歲, 馮侖29歲, 潘石屹27歲, 王功權27歲, 都是今日商場上活躍的海南留痕者。

然而, 並不是所有留在海南的人都像他們這般成功, 更多人紮根海南, 逐漸回歸生活, 《芳華》裡的劉峰, 最終只成了一個二手書商販,

籍籍無名。

即便如此, 所有“闖海人”都為海南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因為有他們的努力, 才讓海南成了現在所有人心中嚮往的旅遊勝地。

在《芳華》故事的最後, 曾經文工團的所有人都在相聚海南, 大家都在感歎歲月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的痕跡。

其實這麼多年過去了, 海南也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且20多年前那種充滿激情和夢想的氛圍, 依舊存在。

只要充滿夢想的人源源不斷來到這裡, 海南, 就永遠不會缺少精彩。

——The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