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心臟移植”真相大揭秘!

不少心臟病人到了晚期, 心臟功能完全損傷, 甚至心臟的形態、 結構都遭到嚴重破壞。 到了這種地步, 以往很長時間, 醫生都束手無策。

現在, 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 則可以給病人換個心臟。

心臟移植, 這是多少年來人們的夢想。 為此, 在1960年, 勞爾醫生給狗進行了心臟"移植"試驗獲得成功。

1967年, 世界上第一例人體心臟移植手術成功。 病人是南非開普敦的一位男性心臟病患者, 他8年來發生了三次心肌梗塞。 最後一次梗塞出現了嚴重的心力衰竭, 藥物治療無效, 內科、外科無能力挽回他的生命。 如果不進行換心——心臟移植, 病人將命歸黃泉, 必死無疑。

心臟外科專家巴納德教授決定為這位病人做心臟移植手術, 挽救處在九死一生邊緣上的生命。 提供心臟的供心者是一位姑娘, 遇車禍頭部嚴重受傷, 意識和一切生命反射均已消失, 只有心臟還在微弱的跳動 ,經神經科專家認定病人已處於"腦死亡"。 此時, 巴納德和他的同事進行的首例人體心臟移植手術開始了。 取出心臟和心臟移植兩台手術同時在一個房間進行。 手術非常順利。 術後第二天, 病人醒來首先感覺到的是困擾他近十年的胸悶、氣喘的折磨不存在了;術後一周水腫消退了;第12天病人下床活動,

姑娘的這顆心臟在這位病人的胸腔裡歡快地跳動, 曾一度瀕危的生命又充滿了活力。 但是在第13天, 病人感染了肺炎, 難以控制的感染威脅著病人的生命。 十分不幸, 第18天病人死于肺炎。 在瀕死之際, 那顆被植入的心臟仍然在頑強的跳動。

心臟移植成功了!一時間這一創舉轟動了全世界。 此後, 世界各國都相繼開展了心臟移植手術。 但是, 由於免疫排斥反應及併發感染一系列問題, 手術的死亡率較高, 心臟移植手術受到限制。

一般在心臟移植後的三個月內, 幾乎每個病人都會發生多次排斥反應, 出現心率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狀。 為了防止和減輕排斥反應, 術後常規應用免疫抑制劑, 並對病人的免疫狀態進行監測。 80年代初開始應用新型免疫抑制劑環孢黴素, 從而減少了術後激素和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的用量, 致使感染明顯減少。

80年代以來, 由於抗免疫排斥反應藥物有了新的發展, 心臟移植的存活顯著提高。

隨著該技術的改進, 很多國家都能做這種手術。 僅1987年, 全世界就有2200個病人換了心臟, 而且, 手術後一年存活率為90% , 5年存活率為84% , 10年存活率為72%以上。

雖然換個心臟不算什麼新鮮事兒, 但還是有許多嚴格的技術要求。

多年的經驗使醫生們認為, 凡是心臟肌肉有不能恢復的損傷, 如 心肌病、心肌梗塞(即心肌壞死〕, 或有心臟瓣膜病、無法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心臟腫瘤等, 即使盡力治療, 病人也只能存活半年, 應該進行心臟移植手術。

關鍵的問題要有心臟的來源, 醫學上稱為"供體的來源"。 一般來說, 最合適的供體是30歲左右的外傷後腦死亡的病人, 因為這樣的病人心臟仍有生存的能力。 可見供體的來源十分困難。

醫生要有高明的心臟移植手術技術。 當然,現在的心臟移植手術, 並不切除原來已經"壞"了的心臟,而是把要移植的心臟接到右側胸腔裡。

要使心臟移植成功,還要用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還要較長期用免疫抑制藥物,因為人體有拒絕接受不屬於自己的組織和細胞的特性,移植的心臟是外來的組織,被移植者會產生"排異反應",使移植的心臟難以生存。只有解決了排異反應,才能保證移植 的心臟成活。

當然,現在的心臟移植手術, 並不切除原來已經"壞"了的心臟,而是把要移植的心臟接到右側胸腔裡。

要使心臟移植成功,還要用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還要較長期用免疫抑制藥物,因為人體有拒絕接受不屬於自己的組織和細胞的特性,移植的心臟是外來的組織,被移植者會產生"排異反應",使移植的心臟難以生存。只有解決了排異反應,才能保證移植 的心臟成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